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化建设

南京:一座特大城市的“自我革命”

发布时间: 2024-09-11 14:22:11

五大关键领域改革:

围绕增强中心城市综合功能,大力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型开放;

围绕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加快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围绕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落地落实;

围绕建设更具归属感的民生幸福城市,以统筹各领域改革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

围绕形成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南京特色的城市治理新路。

 

十项攻坚性任务:

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和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

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建设高水平吸引集聚人才平台

建好用好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深化低效闲置存量资产盘活利用

以“高效办成一件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支持江北新区高质量建设

构建市域协调联动发展新机制

探索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

 

□ 《南京观察》记者集体采写

胡明峰 统稿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着力破解城市综合能级不够高、产业集群竞争力不够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够优、社会活力不够足、安全韧性底板不够牢等问题制约……”9月5日,中国共产党南京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召开。会上毫不讳言,直指全市当前最急迫的发展难题。

改革,是南京持续突破发展的“关键一招”。南京通过一系列抓改革、破难题的举措,办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行至半山,如何接续前进动能,行稳致远迈上更高台阶?

南京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以五大关键领域改革、十项攻坚性任务为抓手,扛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省会担当。

整合开放,提升中心城市能级

奔向更高城市综合能级,南京最急迫的痛点在于内部整合不够、开放程度不高,城市资源优势尚未完全发挥,制约了集聚能力和综合能级提升。

面对产业空间受限、要素条件变化等挑战,南京提出以改革激发活力、集聚要素、增强功能,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型开放。其中,首要的就是数据、技术等新型要素市场。

一场由数据引发的“产业风暴”正席卷而来。8月30日,位于玄武区的江苏国际数据港,再添科大讯飞、浪潮云等行业龙头企业,科大讯飞将利用星火大模型赋能南京钢铁探索钢铁行业新应用,浪潮云将设立浪潮云政务大模型华东研发总部深挖数据资源价值。目前,江苏国际数据港正围绕数据的合规流通,从基础设施、合规制度、产业生态三个维度破题。

这是事关老城转型的产业变革。红豆集团将大模型技术融入纺织服装行业,探索大模型在服装新品研发、客户穿搭顾问和数字化导购等场景应用;途牛科技利用大数据深耕满意度营销,利用大模型技术开发个性化推荐系统……一批企业在大模型细分赛道先行先试,抢占市场话语权。

增强中心城市综合功能,南京必须再向前迈步,以数据要素破题,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借力南京都市圈起跳,南京悄然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我们在全球设有300家分布式云制造工厂,南京主要是研发和运营中心。”铖联科技副总经理李国青说,只要打开网页,一张可视化生态图谱便清晰展现在眼前,南京都市圈各地高校院所、创新平台、重点企业、产业园区等科技创新资源分布一目了然。

可视化生态图谱由南京市科技局牵头,是都市圈城市科技部门共同推动建设的跨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服务平台。企业除了能了解都市圈城市的创新资源分布情况,还能掌握产业链信息和科技创新政策。目前,生态图谱已汇集南京都市圈各类创新资源数据超60万条,覆盖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4条共性产业链,以及7条城市个性产业链。

立足自贸区南京片区,数据顺利“扬帆出海”。9月初,“金陵数贸通”数据跨境流动公共服务平台在自贸区南京片区上线。“企业无需再前往窗口单位,可以直接在平台上进行数据出境申报。平台还会设置向导功能,为企业匹配适合出境的方式。”平台运营方相关负责人说。

数据要素的多种可能,显示了南京增强城市能级的潜力。南京市委全会提出,开展南京都市圈要素市场化改革试点,增强高能级开放平台链接能力,放大江北新区与自贸试验区“双区”叠加优势,增强国家级经开区、临空经济示范区开放功能,加大制度型开放力度,提升对全球资源要素的集聚力。

强攻产业,夯实城市硬核实力

今年上半年,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07.42亿元、同比增长4.4%。综合来看,无论是在省内还是与同等级的副省级城市相比,南京排名比较靠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发展不够强,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

随着地产拉动锐减,省会城市包括中心城市普遍显露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如何实现困境突围?时不我待,南京市委全会再次强调,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加快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发展制造业,是南京挺立前行的硬核支撑。

夯实先进制造业,南京脚踏实地——

忙着焊接、装配的是一人多高的机械臂,运着一筐筐零件满场跑的是AGV机器人,肉眼看不见的地方,一张无形的5G网络正“操控”着它们的一举一动。近日,国内首个五星5G工厂——中兴通讯南京智能滨江5G工厂在南京建设完成。

这座“以5G制造5G”的工厂,5G网络覆盖率达100%,关键装备联网率同样100%,其中5G联网率达89.3%。通过自动化效率、工艺优化水平、精益生产规模的提升,工厂总产值较前增长41%,人均产值提升81%,交货周期则从20天缩短至14天。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人工智能正在重塑产业和城市发展格局。而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正是南京积蓄已久的发展优势。

把优势转化为胜势,南京将突出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以及智能制造主攻方向,持续夯实算力、算法、模型、数据等技术底座,实施“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塑造软硬结合、数实融合新优势。同时,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加快推动全市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智算中心等项目布局建设,积极争创国家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基地。

分别作为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智能电网产业“排头兵”的雨花台区、江宁区,不约而同将“人工智能”作为引领产业发展重要方向,助力加快形成万亿级、五千亿级产业集群。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迎来智、绿双提升,集成电路、生物制造、低空经济、商业航天、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也频频被各板块、园区提及。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是南京强攻产业的另一优势。作为鼓楼区的传统优势产业,航运服务在“两业”融合推动下重塑新优势,在产业“微笑曲线”中向产业链高端延伸。鼓楼区将争取到2025年末,实现航运物流营收突破800亿元。

人工智能成为“调和剂”,加速“两业”深度融合,带动的不只是产业升级,更有城市的整体数智化转型。

此前,南京曾发布20个重大应用场景合作榜单,并揭牌成立南京市应用场景创新服务中心。南京提出树立全域应用场景理念,把整个城市作为“人工智能+”的试验场,支持前沿技术突破向市场产品快速转化,提升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

创新为钥,培育共生发展生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提出,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也明确支持南京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南京市委全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部署,紧盯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落地落实,明确提出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南京提出,要从支持全面创新的各方面、全链条谋划推进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就是重要一环。

今夏巴黎奥运会期间,全程服务赛事报道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4K/8K超高清转播车设备,就是南京科技成果转化的结果。南京发挥东南大学在显示科学与技术领域学科优势,与多方出资共建石城实验室。“央视就是一个应用场景,东南大学发挥学科技术优势,政府部门协助链接资源,逐步打通‘政产学研用金’全路径成果转化体系。”石城实验室主任王保平说,实验室已牵头参与制定多项国际和国家产品标准。

配套政策持续护航。日前,南京市印发《南京市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助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贯通。聚焦“高校、战略科技力量、企业、平台、金融、生态”等6个关键点,一共22条举措,实现转化主体、转化链条、转化服务全覆盖。

增强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南京还将加强对基础研究、重大任务集中攻关的系统组织,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一体推进,一体推动一流学科建设、产业科技创新和高端人才引育,与在宁高校共建卓越工程师学院,突出企业主体地位,组建更多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

近水楼台的板块早已动身。“江宁区有24所高校、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天新增60个科研专利授权。”江宁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全区正在健全并推广“紫金山实验室—紫金山产业集团—紫金山科技城”的“三次方”成果转化路径,三者各自扮演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供给、需求和服务方。

拥有行政区、南京经开区、仙林大学城三大板块的栖霞区,正深化探索三区融合一体化发展格局,进一步释放大学城创新圈、行政区孵化圈、经开区产业圈“三圈叠加”优势。南京南部,溧水区“打开思路”,加强与主城高新园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深化与南林大等校地合作,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探索“研发在主城、制造在郊区”的溧水路径。南京“北大门”,六合区全速推进产业科技创新港建设,完善“大学+产业+园区”融合发展模式,建立健全高校院所、央企国企紧密对接机制,推动关联重大产业项目引进导入。

南京还将支持紫金山实验室以及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第三代半导体、高性能膜材料等创新平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中国科学院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同时,从授权、赋能、松绑着手,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加快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

高效治理,擦亮幸福民生底色

经济承压下行,对实有人口超过1220万的南京来说,保障老百姓的感受和福祉既是重要挑战,也是必答课题。面临多元社会结构、多样利益诉求,更具归属感的民生幸福城市从何处落脚?答案就在老百姓身边的一个个细节。

托育服务事关婴幼儿健康成长,是每个家庭的一件大事。连日来,建邺区人才集团副总经理刘莉非常忙碌。接下来的两个月,建邺区将在海峡云谷科技园、河西中央商务区金融城和江东商贸区新增3家公建公办托育园。“新开园预计新增托位约150个,还特别设置了乳儿班招收小月龄宝宝,目前报名年龄最小的宝宝仅6个月。”刘莉说。

“孩子的背后是员工,员工的背后是企业发展,让年轻职工‘带娃莫愁’,根本逻辑在于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谋求的是高质量发展。”刘莉介绍,2022年,建邺区就率先在年轻人较为集聚的产业园区探索建设托育园,目前全区已开设9家公建公办托育园,覆盖了全区所有产业园区。建邺区特别提出,加快布局“园区+社区”公办托育体系,打造全龄友好型城区。

今年,南京将高质量完成10类40项民生实事项目。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人的感受为落脚点,南京力求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温暖、安全、便利。

特大城市的运行逻辑,既在服务,也在治理。南钢的智慧运营中心里,一张屏幕纵览炼钢现场各处细节,一线员工可以实现远程化生产。从原料进厂到炼铁、铁水调运、轧钢、成品入库等生产环节,再到产品被运送至客户手中,甚至包括整个厂区的管理,都能全面感知、协同处置。

放大到一座特大城市的治理也是如此。南京需要并正在努力孕育具有特色的城市智慧高效治理“大脑”——运用科技“绣花针”,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即一网整合数据、一屏能观全局、一体应急联动、一线解决问题。南京还将持续完善综研联检和街镇应急管理—消防一体化工作机制,探索公共安全治理新模式,今年以来,共巡查走访场所单位131万余家次,检查整改各类隐患79万个,挂牌整改重点隐患1.3万个。

统筹全域,改革的成果由全体共享。城乡之间,大家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逐步趋同。

在高淳区,以往主城才能享受的托育资源,实现了村级普惠下沉,村办托育点收费每月仅500元—700元。面向社会治理,东坝街道创新成立集成式村级社会治理工作站,直接推动社会治理资源再下沉一步、社会治理能力再加深一层。城乡融合发展,既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也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带动力。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南京各板块、条线已纷纷明确下一阶段改革重点,接续发力,着力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效,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南京新篇章。

来源:新华日报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科联  承办单位:中国江苏网  苏ICP备070006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