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精神

技术浪潮中,寻找人类文明新坐标

发布时间: 2025-02-14 09:03:14

□ 本报记者 周 娴

DeepSeek的爆火将人工智能(AI)推向了科技舞台的中心。近期,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书籍“蜂拥”出版,从“技术突破”到“行业应用”再到“伦理危机”均有所涉猎,我们试图从这些书籍中窥探AI技术的巨大潜力,以及人们对技术发展与人类文明关系的深刻思考。

 

AI技术的突破与局限

DeepSeek的爆火并非偶然,这是AI技术长期积累与突破的结果。

Open AI投资人詹姆斯·斯金纳在人工智能领域研究了40多年,他编写的《生成式AI:人工智能的未来》一书,不仅回顾了生成式AI的成长历程,还列举了其在教育、医疗、游戏等多领域的应用。詹姆斯·斯金纳指出,生成式AI能自动化完成创造性任务,降低内容生产的成本和时间,“生成式AI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人机交互的革命。”

如果说,生成式AI是人工智能的重要突破,那么大模型则是AI技术的重要里程碑。当下DeepSeek的爆火,正是大语言模型技术突破的成果。

清华大学全球创新学院院长、自动化系教授兼博导刘云浩在新书《具身智能: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中形容,引入“大模型”就像是给机器安装了一个新的大脑,只要将其简单地嵌入,就能赋予机器全新的生命力。如今,大语言模型不仅能够帮助智能体与人类以自然语言进行交流,还能提供解决问题的“常识”,展现了前所未有的语言理解、生成和推理能力。

记者发现,还有多本书籍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的“具身智能”。比如,中国人工智能领军科学家刘志毅撰写的《具身智能》认为,具身智能的核心在于“感知—行动”循环,智能体通过与环境的交互积累经验,这一领域的突破使机器人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该书还列举了具身智能在机器人、自动驾驶、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尽管人工智能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许多局限。比如,当前的AI系统缺乏真正的理解能力、创造力和情感,无法像人类一样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比如,这种基于大数据的“蛮力”学习高度依赖训练数据的质量和数量,如果数据不完整,也会导致错误的输出结果。

“在AI时代,人类的价值和地位并不会被削弱,反而会更加凸显。人类具有独特的创造力、情感理解、道德判断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在《AI 3.0》中,美国计算机科学家梅拉妮·米歇尔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提出思考:未来,人机协作将成为常态,两者相互补充共同完成复杂的任务。她认为,我们应该将人工智能视为一种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人类和人工智能将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分工合作,共同开创一个全新的智能时代。

从技术奇点到产业图谱

从制造业到医疗健康,从金融服务到教育文化,AI技术正在重塑每个行业的面貌。

《离散型制造智能工厂》一书中,描述了AI技术在制造业领域引发的革命:智能工厂中,工业机器人不再是简单的机械臂,而是具备学习能力的智能体,它们能根据生产环境的变化自动调整参数,在质检环节,也能将次品率降低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该书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化,由人—机器组成的传统工厂将随之发展为由人—机器—信息系统组成的数字化工厂。

医疗健康领域是AI技术最具潜力的应用场景之一。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牛凯在《人工智能与智慧医疗》中介绍了智慧医学在眼科、骨科、肿瘤、慢性病、传染病等各方面的应用。书中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在医学影像分析、病理学诊断以及基因检测方面展现出强大的能力,比如,AI可以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识别X光片、CT中的病变区域,辅助医生快速准确地诊断疾病,可以通过分析组织切片图像,辅助病理医生识别癌症细胞,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AI律师助手:律师实务ChatGPT实战指南》由经验丰富的律师轩珍珍与技术专家徐伟浩联合打造。书中强调,AI技术在法律检索、合同审查、文书起草、案件分析等重复性高的任务上,可以显著提升律师的工作效率,让他们把更多精力集中在高价值的策略性工作上。不过,AI并不能取代律师,因为它无法完全理解复杂的法律语境。《AI赋能HR》则系统梳理了AI赋能HR的43个场景,指出AI技术通过自动化筛选简历、智能面试分析、员工情绪监测等方式,引导HR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制定更科学的人才管理策略。

今年1月出版的《人工智能地球物理勘探》则描述了AI在重塑地震勘探、电磁勘探、重力勘探等方面的全新场景。中国石油大学教授王尚旭在书中指出,AI技术不仅能提升勘探效率,还能帮助研究人员发现新的地质规律,优化勘探方法,甚至开发出新的勘探技术。

“到2029年人工智能将达到人类智能水平;到2045年人类与人工智能将实现深度融合,也就是所谓的‘奇点’时刻。”“AI领域重量级先驱”雷·库兹韦尔在《奇点更近》中这样大胆预言。书中还探讨了许多革命性的未来趋势,例如:通过让人类大脑和云端连线来改造智能、再生能源将有重大突破、纳米机器人等设备将协助人类重新构建世界、人类的寿命可突破120岁的极限……总之,这场势不可挡的科学革命,将彻底改变人类的工作和生活。

在技术狂飙中建立人机共生的伦理框架

技术的狂飙将推动文明的重构,伴随着AI越来越深地融入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界定AI的权利和责任,如何建立人机共生的伦理框架?人类文明需要寻找新的坐标。这一坐标不仅包括技术的进步,更涵盖人性的尊严、伦理的底线和社会的福祉。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赵瑜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传播伦理与治理框架》中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传播领域正面临诸多伦理难题,包含但不限于隐私泄露、算法偏见、注意力权丧失、信息茧房等问题。

“DeepSeek的精准推荐建立在对用户数据的深度挖掘上,我们的每次搜索和点击都被记录和分析,这些数据被谁‘偷窥’?会被如何使用?是否存在泄露风险?如何从伦理治理的角度反思这些变化,如何回应和延展人类文明形态的构建,是当下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赵瑜在书中指出,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技术要在尊重人类价值的基础上,平衡创新与责任、实现技术福祉的最大化。

“当前AI研究过于注重‘物’(数据与算法),而忽视了‘心’(意图与价值观)”,在《通用人工智能的中国蓝图》中,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学院院长朱松纯建议,在AI的技术设计中引入传统文化中的“心物一元”哲学的概念,以弥补它缺乏“意图性”的短板。

无论是大模型的改造,还是政策制定的科学化转向,均指向一个核心命题:技术需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整体福祉。正如《浪潮将至》所警示的,我们既要拥抱“智能爆炸”的潜力,也需以谦卑之心划定技术边界,让AI真正成为文明进步的“阿里巴巴山洞”,而非“潘多拉的盒子”。

来源:中国江苏网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科联  承办单位:中国江苏网  苏ICP备070006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