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态文明
再添世界级名片,苏州正式获评“国际湿地城市”
发布时间: 2025-07-25 09:52:25
7月24日,在《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第三批国际湿地城市正式揭牌,苏州成功上榜,再添一张世界级名片。目前,我国国际湿地城市总数达22个,数量位居全球第一,江苏国际湿地城市已达3个(常熟市、盐城市、苏州市),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作为挑起江苏经济大梁的头号选手,在“国际湿地城市”严苛的申报标准之下,苏州如何做到“绿”“金”双修,在稳步上升发展的同时,保证湿地“分量”够足、质量够高?
天赋异禀:“水乡泽国”一江百湖万河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2500多年来,苏州与湿地的羁绊由来已久,这座东方水城是一座在湿地浸润中生长起来的城市。
水是苏州的命脉。苏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在自然湿地方面天赋异禀。400多个湖泊、2万多条河流、158公里长江岸线、82公里京杭大运河苏州段……苏州北枕长江,西抱太湖,境内河道纵横,湖泊众多,河湖相连,形成“一江、百湖、万河”的水系格局。
截至2024年,全市湿地面积约31.9 万公顷,内陆湖泊湿地面积占比全省第一、全国前茅。全市新建湿地保护小区 7 个,累计建成湿地保护小区133 个,总面积 195.3万亩,湿地保护率达到72.8%。
苏州湿地站站长冯育青表示,此次苏州正式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件大事。“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围绕‘稳定湿地面积’‘提升湿地质量’和‘共享湿地福祉’三个主要目标,切实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利用和管理,持续巩固深化拓展创建成果。”
制度先行:“顶层设计”撑起保护伞
眼前江南水乡风景如画,然而早期城市快速扩张、工业高速发展,苏州湿地生态功能曾出现过明显的下降。据2009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此前18年,苏州减少了超过130平方公里的湿地,从面积上说,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金鸡湖。2010年,苏州湿地保护率只有8%。
从8%到72.8%,背后是苏州先行先试的胆魄,以精细化的“顶层设计”为湿地撑起了保护伞。“我们明确了湿地保护类型和保护目标,通过精细化管理模式,严格管控,才能达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冯育青说。
2012年,苏州在全省率先、全国较早出台湿地保护条例——《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认定重要湿地103个,并增设了湿地征占用审批。《条例》施行后,苏州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全国率先尝试将湿地保护红线与市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规划红线对接,完成红线落地上图;在全国率先构建“天空地”湿地监管体系,对侵占湿地行为进行严格监管,有效遏制了湿地资源的减少;在全国率先实施生态补偿政策,每年对172个湿地村、32个水源地村进行生态补偿,每年湿地生态补偿资金1.5亿元;在全国率先设立“湿地好不好,鸟儿说了算”的考评体系,用鸟类生物多样性等生物考评因子客观反映湿地健康状况。
全民参与:种下湿地保护的种子
湿地环境向好,招来了鸟儿,也引来了孩子。
2021年,苏州有了第一家“学校+湿地公园”的自然学校,湿地公园成为学生的户外课堂。数学课上测量湿地面积,音乐课上聆听湿地之声,美术课上描绘湿地美景……苏州创新开展“湿地公民科学家养成计划”,鼓励学校开发湿地教材,推进国际湿地城市示范自然学校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有约20所中小学与湿地公园深度合作,累计超2万名中小学生常态化在湿地公园接受自然教育。
“上榜全球国际湿地城市,苏州的特色湿地乡村也不可或缺。”冯育青说。2024年,苏州启动全市首届国际湿地城市特色湿地乡村案例评选活动,遴选出12处乡村作为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特色湿地乡村案例。
太仓电站村和东林村发展循环农业,以金仓湖湿地公园为中心,周边三个村协同发展;金星村坐拥长漾与周生荡湿地,在发展传统蚕桑产业的基础上,又延伸出农家乐饭店、新型生态仓储式民宿等文旅产业;秀岸村毗邻太湖湿地,村民们将生活点滴融入艺术之中,正在发展刺绣和特色民宿产业,打造“都市后花园”。
“乡村湿地产业崛起,引发了村民自发的湿地保护意识。生意红火起来,他们也更有动力去保护。”冯育青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春晖 王心婷
来源:交汇点新闻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科联 承办单位:中国江苏网 苏ICP备070006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