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美乡村
常州焦溪古村:江南水乡古镇“后出转精”的典范
发布时间: 2023-04-13 15:37:13
焦溪古村位于常州、无锡和江阴交界处,因其完整保留明清以来江南古村风貌,被列入第七批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焦溪明清以前为一因庙、因湖、因人而兴的村落,后因芙蓉湖填末、舜河开凿、运河漕运交互影响,于明中期至清中期走向鼎盛变成市镇,并一度成为常州府城东北首镇。近年来常州实施村镇合和区划调整,焦溪先是合并了三河口镇,然后又整体并入郑陆镇,最后再次成为了焦溪村。目前,焦溪古村已初步纳入“江南水乡古镇”集体申遗备选名录,进入以“世界文化遗产”为目标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阶段。2020年常州市针对焦溪开展了地方立法,2021年5月1日《常州市焦溪古镇保护条例》正式施行,立法保护焦溪古村成为一大创新,由此也进入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新阶段。
焦溪由于与江阴、无锡交界,具有明显的边界市镇“过渡地带”特点,因其处在沟通长江的大运河通江水系沿线,既有常州府城“江湖汇秀”特征,也有鲜明的大运河沿线“江南水乡古镇”特点。同时,由于其周边有舜山、秦望山、鹤山等丘陵,也有“丘陵山地”特征。其所特有的大舜、季札和文人隐逸遗风,一望三县、连江沿河、依山傍水区位,黄石半墙、圈门锁巷建筑风格,“六街、九桥、十八弄”街巷形制,“是奚承徐”四大家族书香风雅、市镇治理,蒲包加工与销售,宣卷滩簧、山歌与民间信仰等均能丰富江南水乡古镇文化内涵。在整体江南水乡古镇中,具有较强的“后出转精”的基础、条件和可能。
一、基本情况
(一)历史沿革
焦溪古村(古镇)位于常州、无锡和江阴交界处。焦溪古村,明清以前是一个因朝阳庙、因芙蓉湖、因焦丙其人而逐渐兴起的一个小村落。
明代中期开始由于芙蓉湖填末,原来通过芙蓉湖入长江的水道已经改变。舜河的开凿、大运河漕运的兴起使得焦溪这个地方成为了常州府城“江湖汇秀”的北部大运河重要的通江孔道。在芙蓉湖填没、舜河开凿和运河漕运的交互影响下,于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逐步走向鼎盛而变成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并一度成为常州府城东部重镇,号称府城东北首镇。
晚清遭遇太平天国战乱影响,集镇一度遭到破坏。民国以来,焦溪地区逐步失去漕运枢纽地位,但是伴随着其在蒲包生产等方面形成的独特腹地手工业,形成了集原料种植和收购、本地加工和远销各地的产供销一体化机制的形成,焦溪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同时,期间也受到军阀混战、抗战的影响,遭遇了两次火烧,集镇几乎化为乌有。抗战结束后才逐步恢复。
解放以后,焦溪镇通过兴修水利、改良土壤等积极发展农业,开办采石场等积极发展工业,均获得了较大发展。
上世纪90年代末焦溪开始建设新镇区,由于没有足够资金全部动迁,旧镇得到了保留。新镇区建成后,大部分商业、行政、医院、学校等逐步搬入新镇,老镇区则逐步闲置,部分沿河房屋失火毁坏,大量旧宅也亟待修缮。1999年,焦溪合并与之相连的三河口镇,成立新焦溪镇,获得了一次较大发展机遇。2007年,整体并入郑陆镇,从行政建制方面,再次从焦溪镇建制回归到焦溪村(社区)的建制。
2013年,焦溪因其很好地保留了明清至近代的历史建筑、完整街区,先后被列入第七批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和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14年,焦溪又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8年起,常州和天宁区两级政府积极推动焦溪古镇加入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步委托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牵头制定焦溪古镇保护管理规划,委托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江南水乡古镇焦溪保护、整治、展示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至此,焦溪开始启动列入“江南水乡古镇”集体申遗备选名录项目相关工作,目标即与其它江南水乡古镇一起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目前已得到国家文物局初步认可。
2020年以来,焦溪古镇已经开始恢复过去的水系、古桥和明清以来最鼎盛时期的街巷形制与规模,并已逐步修缮街区内的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街区风貌得到了很大提升。整体而言,古镇范围内的文化遗产,已从地方立法和保护、修缮的角度,实现了彻底的转变,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提升。
另外,2020年以来,焦溪范围内的乡村部分也已有牟家村、渣家湾、黄天荡(丰北村)等片区进行了美丽乡村建设、开发和利用,黄天荡片区的丰北村甚至已经成为常州美丽乡村的典范之一。二花脸扣肉、翠冠梨等已经成为特色农副产品。
2020年12月底常州市人大通过《焦溪古村保护条例》,2021年5月1日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开创了常州地区以地方立法来保护历史文化名村和古村落的先河,具有开创新、创新性和示范性。
目前,焦溪古村(镇)已经初步纳入国家“江南水乡古镇”集体申遗备选名录项目进行保护、修缮和利用。焦溪已经进入了一个以“世界文化遗产”为导向与目标新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阶段。
(二)主要乡土人文风貌
焦溪古村地处江阴、无锡交界处,边界市镇“过渡地带”特点明显,在乡土人文风貌方面具有很强的区域特征和特点。同时因其处在沟通长江的大运河北部通江水系沿线,既有常州府城特有的“江湖汇秀”特征,也因其与大运河直接关联而具有鲜明丰富的大运河沿线江南水乡古镇的文化内涵。另外,由于其周边又有舜山、鹤山、秦望山等大小丘陵,也因此而具有某些丘陵山地特征。
因此,焦溪在乡土人文风貌方面,既有大舜归化、季札遗风、文人隐逸的人文风貌;一望三县、连江沿河、依山傍水的区位和历史文化风貌;黄石半墙、锁巷圈门、深宅小院的人地互动的建筑文化风貌;“六街、九桥、十八弄”的街巷形制风貌;“是、奚、承、徐”四大姓氏与家族的书香风雅、市镇治理的社会文化风貌;蒲包加工与销售等手工业文化风貌;宣卷、滩簧、山歌与地方民间信仰民间文化风貌。江南水乡、丘陵山地、边界市镇、移民世族等四大风貌是焦溪古村的核心乡土人文风貌。
焦溪古村由于其与江阴、无锡交接,而具有明显的边界市镇“过渡地带”特点,同时也因其处在沟通长江的大运河北部通江水系沿线,既有常州府城特有的“江湖汇秀”特征,也因其与大运河直接关联而具有鲜明丰富的大运河沿线江南水乡古镇的文化内涵。同时,由于其周边又有舜山、鹤山、秦望山等大小丘陵,也因此而具有某些丘陵山地特征。
江南水乡、丘陵山地、边界市镇、移民世族等四大特征是焦溪古村的文化的主要内核和关键文化资源。其所特有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大舜归化、季札遗风、文人隐逸等名人文化资源;一望三县、连江沿河、依山傍水的区位文化资源;黄石半墙、锁巷圈门、深宅小院的建筑文化资源;“六街、九桥、十八弄”街巷形制和整体街区历史文化资源;“是、奚、承、徐”四大姓氏与家族的书香风雅、市镇治理的地方文化和家族文化资源;还有以蒲包加工与销售为主的腹地手工业及其从原料到销售的两头在外的影响力和模式等生产文化资源;宣卷、滩簧、山歌与地方民间信仰等民间文化资源也具有很高的价值。这些均能从整体上丰富江南水乡古镇文化的内涵。
作为“江南水乡古镇”集体申遗的后来参与者,通过深入研究彰显“后发优势”和“最焦溪特色”,深入挖掘、科学规划,以“后出转精”为目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其未来发展的真切需要。
(三)人口与经济发展情况
焦溪古村(古镇)位于常州、无锡和江阴交界处,现存传统建筑单体与历史院落345户,核心区以清末民初以来的传统民居建筑为主。其中大部分住户已经搬迁至新镇区,旧镇完好保留后,已经作为整体历史街区加以保护、修缮。
当前,整个古镇旧镇区已经以晚清到民国全盛时期为蓝本,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划,并已启动整体水系恢复,所有文保单位修缮保护,非文保古建修复加固,街区织布建筑进行施工建设,总体有望在2021年底完成整体街区的修缮保护工作,能够从新在整体上将街区恢复到晚清民国全省时期的规模、形制和风貌。并具备较强的旅游接待能力。这为后续街区居民、商业从业人员、古建筑业主等的经济生活和日常经营的整体提升,以及重新在生活与商业上激活古镇打好了基础、创造了基于、提供了条件。
二、乡村文化振兴举措
(一)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
1. 2013年,在原有的常州市舜溪林果市场由有限公司基础上,专门成立常州焦溪古镇保护发展有限公司,筹措资金、汇聚人才,专门服务焦溪古镇的全方位保护、修缮和配套建设,同时也由公司来设立文化研究专项,对焦溪古镇的历史文化进行全面的梳理、挖掘与研究,为后续古镇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资源。
2. 常州市文广旅局、天宁区文体旅局派出专门力量和专业队伍,组织江苏省内外专业考古和文化研究力量,积极开展古镇考古,深入挖掘古镇在河道、桥梁和街巷风貌等方面的古代印迹和遗存,全面修复古代河道、桥梁,全面保护“六街、九桥、十八弄”的历史街巷风貌和机理。
3. 积极修缮各级各类保护建设,也积极修缮历史建筑和有价值的连片建筑,在修缮街区的同时也保障原始居民的日常生活。积极规划实施镇区内部道路、进出道路和周边道路的交通网络,全面提升古村的交通能力和交通水平。加强水电气的入地改造,加强雨水、污水管道的更新和提升,保障居民生活和街区未来发展所需的整体基础设施配套需要。
4. 天宁区积极开展水系治理,积极加强焦溪古镇周边配套建设,努力将黄天荡片区、舜过山片区、查家湾片区和焦溪古镇片区融为一体,既体现城乡、城镇和山水差异,也体现连片勾连和协同发展理念。
(二)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路径
1. 积极引入科学规划,让文化、保护和修缮有科学依据和源源不断的整体规划与文化资源支持。
2018年起,常州和天宁区两级政府积极推动焦溪古镇加入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步委托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牵头制定焦溪古镇保护管理规划,委托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江南水乡古镇焦溪保护、整治、展示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2. 开展地方立法,通过立法来实现依法长效、科学保护。2020年12月底常州市人大通过《焦溪古村保护条例》,2021年5月1日保护条例正式施行。
《条例》规定古镇保护范围依法划分为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明确核心保护范围即遗产核心区,建设控制地带即遗产缓冲区。《条例》同时明确了遗产核心区、遗产缓冲区范围内建设、改造、风貌控制等方面的保护要求。《条例》细化了古镇的保护要求和保护措施,对古镇保护范围内的相关活动进行了规范。《条例》根据焦溪古镇自身特点,从传承发扬的角度对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后续利用作出了规范。
(三)乡村文化价值挖掘与开发
2018年以来,焦溪古镇持续开展全面的文化遗产价值研究。先后有同济大学、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常州大学和本地高校组成的联合研究队伍,针对焦溪作为江南水乡古镇所具有的突出普遍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焦溪古镇丛书》(《舜山回声》《圈门更声》《世族书声》《咸安福声》一套四册)全套近100万字,已经正式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于2020年出版。同时,也积极为江南水乡古镇集体申遗提供来自焦溪的遗产描述、遗产共性和遗产特性等突出普遍价值方面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
课题组:“最江南”乡村文化传承创新案例常州课题组
执笔人: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 葛金华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科联 承办单位:中国江苏网 苏ICP备070006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