首页 > 最美乡村

溧阳沙涨村:元代古村落器物与文采之美的集中呈现

发布时间: 2023-04-13 15:03:13

七百余年前的元代,回鹘族(今维吾尔族)人偰文质来到溧阳,并在此繁衍生息,于是有了今天的沙涨村。

一、  基本情况

    (一)历史沿革

沙涨村村民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后突厥汗国一代名臣暾欲谷(历事骨咄禄、默啜及毗伽可汗三朝,新、旧唐书中均有记载),元代时,其子孙偰文质南迁,相中沙涨之地,于此购置产业,把父亲合剌普华的墓从山东迁到溧阳。

可以说,合剌普华是第一个“到达”溧阳沙涨村的偰姓始祖。而偰文质既是始用偰姓的第一人,也是寓居溧阳的第一人。偰文质买地葬父后,即定居此处,其所生五子也都迁居溧阳。其子孙后又衍生出“普”姓,“普”、“偰”二姓,同源而异名。

沙涨村虽人杰地灵,但在经历了太平天国后,村民曾一度锐减至48人,不少重要建筑也遭到了破坏,村民们休养生息,合力重建,才有了今天的沙涨村。

    (二)人文风貌

村落建筑沿沙涨河北侧分布,街巷两横六纵,整体呈现“古水、古村、古墓、古树”的风貌特征。

古水,即沙涨村四周为护城河、沙涨河、溧金河、眭家河等河流环绕。

古村,即沙涨村历史悠久,自元至治年间(1321-1323)始建村基以来,已有近700年历史,其历史建筑清幽古朴,传统街巷形态完整。

古墓,即沙涨村因墓建村,居住区与墓葬区毗邻,村西原有偰普两氏大坟,今独存偰家大坟,自偰姓祖先合剌普华迁葬于沙涨以来,已有680年历史。

古树,即村中分布有各种大小古树名木,仅百年以上古树就有8棵,同时村内还有众多绿化林木,构成碧水环流、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村落的西边有一片墓地,是沙涨村民心中的圣地,合剌普华墓就座落在这里。原墓早年被毁,合剌普华墓志铭及志盖均出自元代名人之手,现安放在沙涨村的后人和当时文化部门合建的尚书亭内。合剌普华墓前原有直立文武官石像各一对,武官身披盔甲,手握长剑;文官身穿朝服,手持朝笏。还有卧伏成对石兽、石羊、石龟,形象逼真,栩栩如生。1998年,市政府公布合剌普华墓为市级文保单位,200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保单位。

沙涨村历史文化资源丰富,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合剌普华墓外,尚有历史民居建筑43处,主要建于清代,集中分布于村内前大街以北。建筑风貌具有地方特色,少有院落,多为砖木结构。建筑屋顶均为硬山式,外表装饰简朴,粉墙黛瓦、清水脊、前后封护檐。木板门设有砖砌门楼,门楼多雕饰吉祥图案,简洁大方。立面开窗多为直棂,有拱形砖砌窗楣。山墙多开有高窗,以方形、扇形、六边形等为主。风貌民居建筑沿着入村道路有序排列,风貌上与历史建筑保持一致。现存历史风貌较完好的尚有18处。此外,还有桥涵码头、大码头、古井、石刻等遗存。冬去春来,时光荏苒。如今的沙涨村,已成为溧阳名副其实的最后一个古村落。

(三)人口与经济发展状况

目前村民700余人,大部分村民已移居新建小区金色家园,仍有零星几户老人居住在村中,整体原住民文化已经基本失去,整体村落集体经济也已经基本在村镇合并的过程中纳入到了新的毛场村的行政管辖和范围之内。

沙涨村多为偰姓,少量普姓,“偰”姓始自元代,沙涨村民的祖先偰文质为了纪念祖居地漠北高原上的偰辇河,便以河名首字“偰”为姓。

虽为回鹘族(今维吾尔族)后裔,但在时间长河的洗礼下,沙涨村村民不仅姓名汉化,生活习俗等方面也已全面汉化,与汉人一样将“清明祭祖”和“重阳尊老”作为一年中重要的节日,同时有舞狮、太平鼓等表演活动。目前村民皆为汉族,但至今仍能从村民立体的五官上,依稀看出其祖先当年的样貌。

    二、主要做法与特色

沙涨村有三大文化传播点:一是维吾尔族与汉族和谐共处七百余年,子孙有成就者不计其数;二是全球偰姓发源地;三是“一门五进士,父子两尚书”的文采之地。

(一)长期高举民族融合、和谐相处的大旗

沙涨村是至今发现的维吾尔族先人足迹东进最远的地方,沙涨村的村民也是江苏境内唯一一支维吾尔族后裔。在七百余年漫长的岁月中,作为维吾尔族后裔的沙涨村村民始终与汉族和谐相处,与汉族通婚,并逐渐汉化。

偰氏祖先在唐代、元代屡建奇功,见于史书,此处不必累述。即便在元明异代之际,沙涨村依旧没有受到冲击,偰氏子孙在明朝政坛上还获得了不小的成就。

偰文质之孙,偰哲笃第五子偰斯官至吏部尚书、礼部尚书,曾两次出使高丽。偰斯于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自金陵(今南京)出发,走海路于次年四月到达高丽都城。此次出使之目的名义上是向高丽告以朱元璋即位建元之事,实际上是要缔结明朝与高丽的外交关系。洪武二年(1369)八月,朱元璋又遣偰斯携赍诏及金印诰文再次出使高丽,封王颛为高丽国王,即以明王朝之名义承认王颛在高丽国的最高统治地位。

朱元璋之所以选择偰斯出使高丽,与其家族背景不无关系。偰斯之兄偰佰僚逊早年入居高丽,与高昌恭愍王有旧,偰佰僚逊之子偰长寿在高丽政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称为“中兴九功臣”之一,偰长寿“自事皇明,朝京师者八”(《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即先后出使明王朝八次。明朝建立之初,在与高丽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过程中,偰氏家族扮演着重要角色。

偰氏家族不仅在元朝受到礼遇,在明朝也身居高位,与汉人、汉文化深度融合,这是维吾尔族与汉族千百年来和睦相处的典型案例。

    (二)作为独特文化资源的“全球偰姓发源地”已被认识到

数百年来,偰姓族人繁衍生息,一部分在沙涨村生活,世守祖茔,一部分走出沙涨村,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据已知的线索,在云南、山东、安徽、江西乃至韩国等都有后裔。

200294日,两鬓斑白的韩国老者偰在植先生风尘仆仆赶到沙涨村,他在《中国人物志》上发现偰氏祖居地在江苏溧阳,便由译员陪同,从首尔起飞,几经周折来到沙涨村祭祖。偰在植老先生等七人又捐建了一块高约四米的大石碑《大元束力赐忠明公合剌普华神道碑》,铭刻先祖承传与行谊。偰在植先生之族弟、韩国国会议员偰松雄亲自担任建碑顾问。每年清明节,都有韩国后裔千里迢迢赶来祭祖。

随着沙涨村的开发和名声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偰姓后裔回到故土,这为该村从姓氏文化的角度,发展独特的文旅产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这一点,不管是原来的沙涨村村民,还是现在的毛场村村委,乃至其所在的昆仑街道、中关村园区均已有了较强的自觉和意识。

    (三)“一门五进士、父子两尚书”的文化传承

偰文质生有五子,元延祐二年之后的十六年里,科举考试每三年一科,偰文质的五个儿子和一个侄子,每科中一名进士,时谓“五子登科”。长子偰哲笃首科即中进士,后官至淮南行省左丞、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副宰相)。沙涨村旧时有“五桂坊”的牌坊。在合剌普华的墓志铭中也有一段记载:“延祐设科后,凡六举,公六孙,举辄取一人。唐宋盛时,儒家世科,未有如偰氏一门兄弟之盛,天下传为美谈。”

偰哲笃生有十子。第五个儿子偰斯官至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元史》载,他任宰相数月,以年老致仕。他与其父偰哲笃并称“父子两尚书”。现在,沙涨村合剌普华墓旁,存有偰哲笃、偰斯之墓。

偰姓后裔在元代有一支入居高丽,也代代科举及第,封官晋爵,深受高丽王的优待和重用,多人官至宰相,并多次以使节身份入京朝贡。

时至今日,沙涨村村民依旧崇文尚礼,自发建立基金以奖励每年考入高校的本村学子。老支书偰恩莲说,他们村的孩子读书都很好,高考录取率远远高于其他村。

沙涨村——有历史底蕴、有文化传承的维吾尔族后裔聚居地,无疑是溧阳的一块文化招牌。

    (四)核心与特色文化的持续保护与彰显

沙涨村以元代维吾尔族官吏墓葬群为特色,具有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发展典型案例的特征与价值。因此在修复古代墓葬、古建筑的前提下,恢复部分维吾尔族特色,将具有区别于其他古镇的独特魅力。

    1.逐步恢复挖掘古代墓葬群的综合文化,彰显文采之乡的特色

沙涨村依墓而建,元代维吾尔族官吏墓葬群是沙涨村的主要特色之一。村中原有偰、普二氏祖坟,偰氏墓地与合剌普华墓相通。合剌普华墓道两边竖立着元朝留存下的文武官石像、石兽,古朴生动。

偰氏后裔为保护、修复祖先的遗存做了很多努力。大树林下的墓地得到了初步整建,全村人筹资两万多元,在墓地建起了尚书亭,出自元代书法家张起严之手的合剌普华墓志铭经过修复,镶嵌在尚书亭中,得到妥善保护。据村民介绍,在上世纪风雨飘摇的年代,合剌普华墓道旁的翁仲塑像曾被砍去头颅,幸得老书记保存,后请文物修复专家复原,如今才得以见到如此栩栩如生的元朝石像。可惜的是普氏墓地今已不存,原墓地上建有住宅,今也已废弃。重新修整普氏墓地,使之与偰氏墓地遥遥相望,还原祖坟围绕、守护沙涨村的旧时格局,就能重新绽放其文化光彩。

    2.古建群落、村落形制和街巷机理整体保护修缮与综合呈现。

       恢复和彰显整体街区古代规划特色,特别是要恢复原有的青石板路:据村民介绍,原来村中铺设着光洁的青石板路,几十年前改为水泥路,不少青石板被人偷去,保留下来的则被随意堆放在村中各个角落中。水泥路使得古村气质锐减,尚存的青石板也得不到妥善处理。如能恢复青石板路,必然是一道漂亮的风景线。

重修祠堂:偰氏祠堂最早建于明朝,后毁于太平天国,于民国时期重建,可惜没有得到妥善保护,原本三间三进的偰氏祠堂,如今后两进只剩下荒芜的台基。普氏祠堂也被改为老年活动室。祠堂是最能体现沙涨村历史传承的建筑,同时也显示出早在明朝,沙涨村村民的回鹘族祖先便已深受汉文化的洗礼。因此修复祠堂是建设沙涨村的重要议题之一。

保留和彰显排水系统:始建于明朝的明渠排水系统是沙涨村区别于其他村落的一大特色,也是村民的骄傲。排水工程由石块砌成,贯穿全村,至今仍能正常使用,不需要过多的修复。

保护古树、古碑:村中有许多古树、古碑。高大蓬勃的榉树、朴树茁壮地生长在古街、古屋、古墓旁,静静守护着这个古老的村庄。据村中老人们回忆,解放初期村里有十多棵大树,粗达数抱,为了对国家作贡献,村民们忍痛砍了上交。大量古碑、石像随意堆放在宗祠中,路边更是随处可见字迹模糊的石碑。这些古树、古碑应得到重视和保护。

重建五桂坊:旧时村中有五桂坊,是元朝时为奖励偰氏五子登科而建立的,今已不存,空留下苍凉的地基。建议恢复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不仅彰显沙涨村的文化沉淀,更能吸引希望在考试中受到幸运女神青睐的考生和家长。

    3. 实施原住民回归计划,保留原住民独特的生活文化

虽然大部分居民已移居新建小区金色家园,但仍有不少老人宁愿忍受生活上的种种不便利,也不愿离开世代居住的沙涨村。据居民小组组长介绍,不仅是这些老人不愿离开,若村落能得到修整,许多年轻力壮的村民也愿意通过返租的形式回到本村居住。

古村的灵魂不仅仅是古建筑,更是那些世世代代居住在这一方水土上的村民们。没有人居住的村落,便失去了生机,即便修整一新,也不过空有景观性的外壳,不再能承载文化的重量。因此在沙涨村修整以后,可让村民们返租住进旧宅中,使古村焕发新气象。

    4. 建设一批具有维吾尔族特色的配套设施,有效彰显整体特色

在古墓、古屋、古街、古水修旧如旧前提下,在配套设施中恢复部分维吾尔族特色,如开设特色餐厅、售卖和展示民族服饰、开展民族歌舞表演等。

通过建设带有维吾尔族特点的配套建筑,不仅能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古镇特色,使沙涨村区别于江苏省其他古镇,且有利于少数民族获得身份认同感,有利于“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总之,七百年前的回鹘族(今维吾尔族)来到溧阳华丽转身,成就了今天沙涨村——江苏绝无仅有的维吾尔族后裔村。

村中保留有元代维吾尔族官吏墓葬群,村民祖先合剌普华墓道旁的翁仲塑像、石兽、石羊保存完整,置身其中似乎回到了当年,文物级别的合剌普华墓志铭悠悠地诉说着先人的故事。村内古树、古碑更是随处可见,高大的门当依稀可见旧时的辉煌。

除了物质资源以外,沙涨村的文化沉淀也十分浓厚。沙涨村不仅是全球偰氏发源地,并且在这个方圆一公里的小村庄里曾创造出五子登科的奇迹,更重要的是在七百余年的漫长时光中,作为维吾尔族后裔的偰氏子孙始终与汉族和谐相处,同甘共苦。

在这些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打造一个元代古村落建筑群落、古代墓葬为核心的维吾尔族文化特色村,必能彰显其古村落所特有的器物与文化之美。

 

课题组:“最江南”乡村文化传承创新案例常州课题组

执笔人: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 蒋碧薇 葛金华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科联  承办单位:中国江苏网  苏ICP备070006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