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成果
江苏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第三辑)
发布时间: 2025-02-26 15:38:26
学科组:社会学
170522 银发中国:中国城市社会养老服务理论与实践 徐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中国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治理挑战,深入剖析了老龄社会治理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从中国独特的社会背景出发,该成果审视了传统孝文化主导的养老模式、计划经济时期的剩余型社会养老模式以及改革开放后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养老服务模式。同时,选取瑞典、日本和英国等具有代表性的福利体制国家作为参照,对中国城市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进行了建设性探索。
该成果强调,老龄社会治理应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全局,老龄群体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应平等分享社会发展成果。老龄社会政策不应仅被视为资源消耗,而应视为人力资本的再投资。全社会应秉持积极老龄观,统筹考虑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参与健康,这三者的辩证统一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和积极老龄化的关键所在。新时代老龄社会应通过社会制度调适和服务供给机制优化,构建老龄友好型、包容性发展的和谐社会。
该成果构建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四维逻辑分析框架:权利保障作为政策的价值导向,制度安排构成支撑体系,资源供给成为核心内容,角色互动则是政策实施的重要保障。通过对这四个维度的深入剖析,该成果为中国老龄社会治理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具有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的指导思路。这一成果不仅丰富了老龄社会治理的理论体系,也为应对老龄化挑战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参考。
170523 The centre of city: Urban central structure(城市中心区:城市中心体系) 史北祥(东南大学)、杨俊宴(东南大学)、郑屹(东南大学)
该成果基于亚洲主要城市中心体系的实地调研,深度剖析了城市中心体系的理论精髓、发展模式、功能构成及空间布局,并提出了一系列规划设计思路与技术策略。成果首先概述了城市中心区与中心体系的基本概念,深入探讨了中心体系的类型特征及其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全球视野出发,成果分析了服务产业运行网络中的城市中心体系结构模式,提炼出城市中心体系升级的关键要素,为城市中心体系的定位与空间拓展提供了实践参考。
在功能结构层面,成果通过关联分析空间数据与产业、人口、土地等要素,揭示了中心体系的首位度、中心度、错维度等结构层级关系,深入探讨了其空间形态特征与演变规律。针对空间布局,成果研究了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规律及选址特征,构建了市级中心空间布局的适宜性评估指标体系与空间布局模型,为片区级中心的空间划分提供了科学的选址方法。
最后,结合规划实践案例,成果详细阐述了如何将前述分析技术、布局技术与规划策略应用于城市中心体系的具体规划设计中,为城市规划师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与方法论支撑。该成果为城市中心体系的优化布局与功能提升构建了全面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对于推动城市中心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70524 陌生人社会:价值基础与社会治理 龚长宇(苏州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关系由熟悉向陌生转变所带来的社会秩序问题,从道德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出发,为我国陌生人社会秩序的构建与柔性治理提供了策略性洞见。成果指出,在流动的现代性背景下,与陌生人的关系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构成。社会秩序的稳定主要依赖于社会规范的确立与执行,而社会制度与社会秩序的紧密关联则是陌生人之间互动与合作的关键驱动力。
成果深入剖析了陌生人社会秩序的价值基础,涵盖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群主义以及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解释范式。成果强调,若陌生人社会秩序的价值基础未能充分构建,将引发伦理风险,导致“意义共同性缺失”,进而造成伦理困境与秩序裂痕。这一价值基础根植于生产方式、文化传统及社会生活实践之中,是维系道德空间与道德共同体的基本要素。
在我国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语境下,该成果着重强调了重构道德空间与道德共同体的重要性,主张确立陌生人社会秩序的价值基础,并将其融入柔性社会治理的过程之中,以促进社会秩序的整合与构建。通过这一过程,社会秩序的裂痕得以修复,社会治理得以有效推进。该成果运用了文本分析、比较分析以及历史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170525 闽台海洋民俗史 刘芝凤(南通大学)、林江珠(厦门理工学院)、曾晓萍(泉州市文化旅游局)、徐辉(厦门大学)
该成果综合运用历史文献、民间文书及田野调查的方法,深入探讨了闽台海洋民俗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其研究内容分为史略理论与民俗调研两大板块,共计十六章。前五章系统性地考证与论述了闽台海洋民俗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人口背景、历史源流以及社会组织结构等关键要素。第六章至第十六章则细致梳理了闽台海洋民俗的体系,从意识行为至行为意识层面,全面覆盖了信仰民俗、祭祀习俗、渔村传统年节习俗、渔民居住与饮食习俗等多个维度。
具体而言,闽台海洋民俗的形成深受独特海洋环境的塑造,气候、地理及生存环境的制约性对民俗的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人口迁移与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尤其是福建向台湾的移民活动及其引发的社会结构重组,对海洋经济及民俗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社会组织结构方面,该成果深入分析了血缘家族公社型组织、渔业区域及渔村等海洋民俗社会组织形态。
此外,闽台海洋民俗的具体构成中,信仰民俗涵盖自然神、人神化、英雄神及渔民宗教信仰等多元形态;祭祀习俗则彰显了渔业信仰的独特魅力。生活习俗如年节庆典、饮食文化、人生礼仪、居住习惯及服饰风格等,均紧密围绕海洋文化展开。同时,涉海语言与艺术、生产习俗、商贸习俗及疍民民俗等方面,也是该成果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170526 面源污染的社会成因及其应对——太湖流域、巢湖流域农村地区的经验研究 陈阿江(河海大学)、罗亚娟(湖州师范学院)等
该成果深入探讨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社会机制,明确指出面源污染主要源自流域内人群的不当活动,且这一问题具有深刻的社会系统性特征。为有效应对面源污染,需从社会系统的整体视角及历时性演变的角度来理解农民的环境行为模式。传统的治理思路亟需转变,应将生产活动与环境治理紧密结合,倡导“寓治于产”的理念,例如,通过发展种养结合的共生农业模式,不仅提升了经济效益,还显著降低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力保障了国家的粮食与食品安全。
该成果进一步指出,现代石油农业模式、市场经济格局及文化价值观深刻影响了农民的生产行为,导致农业生产中的物质循环链条断裂,进而产生了负外部性影响。为解决此问题,该成果建议将种植业全面纳入农业生产系统,并将种植户的行为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系统中进行考量,通过技术革新、组织优化及市场调节等手段,优化农民的生产行为。针对养殖业污染问题,该成果提出了通过合理匹配种养规模来加以解决;对于水产养殖污染,则主张重建既兼顾经济效益又注重环境保护的养殖模式。
该成果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导论,概述了研究问题、方法及文献综述;第二章阐述了研究地区的经济社会背景;第三至七章为主体部分,分别探讨了种植行为与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模式与污染、水产养殖模式与污染、新型复合农业的生态效应以及农村生活方式变迁与环境的关系;第八章则总结了研究结论。为确保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该成果采用了田野调查、文献分析、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并创新性地引入了记账式过程调查法和单位产量用肥比较法,将社会学与环境科学方法相结合,深入剖析了社会与环境的复杂关系。
170527 迈向福利共同体:中国公众福利态度研究 臧其胜(苏州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福利体制合法性危机对福利态度的影响,围绕核心议题——“何种状态下的行动者福利态度有助于福利制度合法性的构建”展开深入探讨。作者主张,福利体制应在公平的原初状态下获得普遍共识,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态度张力是推动社会政策演进的重要动力。唯有当行动者的基本健康与自主需求得以满足时,其福利态度方能助力福利制度合法性的确立。因此,福利态度被视为一种反映个体幸福状态及对社会福利制度支持态度的倾向,其构建需以公民身份和社会团结为基石,共同塑造福利共同体。
在研究方法上,该成果采用了全景视角、比较分析与类型化策略,并融入定量研究手段,以深入挖掘影响福利态度的多维度因素。此外,还创新性地引入了知识图谱技术,实现了文献综述的可视化呈现,并利用流程图软件直观展示了“马歇尔之问”的论证逻辑链条。
在篇章结构上,该成果精心布局,共分为十章。第一章为导论,概述研究背景与目的;第二章回顾了福利态度研究的既有成果;第三章构建了分析框架与研究设计;第四至第六章分别探讨了福利态度生成的逻辑起点、结构化背景及初始化资源;第七章分析了福利态度生成的多重规制因素;第八章考察了福利行动的变化趋势;第九章探讨了从福利国家向福利共同体的演进路径;最后一章则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170528 苏南不同类型传统村落乡村性评价及特征研究——基于苏州12个传统村落的调查 王勇(苏州科技大学)、周雪(常州大学)、李广斌(苏州科技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苏南地区传统村落的乡村性评价及其特征探究,旨在深化对传统村落乡村性本质的理解,并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研究强调,乡村性作为传统村落的核心特质,其保持与延续对于村落的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乡村性评价过程中,除需关注传统元素与国家评定体系外,还应充分考量当代乡村性动态变化的影响。
该成果指出,苏州地区的传统村落乡村性保持较高水准,但不同村落间呈现出异质性与不均衡性特征。各类发展路径对传统村落乡村性的影响机制复杂多样,且乡村性存续过程中潜藏着诸多隐性挑战。因此,在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时,应以实现乡村性整体均衡提升为目标,科学选择适宜的发展路径。
在研究方法层面,该成果构建了科学合理的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历史资料搜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及田野调查等多种方法获取数据。通过层次分析法与极值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采用线性加权法进行综合评价,以准确评估各传统村落的乡村性强弱程度。研究成果结构清晰,涵盖引言、研究对象与发展类型阐述、研究设计与数据处理方法、乡村性评价结果分析及结论与讨论等多个部分,为深入探究传统村落乡村性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视角。
170529 居家养老家庭支持:基于江苏的实证研究 周建芳(南京邮电大学)
该成果致力于探讨如何强化江苏省居家养老老年家庭的外部支持体系,特别是在精准赋权与赋能家庭及老年人方面,以促进其在高质量居家养老中发挥更大效能。研究框架聚焦于居家养老政策、家庭养老能力及支持机制等关键维度。
通过实证数据分析,该成果揭示了江苏省居家养老政策存在的若干问题,诸如政策效力有限、家庭支持导向不明晰、需求型工具应用匮乏等。此外,政策工具组合较为单一,未能有效覆盖家庭增能与照料者支持,尤其在心理慰藉与适老化改造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基于对江苏省三地782名老年人的问卷调查及24户失能半失能老年家庭的深入访谈,该成果发现家庭养老能力与代际支持存在显著地域差异。中等经济条件地区的家庭养老能力相对薄弱,且呈现出依据老年人健康与经济状况调整代际支持的趋势,代际支持趋于弱化,而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有所提升。
借鉴国际经验,该成果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居家养老政策应由“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型,服务对象由“老年个体”拓展至“家庭”作为服务单元,并着重从“供给端”向“家庭端”实施激励措施。同时,强调精准评估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提升家庭养老能力及增强服务可及性,以期全面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效率与成效。
170530 内卷化与逆内卷化:流动人口社会交往的代际流向差异 彭大松(南京邮电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流动人口社会交往的代际流向差异,深入剖析了社会变迁对流动人口社会交往行为的影响机制。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该成果采用多层线性模型方法,综合考量了个体层面与社区层面的数据,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研究揭示,随着代际的更迭,流动人口的社会交往总体呈现出内卷化的趋势。特别是在乡-城流动人口群体中,年轻一代的社会交往内卷化现象尤为显著,而城-城流动人口则展现出逆内卷化的特征。此外,社会阶层和教育水平等因素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交往行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特别是乡-城流动人口交往内卷化的加剧,预示着其生活机会的缩减与不平等程度的加深。
该成果指出,流动人口社会交往的代际差异蕴含着深远的社会后果与政策启示,对于优化城镇化建设和促进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等公共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数据的深入挖掘,研究细致探讨了社会交往内卷化与逆内卷化的发生机制,及其对社会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在此基础上,该成果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旨在为改进相关政策提供有益的参考。综上所述,该成果不仅深化了对流动人口社会交往行为的理解,也为相关政策的优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学科组:新闻传播学
170531 我国传媒产业关联及其演化趋势分析——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 丁和根(南京大学)
该成果利用2007年、2012年和2017年我国价值型投入产出表,深入分析了新闻出版业与广播电视电影音像业,探讨了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及其演变趋势。研究采用了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方法,并结合定性分析,揭示了2007年至2017年间传媒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前后向关联度、影响力系数及感应度系数,深入剖析了其经济技术联系与深远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传媒产业链条绵长,涉及多个产业领域,对其他产业产生了广泛的波及效应。然而,与传媒产业紧密关联的产业数量相对有限。尽管传媒产业的中间投入较高,但其整体发展水平仍有待提升。此外,传媒产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这符合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值得注意的是,传媒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影响力有所减弱,这对国家软实力建设构成了潜在的不利影响。
在此基础上,该成果对我国传媒产业的未来发展路径与政策制定提出了相应建议,旨在为传媒产业的结构调整与政策优化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通过综合分析与深入探讨,该成果不仅揭示了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复杂联系,还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对于推动我国传媒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70532 田野圖像——北緯34°偏北 韩丛耀(南京大学)
该成果深入探究了中国图像历史的传播机制与构建过程,着重分析了图像在记录、传承、论证及建构历史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其目标在于,运用跨学科的研究范式,复原图像传播所处的历史生态环境。为实现这一目标,该成果融合了传播学、历史学、图像学、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艺术学及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系统性地提取历史环境信息与图像传播信息,进而完成了历史图像的“原境重构”。
该成果聚焦于中国四大古文明的核心区域——北纬34º偏北地带,深入考察了此区域内的铭史与传史图像。这些图像跨越了从原始社会至近代的漫长历史时期,涵盖了原始岩画、甲骨文、瓦当图案、木刻版画、汉画像石等多种图像形式,生动展现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丰富内涵。
通过细致入微的图像分析,并结合相关文字记载,该成果成功构建了中国历史的精神场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一份详尽的视觉档案。这些图像不仅记录了历史的变迁,更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与审美追求。该成果在跨学科研究的视角下,为中国图像历史的传播与构建提供了全新的解读,对于深化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认识与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170533 意见领袖关系及主题参与倾向研究——基于微博热点事件的耦合分析 王晗啸(南京师范大学)、于德山(南京师范大学)
该成果运用计算传播学中的社会网络分析、文本挖掘及数据科学方法,深入探索了微博平台用户隐性关系的构建,创新性地提出了用户与其发布微博文本间关联性的耦合分析方法。通过对2016年微博平台上325位意见领袖参与的486起热点事件进行深入剖析,该成果揭示了意见领袖在微博生态中的活跃度、相互间的关联网络以及对不同主题的参与偏好。
研究发现,相较于“净网活动”前的法制议题讨论,微博平台当前呈现出更为显著的泛娱乐化和生活化趋势,且营销号在议题设置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意见领袖可被划分为休闲娱乐类、社会民生类、竞技体育类及金融时政类四大类别。其中,休闲娱乐类与社会民生类意见领袖在主题相关性上存在较多交集,而金融时政类与竞技体育类意见领袖则更多聚焦于本主题下的事件,与其他主题的相关性相对较低。
该成果通过耦合分析方法,有效实现了用户与文本之间的紧密连接,不仅揭示了微博舆论生态的复杂结构,还为微博舆情治理提供了有益启示。例如,在营销号集体行为识别、意见领袖标签动态划分等方面,该成果均可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策略指导,有助于促进微博平台的健康有序发展。
170534 超越主体主义:反思20世纪传播学的哲学源流 吴志远(南京大学)
该成果深入剖析了传播学中主体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问题,尤其是在20世纪传播学起源、范式及方法层面的局限性。通过对西方经验主义流派中的实证主义、功能主义及技术理性的回顾与反思,该成果着重揭示了传播学领域内理论、范式及方法的固有缺陷,指出主体主义认识论仍主导着传播学的发展进程,限制了学科的突破性进展。
基于20世纪现象学转向的学术背景,该成果探索了超越主体主义传播认识论的可能路径,借鉴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西方现象学家的思想,为当代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同时,该成果还深入讨论了传播学中的时间空间问题、媒介物质性以及身体现象学等核心议题,进一步强调了媒介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关键地位,并呼吁重新审视传播学的学科边界与解放路径。
该成果共分为八章,前五章从现代性建构的角度出发,系统梳理了20世纪传播学所面临的发展困境;第六、七章则对现代传播学的学科地图进行了深入分析;第八章则提出了超越主体主义传播学的研究框架与路径。研究方法上,该成果结合了传播思想史梳理与历史思辨,为超越主体主义的传播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170535 早期《申报》“体例”与19世纪新闻人的伦理观 操瑞青(南京师范大学)
该成果专注于探讨中国新闻伦理观念的早期萌芽与发展,聚焦于19世纪中后期至甲午战争爆发前的新闻活动伦理体系。研究明确指出,这一时期的新闻伦理观念被业界称为“报纸体例”,它不仅在当时各类报纸中广泛传播,而且对甲午战争后的中国办报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观念的形成与早期报纸与官员、读者之间的频繁互动紧密相连,生动展现了新闻从业者在日常实践中所面临的伦理冲突与观念演变。
该成果强调,这些早期的新闻伦理观念为近代报纸媒体确立了社会道德地位,并为后续的新闻舆论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研究方法上,该成果遵循思想文化史的分析路径,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一手史料,通过对《申报》《新闻报》《字林沪报》等重要报刊的细致分析,深入探讨了早期新闻伦理的具体内涵。同时,从报馆日常实践的独特视角出发,揭示了这些伦理观念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最终,该成果深入剖析了这些早期伦理观念对中国后续新闻实践产生的深远影响,不仅丰富了新闻伦理研究的理论内涵,也为理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与有益的启示。该成果在学术上具有较高的创新性与价值,对于推动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70536 Applications of deep learning in news text classification(深度学习在新闻文本分类中的应用) 张梦晗(通讯作者,苏州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智能传播时代中文新闻文本的自动化分类难题,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融合深度学习的新闻文本分类方法。从理论层面来看,该成果提出的新闻文本分类MLP模型,能够全面学习新闻文本的局部空间特征、时间序列特征以及单词与类别间的复杂关系,不仅丰富了自动化新闻领域的理论架构,还促进了智能传播与计算科学两大领域的深度融合与交叉发展。从现实应用层面来说,该模型能够精确预测用户在特定时间节点的激活概率,并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深入分析个体的情绪与态度,展现出显著的传播价值与数字治理潜力。
该成果的核心观点在于,通过整合分形语言技术,巧妙融合CNN(卷积神经网络)、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与多层感知模型,构建了一种定制化的新闻文本分类MLP模型。该模型不仅能够准确判断文本是否属于新闻事件,还能有效计算文本的分散向量,学习时间特征信息,并特别强调词与类别间的关联性,从而显著提升新闻自动化分类的精度与效率。
在研究方法上,该成果采用文本挖掘技术,精准识别文本数据集中的关键特征,进行高效聚类、特征提取与信息检索。同时,运用有监督的深度学习方法,通过文本分类训练,最终成功提出了定制化的DCLSTM-MLP模型,为智能传播时代中文新闻文本的自动化分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学科组:图书情报与文献学
170537 面向应急管理的情报支持研究 李阳(南京大学)
该成果致力于系统梳理与创新构建我国应急管理情报支持范式,旨在为下一代应急情报体系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基于我国应急管理的现实状况与体制机制,该成果构建了应急管理情报支持的框架,并从案例分析、体系构建及能力评价等多个维度,深入探索了本土化的应急情报开发路径。
该成果的核心内容涵盖四个方面:首先,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深入解读,明确了应急管理理论、大数据与应急管理的关联以及智慧应急等核心概念;其次,深入剖析了我国应急管理中存在的“情报缺失”现象,揭示了情报工作实践中的关键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接着,从顶层设计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应急管理情报支持范式的内容,包括目标设定、科学问题识别及发展路线规划等;最后,着重分析了情报体系与情报能力建设,强调了智慧城市应急管理情报能力的综合评价,并探讨了情报支持能力提升的战略导向与实践路径。
在篇章结构上,该成果第一章为导论,概述了研究背景与意义;第二章介绍了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与理论;第三章从情报视角探讨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第四章回顾了情报工作实践的现状;第五章提出了应急管理情报支持范式;第六章构建了应急管理情报体系;第七章探讨了应急管理情报能力的提升策略;第八章分析了情报支持的实现路径;第九章为结论与展望,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170538 面向国家安全的情报研究 石进(南京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国家安全背景下的情报研究,旨在深入剖析情报在国家安全中的功能与作用,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探讨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下情报学所面临的挑战与肩负的使命。该成果由三大核心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概述了国家安全的背景及其与情报的紧密联系,分析了情报如何有效支撑国家安全工作;第二部分在详细阐述情报分析流程的基础上,从态势感知、分析推理及对抗策略三个维度,深入剖析了情报对国家安全决策的支持路径;第三部分则着重于“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情报研究理论探索与学科建设,倡导采用多元视角推动情报学的学科发展,并倡导融合多学科理论与方法。
在篇章结构上,该成果第一章对国家安全形势进行了背景分析,第二至七章则围绕情报分析与支持路径展开了深入探讨,第八章则提出了针对情报学科建设的理论建议与实践探索。该成果内容紧密贴合国家安全实际需求,不仅适用于情报学界的专家学者深入研究,也可为相关领域从业人员提供宝贵的阅读与参考资源。
通过该成果的系统阐述,读者能够全面理解情报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新时代背景下情报学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推动情报学的学科发展与国家安全工作的深化提供有力支撑。
170539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的网络信息内容治理:进展、内涵与研究逻辑 周毅(苏州大学)
该成果系统性地探讨了总体国家安全视域下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安全治理问题。该成果从治理目标、参与主体及实现路径等维度进行了深入的理论阐述,明确指出网络信息内容治理的核心目的在于促进国家安全的实现以及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此基础上,该成果强调了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作为治理多元参与主体的角色,同时提出了“技治、法治、众治、德治”四维度的治理路径。
为构建完善的网络信息内容及生态安全治理体系,该成果设计了相应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框架,着重从多元主体参与、多重约束条件、不同运行机制及技术保障等角度进行综合考量。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理论,该成果全面覆盖了网络信息内容的生产、投放、传播、分析、监管及审查等关键环节,并深入探讨了网络信息内容治理的目标导向、理论构建、行动分析及效能评估等核心议题。
在篇章结构上,该成果依次阐述了研究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研究与实践进展的评述、网络信息内容治理内涵的分析以及总体国家安全视域下治理的内在逻辑等内容,其中内在逻辑部分包括治理的基本框架、目标、理论体系及研究重点。通过运用情境分析法和趋势预测法,该成果致力于推动我国网络信息内容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与指导。
170540 近现代图书馆馆长群体研究 王一心(南京师范大学)
该成果对近现代图书馆馆长群体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系统性研究,聚焦于馆长群体在图书馆发展历程中的核心作用、馆长的资质要求,以及馆长如何在学术研究与馆务管理之间寻求平衡。研究揭示,具备图书馆学专业背景的馆长群体,特别是大学图书馆馆长,是推动近现代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其专业性显著优于其他群体。然而,受限于图书馆学研究初期的理论框架尚不完善,馆长群体在理论研究层面呈现出一定的薄弱性。同时,在图书馆社会地位边缘化的背景下,馆长群体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遭遇了诸多挑战。
该成果从馆长群体的时代背景、人口统计学特征,以及他们在图书馆学研究、教育及管理实践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综合论述,深刻揭示了馆长群体的核心特征及其对图书馆发展的深远影响。研究方法涵盖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集体传记法,并巧妙融合了统计学的观察法与分组法进行数据分析。通过这一系列综合研究方法,该成果为全面理解馆长群体的整体状况与鲜明特点提供了独特且重要的视角,有力推动了图书馆学领域的研究边界与深度拓展。
170541 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发展编年史 罗钧(南京大学)主编
该成果专注于江苏省高校图书馆的历史探索,填补了这一领域长期被忽视的不足。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高校图书馆在公共、科研图书馆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历史记载中却鲜有详尽篇章。江苏省,尽管高等教育与图书馆事业发达,其高校馆的历史脉络亦缺乏系统性梳理。
该成果回溯至19世纪末,直至2017年,跨越110余年,以1953年后江苏省行政区划为界,细致描绘了高等教育及高校图书馆的历史变迁。通过广泛搜集国内外及台港澳地区的近千篇文献,包括政府文件、公报、论著等,确保了史料的丰富性和权威性。全书分为通史、编年史与附录三部分,通史概览全局,编年史按时间轴精准记录,附录则提供详尽的名词解释与参考文献,为研究者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秉持学术严谨,尊重并充分利用前人成果,通过深入发掘与分析,重构了江苏省高校图书馆的历史记忆,不仅增强了行业的文化认同与凝聚力,也为图书馆事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此成果的问世,标志着对江苏高校馆历史的深刻反思与致敬,为行业成熟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70542 微政时代下的信息公开行为研究 朱晓峰(南京工业大学)、崔露方(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吉林分中心)、程琳(南京工业大学)、叶许婷(浙江建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逐渐演变为大众传媒平台,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成为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沟通民众、引导舆论、开展应急救援及宣传推广的重要工具,微政时代由此兴起。该成果基于“公平关切”视角,研究了微政时代信息公开过程中供给者、使用者和管理者等各利益主体的行为特征与规则,揭示了选择性公开、虚假公开及被动公开等问题的根源,为构建信息公开动力机制和创新服务模式提供理论支持。
该成果系统研究了微政时代信息公开的基本内涵、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结合公平关切理论,通过构建信息公开行为的动力系统,分析了信息公开各利益主体的动力因子与行为规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上下级政府之间信息传递和行为策略演化模型,提出优化信息公开服务策略的建议;对同级政府间信息公开的行为特征与激励机制进行了探讨,提出委托代理视角下的信息公开对策;最后,进一步分析了以下级政府为信息供给者、公众为信息使用者的行为特征与动力系统,探讨了激励机制对信息公开行为的影响,为微政时代信息公开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系统性参考与具体建议。
170543 人机交互环境下文献数据库用户心智模型演进机理研究 韩正彪(南京农业大学)
文献数据库用户心智模型是用户基于自身信念和知识结构,对文献数据库的目标、功能及状态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的心理机制。该成果研究了用户在界面反馈、检索任务和信息素养培训的驱动下,心智模型的动态演进过程,旨在揭示用户从初级到专家水平的认知和情感变化规律,为文献数据库设计与信息素养培训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建议。
研究首先识别了模型演进的核心驱动源,包括检索任务、学习迁移(搜索引擎和购物网站迁移)、检索体验(界面引导与提示)以及学习途径(自我摸索、课程培训、请教指导等)。其次,分析了不同任务驱动下用户对文献数据库的认知和情感演进,主要体现于宏观定位、后台系统、信息资源、信息组织、检索方法和界面等六个维度。研究进一步构建了以主客体为分类维度的心智模型分类体系,发现多数用户持系统导向观,少数用户持用户导向观。最后,通过演进曲线揭示了用户心智模型的学习期和遗忘期特征,学习期表现为四种演进模式,遗忘期则随时间退化。
该成果从动态视角探讨了用户接受、学习和利用文献数据库的机制,为优化文献数据库设计与用户培训方案提供了实证参考。
170544 十八世紀中朝文人交流研究(上、下) 徐毅(南通大学)
该成果详实、全面地描述了18世纪中朝文人交流的历史场景,深入探讨了中国优秀文化对东亚文明的影响与贡献。研究以推动中韩学术对话为目标,通过整理新材料和探索新问题,提升了实证性研究的深度和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话语权。
成果指出,18世纪中后期是中朝文人交流的高峰期,其广度、深度及对东亚学术的影响超越其他时期。该时期文人通过书信、笔谈、诗文品评等形式,在政治、文学、学术、宗教、礼俗、科举等领域展开深入交流,推动了两国社会思潮和学术风气的转变,并对两国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现有相关研究面临原始文献碎片化、资料搜集困难和跨学科方法运用的挑战等问题,因此,该成果并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探索。
成果分上下两编,上编五章对交流全貌进行全景式论述,下编六章重点研究典型交流,涵盖家族、师门、个人层面的互动,并辅以附录中的详尽统计表格。研究基于“作为方法的汉文化圈”的视角和思路,结合长时段研究方法及参证、互证、补证等考证方法,全面揭示了中朝文人交流的特征和规律,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170545 钱亚新年谱 谢欢(南京大学)
该成果以“年经月纬”的形式全面梳理了钱亚新(1903-1990)先生的一生,填补了学界对这位近代江苏著名图书馆学家生平研究的不足,推动了中国图书馆学学人研究的发展。研究从三方面展开:首先,详细探讨了钱亚新及其家人的活动,包括其出身、求学、工作、家庭生活以及子女等情况;其次,分析了钱亚新与不同代图书馆学学人及非图书馆界人士的交往,如沈祖荣、杜定友、顾颉刚、冯玉祥等;最后,梳理了钱亚新在学术研究与图书馆实践中的贡献,包括参与图书分类法的制定,编辑专业期刊,以及修订中图法等。
该成果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口述访谈法和实地考察法,通过档案馆、图书馆的资料搜集及对相关人士的访谈,对钱亚新的学术活动和生活经历进行了细致考证,尽可能还原了其真实的历史世界。成果汇集整理了不少此前未公开的资料,为学界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展现了钱亚新在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中的卓越贡献。
学科组:教育学
170546 陶行知年谱长编:全四卷 周洪宇(华中师范大学)、刘大伟(南京晓庄学院)撰著
该成果采用编年体形式,通过184万字分四卷系统呈现了陶行知五十五年的人生历程,全面记录了其生平、事业、著述及思想轨迹,深入展现了其在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中的贡献和献身精神。成果以“择要摘录、分年编入”为原则,将陶行知的著作、诗歌和书信按时间顺序编撰,并收录了其去世后的相关学术活动大事,以求兼顾资料的全面性与典型性。
第一卷(1891-1926)重点记录了陶行知创办晓庄乡村师范之前的经历,尤其关注其留学归国前后的教育思想转变,并采用大量同学和友人的日记作为佐证;第二卷(1927-1934)聚焦晓庄乡村师范和山海工学团的创办,收录了大量《申报》《大公报》等报刊资料;第三卷(1935-1940)描述了陶行知通过海外宣传抗日、支持中国抗战事业的努力;第四卷(1941-1946)总结了陶行知晚年活动及其去世后相关研究的简表。
为补充史料,作者远赴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搜集陶行知导师杜威、孟禄的书信及克伯屈的日记,并增补了如《吴树琴日记》等未公开资料,重现了陶行知的生活与思想变化,深化了对其教育理念的理解。
170547 中国高校基金会治理结构:理论与实践 尤玉军(扬州大学)
该成果以高校基金会治理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我国与发达国家高校基金会治理的差距,探讨影响差距形成的因素,并根据不同高校类型分析治理结构的特点与问题,以期实现分类指导和优化治理,以期丰富非营利组织治理和高等教育管理的理论体系,并为我国高校基金会治理模式的构建与完善提供实践参考。成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借鉴海外高校基金会治理经验、探讨治理结构理论、分析我国高校基金会治理问题以及提出优化对策。
成果以导论为起点,分章节系统论述了高校基金会的理论基础、我国高校基金会发展现状与治理问题、海外经验借鉴、实证分析、典型案例研究以及治理结构优化对策。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结合文献检索、案例剖析和调研数据,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性。通过这些方法,成果提出了针对高校基金会治理优化的分类指导策略,并为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170548 项目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准实验研究:以护理专业为例 濮海慧(南通大学)
该成果以职业教育中的项目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准实验研究方法探索科学有效的项目教学路径,旨在应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挑战,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成果指出,元认知水平对项目学习成绩有正向影响,但对学习态度和行为无显著影响,且元认知水平低的学生在项目学习中的获益程度更高。信息技术应用对学习层效果积极且对反应层、行为层和结果层呈现强正相关。项目设计、分组、导入、监督评价等策略显著提升教学效果,而教师素养在教学设计、问题预见和非学习交流方面对项目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成果共八章,内容涵盖项目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实验设计、元认知水平与信息技术应用的影响、教学策略与教师素养的作用等。成果基于中美两国师生问卷与访谈调查,提取四个主要影响因子,设计单因素组间实验,结合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和Nvivo 11文本分析,探究各变量对项目教学效果的影响机制和条件,为职业教育教学优化提供了科学参考和实用建议。
170549 教育改革中的模式崇拜及其超越 王佳佳(江苏大学)、高若瑜(江苏大学)
该成果探讨了教育改革中“教育模式”问题,旨在明确其科学内涵、合理定位其价值,并提出超越“模式崇拜”的改革路径。成果指出,在我国教育改革中,存在“为模式而改革”、“以模式代改革”和“用模式评改革”等“模式崇拜”现象,这不仅损害了教育模式的声誉,还削弱了教育改革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教育工作者、教育行政部门和利益相关者在推动教育模式的生产和推广时,过于依赖模式以求完成改革任务或展示成效,这导致了“模式崇拜”的泛滥。
该成果通过访谈法、比较法和案例法,分析了教育改革中“模式崇拜”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根源,揭示了教育模式的生产链中各主体的作用。研究认为,为避免“模式崇拜”的进一步蔓延,应合理定位教育改革的目标,循序推进改革进程,并客观评价改革成果。该成果提倡从规范性、科学性和适切性等维度出发,探索教育改革的本真路径,超越单纯依赖模式的做法。
170550 唯有确立“教师为要”方能落实“学生为本”——对我国大学教学理念嬗变的再思考 龚放(南京大学)
该成果追溯了陶行知先生百年前将“教授法”革新为“教学法”的历史脉络及其深远影响,并据此对当代教育理念展开了四点深刻反思。首先,该成果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虽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但易引发误解,可能导致过分强调学生至上,而忽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可或缺性。因此,建议将教育理念调整为“学生为本,教师为要”,作为大学教育的根本原则。其次,该成果着重强调了教师在教育生态中的核心作用,认为教师不仅是构建一流大学的基石,更是凭借其广阔的视野与强烈的使命感,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推手。再者,该成果进一步阐明,只有在坚守“教师为要”的基础上,方能切实实现“学生为本”,因为学生的学习历程与人格成长离不开教师的悉心引导与典范作用。教师应肩负起指引学习方向、激发创新思维、培育批判性能力等重任,确保学生的教育旅程始终沿着正确航道前行。
通过对历史上多位教育大师实践的深度剖析,该成果揭示了当前大学教育中存在的教学质量下滑、教授责任感缺失等问题,并迫切呼吁教育界正视现状,尽快确立“教师为要,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以期重振关注学生个体发展、致力于卓越教学的教育风尚。
170551 德育一体化建设的理念基础与实践路径 叶飞(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北京师范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国家德育一体化战略与个体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旨在构建一个全面、系统且相互衔接的德育框架,以应对德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碎片化与割裂化问题。研究从德育一体化的核心理念切入,深入剖析其背景、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及实施策略。
首先,该成果指出,德育一体化针对德育实践中“碎片化”与“系统化”矛盾凸显的现状,强调德育作为系统工程,亟需整体规划与无缝衔接,以克服分散、孤立的困境,提升德育整体效能。其次,德育一体化理念植根于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哲学基础,既追求德育目标的普遍适用性,又关注个体差异与特殊性,旨在实现国家宏观目标与个体生命成长的和谐共生。在价值取向方面,该成果强调德育一体化弘扬公共价值,引导个体超越过度个性化,培育公共道德与集体精神,同时尊重并促进个体价值实现,鼓励个人自我超越与全面发展。最后,该成果提出德育一体化的实践蓝图,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调德育普遍原则与个别问题解决的结合。通过一体化设计与多元化实施的有机结合,提升德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与实效性,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170552 教育技术及学术发展史 张一春(南京师范大学)等
该成果系统梳理了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科百年的发展历程和内涵。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西方的现代科技文明,包括幻灯、电影和录音等媒体技术的引入,对中国教育的平民化、普及化以及教育手段的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初,“电化教育”作为广泛的术语,指代使用现代声、光、电设备的教学活动。随着教育技术逐渐获得认可,1993年,国家教委将“电化教育”专业更名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标志着“教育技术”这一新名词在中国取代了沿用半个多世纪的“电化教育”。
教育技术是运用各类理论和技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以优化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该成果深入探讨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多个方面,包括历史与发展、内涵与演变、学科与专业、基本理论、研究方法、设计与评价、技术与资源,以及学术成果等。通过这些方面的全面梳理,成果客观、准确地再现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过程,详细记录了百年历史和变化轨迹,为学科内涵的挖掘提供了深入的视角。
170553 Behavioral evidence for attention selection as entrained synchronization without awareness(无意识条件下注意选择夹带同步机制的行为学证据) 张帆(苏州科技大学)、林志成〔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张阳(通讯作者,苏州大学)、张明(通讯作者,苏州大学)
尽管已有研究表明,γ中央频段(40-70 Hz)的振荡在无意识注意加工中可能具有特异性功能,但这一影响可能受到刺激呈现带来的伪影影响。该成果探讨了γ频段振荡与注意之间的行为层面关系,特别是其在无意识条件下的作用,通过排除伪影影响并且不调整刺激亮度的条件下,采用等亮度颜色闪烁刺激,考察其在无意识条件下对注意的影响。
研究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评估被试对闪烁的意识,并结合传统方法与贝叶斯统计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30 Hz非γ中央频段的颜色闪烁刺激作为线索时,能够诱发注意效应。在50 ms短刺激间隔(ISI)条件下,颜色闪烁对靶子加工有促进作用,而在500 ms长刺激间隔条件下,则表现为抑制效应。当颜色闪烁频率调整为50 Hz时,这些效应消失。结果对γ中央频段在无意识注意加工中的特异性功能理论提出了质疑,但与已知的初级视觉皮层对颜色闪烁的反应相符。
综上所述,该成果为无意识条件下的注意选择与夹带同步机制提供了行为学证据,表明颜色闪烁可能成为研究无意识加工的有效途径。
170554 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动因与机制研究 陆玉梅(江苏理工学院)、高鹏(江苏理工学院)、陶宇红(江苏理工学院)
该成果围绕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与发展,探讨了其对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意义。现代学徒制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不仅有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现有的“校热企冷”现象,即政府和职业院校在学徒制中的主导地位与企业参与度不足,限制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此,亟需深入分析和协调这一问题。
现代学徒制应在继承传统学徒制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强化企业与学校的协同育人机制。同时,现代学徒制面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尤其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责权利的不对称亟需通过构建长效机制来解决。影响企业参与学徒制的因素可从利益感知、成本感知及内外部环境等三个维度分析,其中经济利益最为关键,成本感知则涉及实习成本与效益损失,而外部政策和法律保障则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企业参与工科类专业的学徒制积极性较商科类专业更高,但在师资保障机制和教学体系灵活性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企业的参与意愿。为此,构建合理的企业参与机制至关重要。
该成果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博弈论、结构方程模型、案例研究等手段,系统分析了现代学徒制的影响因素与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与应用案例。
170555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建设的国际比较研究 张蓉(南京师范大学)编著
该成果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建设,重点分析了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和中国等五个代表性国家的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通过比较这些国家的社会背景、政策导向、课程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及评价方式,揭示了它们在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建设中的异同,提出了相关经验与改革趋势。
核心观点包括: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重要载体,应从全球化背景下进行整体设计,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各国根据国情不同,课程目标、内容和实施方式各异,但都注重培养全球素养。课程建设需政府、社会和学校共同参与,课程内容既要关注本土,又要放眼全球,实施方法灵活,评价方式多元。
成果还总结了国际经验:课程建设应注重各方合作,内容兼顾全球视野与本土特点,实施方式多样化,评价维度多元。未来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建设将侧重全球素养的培养,平衡民族性与全球性关系,完善课程实施与评价机制,并提高教师的全球素养。
170556 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及其与学科类别、学校类型和学业自评的关系——基于南京和常州十所高校的实证调查 周继良(江苏师范大学)、龚放(南京大学)、秦雍(江苏师范大学)
该成果探讨了高校学生评教中的行为偏差问题,试图填补学术界在测量评教行为偏差存在及其严重程度方面的空白。研究发现,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主要包括认知不清、消极与随意评价、趋低评价、自利趋高评价和他因趋高评价等类型。相比于人文学科和理工学科的学生,社会学科学生的评教偏差更为严重;与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相比,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评教偏差同样较为显著且更为严重。此外,学业自评较高的学生表现出更为客观和认真的评教行为,而学业自评较低的学生则存在较大的评教偏差。
采用了自编的《高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量表》对学生评教行为进行测量,并辅以前期和后期访谈。量表涵盖学生背景特征、对评教工作的认识、态度及行为选择等内容,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在不同类型的院校中进行分层抽样,发放1865份问卷,回收1689份,最终获得1423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6.30%)。同时,通过访谈调查了14名学生、12名教师和6名管理者,进一步补充数据分析。
该成果为改进高校学生评教制度、优化教学管理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证数据,并提出了不同类型学生的评教行为差异,建议高校在评教制度设计上进行针对性优化,构建评教与学习利益的关联,推动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学习满意度。
170557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江苏实践:机理分析、耦合测度与模式构建 田真平(江苏理工学院)、王志华(江苏理工学院)
该成果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探索职业教育提升服务乡村产业的路径,形成江苏省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示范样本。研究从产业视角切入,分析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的产教融合问题,拓展了产教融合的研究视野和体系。通过探讨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系统的耦合机理,测度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并设计激励机制,提出了提升职业教育为农服务能力的路径。
研究认为,江苏省职业教育系统与乡村产业系统的耦合可以从要素、结构和功能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且呈现从不平衡到协调的转变。为此,提出了“校镇合作”“乡村学徒制”和“农业众创空间”等服务模式,并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支持乡村产业主体培育体系。研究建议通过教育和产业系统的双轮驱动,构建一个稳定、共生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系统,并在多中心合作治理和关系治理方面提出相应的治理机制。
该成果共分为九个章节,其中前四章对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现状进行调查与理论分析,接着通过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探讨职业教育系统与乡村产业系统的耦合机理,并设计政府激励机制。最后,提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模式及相关对策,并展望发展趋势。
170558 高等教育经济功能论:质量视域下的机理与实证 李子联(江苏师范大学)
该成果探讨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强国富民路径的影响,旨在分析我国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优和增效动力不足的成因,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建议。在理论上,成果拓宽了研究视野,丰富了学术内涵,促进了学科融合。
该成果提出了以下基本观点:(1)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通过积累人力资本、促进知识外溢、缩小收入差距和扩大消费需求,推动科技创新,是稳定民生就业、改善资源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动力;(2)高等教育扩招通过提高劳动参与、延迟婚育年龄和转变生育观念,抑制生育行为并降低社会总和生育率,而质量提升通过提高生产效率缓解了劳动人口供给约束;(3)高等教育质量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和倒“U”型特征,现阶段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成果的结构包括十章。第一章介绍“源起、内涵与演变”;第二章讨论高等教育质量的测度与评价;第三至六章分析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创新效应”、“知识效应”、“人口效应”和“就业效应”;第七至九章探讨高等教育质量与产业结构、资源环境及经济增长的关系;第十章讨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中的教师作用;第十一章提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实现机制。
170559 孔子教学艺术研究 李如密(南京师范大学)
该成果深入分析了孔子对弟子的教学艺术,指出其不仅是教育史上的经典案例,而且对现代教育教学具有重要启示。通过反思孔子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能够思考如何将其理念与现代教育教学相结合,从而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成果内容包括四个主要部分:(1)《论语》中的教学艺术,涵盖孔子“子曰”、“问对”、“侍坐”、“游历”和“正身”等教学方法,特别是对“子曰”教学艺术的研究,弥补了以往的不足;(2)孔子的因材施教方法,通过具体分析孔子弟子,如颜回、子路、子贡、子游等,展示了孔子如何根据弟子特点实施差异化教育;(3)孔子教学思想的再阐释,包括孔子“周游列国”的教育实践、弟子之间的“同学圈”及其互动对教学的影响、“以友辅仁”的教学理念、孔子的乐学乐教思想、思维训练及历史教学方法;(4)孔子教学艺术的精髓与中国古代教学传统的形成,探讨了孔子的“贵疑”、“改过”、“交友”、“时教”和“致用”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传统的深远影响。
研究认为,孔子在教育中的智慧与思想,不仅体现了其作为教育家的思想高度,也为当代教师提供了重要的现代启示,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170560 Associations of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empathy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a sample of Chinese college freshmen(大学新生情感共情、认知共情与抑郁症状的关联分析) 张明(苏州大学)、王晒晒(苏州大学)、王政(苏州大学)、彭晓琴(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费文静(苏州大学)、耿毅然(苏州大学)、张天阳(通讯作者,苏州大学)
随着国务院发布《“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特别强调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提升。该成果关注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社会情感能力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为江苏高校新生的心理健康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为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持,尤其强调个体的社会情感功能可以作为预测和筛查抑郁症状的潜在指标。
采用社会心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将江苏省综合性大学的新生作为样本,探讨了社会情感功能(如共情)与抑郁症状的关系及其性别差异。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收集了大学新生的社会人口学信息、情感共情、认知共情与抑郁症状数据。结果表明,约18.4%的大学新生存在亚临床抑郁症状。研究发现,具有较高情感共情中的积极成分(共情性关心)的个体,抑郁症状体验较少;而情感共情消极成分(个人痛苦)水平高、认知共情(观点采择)水平低的新生,则更易体验较高的抑郁症状。此外,研究还揭示了性别差异,指出观点采择水平较高的男生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较低,而观点采择水平较高的女生则呈现较高的抑郁症状发生率。
该成果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干预和社会情感功能的提升提供了宝贵的实证依据,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170561 智能交互技术与汉语情境化测评 王蔚(南京师范大学)
该成果探讨了采用智能交互技术构建汉语语言能力情境化测评的理论框架与技术流程。语言能力不仅包括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还受到语言产生的情境、文化背景、环境和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语言能力的评估应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然而,由于测评技术的限制,大规模的情境化测试尚不可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智能交互技术为实现情境化测评提供了可能。
以汉语语言能力测评为实践,提出并构建了汉语能力测评的指标体系。通过情境化认知理论,分析了与汉语交流相关的语境因素,并从任务设计、语境环境和交互行为等维度,构建了情境化测评框架。同时,利用人机交互、移动终端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开发了汉语能力情境化测评环境模型,并通过深度学习建立了自动评分模型,最终实现了人机自动交互测评。
该成果还在对外汉语水平考试(HSK)中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情境化测评环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不仅为汉语能力测评提供了理论支持,还为汉语推广和普及提供了创新的思路与方法。此外,该成果还深化了对语言能力内涵的理解,推动了语言能力发展机制的进一步探讨。
170562 研究生教育学导论 耿有权(东南大学)
该成果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重点课题“研究生教育学发展历程及其理论体系研究”的结项成果,聚焦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如何立足中国实际推进研究生教育理论建设。成果采用亚里士多德“四因逻辑”方法,从本体论、构成论、动变论和至善论四个维度探讨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意义、要素构成、运行规律及至善追求,揭示其基本规律。研究生教育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目标,是一种高层次专业化的创新性精英教育,研究生教育学则是探讨其现象及基本规律的学问。
本体论部分探讨了研究生教育的兴起、传播、定义及边界,分析了其与普通教育、本科教育以及研究型大学教育的关系,提出对研究生教育学的基本认识。构成论部分从哲学视角考察教育要素,分析了研究生教育的关键要素、培养体系、管理模式、创新文化及其社会和国际因素。动变论部分重点阐述了研究生教育运行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英才、知识创新中的德育、分层分类培养、科研与教学结合、导师工作原理、学生实践原理及学位授予标准。至善论部分探讨了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强调其对社会、科技、个体、文化和世界发展的推动作用。结语部分展望了研究生教育学的理论研究方向,呼吁深化规律研究和学科建设。
170563 The roles of the temporal lobe in creative insight: An integrated review(颞叶在创造性顿悟中的作用:一个整合性研究) 沈汪兵(河海大学)、袁媛(通讯作者,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刘昌(通讯作者,南京师范大学)、罗劲(通讯作者,首都师范大学)
该成果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切入点,围绕创新中的关键过程——新颖联想,探讨其在脑内的形成机制。创新思维中的顿悟多以“思维跃迁”的方式实现,而新颖联想作为顿悟的核心过程,其形成机制和颞叶功能之间的关系长期缺乏系统性研究。研究通过整合既有关于顿悟的“碎片化”实证发现,结合颞叶功能的偏侧化特点,创造性地构建了顿悟颞叶功能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认知框架,为揭示顿悟的脑认知机理和颞叶功能提供了理论参照。
研究认为,顿悟是颠覆式创新的重要方式,而新颖联想既是顿悟实现“悟有所得”的前提,也是创新思维“开花结果”的关键过程。过去20年的脑科学研究为阐明顿悟原理和新颖联想的脑认知机制奠定了基础。采用文献法和因果分析法,对颞区功能进行了系统解析,探讨了内侧颞叶、梭状回、颞中回和颞上回的功能特点,同时通过模型建构和论证揭示了新颖联想的认知过程。篇章结构包括引言、研究方法、功能解析、模型研究、综合讨论及参考文献,系统呈现了研究成果的理论性和跨学科启示。
该成果在理论上对揭示创新思维过程和顿悟本质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设计学、教育学、人才学及创意评估等领域提供了学术参考与实践启发。
170564 如何促进高职教育实习形成较高的质量——基于“学校—企业—学生”的实证研究 祝成林(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成果发现,高职学生对实习质量的评价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示范(骨干)校学生的实习质量较好,实习组织规范,课程化管理特征显著;规模适中的企业在实习资源供给方面表现优越。校企关系仍显松散,实习任务和管理存在优化空间,“学校单一主体”办学模式的困境尚未改变,企业对学生的管理更多模仿新员工模式,削弱了技术技能训练的教育价值。通过实习质量形成机理模型,成果指出学生主动参与、学校资源投入和企业资源供给构成了促进高质量实习形成的三条主要路径。高职院校被视为实习的发起者和主要设计者,而企业则是推进者和合作设计者。
成果建议完善实习的课程化管理制度,健全校企双主体实施实习的法律法规,引导企业建立创新型实习制度,以提高实习质量。该成果基于文献综述提出理论假设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全国10个省市2139名高职院校大三学生的数据,并利用SPSS和AMOS进行因素分析、差异性检验和路径分析,从实习的规律性问题出发,聚焦学校、企业和学生三大实习直接参与主体,揭示高质量实习的形成要素及路径,旨在探讨提升高职教育实习质量的形成机理,深化对实习质量规律的认识,丰富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理论研究,并为政策制订及管理实践提供实证依据。
170565 对水稻理论的质疑:兼新论中国人偏好整体思维的内外因 汪凤炎(南京师范大学)
该成果以“水稻理论”能否解释中国文化心理南北差异为核心问题,提出并检验该理论的合理性。“水稻理论”认为,水稻农业与小麦农业的差异导致中国南方的水稻文化更倾向于东亚文化,而北方的小麦文化更接近西方文化。然而,该成果发现“水稻理论”在解释中国人整体思维偏好的成因时存在两个矛盾:一是南宋之前的多数中国人长期生活在小麦区,但整体思维方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趋于成熟;二是尚无充分证据支持小麦种植的北方在文化上更接近西方。由此可见,“水稻理论”难以充分解释中国文化心理差异。
成果进一步指出,中国人崇尚整体思维的最可能外因是祖先治水经验的影响,例如通过鲧治水失败与大禹治水成功的对比,中国古人直观认识到天人相关理念及整体思维的重要性。内因则是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阴阳五行学说的提出,这些理论为整体思维的运用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操作框架。成果采用理论分析法、考证法和深度比较法,提出的观点分为两部分:一是指出“水稻理论”的两大矛盾,二是分析促成整体思维发展的内外因素,并得出结论。研究系统审视了“水稻理论”的局限性,丰富了对中国文化心理差异的理解。
170566 儿童早期学习品质的发展与培养研究 彭杜宏(苏州科技大学)
该成果围绕“儿童早期学习品质的发展与培养”撰写,针对国内学前教育实践和学术研究中普遍忽视学习品质的问题,结合本土实证研究与理论原创,系统探讨了学习品质的关键作用及其发展路径。学习品质指向学习过程的行为、认知与态度倾向,包括好奇心、主动性、坚持性、专注力、创造力等,是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奠基因素。
成果分为三大版块:文献与理论研究(第1-3章),梳理学习品质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测评研究(第4-6章),通过全面观测和纵向追踪勾勒学前儿童学习品质的整体发展状况、个体差异和趋势;培养与干预研究(第7-10章),探讨培养策略、干预实践以及家长教养素质对学习品质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内学前儿童的学习品质整体发展水平中等,创造力水平较低且早期差距明显,儿童坚持性发展表现稳定,但幼儿园支持质量与家长教养素质普遍不足。成果指出,学习品质培养应从根源性要素和直接性要素两方面入手。
采用融合质性与量化方法的综合取向,结合横向测评与纵向追踪,运用文献分析、理论建构、个案法及准实验法等方法,展现了学前儿童学习品质的复杂发展机制及优化策略。
170567 精准扶贫视域下推进城乡教育公平的行动逻辑与路径研究 金久仁(南京邮电大学)
该成果基于我国乡村教育发展实际及精准扶贫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综合运用布迪厄家庭资本理论、贝克理性选择理论和卢卡斯“有效维持不平等”理论,分析了乡村学生在“生存教育”和“地位教育”方面的系统性差距生成模型,并提出“扶乡村教育之贫”以及通过教育“扶乡村绝对之贫”和“扶乡村相对之贫”的路径建议。
成果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行动逻辑研究,阐明教育与家庭经济收益之间的互动关系,解释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地位;第二,现实困境研究,分析城乡群体在教育机会、意愿和选择能力上的差距,揭示从幼儿园到大学及就业阶段城乡教育差距的系统性成因;第三,可能路径研究,通过分析乡村学校办学条件与质量差距及其与家庭背景的互动机制,提出从政策、社会环境和教育内部要素等方面破解乡村教育困境的可能路径。
基本观点包括:(一)教育扶贫需实现“扶教育之贫”和“依教育扶贫”,其中“依教育扶贫”涵盖“扶绝对之贫”和“扶相对之贫”,这需要教育对家庭经济的正向效应和乡村贫困群体教育收益率的改善;(二)教育功能可分为“生存教育”和“地位教育”,教育扶贫需关注二者的平衡;(三)城乡教育差距既受地域资源等先赋性因素影响,也受政府和家庭教育支持等后致性因素作用,优化后致性因素是推动乡村教育扶贫的关键。
170568 高校学生对研讨课认知与满意度的实证研究——基于江苏高校13356份问卷调查 邱文教(东南大学)、赵光(东南大学)、郑家茂(东南大学)、邓蕾(东南大学)、陈峻(东南大学)
该成果以探究式教学为背景,聚焦研讨课作为其主要实施载体在高校中的实际效果,通过对高校学生对研讨课认知与满意度的实证研究,旨在提升高校教学中探究主题的学术性、探究活动的主体性、探究过程的实践性以及探究结果的创新性。从学生视角设计问卷,对问卷模型的实际效果与合理性进行检验,发现学生对研讨课总体体验受其学习态度与动力影响,而超过一半的学生评价不甚理想。通过对教师、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和课程效果五个维度共17项因素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教师的研讨问题创设能力与互动氛围营造能力对满意度贡献显著;同时,学生知识建构能力、科学思维和科研方法的提升也显著影响总体满意度。
采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和定量分析方法。通过综述国内外研讨课发展历程与教学效能定位,明确研究基础;问卷调查覆盖一流高校本科生,共发放问卷15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356份,有效率为89.0%。基于回收数据,研究构建多元回归模型,从量化角度分析学生学习体验与收获。研究篇章结构包括问题提出、学生认知情况、变量说明与数据检验、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及讨论与建议。最终提出提升研讨课教学质量的具体建议,对探究式教学的进一步推广与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170569 消极前情绪对积极情绪感染的调节:反向与降阈——以教学情境为例 张奇勇(通讯作者,扬州大学)、闫志英(云南师范大学)
该成果聚焦情绪感染的理论创新,提出了“反向情绪感染”和“降阈情绪感染”两个新概念,挑战了传统情绪感染理论中“情绪感染使觉察者产生与诱发者相同的情绪体验”的观点。成果表明,情绪感染不仅受到当前情绪的影响,还受前情绪调节。具体而言,仇恨等负面情绪可以反向调节个体对目标人物的快乐情绪反应,即在看到被仇恨者表现快乐时,个体可能体验到痛苦的情绪;而烦躁等情绪则会使个体对快乐情绪更为敏感,产生易感性调节。这一发现推翻了传统情绪感染理论的局限性,拓展了人们对情绪传播的理解。该成果的实验设计采用了仿真教学平台,使用BioNeuro八通道生物反馈仪监测被试的生理指标,通过生理唤醒的变化反映情绪感染的程度。研究结构包括引言、两个主要研究部分(反向情绪感染和降阈情绪感染)、总讨论以及结论,讨论了反向情绪感染的“情绪—内驱力”模型和降阈情绪感染的“动机—相对阈限”模型。该成果为情绪心理学领域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并为情绪感染的理解与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170570 新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学校再生产 高水红(南京师范大学)
该成果将教育公平的视角转向学校内部,探讨学校教育过程如何影响社会不平等的构建,是否加剧或减小不平等。通过对知识类型、教学方式和学生文化的实证分析,成果发现,学校教育通过差异化过程再生产了不平等秩序,从而拓展了教育公平的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基于第一手资料构建分析框架,展开理论探讨。
成果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教育不平等研究的路径,提出学校教育的“竞逐式”再生产为研究起点。第二部分通过对城乡学生作品、教学过程和学生体验的实证分析,揭示学校教育中的不平等现象。具体而言,知识类型的具象与抽象差异导致乡村学生的时空意识冲突,教学中的水平与垂直分化加剧了阶层背景学生的知识差异,文化上的内卷与开放区隔使弱势背景学生形成矛盾的生存逻辑。第三部分展望了超越再生产的教育公平实践方向,建议学校应重视“追求卓越”、“加强反思”和“重视求知”,激活学校资源,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推动社会阶层的公平发展。
170571 情境:意涵、特征与建构——李吉林的情境观探析 王灿明(南通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思想,深入探讨了其在新课标中的应用及对教育改革的深远影响。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思想已被纳入中小学全学科新课标,并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获得明确强调,凸显了国家对情境教育的高度重视。然而,关于“情境”的准确定义尚未形成共识,因此,深入研究李吉林的情境观对于推动情境教育的传承创新及构建情境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该成果核心观点包括:情境作为规范性概念,不应简单划分为正向与反向、积极与消极、有效与无效;情境非西方舶来品,而是融合本土文化和实践智慧的产物,深受古代文论“意境说”的滋养,并经长期教育改革实验验证;情境建构需遵循科学方法,涵盖“五大类型”“八大途径”和“三个着力点”。
该成果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概述情境的演变,解析其内涵与外延;第二部分探讨李吉林情境观的理论渊源及基本特征;第三部分梳理情境类型和建构途径,提炼关键要素。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多种理论分析方法,特别是引入“文本细读法”,系统阐释李吉林的情境观。通过全面阅读其著作,精读关键文献和课例,对比分析相关文献,旨在精准把握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的核心与演变。
170572 追寻格局:中国文化伦理图式敞开与德育路向 孙彩平(南京师范大学)、周亚文(南京师范大学)
日常语言中,“有格局”或“大格局”常用来评价人格,这一概念背后代表着“我—家—国—天下”逐层扩展的伦理结构,体现了中国独特的伦理图式。然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明显体现格局的这一人格内涵,且学术界对此缺乏关注。
文献追溯表明,“格局”最早用于晋代《三国志》,并在宋代朱熹和明代张元忭的论述中进一步发展,朱熹将其作为德行高低的标志,张元忭则用来描述大格局人格的典范,形成了日常理解中的“格局”文化脉络。词源学上,“格”字本义为“木长貌”,后引申为“标准”和“规格”,而“局”字源自秦简,原意为“受限”,用在“格局”中则强调人在有限环境中的容忍与包容。
该成果通过现象学方法对“格局”进行文化还原,揭示了中国伦理认识的独特性,即道法自然的直观伦理与动态开放的精神世界。研究指出,“格局”突显了伦理认识的日常性和直观性,强调相似性知识在伦理品质形成中的作用,并指出伦理养成不同于科学的概念逻辑路径,旨在为中国德育话语理论体系的建设提供贡献。
基于新时代德育建设的需要,提出了三个德育命题:一是通过开放动态的格局培育推动新时代德育使命;二是重视相似性伦理认识在儿童品德养成中的重要性;三是积极培养儿童的空间直观道德思维。
170573 心育课程论 沈贵鹏(江南大学)
该成果探讨了“心育”课程的理论构建,心育即心理教育,旨在发展心理素质,优化心理机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患。从课程理论视角审视,心育为德育、智育、美育和劳育提供了心理基础,具有一定的开拓性意义。研究的关键在于基于传统课程理论构建符合心育特点的全新课程形态,强调探索心灵、发展自我、追寻人生价值。心育不仅是一门学科或教育计划,而是与个人成长、经验和活动密切相关的动态教育进程。
研究认为,心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是张扬人性、发展性和幸福教育的体现。心育课程论的理论基础包括学生、社会和学科,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心育目标结合预备生活与进行生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心育内容表现为知识形态、经验形态、活动形态和价值形态,强调直接经验和体验,突出情境、交往、自主、体验和践履五个关键词。
该成果进一步区分了发展性和矫正性心育课程。发展性心育课程侧重于心理品质的积极塑造,体现认知性、融合性、活动性和潜隐性;矫正性心育课程则关注心理成长的维护,旨在扫清人生发展障碍,表现为心理咨询和治疗等。心育课程运作是一个动态历程,涵盖从课程编制、方法设计、模式建构到实施评价的全过程。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科联 承办单位:中国江苏网 苏ICP备070006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