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美乡村
常州杨桥古村:府城南部边界市镇独特的“乡愁”
发布时间: 2023-04-13 15:32:13
一、基本情况
杨桥古村始建于南宋,兴于元明,鼎盛于清末民初,距今已有约800年历史。是古时阳湖县(今常州武进区)和阳羡县(今无锡宜兴市)“两阳”之间百姓往来的重要通道。拥有和较好保存了“阳湖与阳羡”两县交界市镇的原生态文化和边界市镇的独特“乡愁”。杨桥古村,除了其独具特色的杨桥庙会外,作为阳湖和阳羡两县的边界市镇,受到近代商贸影响,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商贸文化和高低乡交界区由运河支线串连起来的独特“乡愁”。
杨桥村原为乡镇,是清中期江南行省常州府西南部重镇,其繁华一度超过宜兴县城,被称为“太湖首镇”。杨桥村水网密集,湖塘众多,因河成市,因市成街。张仙浜、朱家浜、观音浜三条水系呈U字形三面环绕杨桥老街,五条主要街巷与市河平行或垂直布置,四座古桥跨河而过连接内外,形成棋盘式的布局骨架。街巷体系以杨桥南街-杨桥北街为骨架,呈鱼骨状往外衍生出数条东西街巷:桥南西街、桥北西街、杨桥东街、太平庵街等。东西向与南北向街巷的交汇处形成开敞的街头公共空间。水系一头通向太湖,一头连结滆湖(西太湖);道路是北上常州府城、南下宜兴县城及湖州府城、西向镇江府金坛县的必经之处,这种地形,具有“金钩扎月”的气势,有着边界市镇“过渡地带”特点,构建着常州府城特有的“江湖汇秀”特征。
目前杨桥村共有河首石驳1000多米,建筑67888m2,其中具有鲜明传统风貌的建筑有9624m2,占14.19%,村庄现保留传统院落81处,主要分布在传统街巷两侧。杨桥老街总长730多米,老街至今还保留了清末民初的布局,木排门、石板地、雕梁画栋的门窗、砖雕门楼,前街后河,前店后屋,依河而筑,临水而居,水乡特色十分浓郁。老街街道宽1.7-5米,人字形青石砖路,两侧都是木砖结构的老房子,上下两层,灰白色斑斑驳驳的外墙、已经褪色的暗红色木排板门和形状各异的窗格子,是老街独特的标志。杨桥的房屋大多临河而建,小巷和街道与一条条河道并行。从老街向外延伸的弄堂有长有短,但狭窄,鳞次栉比的是平房和二层阁楼,两边楼上的居民双手几乎可以隔空相握,因此被称为“握手楼”。最窄处,被村民称做“一线天”,堪称难得一见的景致。
民间曾以民间文学的形式对杨桥有过生动的诠释:
一个千年古街市(起于宋代,盛于明、清和民国)
两边两个县乡村(武进区、宜兴县两个杨桥乡共建杨桥)
三面三河环水街(张仙浜、朱家浜、观音浜)
四街四巷门(东西南北巷门,类似于城门)
五大寺院庙(红莲寺、万福禅院、保丁寺、太平庵、茅庵)
六座古桥梁(南杨桥、庄基桥、东、西虹桥、太平桥;另外还有夏禹治水的禹家桥和28座小桥)
七位书画家(吴冠中,徐伯荣,许童章,刘文海,朱伯友,华天祥,徐细大)
八道名特菜(杨桥红煨肉,腻雌虎,鲫鱼膳,水芹菜,杨桥面饺,韭菜饼,天香菇、龙风配)
九处古建筑(百岁庄,牧斋院,洪家大院,岗楼,关房阁,南阳楼,白虎堂,杨桥戏院,丁家塘)
十项传统文艺(调三十六行,调犟牛,调龙灯,调大头,舞马车,拗火球放风筝,踩高跷,赛灯笼,打腰鼓)
目前,杨桥村村域面积5.96平方公里,辖28个自然村,52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5500多人,拥有耕地4300多亩,历年以传统农业为主。改革开放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生产得到了持续发展,规模种植和多种经营不断扩大,全村拥有5家种田大户,最大的承包土地1000多亩。近年来,又发展特色农业,成立了“乐丰源蔬菜生产经营”合作社,推广种植马兰茶200多亩,每年向市场投放马兰头200多万斤。马兰收割后加制成的“马兰茶”已注册商标“绿年”。2018年获常州市级名优农产品称号。
2008年,杨桥古街被常州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街区”。杨桥庙会、调犟牛、掮轮车、捻纸、调三十六行等五项地方特色民俗文化,被列为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3年杨桥村被国家住建部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5年杨桥庙会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杨桥村被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二、主要做法与特色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杨桥村逐渐失去活力,人口空心化、房屋受损等现象严重。作为传统村落,大量优秀传统资源的保护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村庄发展也受到限制。为了加强对杨桥传统村落的保护,实现杨桥村整体的、真实的、可持续的保护与活态传承,同时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其发展能力,实现保护与发展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武进区已经有了修复杨桥老街的目标。2015年特编制《常州市杨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本次规划范围东至丁家塘丁宅以东至少40米,南至现状道路南侧红线,西至观音浜以西现状村道,北至后朱桥,用地面积约11.18公顷。目标明确要把杨桥村修复成为具有常州独特历史文化和特色的,集休闲观光、旅游度假、商业服务、生活居住于一体的综合社区。
规划将杨桥古村的修缮、保护和利用分为近期和远期两个阶段。杨桥村传统村落近期修缮、保护和利用主要集中于对濒危传统要素的抢救、对可能造成威胁各种要素的防治和村落整治提升。
杨桥村传统村落远期修缮、保护和利用则主要集中于传统资源的利用、村落旅游发展和对外宣传。包括:土地功能置换、基础设施提升、建筑遗存利用、传统技艺的恢复、对外宣传媒介的建立、主题活动策划举办等。具体而言,相关规划如下:
1.规划范围内北侧和南侧两处企业,远期考虑搬迁出传统村落,原有土地置换为居住功能。
2.村落内敷设燃气低压管,采用天然气作为主气源,满足用气需求。
3.村落全面信息化建设,管线基本实行地埋敷设,局部道路狭窄处采用架空或沿墙敷设方式。
4.村落范围内供电线路、信息管线等管线全面入地。
5.充分利用建筑遗存进行主题街道建设,植入商业零售、餐饮、展示等功能,对杨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色文化进行传承展示,形成杨桥北街、杨桥南街的传统商业街,杨桥东街、杨桥南街的民俗街,桥南西街的传统技艺街。
6.加强对传统建筑的利用,以传统建筑为载体,植入部分传统手工艺项目,如酿酒坊、豆腐坊、理发店等。
7.建立杨桥传统村落专属网站;出版杨桥传统村落相关书籍等。
8.加强杨桥对外宣传工作,策划“美食杨桥”、“印象杨桥”、“水乡杨桥”等主题活动。
另外,近年来杨桥古村为了加强对外宣传,也编辑出版了相关书籍。例如:《南杨桥古街史话》(村委会)、《南杨桥非遗、文物、文化项目介绍》(村委会)、《杨桥风韵》(蒋惊雷著,文汇出版社)、《杨桥古街》(何人、余忠良著,凤凰出版社)、《杨桥村口述文稿》(常州市档案馆)。
课题组:“最江南”乡村文化传承创新案例常州课题组
执笔人: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 何霞 葛金华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科联 承办单位:中国江苏网 苏ICP备070006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