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态文明

精心用好水资源 携手共护幸福河

发布时间: 2024-03-22 09:53:22

水是江苏丰裕的自然禀赋、灵动的生态要素和鲜明的文化符号。

今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二届“世界水日”,3月22日—28日是第三十七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主题为“Water for Peace”(以水促和平)。我国纪念今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

近年来,江苏水利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体系能力建设,全局构建江苏现代水网,全方位探索水资源节约集约路径,全域推进幸福河湖建设,让“水韵江苏”的底色更加鲜明。

 

十年砥砺奋进 绘就节水画卷

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十年来,江苏以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为引领,认真落实水利部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不断完善节水管理体系,创新节水管理举措,以水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利用支撑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节水问效,十年奋斗成就斐然

十年来,江苏国家节水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在地区生产总值持续保持高位、粮食产量连年增长的情况下,全省用水总量始终控制在国家下达的620亿立方米以内,国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考核以来荣获“九连优”,“十三五”以来多次荣获全国第一。

全面践行“四水四定”原则,优化水源结构配置。将资源优化配置作为项目建设的基础,明晰96个县(市、区)和119个河湖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将水资源刚性约束作为取水许可审批的前提,把公共资源的管控要求向前延伸,改变农业大水漫灌、工业以需定水模式;调优水源结构,地下水取水量从最高峰的近10亿立方米每年压减至2.5亿立方米,非常规水源利用增加到15亿立方米。

率先推动节水综合示范,促进面上水效提升。江苏把节水载体创建作为节水工作的重要抓手,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在实现县域全覆盖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国家级县域节水达标县建设工作。目前,江苏省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建成率达87%,南水北调东线受水区涉农县区已经实现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和省级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双覆盖”。

探索新型节水制度政策,推动节水规范管理。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江苏省节约用水条例》的基础上,创新出台一系列新型水资源、节水管理制度,基本形成一整套强有力的节水政策保障体系。印发《取用水管理技术规范》《江苏省用水单位水务经理管理制度》,促进节水管理向取用水单位内部延伸;组织编制《取用水领域信用评价办法》,立项研究《公路服务区节水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将节水工程设计关口前移,通过制度手段为节水注入动能。

创新开展节水载体建设,拓宽节水创建领域。江苏率先制定印发《江苏省节水型工业园区建设标准(试行)》,累计建成20家省级节水型工业园区。针对高速公路服务区用水量大、接待人次多、宣传效果好的特点,在全国率先开展节水型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建成节水型高速公路服务区16个。积极指导各市创新开展节水型乡镇、节水型农业园区等,节水型载体创建的覆盖面不断拓宽。

大力推进非常规水利用,实现开源节流并重。持续探索以减排降污、高效利用、优化配置为导向的非常规水利用路径。环太湖平原河网地区的无锡市新吴区、南水北调东线受水区的宿迁市、长江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处的张家港市等3个城市为国家级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目前,3个试点地区均高质量完成年度任务,获得“两优秀一良好”的水利部中期评估成绩。

深入践行节水“两手发力”,驱动节水产业发展。在全国率先出台“节水贷”“水权贷”政策,促进金融资本进入节水领域。全省已累计放贷200多亿元,惠及200多个单位。深入推进用水权改革,完成136单水权交易,盘活存量水权约2.8亿立方米。实施差别化水价、阶梯水价和超计划累进加价政策。完成各类合同节水项目129个,打造一批合同节水示范样板,培育一批节水服务机构,实现节水、减排、增效一举多赢的局面。

严字当头,取用水管理步履铿锵

江苏坚持优化顶层设计,强化节水监管,以更强的指标刚性约束、更严的用水节水管理、更实的推动措施,不断夯实全社会节水根基。

科学谋划,绘制节水“路线图”。江苏始终把抓好顶层设计当作节水第一要务,在编制规划时充分考虑江苏丰水地区的水资源禀赋条件,明确“保障有力、科学配置、集约节约、高效利用”的总体定位,强调要聚焦农业、工业、城镇生活、非常规水利用等领域,关注取水、用水、耗水、排水、再利用等全过程,坚持工业用水“近零排放”、农业用水“负增长”、城镇生活用水“微增长”、非常规水“持续增长”的实施路径,加快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努力探索丰水地区节水之路。

部门协同,汇集节水“凝聚力”。充分发挥节约用水联席会议作用,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联合工信部门推进工业园区节水,会同交通部门开展高速公路节水建设,在用水定额制定过程中,全省上下已经逐步建立“水利牵头、部门共管、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节水工作的强大合力。

严格监管,拉好节水“高压线”。充分运用“四不两直”、“双随机、一公开”、明察暗访等形式,强化节水监管。省市县聚焦计划用水、定额管理、水平衡测试、节水评价等重点领域开展定期不定期检查,持续保持高压严管态势。在全国率先开展用水审计工作,制定《江苏省用水审计实施办法》《江苏省用水审计报告质量评价标准》,实行审计、整改、反馈全过程闭环管理,有力提升节水监管水平。

强化宣传,唱响节水“主旋律”。全省各地持续深入推进节水进地铁、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等日常宣传教育活动。依托水博物馆、水科技馆、水文化馆、重点水利工程等,扎实开展推进省级节水教育基地建设,全省已累计创建省级节水教育基地82家,县(市、区)覆盖率达80%,为广大百姓提供了水情教育和节水宣传的重要平台。

接续奋斗,续写节水崭新华章

对照推动水利新质生产力和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江苏将重整行装再出发,持之以恒推进节约用水工作。

坚持顶层设计,不断健全制度标准体系。围绕刚性约束制度,将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用水效率指标等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相关规划,提升水资源承载能力在各类规划中的约束力。完善取用水、节水制度管理,持续开展用水定额制(修)订,制定出台节水激励奖补政策,推动节水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转变。

坚持示范引领,持续加强节水载体建设。聚焦国家、省、市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和高耗水行业,大力开展节水型载体建设,强化示范引领。不断拓展节水载体创建形式,创新开展节水型高速公路服务区、节水型民用机场、节水型医院、节水型乡镇等建设,增强节水载体的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创新合同节水合作模式,培育更多专业队伍,扩大“节水贷”“水权贷”政策覆盖面,动员更多金融机构出台“节水贷”“水权贷”金融产品。近期要依托常州市较为完备的产业基础,培育节水产业园,加大节水科技研究与推广力度,不断提升节水科技水平。

坚持技术革新,推动各行业水效提升。在农业节水方面,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节水改造力度,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工业节水方面,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加快淘汰落后高耗水工艺、技术和装备,鼓励企业应用先进节水工艺、技术、装备实施节水改造。在城镇节水方面,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公共领域节水,广泛应用节水新技术、新产品。同时,大力推进节水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用水效率效益稳步提升。

坚持宣教结合,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融合,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开展多元化的节水宣传,打造集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为一体的融媒体传播格局。大力开展各类节水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精准定制、个性化宣传,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节水宣传品牌。

 

提升体系能力 建设幸福河湖

江苏因水而兴、因水而名、因水而美。但水能兴利,亦可为患。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水旱灾害趋多趋频趋强新挑战,江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决扛起防汛抗旱政治责任,系统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持续推进河湖治理保护,确保河湖安澜和人民安宁。

建设现代水网,夯实防洪保安工程基础

江苏系统推进现代水网建设,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省、市、县三级联动,全面构建水网纲、目、结,夯实防洪保安工程基础。

建强水网之“纲”。以重大水利工程为“纲”,提升流域性河道防洪行洪能力。淮河流域,加快实施淮河入海水道二期、洪泽湖周边滞洪区近期建设工程,启动实施苏北灌溉总渠堤防加固工程。长江流域,加快实施长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统筹推进长江江苏段河道整治,开展长江崩岸系统治理,推进实施扬中河段整治工程。太湖流域,基本完成新孟河延伸拓浚、环太湖大堤后续剩余工程,全面实施吴淞江(江苏段)整治工程。

畅通水网之“目”。以水网、河网为“目”,提升河网引排能力。开展区域治理攻坚行动,实施278条中小河流治理、8个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每年5000公里农村生态河道治理等,全面提升平原水网地区引调排供一体化调度能力,形成城乡一体、上下衔接、互联互通的省市县水网体系。

打牢水网之“结”。以水利枢纽节点工程为“结”,提升水资源调控能力。分类分级加快推进小型水库、重点塘坝、大中型水闸泵站等除险加固,消除安全隐患。以丘陵山区、平原沙土区为重点,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绿化造林等水土保持生态治理项目。全面实施数字水利建设行动,加快建设数字孪生平台,实现智慧联合调度。

推进体系建设,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江苏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全局性谋划、体系性建设,整体推动水旱灾害防御体系能力持续提升。

完善工程体系。推进流域性工程建设,提高流域防洪标准;加快区域治理进度,推进新一轮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闸站除险加固,提升洪涝排泄能力。2023年完成水利重点工程建设投资195亿元,全社会水利建设投资638亿元。

优化调度体系。组织省、市、县流域区域调度方案会商衔接,修编调度方案581个,构建从流域、区域到城镇、乡村一体贯通的调度体系,提升方案的规范性和系统性。

提升预警体系。补充建设349处水文监测站点,实现全省重点塘坝水文监测全覆盖。推进“5+5+3”防汛抗旱预警调度智慧决策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预警的精准性、及时性。

夯实应急体系。组织修编应急预案7类632项,推动各级预案规范化、系统化、实战化。加强应急抢险力量建设,配强组织指挥、技术支撑、专业抢险、装备保障、社会动员等5支力量,形成“4+13+106”的抢险力量体系,省、市、县三级共组织实战演练148场次、9200余人参演。加强防汛物资储备,编制物资保障能力建设规划,省级增储1000万元防汛物资。

强化组织指挥体系。省、市、县三级防指指挥均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形成“统一指挥、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防汛抗旱指挥体系。健全防指成员单位协同机制,6个联防指挥组全年常态化运行,推动组织指挥体系更加顺畅高效。开展能力提升培训,年度组织1.1万余人参训。

构建八项机制,守牢防汛减灾安全底线

创新构建防汛救灾“八项机制”,牢牢守住防汛减灾安全底线,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建立预案修编审查机制,每年组织对防汛抗旱等各类应急预案进行修编,并逐级审定;按照“省级参加市级、市级参加县级”的原则,开展预案桌面推演和实战演练。

建立巡堤查险机制,制定有行洪任务的流域性河道、中小河流、水库塘坝巡堤查险机制,开发巡堤查险App,落实巡堤查险人员,确保险情早发现、早处置。

建立工程调度运行预警响应机制,建立淮河入江水道等9条主要行洪河道、石梁河水库等11座大中型水库洪水调度预警响应机制,开发调度预警App。

建立险工险段重点防御机制,分析研判省、市、县级重点关注风险点,制作险工险段与查险、抢险力量、物资装备相匹配的“一张图、一张表”。组织防汛行政责任人与巡堤查险、应急抢险负责人三方现地会商推演。

建立流域区域联合调度机制,实施联合调度、精准调度、科学调度。2023年,省防指下达调度指令237条,累计调引江水246亿立方米、排除洪涝312亿立方米。

建立直达基层的预警响应机制,强化预警响应联动,细化实化基层应急响应措施,确保去年无一人因洪涝、台风灾害死亡。

建立区域联防联指机制,按照“五合一”原则,建立6个区域防汛抗旱联防指挥组,对区域内汛前准备、防汛抢险等工作实行联防联指。

建立重要堤防险患检测普查机制,分级分类对流域性行洪河道、重要湖泊堤防及大中型水库闸站开展体检检测,全省累计排查整治各类度汛风险隐患692处,列入水利部督查的34项重点水毁修复项目于汛前全部完成。

坚持系统治理,破解年年雨、年年涝难题

江苏坚持问题导向、标本兼治,紧盯“年年雨、年年涝”难题,统筹推进城市防洪排涝治理。

强化规划引领。修编江苏省淮河、长江、太湖三大流域防洪规划,制定里下河、太湖、淮沭河以西等片区治理专项方案,组织开展新一轮城市防洪规划修编。

推进项目实施。开展特大暴雨城市防洪避险省市水利部门联合会商,部署各地全面排查城市防洪排涝薄弱环节,编制城市防洪排涝治理实施方案,落实2023~2025年城市外围行洪河道整治、城区排涝能力提升等项目共678项。以联防片区为单元,加快推进城市防洪排涝项目实施进度,着力提升城市应对极端暴雨能力。

编制修订预案。组织各地编制修订特大暴雨城市防洪避险预案130项,完成预案审查,指导各地开展预案推演演练工作,确保各级指挥员、责任人熟知职责任务。

积极应对处置。去年汛期,江苏先后发生14轮强降雨,其中高港节制闸等12个站点日雨量、扬州瓜洲闸等23个站点小时雨量创设站以来最大值。省防指组织防汛会商70余次,启动调整省级应急响应9次,各级防汛部门高效组织、积极应对、科学处置,437个城市积涝点的涝水基本在6小时内全部排除。

深化治理保护,打造幸福河湖、水美江苏

江苏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在全国率先开展幸福河湖建设,以“两河两湖”为重点,深入实施全省河湖保护专项整治行动,统筹推进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聚力打造水润江苏亮丽名片。

优化河湖长制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创新省级河湖长“三个清单”交办制度,形成“省级河长抓推进、市县河长抓治理、乡村河长抓管护”和“河长抓总、部门推进、河长办督导”的工作格局,省级河长主动巡河,示范带动全省5.7万名河长履职担责,全域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建成2515条幸福河湖和2条国家级、11条流域示范幸福河湖。

开展河湖治理保护专项整治行动,整改完成“两河两湖”历史遗留问题1694个,新增问题动态清零,非法采砂行为基本消除。推进长江岸线利用项目排查整治“回头看”,累计整治项目1116个,退出生产型岸线3.5千米。

加强河湖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坚持因地制宜、因水施策,加强生态清淤、空间治理,长江自然岸线占比达到64.4%,大运河自然岸线占比提升至56.4%,太湖、滆湖水质藻情创16年来最好水平,洪泽湖启动新一轮三年治理,“两河两湖”正成为幸福河湖、水美江苏的标志性工程。

深化水资源水安全教育,坚持正面引导、主动发声,加强科普宣传,增强传播力影响力,不断提高公众水资源保护和防灾避险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水资源保护和水旱灾害防御的良好环境。

来源:新华日报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科联  承办单位:中国江苏网  苏ICP备070006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