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成果

江苏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第四辑)

发布时间: 2025-02-28 09:49:28

学科组:经济学

170574 家庭农场的效率及其决定——基于上海松江943户家庭农场2017年数据的实证研究 钱忠好(扬州大学)、李友艺(南京农业大学)

该成果研究了如何准确测定家庭农场的效率,并揭示了影响效率的关键因素,为政府提高家庭农场效率提供科学依据。研究采用了DEA模型和Tobit模型,对上海松江区943户家庭农场的2017年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松江所有家庭农场的效率较低,尤其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具体而言,家庭农场的土地经营面积与效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此外,家庭农场主的教育年限、是否具有农业从业经验、经营权合同年限、绿肥种植面积比例及政府补贴等因素均对效率产生正向影响;而劳动力投入和是否购买农机作业服务则对效率产生负向影响。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效率差异显著,其中种养结合型农场效率最高,而纯粮食种植型和机农一体型农场效率较低。成果还指出,家庭农场的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在不同类型农场中存在差异,纯粮食种植型农场规模效率低于技术效率,而种养结合型和机农一体型农场的技术效率低于规模效率。

为了提升家庭农场效率,建议优先选择具有农业经营意愿和经验的农户家庭经营农场,重视农户的人力资本积累,并加强职业培训。此外,建议合理确定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同时保障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并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

170575 论水生态文明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来自洞庭湖、太湖和伦讷河的证据 徐志耀(南京审计大学)

该成果研究了洞庭湖和太湖等大江大湖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为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深度融合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成果强调,大江大湖地区的生态危机和城镇化矛盾使得水生态保护与城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该地区快速城镇化带来诸多挑战,如城镇化质量低、空间差异大、外部性问题突出、环境政策效果有限等;与此同时,水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提升城镇化的绿色动力,缓解水资源与城镇化的矛盾,并在经济、社会和生态层面提升湖区城镇化质量。

该成果提出,应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构建融合的监管体系,推动水生态文明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研究内容包括:第一章阐述研究问题,第二章探讨城镇体系格局的形成,第三章量化评价县域城镇化质量,第四章提出理论机制和假设,第五至第七章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第八章通过多个案例论证理论机制,第九章提出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对策,第十章总结前期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结合理论演绎、计量检验与多案例分析等手段,系统论证研究主题。该成果的研究观点得到了政府高层领导的肯定,并在政策制定中得到了采纳。

170576 国内价值链分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黎峰(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该成果研究了中国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如何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重点探讨了“国内循环”对国内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首先,该成果分析了中国省级区域制造行业的双重价值链嵌入问题,构建了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的边界及理论框架。研究发现,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扮演“生产制造者”角色,而中西部地区则更多为“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供给者”。由于沿海地区高级要素集聚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国内价值链资源配置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此外,外资进入及市场兼并对国内价值链分工产生了替代效应,进口贸易切断了沿海与内陆地区的经济联系。

接下来,成果重点分析了国内价值链分工对区域间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区域增加值分解,发现中西部地区在参与国内价值链分工后获得了显著的增长效应和资源分配效应,尤其是西部地区,其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显著改善,区域间的差距得到缩小。最后提出了优化国内市场培育、民营企业成长、外资政策调整、进口结构优化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建议,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重构国内价值链分工。

该成果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揭示了国内价值链分工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机制,并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政策建议。

170577 三网融合时代的电视竞争与规制 胡汉辉(东南大学)、徐敏(河海大学)、吕魁(南京审计大学)、万兴(南京财经大学)

该成果深入探讨了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在网络融合时代的演变与竞争问题,揭示了“电信竞争”向“电视竞争”的转变。通过长达20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基于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结合调研数据,该成果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主要围绕三网融合时代的数字电视产业改革,分析了频道落地、模数转换、捆绑销售和内容规制等关键问题。

该成果的基本观点认为,随着工业经济时代“基于网络”的电信竞争向数字经济时代“基于网络+内容”的电视竞争转变,提出了中国发展的现实与理论问题。在“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强调了网络融合时代的电视竞争中纵向差异化、平台竞争、捆绑决策与合谋关系、不对称规制与进入者保护等实践和理论问题,特别关注了电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成果的结构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中国特色电视竞争的背景、网络融合的演变及电视产业的发展;第二部分探讨了模数转换、纵向差异化、平台竞争、捆绑销售等典型电视竞争问题;第三部分讨论了数字经济时代下电视文化发展相关的经济规制与社会规制的互补性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成果结合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实际,贯穿全文的案例研究和博弈论、面板数据模型、最优化等多种方法为成果提供了理论支持。

170578 全球价值链演变与中国长三角创新实践 吴福象(南京大学)等

该成果重点研究了全球价值链演变背景下,长三角区域创新实践的相关经济问题,分析了全球化进程中经济效率、空间公平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关键问题。全球价值链与创新链的治理及其演变对国际竞争与合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中国致力于融入全球价值链,争取并锁定“链主”地位。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先区域,其创新实践为提升国家创新活力提供了重要启示。 

该成果的基本观点包括:首先,强调在国家新一轮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下,要重视经济效率与空间公平,充分发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协同效应;其次,中国应加强策略跟进,提高全球竞争优势,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中发挥更大作用;最后,长三角区域应主动适应全球价值链的演变趋势,优化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充分利用城市群和产业集群的优势。

该成果通过系统的历史与逻辑分析,结合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对长三角区域的创新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从企业、产业及城市群的角度,揭示了区域内企业成长、产业升级及城市群发展的新态势和关键因素,为中国摆脱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走出制造业“低端锁定”的困境提供了理论支持。

170579 我国移动支付风险的识别、度量与管控 封思贤(南京师范大学)等

该成果按风险类型展开,重点讨论了移动支付中的感知风险、操作风险、行业风险、欺诈风险和洗钱风险。第一章聚焦于移动支付用户的感知风险,运用行为金融学等理论分析其识别维度、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第二章通过真实案例和数据分析,探讨如何识别和防范操作风险。第三章研究了我国移动支付的行业风险,主要关注行业垄断、不当竞争、资本扩张与数据管理问题。第四章则通过案例研究了移动支付中的欺诈风险及反欺诈管理。第五章讨论了洗钱风险,重点分析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管理问题。第六章探讨了移动支付的监管问题,提出了“对机构实施全面监管、对核心业务和功能实施重点监管”的组合监管模式,强调托管制度、信息披露和数据安全管理等作为当前监管重点,建议平衡反垄断与创新鼓励之间的关系,并加强多部门协同监管。

该成果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经济学、统计学和法学的分析框架,运用实证计量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每种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重点关注风险的识别、度量和管控,研究了移动支付中的各种风险,探讨了如何识别、度量和管控这些风险,以保障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经济体制的安全运行。

170580 企业融资约束下的政府研发补贴机制设计 赖烽辉(中山大学)、李善民(中山大学)、王大中(通讯作者,南京大学)

近年来,政府对企业的研发补贴得到了高度重视,然而,现有补贴机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骗补”、研发操控、“过度补贴”等,这些问题导致了补贴社会效益的低下。因此,如何设计精准的补贴机制,以优化补贴对象筛选和额度设定,最大化社会效益,成为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该成果基于机制设计理论框架,分别研究了研发前补贴和研发后成本分担两种补贴方式,并对比了两者的最优机制、资金配置规则及社会效益差异。在信息不对称严重时,政府需要付出一定的信息成本来实现激励相容,此时应优先选择创新潜力较高的企业作为补贴对象。对于融资约束较高的企业,研发前补贴机制能够节省融资成本,从而提升补贴效益;而融资约束较低时,研发后成本分担机制能节省政府信息成本,实现更高的补贴效益。两种方式的优势结合的混合补贴机制也表现出了效益增益。

在机制实施方面,建议通过“揭榜挂帅”式的竞争性补贴申报机制,结合特定评分规则,择优筛选补贴对象并确定补贴额度,从而提高资金配置效率。该评分规则应依据企业的融资成本及研发成本分布等信息进行设计。最后还指出,在技术研发成功率较低且技术研发溢出效应较高时,内生决定补贴企业数量的机制更为有效。

170581 Public attention and auditor behavior: The case of Hurun Rich List in China(公众关注与审计应对:中国“胡润百富榜”之证据) 吴东辉(香港中文大学)、叶青(通讯作者,南京大学)

该成果探讨了公众关注对审计师执业行为的影响,特别是在公司曝出会计丑闻时,公众关注度如何促使审计师改变其执业策略。利用中国民营企业家上榜“胡润百富榜”作为“准自然实验”,考察了富豪公司因关注度激增所面临的审计风险,并分析了审计师如何应对这些变化。成果发现,审计师对于富豪公司采取了更为负面的审计意见,并提高了审计收费,尤其是在问题富豪控制的公司中,审计师更倾向于出具负面审计意见,以规避潜在的监管问责风险。而对于非问题富豪控制的公司,审计师则主要通过提高审计收费来补偿可能的风险溢价。

成果还指出,审计师的应对策略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效果验证。在上榜后,监管部门对富豪公司进行了更为严格的查处,尤其是针对问题富豪控制的公司。然而,审计师并未因此受到问责,这表明审计师通过提前出具负面审计意见有效地隔离了风险。同时,审计师对不同类型的富豪公司采取了区别化的应对策略,成功地减轻了公众关注所带来的审计风险。这一成果强调了审计准则中“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对于识别和评估审计风险”的重要性。

170582 What drives public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the voluntary personal carbon-trading scheme? A case study of Guangzhou Pilot, China(如何驱动自愿型个人碳交易计划的公众参与意愿?基于中国广州的试点案例研究) 谭雪萍(中国矿业大学)、王新宇(通讯作者,中国矿业大学)、Syed Haider Ali Zaidi(拉瓦尔品第女子大学)

该成果通过广州实地调研,提出了碳普惠接受模型,探讨公众参与意愿的形成机理,丰富个人碳交易理论,并为碳普惠制度实施提供理论依据,结合江苏省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为提升江苏省碳普惠的公众参与度提供了重要参考。

该成果围绕碳普惠的公众参与意愿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展开,揭示了参与意愿的形成机理和影响路径。成果发现,碳普惠参与中存在低碳消费观与参与意愿错位现象,制度技术环境对参与意愿影响最大,实施成本影响较小。低碳认知和社会参照规范对参与意愿具有间接影响。参与风险是核心阻力,制度技术环境和感知有用性为关键驱动因素,且制度技术环境通过直接和间接路径显著影响参与意愿。此外,低碳认知、社会参照规范和参与回馈通过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间接影响参与意愿,感知有用性起到更强的中介作用。

该成果综合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心理学等交叉学科方法,结合文献研究、定性分析、定量分析、问卷调查、访谈法和实证研究法,提出碳普惠接受模型,基于实地调研数据与访谈信息,通过描述性统计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公众参与意愿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复杂路径。

170583 中国农产品流通组织演进:关键的中间层与必要的迂回 徐振宇(南京审计大学)

该成果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质性与量化研究,通过提炼农产品流通组织演进的本土经验,为理解农产品流通理论与政策提供了新视角,重构了农产品流通组织演进的分析框架,探讨了其演进机理及动力机制,分析了农产品流通中“市场微观结构”,尤其是中间层的本质、流通“迂回性”和流通过程中的“加价”逻辑,旨在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为相关政策与农产品流通企业经营策略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和经验证据。

研究认为,农产品流通的多环节和“迂回性”是由于小农户和小商户主导的农情所决定的,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的本质特征。中间层具有企业家精神,是高效流通体系的核心,而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强化了中间层的作用。成果发现,农产品批零价差与价格波动在合理范围内。在中间层主导的农产品流通组织演进过程中,市场机制整体有效,政府应通过建立公平竞争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动中间层组织扩展市场、减少税费负担,并加强涉农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提升流通效率。

170584 央行的言辞沟通、实际行动与企业投资行为 王宇伟(通讯作者,南京大学)、周耿(南京大学)、吴曈(南京大学)、范从来(南京大学)

近年来,企业投资增长率下滑,央行能否通过合理的政策改善企业预期成为关键问题。该成果研究了中国人民银行(央行)的言辞沟通和实际行动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探讨了如何通过“稳预期”实现“稳投资”。构建了央行的言辞沟通指数和行动指数,结合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实证分析了央行的言辞沟通与行动对企业投资的作用。

成果表明,央行的言辞沟通和实际行动均显著影响企业投资,但影响效果存在差异。央行的实际行动对企业投资的影响逐渐减弱,而言辞沟通的效果随着央行沟通重视程度的提高而改善。当言辞和行动一致时,沟通效果显著,言行不一致时,效果明显下降。增加沟通频率未必改善效果,特别是在宽松政策下。宽松和紧缩政策的言辞沟通对企业投资有非对称性影响,民营企业对紧缩言辞敏感,而国有企业仅对强紧缩言辞反应,宽松言辞沟通对国有企业投资有促进作用。

因此,央行应建立定期沟通制度,确保言行一致,以实现有效的预期管理。同时,考虑到经济收缩期预期管理政策对民营企业的局限性,央行应结合其他政策手段以提升投资积极性。该成果采用固定效应回归和门槛效应回归等方法,深入分析了央行政策对企业投资的复杂影响。

170585 A coupled component DCS-EGARCH model for intraday and overnight volatility(基于日内和隔夜波动率的DCS-EGARCH模型) Oliver Linton(剑桥大学)、吴见彬(通讯作者,南京大学)

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隔夜波动率,它成为波动率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该成果聚焦于隔夜收益率的波动性及其在金融研究中的重要性。隔夜波动率在日波动率中所占比重约为0.16,且受国际信息、国内政策和公司公告的影响。尽管隔夜收益率的变化通常较小,但其容易出现异常值,这使得传统的波动率模型在估算隔夜波动率时面临挑战。许多现有研究未能充分考虑到隔夜收益率的重尾特性,导致使用日收益率的计量方法可能不适用。

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半参数隔夜波动率建模方法。该方法只要求收益率数据存在二阶矩,显著提高了模型的适用性。具体而言,模型结合非参数方法和DCS方法,分别用于长期和短期波动率的拟合,从而克服了传统模型需要三阶矩的限制。实证研究表明,大市值股票的隔夜波动率所占比重在近20年显著上升,而小市值股票则呈现出隔夜波动率所占比重下降的趋势。

该成果主要采用理论建模和半参数技术,对隔夜波动率和日内波动率进行分别建模。通过数学推导,建立了该模型估计量的大样本性质,进一步验证了新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170586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与审计治理 刘骅(南京审计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审计治理问题,响应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和“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战略要求。通过创新审计模式和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为推进债务风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重点在于探索建立现代审计治理体系,以有效维护国家财经安全,尤其是针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新特征进行分析。

基本观点包括:审计治理无法完全根除隐性债务风险,但可以通过政府审计职能与“灰犀牛”保持安全距离,从而实现有效的风险控制。同时,审计监督应作为地方政府债务系统的序参量,发挥信息甄别与风险抵御功能。该成果结构清晰,分为上下两篇,共五章。上篇集中讨论隐性债务风险,下篇则探讨隐性债务的审计治理问题。绪论部分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的财政政策,第二章和第四章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与审计治理进行整体分析,第三章和第五章则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PPP项目为案例,研究债务风险与审计治理问题。

研究方法采用了文献归纳与演绎法、理论建模与分析法(如因子分析、神经网络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以及计算实验与仿真法(包括演化博弈和系统动力学模型),系统分析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及其审计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170587 金融供需摩擦、信贷结构与最优财政援助政策 朱军(通讯作者,南京财经大学)、李建强(中国人民银行)、陈昌兵(中国社会科学院)

该成果围绕经济下行时期(尤其是后疫情时代)中国财政政策的选择问题,建立了一个包含双面金融摩擦的财政-金融框架。此框架的创新性在于整合了企业融资需求和银行贷款供给两方面的金融摩擦,既强调企业融资的金融加速器机制,也考虑银行贷款供给的金融脆弱性,为财政政策选择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研究探讨了“通过居民发债扩张”与“通过银行发债扩张”两种财政刺激方式的不同效应,并通过反事实模拟分析了政府援助企业与援助银行的效果,进一步探讨了政府债务负担对财政援助政策的制约影响。

基本观点表明,在银行信贷供给摩擦下,财政刺激的效果较无摩擦情形为低,而在企业融资需求摩擦下,财政刺激的效果则较无摩擦情形为高。两者比较发现,银行信贷供给摩擦下财政政策乘数较小。此外,支持财政扩张的债务是否影响银行资产配置成为“通过居民发债扩张”与“通过银行发债扩张”两种刺激方式的关键差异。还指出在经济下行背景下,短期内财政援助银行更为有效,而在长期内,当政府债务负担较低时,援助银行较优;当政府债务负担较高时,援助企业更为有利。

170588 企业寻租如何影响盈余管理 陈骏(通讯作者,南京审计大学)、徐捍军(上海财经大学) 该成果探讨了企业寻租行为对会计信息质量和盈余管理的影响,并分析了中央反腐政策在宏观层面的治理效应。研究认为,寻租行为导致企业操控会计信息,降低会计信息透明度,从而掩盖真实经济活动的目的,避免司法和舆论监督。通过对2007—2016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首先,企业寻租程度越高,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越大,表明寻租行为较为严重的企业倾向于通过操控会计记录粉饰行为,降低会计信息质量;其次,寻租企业的盈余管理表现出非对称性,特别是在向下调节利润时,以减少外部监督和诉讼风险,隐藏寻租行为。最后,中央反腐政策对寻租行为产生了隐性威慑作用,显著抑制了高寻租企业操控会计盈余的行为,政策反应在宏观治理机制的作用下变得更加明显,为持续推进反腐败政策、加强会计信息监管及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

170589 企业社会责任披露与投资者响应——基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研究 王诗雨(苏州大学)、汪官镇(申万宏源证券)、陈志斌(通讯作者,东南大学)

该成果研究了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中投资者对企业社会责任(CSR)披露的反应。通过分析2010-2016年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A股上市公司数据,并结合信息经济学视角,采用事件分析、面板分析、PSM、IV-GMM等方法,探索了“解释水平理论”(CLT)在行为金融中的应用,为理解中国资本市场中投资者行为偏好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提供了重要视角。

首先,在主板市场,投资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持正向评价,表现为股票异常收益与社会责任披露的正相关,表明主板投资者认为社会责任增值企业价值。而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投资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响应较弱,显示出对披露内容的不确定态度,体现了多层次市场中的偏好隔离。

其次,与主板市场相比,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中,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详细程度与投资者响应强度呈负相关,表明主板投资者较为理性,能够分析详细披露信息,而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投资者则依赖简略信息,呈现出启发式投资行为。

进一步分析发现,雾霾污染作为环境因素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调节效应有所分化:在主板市场,较重的雾霾污染促使投资者更积极评价社会责任披露,并更理性解读信息;而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投资者则表现出“社会责任履行无用”或“履行优序”的心理,尽管如此,雾霾仍然提高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

170590 Using user-generated content to explore the temporal heterogeneity in tourist mobility(基于用户生成内容数据的游客流动时间异质性分析) 靳诚(通讯作者,南京师范大学)、程建权(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徐菁(南京晓庄学院)

该成果研究了城市内部游客流动的时空特征,特别是时间维度在旅游流动分析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旅游业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理解游客流动对于城市旅游发展和交通设施优化至关重要。尽管以往研究多聚焦于空间维度,时间维度的分析相对较少。该成果通过利用开放旅游网络服务的用户生成内容(UGC)数据,结合社会网络分析与修正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分析了不同旅行时长下的旅游流动网络模式与机制,以南京为例,揭示了旅游活动的时间异质性。

成果发现,景点的中心度随着旅行时长增加而下降,且流动强度和方向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异质性。城市内部旅游活动的距离衰减效应遵循幂律分布,且随着旅行时长延长,距离效应减弱。同时,城市内部游客流动对距离的敏感性低于城际交通和日常居民活动。该成果表明,UGC数据作为大数据和数字足迹的重要形式,能够为旅游流动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并可作为静态网络分析和空间互动模型的数据源。

该成果基于UGC数据,构建了不同旅行时长下的景点间游客流动矩阵,提出了不受时间约束的流动特征,并通过量化解释模型抽象出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创新性地应用了定量化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为旅游流动的时间与空间异质性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证支持。

170591 资源环境税费改革问题研究 徐晓亮(南京理工大学)、许学芬(南京中医药大学)

资源税不仅是政府配置自然资源的有效手段,也影响资源的生产、使用和消费,旨在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该成果研究了资源税在我国自然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探讨了资源税对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并提出通过政策调整促进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成果分析了我国资源税调整历程中的不足,并提出基于效率性和公平性的政策调整方案。研究设计了量化模型评估资源税政策影响,构建了包括六个主要部分的框架:绪论、低碳经济下的资源税改革机理、主体行为分析、基于CGE理论的改革分析模型、模拟分析和路径选择、结论和展望。核心内容包括资源税政策调整方案,提出了“因素分析——模型构建——模拟分析和评价”的分析框架,并通过动态CGE模型进行政策模拟分析,评估税率调整和资源补偿对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该成果综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资源配置世代交叠模型、CGE模型和案例研究法,分析了各主体行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我国资源税改革提供了政策建议,推动了资源环境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

170592 中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分布动态、地区差异与收敛性研究 张龙耀(南京农业大学)、邢朝辉(南京农业大学)

该成果深入研究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规律及其空间差异性,探讨了其在县域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促进作用。普惠金融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关键手段,近年来备受国家战略重视,但县域农村仍是其发展短板。数字金融的兴起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新解。

基于发展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和数字金融理论,该成果分析了2014-2018年全国县域层面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运用多种统计方法,揭示了其分布动态和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具有路径依赖性,但数字化发展促进了趋同趋势。各县域无论发展水平高低,均向平均水平收敛,绝对与相对差异均显著缩小,非均衡现象得到缓解。同时,农村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均展现出σ收敛特征,考虑空间因素后,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呈现β收敛趋势。

此外,该成果指出,经济发展程度、传统金融和信息化水平是影响数字金融发展的关键要素,但其影响因地区和发展阶段而异。总体而言,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区域趋同,数字金融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这一发现为农村普惠金融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170593 智能制造背景下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机制研究 陈抗(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智能制造背景下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路径、机制及策略,深入剖析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中的关键作用。随着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制造转型,技术通用性提升,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传统制造业面临增长放缓、生存空间缩小的挑战,众多企业仍困于价值链中低端,难以攀升至高端。因此,推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该成果指出,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正从跨部门转型向智能化升级演变,这一转变对产业转型路径和机制产生深远影响。通过梳理国内外产业转型与智能化升级的理论研究,该成果阐释了跨部门产业转型、智能化升级的内涵、模式及影响因素,并构建了相应的测度指标体系,运用数量分析方法探讨了智能化升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为推动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应实施智能化改造、网络化协同和服务化延伸,发展路径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培育产业生态体系并推动产业集聚。为此,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产业政策、推进试点示范并强化要素保障。这些建议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旨在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引领制造业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170594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银企互动——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视角 褚剑(南京大学)、胡诗阳(通讯作者,重庆大学)

该成果研究了银企关系在信贷资源配置中的双向互动,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视角,关注银行对企业存款的需求,特别是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对银企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在与关系银行建立联系后,往往购买更多的理财产品,但其理财收益率却较低。经多次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通过横截面检验,揭示了银企关系与理财收益率的负向关系程度在不同类型银行间有所差异,且在企业持股银行和企业产权性质不同的情况下,该关系的强度也有所变化。成果进一步指出,企业通过与关系银行签订委托理财契约,可以有效维系与银行的信贷关系,确保其持续获得信贷支持。

此外,成果还表明,企业向关系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在短期内可能会挤占实体投资,但随着银企关系的深入,信贷资源保障问题得到解决,企业投资不足的问题也随之化解。该成果为理解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现象提供了新视角,并为深化金融改革、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提供了重要启示。

170595 结构转换、全要素生产率与高质量发展 刘志彪(南京大学)、凌永辉(通讯作者,南京大学)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加,特别是在全球化逆转和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如何稳住经济并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课题。该成果研究了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提升与结构转换之间的关系,尤其聚焦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通过发展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该成果探讨了经济结构转换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揭示了这一影响呈现非线性“倒U”型曲线特征。具体来说,当结构转换度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时,结构转换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当结构转换度位于曲线的右侧时,则抑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该成果进一步解释了这一现象的经济学逻辑:适度的结构转换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软化和知识生产消费,推动了集约式经济增长;但过快的产业结构转换可能导致产业空心化,通过资本流失和经济“脱实向虚”等方式抑制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基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研究发现我国的产业结构转换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大多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表明结构转换对全要素生产率有积极促进作用。该成果为我国当前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来源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为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170596 外出创业经历能提升返乡创业企业的经营绩效吗?——基于2139家返乡创业企业的调查数据 孙武军(南京大学)、徐乐(南京大学)、王轶(通讯作者,北京工商大学)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返乡创业,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群体返乡创业。这些政策为返乡创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并提高了各类人才返乡创业的积极性。该成果基于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对2139家返乡创业企业的调查数据,探讨了创业者外出创业经历对其返乡创业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机制。

结果表明,创业者的外出创业经历显著提升了返乡创业企业的经营绩效。具体而言,外出创业经历通过增强创业者的管理经验、扩展社会关系网络、获取更多政策扶持等途径,间接促进了返乡创业企业的经营效益。此外,不同类型的返乡创业企业受外出创业经历影响的程度存在差异。基于此,研究建议地方政府应积极吸引具有外地创业经历的企业家返乡,强化对返乡创业者的培训,提高其管理能力,培育社会关系网络,并加大返乡创业扶持政策的宣传,从而提升小微企业的经营绩效,推动乡村振兴。

170597 陆海统筹 江海联动 推进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研究 翟仁祥(江苏海洋大学)、宣昌勇(江苏海洋大学)、黄萍(江苏海洋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而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指明了海洋经济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然而,江苏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其高质量发展。因此,如何利用江苏的陆域、海洋、沿江三重优势推进沿海高质量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该成果聚焦于江苏沿海地区的高质量发展,研究了如何通过陆海统筹和江海联动促进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该成果系统分析了陆海统筹江海联动的基本概念、内涵、特征及其作用机理,并揭示了江苏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研究提出,陆海统筹江海联动是促进沿海、沿江、腹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应遵循区域协调、产业融合、科技协同、生态可持续等基本原则。研究表明,江、海、陆经济之间的关联性、层级性、多维性特征决定了这一战略的实施路径,需优化江苏江、海、陆资源组合和高效利用。

该成果结构严谨,采用定性与定量、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江苏海洋经济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实证检验了陆海统筹江海联动的作用。最后,成果提出了实现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则、实施路径和政策建议,为江苏及全国沿海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学科组:管理学

170598 The two-echelon production routing problem with cross-docking satellites(考虑换装卫星设施的双层生产路径问题研究) 邱玉琢(通讯作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周丹(南京财经大学)、杜雅楠(南京财经大学)、刘杰(南京财经大学)、Panos M. Pardalos(佛罗里达大学)、乔均(通讯作者,南京财经大学)

传统的PRP研究忽视了环境影响,并仅关注单层网络和单一车型。该成果研究了生产与物流集成优化中的生产-路径问题(PRP),这是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战略中的关键问题。通过将城市物流多层网络结构融入供应链决策,提出了双层PRP模型,旨在应对供应链创新和“双碳目标”要求下的绿色产业体系建设。成果强调,生产和物流的优化整合对降低成本、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该成果提出,尽管供应链中各层面的决策可以整合,但生产和物流是成本较高的关键环节。通过供应链协同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安排配送中心的换装和配送,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减少能源消耗,推动“双碳目标”实现。成果指出,在双层PRP中,路径成本、库存成本和配送中心处理成本之间的动态平衡至关重要,控制换装成本是关键。

该成果采用数学模拟和定量分析方法,建立了混合整数规划(MIP)模型,设计了混合算法进行求解,经过计算实验证明模型有效,并通过敏感性分析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了实践启示。

170599 中国煤矿安全监管制度执行研究 陈红(江南大学)、冯群(济南大学)、祁慧〔应急管理大学(筹)〕、何国家(应急管理部)

该成果系统性地研究了中国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关键问题,结合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提出了煤矿安全监管的多维视角与方法。首先回顾了我国煤矿安全监管的历史演变,揭示了煤矿工人生命代价与经济发展的不平等性,提出了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低效的问题,并通过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双重检视,明确了煤矿安全监管制度执行中的关键问题。接着,成果探讨了煤矿安全监管中“寻租”行为的内涵、表现和产生机制,提出了寻租行为对生产力的双重作用模型,并通过验证理论,为煤矿安全监管理论创新提供了学理依据。

该成果还深入构建了煤矿生产力的内涵、测量体系和方法,揭示了煤矿安全监管中寻租行为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通过仿真系统,发现了寻租强度的临界点、反向寻租现象及其对精神生产力的抑制效应,为寻租现象的治理提供了方法论依据。此外,基于制度“敛散”有效性评价,研究构建了煤矿安全管理制度行为演化的理论模型,揭示了从业人员对安全管理制度的遵从性与非遵从性的行为特征,并通过仿真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制度行为管控对策。

该成果具有创新性,为煤矿安全监管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提供了新视角、科学方法与政策建议,对我国煤矿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70600 Is a large award truly attractive to solvers? The impact of award size on crowd size in innovation contests(大额奖金是否对接包者真的有吸引力?创新竞赛中奖金规模对接包群体规模影响的实证研究) 刘忠志(通讯作者,苏州大学)、M. Ryan Hatton(亚利桑那州立大学)、Thomas Kull(亚利桑那州立大学)、Kevin Dooley(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degoke Oke(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随着我国众包行业的快速发展,创新竞赛成为企业借助社会大众知识技能解决创新难题的重要途径。奖金设置作为激励措施,是吸引大众参与创新竞赛、扩大接包群体规模的关键因素。然而,尽管已有学者探讨了奖金总额对接包群体规模的影响,但尚未达成共识,亟需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该成果研究了创新竞赛中奖金总额对社会大众参与企业创新的激励效果及其作用机制。

成果发现,在创新竞赛中,任务奖金通过期望机制和价值机制的联合作用影响接包方的参与行为。具体而言,小额或大额奖金都不利于接包方的参与,而适度的中等奖金能够最大化接包群体的规模。此外还揭示了奖金个数和任务难度在强化奖金总额与接包群体规模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该成果通过文献综述、非线性计量回归模型、文本分析、工具变量法和控制方程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了有关奖金设置对创新竞赛中接包方参与行为的深刻见解,对推动众包领域学术发展和指导管理者完善创新支撑平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70601 Forecasting crude oil prices with a large set of predictors: Can LASSO select powerful predictors?(利用众多变量来预测原油价格:LASSO能够选择出强有力的预测变量吗?) 张耀杰(南京理工大学)、马锋(通讯作者,西南交通大学)、王玉东(南京理工大学)

该成果研究了原油价格的预测问题,尤其是在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原油价格波动较大的背景下。原油价格的准确预测对国家经济政策调控、企业经营管理和个人投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在大数据环境下,如何从众多变量中筛选有效变量是原油价格预测的关键问题。通过分析包含32个和126个变量的两个数据集,探讨了变量选择和预测方法,并进一步探讨了背后的成功因素和经济理论基础。

成果表明,基于变量选择模型的原油价格预测能力较强,且在统计和经济意义上均显著。此外,预测过程中不应固定选择预测变量,而应根据变量预测能力的时变性进行动态更新和选择。

该成果使用了一系列计量模型和机器学习方法进行原油价格预测。推荐的预测方法为lasso回归和弹性网,竞争性方法包括岭回归、多元线性回归、主成分分析法(PCA)、偏最小二乘法(PLS)、五种组合预测方法、动态移动平均模型(DMA)和贝叶斯移动平均模型(BMA)。此外,lasso和弹性网方法的超参数调试采用了一种新的适合时间序列预测的交叉验证方法,预测技术则基于扩展窗口的迭代预测方法进行

170602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配置和投资策略 梅姝娥(东南大学)、仲伟俊(东南大学)、蔡传晰(南京林业大学)、高星(东南大学)

该成果围绕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展开,强调了信息安全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人类行为、技术应用、管理制度、政策法规、安全威胁等多个因素的复杂问题。从管理视角出发,平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经济性、人的行为与技术应用等因素,重点研究了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及其配置优化策略,以及信息系统安全投资策略。

该成果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信息资产、信息系统安全和脆弱性等基础概念,分析了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结构与管理过程,探讨了影响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组合与投资策略的关键因素,并构建了理论分析框架。第二部分则侧重于企业常用的安全技术配置策略,分析了入侵检测技术(IDS)、入侵防御技术(IPS)及其他安全技术的组合使用,探讨了用户权限、奖惩机制、企业风险偏好等因素对技术组合策略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配置对策。第三部分通过博弈模型研究了影响信息系统安全投资决策的关键因素,包括黑客攻击方式、信息资产间关系、企业间安全信息共享、市场竞争环境等,揭示了不同因素下的投资策略,并分析了模型结果对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投资决策的启示。

170603 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创造机制: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研究 李志斌(扬州大学)、阮豆豆(扬州大学)、章铁生(安徽工业大学)

该成果研究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探讨了社会责任的价值创造效应及其经济意义。现有研究尚未明确社会责任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导致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存在争议。为此,成果分析了社会责任对公司价值的作用机制,并从理论上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机制。根据结论,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升社会责任的价值创造效应,从而增强社会责任履行水平。

该成果的关键问题是研究内部控制对社会责任与公司价值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论证了内部控制在增强社会责任价值创造效应中的重要作用。使用2009-2016年沪深上市公司数据,发现企业当期的社会责任表现与公司价值显著负相关,而滞后一期的社会责任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不显著;滞后两期的社会责任则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到得到社会认可并最终影响公司价值需要一定的时间。还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社会责任对公司价值的滞后正向效应越强。

该成果采用内容分析法构建社会责任指数,并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以支持其结论。

170604 Drivers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change in China(中国碳排放强度的驱动因素) 董锋(通讯作者,中国矿业大学)、余博林(中国矿业大学)、Tergel Hadachin(内蒙古大学)、代远菊(中国矿业大学)、王影(中国矿业大学)、张胜男(中国矿业大学)、龙如银(通讯作者,江南大学)

该成果研究了中国碳强度变化的驱动因素,并探讨了如何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完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主要聚焦以下关键问题:一是中国能否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减排目标;二是碳强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及其贡献大小;三是不同阶段这些因素对碳强度变化的影响趋势。成果发现,能源强度是影响中国碳强度和各部门碳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而能源结构对碳强度的影响较小。投入结构对碳强度的影响从负面逐渐转为正面,工业部门被视为碳减排的“关键”部门。此外成果还表明,碳强度越大,能源结构优化对降低碳强度的贡献潜力越大。工业化指数对碳强度具有正向效应,但影响正在减弱;最终需求率的效应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该成果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基于结构分解模型,运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估算科技进步和国内最终需求变动对碳强度变化的影响;第二部分基于I-O SDA分解结果,运用分位数回归技术研究在不同分位点各驱动因素对碳强度变化的影响。研究方法包括结构分解分析方法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前者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分解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后者则进一步分析不同分位点下各因素对碳强度变化的贡献。

170605 新时代制造企业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朱永跃(江苏大学)、张书凤(江苏大学)、邹家峰(南通市崇川区委办公室)

该成果研究了制造企业员工工匠精神的培育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尤其是在新时代制造强国战略背景下。研究的关键问题包括:1) 建构制造企业员工工匠精神的概念并开发量表;2) 揭示工匠精神的形成机制;3) 提出培育工匠精神的对策。工匠精神被视为传统工匠文化与当代发展需求的有机融合,不仅包括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和持续专注等传统精髓,还应体现勇于创新和团队协作等时代特征。工匠精神的形成是个人、组织和社会等多层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受到个体特征、企业文化、领导风格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依赖良好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环境。此外,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党委政府、行业协会、学校和企业等多方主体,制造企业应发挥“主力军”作用,并通过协同合作推动工匠精神的培育。 

该成果的结构遵循概念建构、量表开发、机理分析与对策研究的基本思路。具体而言,第1-2章阐述选题背景、思路与理论基础;第3-4章构建工匠精神概念并开发测量量表;第5-6章分析工匠精神的形成机理与机制;第7章提出工匠精神的培育对策;第8章总结研究结论并展望未来。成果采用理论研究、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等多种方法,确保了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结论的可靠性。

170606 Demand pooling in omnichannel operations (全渠道运营管理中的需求混同效应分析) 胡明(多伦多大学)、徐小林(南京大学)、薛巍立(通讯作者,东南大学)、杨翼(通讯作者,浙江大学)

该成果探讨了在新零售背景下,零售商采用“线上下单-门店提货”策略是否能提升利益。新零售模式强调线上线下的融合,以消费体验为中心,推动数字化驱动和全渠道协同。然而,该模式也带来了库存管理、资源配置和物流配送等新挑战,企业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关系到其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研究以两类客户为基础:一类为只在线下购物的客户,另一类为全渠道客户,利用抽象模型分析了这一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线上下单-门店提货”策略具有双重影响,其效益取决于零售商的经营特征,尤其是实体店密度和在线配送效率。

首先,当在线等待成本较低且实体店访问成本较低时,顾客更倾向于选择“线上下单-门店提货”策略。这种转变带来了需求混同效应,提升了零售商的运营效率,减少了库存过剩成本,并且通过优化库存使得实体店的填充率更高,从而吸引更多顾客。其次,若实体店访问成本和在线等待成本较高且后者更高时,“线上下单-门店提货”策略会导致顾客从在线购买转向这一策略,产生需求分散效应。此效应可能降低库存优化后的填充率,并导致利润率下降,最终损害零售商利益。因此,该成果表明,“线上下单-门店提货”策略是否能够提升零售商的利益取决于具体的经营特征和成本结构。

170607 虚拟社区感、承诺和知识贡献:理论、实证与案例 姚山季(南京工业大学)、刘德文(南京邮电大学)

该成果探讨了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虚拟社区成员的知识贡献动机和质量提升的路径。通过将数字化理念融入企业虚拟社区管理,拓展了数字化发展研究,深化了成员知识贡献的研究,并通过企业与政府的应对策略,为建设虚拟品牌社区、提升品牌知名度以及规范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研究的关键问题包括企业虚拟社区成员知识贡献动机的弱化和贡献质量的低下,以及虚拟社区感对成员知识贡献的影响机制的不明确。

研究认为,治理思维驱动虚拟社区建设是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必要选择,虚拟社区感、承诺和知识贡献形成了密切关联的多维度构念群,并通过承诺的中介作用,虚拟社区感对知识贡献产生影响。通过理论分析、实证剖析、案例解析和实践启示的结构,阐明了如何通过提升成员知识贡献动机和质量,推动企业虚拟社区的有效建设。

具体方法上,采用文本分析与问卷调查,分析企业虚拟社区中的核心概念,并收集定性数据;通过数据挖掘与统计建模,运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验证假设;通过案例研究法,分析三家典型企业案例,验证假设的拓展性;从企业和政府视角,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这一系列方法共同推动了对企业虚拟社区建设和知识贡献提升路径的深入研究。

170608 Cost allocation for less-than-truckload collaboration via shipper consortium (基于托运人联盟的零担货运协作成本分配机制) 赖明辉(东南大学)、蔡小强〔通讯作者,香港中文大学(深圳)〕、Nicholas G. Hall(俄亥俄州立大学)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化平台作为平台经济的核心,通过数据驱动产业要素共享和协作。然而,当前数字化平台在整合运输资源方面存在产品创新和管理体系不足的问题,因此提升服务能力和提供定制化服务成为关键。该成果聚焦于数字化平台在整合分散零担运输资源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种创新的运输资源整合模式,并为其实施提供了解决方案和算法。

该成果提出的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平台构建以转运仓和集货仓为核心的运输网络,将零担货运订单最优集货装载,并转化为整车运输模式,降低周转时间和运输成本。论文提出了最优集货运输优化模型,设计了公平的成本分配机制,并开发了相关算法,验证了其有效性。

采用了时空网络流模型,提出了迭代局部搜索启发式算法,并应用合作博弈理论进行运费公平分配。通过拉格朗日对偶方法构建稳定分配,利用预算补足程序实现了ϵ-核分配。该成果为数字化平台在运输资源整合中的创新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170609 林业碳汇运营、价格与融资机制 彭红军(南京林业大学)

该成果从林业碳汇供应链的视角,探讨了林业碳汇纳入碳交易市场背景下的运营、价格与融资机制,旨在推动林业碳汇供应链管理、碳汇市场机制以及碳金融等领域的研究。林业碳汇进入碳交易市场能够有效提高碳汇经营积极性,并推动林业碳汇的生态价值实现。此外,基于林业碳汇的绿色金融政策能够促进碳汇运营,增加营林主体收入,同时缓解制造企业的碳减排压力。

进一步提出,林业碳汇供应链内的价格合作和联合减排机制有助于提高林业碳汇的生产能力,缓解企业碳减排压力。预付款融资机制则有助于解决营林主体的融资困难,提高下游企业的减排投入和整体利润水平。此外,碳汇保险和保费补贴机制能够有效降低运营风险,解决营林主体的融资问题,激励林业碳汇经营并增加收入。

该成果的结构分为三部分,共18章:第一部分研究林业碳汇运营与价格协调机制;第二部分探讨林业碳汇的内外部融资机制;第三部分分析林业保险下的运营与融资机制。研究方法结合博弈论、数值模拟、外部性理论、制度经济学等多个理论,提出了林业碳汇市场化机制的政策建议,并探讨了生态价值的实现路径。该研究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政策指导。

170610 面子、人情与知识共享意愿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知识隐性程度的调节效应 金辉(江苏科技大学)、段光(南京理工大学)、李辉(南京工业大学)

该成果探讨了中国本土文化因素——面子导向和人情导向——对员工知识共享的影响,回应了学术界对本土知识管理理论研究的需求,并为基于本土文化的知识共享提供了理论支持。成果发现,本土文化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具有“双刃剑”效应。面子导向和人情导向能够促进知识贡献意愿,但同时抑制知识获取意愿。

该成果引入知识隐性程度作为知识属性的代表变量,细化了知识共享为知识贡献与知识获取,并研究了本土文化对这两种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知识隐性程度在此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面子导向与知识贡献意愿之间的关系受到知识隐性程度的正向调节,而人情导向则在不同情况下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存在差异,知识隐性程度对其影响有正负向调节效应。

该成果采用中层理论(如社会交换理论、特质激活理论)构建理论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统计软件(SPSS、Amos)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假设。总体而言,该成果深化了对本土文化在知识共享中的作用机制的理解,为企业在中国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知识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170611 资源枯竭型企业跨区转移行为及其溢出和胁迫效应 李存芳(江苏师范大学)、李丹萍(华东师范大学)、王世进(江苏师范大学)

该成果探讨了资源枯竭型企业跨区转移行为,特别是这些企业向资源富集省区转移的可行性、机理及其效应。成果指出,东部资源枯竭型企业与中西部资源富集地优势要素的耦合关系是跨区转移行为的核心。跨区转移的实施依赖于企业与目标地区之间的系统耦合度,且产业内溢出效应通常强于产业间溢出效应。此外,该行为表现出“倒U形”趋势的胁迫效应,这种效应是由于强化流与弱化流的交互作用产生的。

该成果还提出,“生态溢出效率”可以有效测量转移行为的溢出效应与胁迫效应之间的关系。研究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选题背景,分析研究现状,探讨跨区转移行为的前提条件;第二部分揭示资源枯竭型企业跨区转移的驱动机理与耦合度;第三部分探讨转移行为的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第四部分分析跨区转移的胁迫效应及其强度;第五部分则对溢出效应与胁迫效应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该成果运用系统工程学与资源经济学理论,结合无干扰与实地调查法、精英访谈法、德尔菲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按照“现实行为刻画→驱动机理解析→效应实证检验→调控策略设计”的框架进行深入分析,为资源枯竭型企业跨区转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17061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工业用地效率研究 郭贯成(南京农业大学)等

该成果围绕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工业用地效率展开深入研究,结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工业用地效率研究”及相关学术成果,系统探讨了工业用地的效率提升问题。建立了分析框架,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尺度探讨新型城镇化对工业用地效率的影响机制。通过对全国各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工业用地效率的现状、趋势与特征进行全面分析,进一步剖析了新型城镇化与工业用地效率之间的关系。

在微观层面,研究以江苏省工业企业为例,考察了不同经济发达区域、同一行业不同地域及全域全行业工业企业的用地效率,并分析了影响因素。研究还从地方政府、企业和员工等利益主体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工业用地的社会效率,体现了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该成果涵盖了13章,分为总论、宏观尺度、微观尺度和总结四大部分,采用了数据包络分析法、计量模型、耦合模型、空间面板模型等科学方法,为提高工业用地效率、推动新型城镇化及工业化的交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170613 “羁束”还是“自由裁量”?——管理决断权调整研究述评与展望 胡建雄(通讯作者,南京财经大学)、殷钱茜(南京大学)

随着企业管理决策的复杂性增加,管理决断权成为影响战略选择和执行的重要因素。尽管新制度理论、人口生态学理论和高阶梯队理论等为管理决断权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视角,但仍未形成统一认识。该成果研究了管理决断权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及调整机制,探讨了管理者如何在“羁束”与“自由裁量”之间转换角色,并提出了基于战略决策视角的管理决断权调整理论,旨在弥补现有理论不足,并为管理决断权调整的未来研究提供新思路,同时解决企业实践中的角色转换问题,特别是在“简政放权”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管理者的作用。

基本观点是,管理决断权的调整不应简单地划分为“羁束”型或“自由裁量”型,而应根据企业内外部具体情境,尤其是战略决策视角进行综合权衡。该成果从理论基础、测量及调整前因、调整影响效应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指出管理决断权调整密切关联于企业战略活动和战略行为,并强调了管理决断权调整所实现的管理模式与战略目标的一致性。

通过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该成果系统总结了管理决断权的理论发展,揭示了在不同国家和情境下,管理决断权调整的“最适”状态,为今后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170614 Intermodal transportation service procurement with transaction costs under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一带一路”背景下考虑交易成本的多式联运服务采购研究) 孙加森(苏州大学)、李果(通讯作者,北京理工大学)、徐素秀(暨南大学)、代薇(苏州大学)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多式联运被提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多式联运面临运输服务采购机制不完善等挑战。该成果关注多式联运服务采购机制的构建,旨在解决我国多式联运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如运输方式组合不佳、服务采购效率低和运输成本高等问题,从消费者和第三方物流企业视角出发,构建了新的多式联运服务采购方法和机制,为提高运输方式组合优化、提升采购效率和降低运输成本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该成果提出,优化运输方式组合的首要条件是满足参与者多种运输方式的竞价要求;而提高运输服务采购效率则需要避免串谋和恶意报价等行为;降低运输成本的关键在于识别并控制影响采购成本的关键因素。考虑多种运输方式组合的采购机制有助于降低物流承运商成本并提高效率;而传统的基于卖方主导的单边采购机制通常存在交易者串谋和恶意报价等问题;运输组合方式、交易者数量及运输需求种类是影响采购成本的关键因素。

该成果的结构包括引言、文献综述、研究问题描述、基于拍卖方法的多式联运服务采购机制提出、算例实证以及结束语。研究方法上,提出了三种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多式联运双边拍卖方法,并针对每个场景设计了相应的交易机制,最终基于真实物流平台数据进行了仿真实验验证。

170615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markup pricing strategies under power imbalance and supply chain competition(权力结构不平衡及供应链竞争环境下加成定价策略的均衡分析) 王要玉(苏州大学)、华中生(浙江大学)、王建才(通讯作者,北京理工大学)、赖福军(苏州大学)

该成果关注成本加成定价策略在供应链竞争中的应用,并对两种常见定价形式进行对比:固定加成和比例加成。尽管这两种策略在实际中广泛使用,但很少有文献探讨它们在供应链竞争环境下的表现。通过考虑主导零售商间的权力结构和需求函数等因素,比较了两种定价策略在供应链竞争中的适用性,并分析了不同竞争程度对定价策略选择的影响。结果对理解零售商如何运用市场势力、改善零供关系及提高零售商在供应链中的核心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成果表明,在供应链竞争程度较低时,均衡策略为双方选择比例加成定价策略,但在某些情境下,这种策略可能导致零售商陷入囚徒困境。当供应链竞争程度足够大时,领导者倾向选择比例加成定价策略,而追随者则选择固定加成策略。这种策略组合可能会减少制造商1的利润,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对制造商2有利。从消费者角度看,较低的供应链竞争度有利于比例加成策略成为均衡,从而使得市场价格较低。即使需求曲线为线性,领导者也可能面临“先动劣势”的困境。

该成果共分为六个部分:引言、文献综述、模型基本设置和理论假设、均衡结果分析、模型拓展以及总结和未来研究方向。在方法上,采用非合作博弈理论,对不同情形下的均衡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针对四种情境的综合策略建议。

170616 耕地质量禀赋、要素投入与产出效率 吴群(南京农业大学)、邹金浪(江西财经大学)

该成果依托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编号71233004)开展研究,重点探讨耕地质量禀赋对粮食产能的影响及其与生产要素投入的交互效应。研究背景基于耕地质量下降及“三本齐升”和“三量齐增”的现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特别是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下。

主要内容包括:首先,比较了不同空间尺度下耕地质量禀赋的特征与区域差异;其次,基于江苏和河南的实证分析,研究了耕地质量禀赋对粮食产能的影响;然后,分析了耕地质量禀赋约束、要素成本上升与技术进步的替代效应;最后,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耕地质量禀赋与生产要素投入的交互效应。

基本观点为:耕地质量较好的地区耕地数量减少较快,耕地产能下降明显;全国耕地产出效率平均为25%,长江中下游地区效率较高;劳动力成本上升促使机械替代劳动,地势平坦有助于机械化;土地成本上升则推动化肥替代土地,灌溉条件有利于采用改良种子技术;生产要素,尤其是种子技术,对耕地产出效率的影响大于耕地质量禀赋;通过提升耕地质量和技术创新,能减少耕地质量的限制,提高产出效率。

该成果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多学科交叉分析。

170617 环境污染型工程投资项目的风险媒介化问题与社会韧性治理现代化 张长征(河海大学)、黄德春(河海大学)、贺正齐(河海大学)

基于环境污染已成为社会敏感话题,特别是多起环境污染事件引发的社会冲突,如2007年厦门PX事件及其后续的其他类似事件。该成果聚焦于环境污染型工程投资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尤其是在风险媒介化背景下的传播扩散及其治理,旨在为防范化解环境污染型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提供理论支持,同时提升政府在应对风险冲击时的识别、调适和恢复能力。

基本观点包括:首先,环境污染不仅涉及利益冲突,还关系民生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治理这些问题考验政府的社会治理水平;其次,社会冲突源于环境污染对生态和健康的危害,以及环境风险的认知偏差,造成社会对风险的“放大”效应;此外,尽管互联网加速了信息传播,但却没有促进社会群体间的共识,反而可能加剧利益冲突和非理性行为,忽视风险媒介化效应将导致现有风险评估机制失效;最后,环境污染型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治理应关注社会敏感性和风险媒介化放大效应,关键在于建立政府的韧性治理现代模式。

该成果分为七个部分,结合多学科理论方法,深入探讨了环境污染型工程投资项目的社会冲突过程、风险形成及其通过媒介传播的扩散机理,并提出了应对风险媒介化传播的社会稳定风险韧性治理模式及其现代化机制框架。

170618 新时代中国工程建设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机制研究 舒欢(河海大学)

该成果聚焦新时代中国工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结合管理学与多学科理论,提出了工程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形象互动建构的内在机制与规律,具有学理性意义和实践推广价值。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家品牌战略,提出符合现代企业治理理念的社会责任与品牌形象协同建设方法,旨在推动我国工程建设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和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核心观点包括:首先,工程企业应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品牌形象创新链,推动属地化转型,提升企业品质;其次,通过社会责任的恰当履行与形象完善,促进社会认可度与品牌美誉度的提升,推动品牌价值创造;最后,社会责任与品牌形象的协同提升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各方利益相关者协作,通过政策激励和企业宣传调动社会积极性,达到共赢目标。

结构涵盖社会责任履行、品牌形象建设与协同机制三个部分。通过分析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揭示了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品牌形象建设部分运用传播动力学提出形象营造策略,并通过案例分析提出协同建设机制。该成果采用多学科方法,结合理论推演、模型仿真与案例检验,为我国工程建设企业提供了重要参考。

170619 中国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研究 张力菠(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周德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朱伟俊(江苏科技大学)

在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从补贴驱动向配额驱动过渡的背景下,存在诸多复杂因素及多方主体的互动,表现出非线性和动态性等复杂特性。因此,有必要系统地分析相关主体与因素及其因果反馈机制,以揭示问题根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路径。该成果聚焦中国分布式光伏发电(DPVG)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是在电价补贴退坡、并网、质量和运维等方面存在的挑战。

该成果通过系统思考和系统动力学等方法,分析了DPVG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根源。首先,梳理了中国分布式光伏发电在过去十年的总体发展情况,并分析了法律、规划、标准、并网、补贴等政策环境。其次,采用因果环路模型,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影响DPVG发展的多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并对比了其他国家的相关经验。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了47种不同情景,以模拟补贴退坡、成本降低、用户比例等因素的动态演化,进一步探讨了补贴退坡机制的影响。

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多个政策建议:明确调控补贴、调整发展模式、稳步扩大规模、优化消纳能力、提高技术质量等。建议逐步从补贴驱动转向配额考核驱动,再过渡到市场驱动的模式,并强化技术创新和质量管控,以确保DPVG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这些建议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推动了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170620 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创新风险与创新投资研究 李金生(南京师范大学)、卞曰瑭(南京师范大学)、刘利平(南京师范大学)

随着我国技术自主创新逐步从“三跑并存”向“全面领跑”转变,企业面临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和创新风险管理难题。该成果强调,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依赖知识集聚与创造,并且在技术创新演进中面临创新价值取向危机,需建立内生性价值取向主导逻辑。组织学习模式和组织记忆与企业创新能力密切耦合,有助于培育动态创新能力。该成果研究了高技术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的挑战,特别是创新投资决策和创新风险管控方面。

此外,成果指出,企业在“技术源头”面临创新风险传递链和效应,而在“社会源头”则存在公众对技术自主创新的风险认知偏差。创新投资决策需综合考虑自主创新能力与创新风险,成果基于知识创新构建了自主创新投资决策模型,并提供创新投资风险管理策略。采用文献检索法、理论分析法、数理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探讨高技术企业创新的演化机理与模型,运用计量分析和实证分析验证相关假设,为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与风险管理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提升企业创新过程中的风险管控能力。

170621 社会转型背景下消费者焦虑对怀旧消费决策的影响机理研究 俞林(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在转型过程中,社会各方面的不确定性、不安全感和工作压力等因素导致了全民焦虑,进而引发了怀旧消费行为。该成果探讨了我国社会转型期消费者焦虑对怀旧消费决策的影响机制,从消费者焦虑感的维度出发,提出其为怀旧消费决策的前因变量,并分析了焦虑感通过怀旧倾向和购买动机的中介作用,及社会复古风尚作为调节变量的影响。通过问卷调研420个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消费者焦虑感对怀旧消费倾向、购买动机和决策均有显著正向影响。

具体而言,怀旧倾向和购买动机不仅对怀旧消费决策有直接的正向驱动效应,还在焦虑感与怀旧消费决策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该成果为社会转型期我国企业在营销活动中如何应对消费者焦虑感提供了策略性建议,并为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怀旧消费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拓展了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和路径。

学科组:体育学

170644 互利与共赢:中国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的协同治理 刘路(盐城师范学院)

该成果聚焦于健康中国建设中的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问题,特别是如何优化其发展。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面临协调利益诉求和实现共赢的挑战。研究认为,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是国家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建构实践,存在利益结构分化、关系复杂及保障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各方利益诉求与现行治理体系之间的冲突,尤其是历史与现实约束,以及未能有效满足各方合理利益诉求,这成为优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为推动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的协同治理,实践需要以人民为中心,遵循可持续发展和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谋求有规律的发展。该成果提出,协同治理的框架应包括:多元主体合作机制、利益共享动力机制、协作共建运行机制以及利益约束保障机制。优化路径包括主体培育、组织协作、制度保障和文化重塑等方面。

该成果的研究涉及中国老年人体育健康促进的实践考察、协同治理理论基础、利益相关者分析、利益冲突与协调、国外经验的启示以及协同治理的实践构想。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比较分析法等。

170645 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系统非平衡演进研究 李国(南京工业大学)

该成果探讨了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中存在的供需失衡问题,认为这种失衡制约了服务系统的有效发展。通过自组织理论与新公共服务理论为基础,结合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因子分析等方法,从非平衡演进的视角分析了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系统的内涵、实质、方向、特征和内源性动力机制。研究指出,公共体育服务系统的非平衡演进表现为系统与环境、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自组织形成有序结构。其运行机制既依赖于系统组件自发组织,也需要对这些组件的行为进行约束,推动服务系统的有序发展。

该成果还阐明了非平衡演进的实然表征,包括供需失衡、服务主体单一、服务内容短缺等问题。影响因素主要有系统开放不足、联系断裂、监督缺失等。研究提出了非平衡演进的现实路径,重点包括适度开放、加强联系、以需求为本、规范制度和优化环境等方面。其中,适度开放是前提,增强联系是关键,需求导向是核心,制度规范是保障,环境优化是基础。

为了评估非平衡演进效果,该成果建立了一个评价体系,包含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23个三级指标。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J市D社区的公共体育服务进行测评,结果显示其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处于“一般”等级,评价分值为70.0467分。

170646 城乡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研究 谢正阳(南京体育学院)、汤际澜(苏州科技大学)

该成果旨在研究城乡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公共体育服务的均衡发展,并为相关政策提供对策建议。这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能够为政府利用公共体育资源满足城乡居民体育需求、促进国民体质和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指导。同时,成果总结的普适性发展经验对类似地区的城乡体育事业具有借鉴意义,对欠发达地区的示范作用也十分明显。

政府应从政治角度认识“均等化”,从消除地区差距和城乡二元结构的角度理解均等化,并通过完善财政体制来实现。政府被视为实现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主体。该成果强调,正义与公平是实现均等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学校体育教育和社区体育服务是推动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推进均等化应基于一定的基准水平进行。

结构包括五个部分:绪论、城乡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理论阐释、实现均等化发展的模式与路径、构建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城乡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实证研究,形成了严密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研究方法结合了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时序比较与国内比较,广泛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通过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相结合,并应用高级统计方法,为研究提供数据支持。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了典型经验,并将其归纳为有机体系。

170647 新时代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治理转型研究 樊炳有(苏州大学)、潘辰鸥(苏州大学)、高静(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

该成果探讨了新时代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治理转型,提出了“治理理念、治理结构、治理路径、治理工具”转型逻辑,并提出了“合作-平衡”的治理结构、混合交叉治理路径、组织化调控治理工具和整合性治理方式。丰富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治理的理论,为政府提升服务效率、质量、方式及资源配置提供了依据,推动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主要观点包括:一是从“国家治理”视角,提出了“主线、两个维度、三极互动、四个要素”有机结合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治理框架。二是提出公共体育服务综合治理的概念,强调其符合中国治理体系的特点,区别于西方“多中心治理”。

该成果包含五个部分:首先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现实审视,分析全国、长三角和江苏的情况;其次,阐明政府主导型供给、市场参与型供给和自愿参与型供给的特点;第三,分析新时代治理转型的逻辑,提出四种转变关系;第四,探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从“科层治理”到“综合治理”的结构转型;第五,提出综合治理体系框架及其内涵。

研究方法结合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调查研究、个案分析等,采用多元范式进行系统分析。该成果为国家社科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课题结题结果良好,数据来源于实证调研和官方数据,内容客观公正。

170648 公共服务视域下体教融合的思维转向与进路选择 陆炎(南京师范大学)、史曙生(通讯作者,南京师范大学)

该成果研究了在国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深化体教融合对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从公共服务视角探讨体教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研究认为,体教融合已成为新时代公共服务的新内容,是深化改革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

主要观点包括:随着学生文化学习、体质健康、运动竞赛和精神塑造等新需求的出现,体育与教育公共服务迎来了新变革,体教融合为此建立了新的理念和格局。深化体教融合应转变思维方式,从单一的“金牌”思维和“升学”思维转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维;从部门利益的照顾思维转向公共价值取向;从独享育人主体利益的思维转向服务均衡供给思维;从政策路径依赖转向交叉融合思维。推动体教融合的路径包括:重新定位体育功能,促进服务理念融合;聚焦教育供需矛盾,促进服务价值融合;利用多重供给手段,促进服务资源融合;通过链式结构体系促进服务空间融合。

该成果结构分为四部分:首先阐述了体教融合成为公共服务新内容的背景;其次分析了体教融合发展思维的转变;接着提出了体教融合的四大融合进路;最后展望了体教融合的长期发展,指出该进程面临复杂问题,需多角度研究。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归纳法,旨在理论与实践结合,并严格遵循学术规范。

170649 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研究 蔺新茂(淮阴师范学院)、孙思哲(河南大学)

该成果研究了我国体育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问题,指出长期存在的“繁、浅、偏、断”问题主要源于体育教学内容的编排方式。研究认为,体育教学内容的合理设计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还有助于落实“学会、勤练、常赛”教学模式、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以及探索“大中小幼”一体化课程体系。核心问题在于,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移植方式使学校体育目标难以达成,无法有效对接终身体育需求,进而影响体育学科的发展地位。 

成果还强调,体育教学内容应遵循学科教学的价值属性与功能特征,而非单纯以运动项目为主体进行编排,避免违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要观点包括:体育教学内容应围绕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进行解构与重构,确立体育学科的地位。该成果共分六章,系统探讨了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历史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分析了教学内容在提升学生综合体育能力及促进体育文化育人方面的作用。

研究方法采用了专家访谈法、案例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深入分析了复杂问题,获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该成果历时十年,广泛收集文献资料,调研了多位学界专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170650 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研究 黄美蓉(中国矿业大学)

该成果深入探讨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概念、必要性及实施策略,着重强调了体育活动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融入与实践。其核心观点指出,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是体育活动自觉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体现“大学生”本位与“生活”价值取向的过程。研究回顾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五个发展阶段,从健身强国价值萌发到大学体育价值多元化形成,但当前现状仍存不足,如时常性不够、与日常生活融合不深、价值体现不充分及参与自主性差等。

该成果认为,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具有个体人本价值、社会发展价值和学科发展价值,其影响因素涵盖大学生自身、社会及环境三类。研究提出,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理念应从分离转向融合,形成“一体两翼”格局,即以个体人本价值为核心,社会服务和学科发展价值为辅助。制度层面,建议国家建立社会体育全民终身制,学校推行体育融合一贯制,并呼吁政府、大学及大学生共同推动其发展。

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该成果通过文献研究、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及逻辑分析等多种手段,全面剖析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内涵、现状、影响因素及实施路径,并据此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为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170651 八闽武术文化研究 张银行(扬州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八闽”武术文化的研究,旨在通过探讨福建及其周边地区的武术文化,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认为,八闽武术不仅是中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体武术文化发展的典型样本。通过深入分析八闽地区的历史背景、民风民俗及武术本体文化,揭示了中国武术发展的独特机制,并提出“场域奠基+武术本体文化+武术相关文化+理论建构”作为研究的基本范式,为深化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及保护武术传统提供了学术支撑与理论框架。

该成果的核心观点包括:首先,八闽武术源自中原,发源于闽台,并传播至海外,是中国地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样本之一;其次,研究强调,八闽武术应成为中国武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关键区域之一。研究方法采用了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专家访谈与田野调查等多种科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史志互参、古今映照及技理相结合的创新研究方法。

该成果的篇章结构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场域奠基,阐述了八闽地区的历史沿革、地理人文环境及民风民性;第二部分探讨了八闽武术本体文化,分析了其纵览、个案以及经典著作;第三部分则研究了八闽武术相关文化,包括移民、战争、宗族竞胜、民俗体育及建筑等领域的联系;第四部分构建了理论框架,提出了人地(海)关系系统论、文化发生论及文化景观的“块状”形态论。

学科组:社科普及

170652 好物有匠心:影响世界文明的中华匠人 潘天波(江苏师范大学)

该成果以传承和弘扬中华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为核心,旨在通过讲述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工匠故事,展现中华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匠心精神,强化民族文化自信,并助力提升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形象。通过选取十五位历史上杰出的工匠人物,讲述他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创造与探索,强调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

该成果的核心观点包括:首先,中华工匠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源自夏商时期的工艺精神,通过西周至隋唐等历史时期的制度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工匠文化。其次,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化治理能力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国家科技力量、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劳动力有着重要意义。最后,通过讲述中华工匠的故事,可以更好地传递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深厚人文底蕴,并塑造一个可信、可敬的中国形象。

该成果的篇章结构由十五个章节组成,分别聚焦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工匠人物,如奚仲、欧冶子、蔡伦等,详细描述了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成就与贡献。研究方法融合了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学以及民间故事等多种学科视角,力求全面、准确地展现中华工匠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

170653 职场智慧与自我修炼 曾智(南京中医药大学)

电视剧《后宫·甄嬛传》自首播以来以其跌宕起伏的情节和生动的艺术形象赢得广泛关注。通过将一个精彩的故事置于特定历史背景,塑造了富有层次感的人物形象,如甄嬛的率性智慧与运筹帷幄,沈眉庄的坚守原则与高洁自尊,皇后的深藏恨意与隐忍克制,以及华妃的恣意张扬与耀眼风采。这些典型人物不仅赋予故事以感染力,也引发观众的深刻共鸣。

其叙事逻辑与人物成长轨迹被形象地比拟为一部职场成长指南。故事情节展现了甄嬛、沈眉庄、安陵容等人物从“初入职场”到晋升发展的过程,揭示了复杂的人际关系与生存法则,同时也映射了职场中的竞争与博弈。通过角色命运的变化,观众能够获得职场成长与发展的智慧启迪。

围绕《后宫·甄嬛传》的讨论涉及其价值观的探讨和艺术表现的评价。尽管争议不断,其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及社会议题引发的讨论等方面的成功,体现了其作为国产剧的重要文化现象及其在宫廷剧领域的标杆地位。

170654 “一带一路”传统文化访谈录(上、下) 于文杰(南京大学)主编

南京大学“一带一路”研究团队通过十余年的跨国调研,走访了十多个国家的一百余位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学者,收集了丰富的档案文献,以记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文化交往历史。该研究体现了文化交流互鉴的自觉性,通过实地调研展现不同文明间的包容与合作精神,呼应了文化多样性与共存的重要理念。

该成果注重“口述史”的真实性和严谨性,结合历史亲历者与文化传承人口述及文献考证,揭示了文化交流的深层次内涵。例如,通过对陶瓷文化的考察,补充了中国“四大名陶”之说,新增潮州和佛山,使其成为“六大名陶”。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潮州红泥和佛山石湾陶塑在历史上对东南亚等地区的文化影响,其创作队伍和历史价值获得高度评价。

此外突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的深厚友谊与合作。团队成员实地走访俄国、哈萨克斯坦、土耳其、意大利等多个国家,感受多元的语言、宗教、文化和艺术。这种跨文化交流不仅加深了对“一带一路”沿线传统文化的认知,也记录了沿线国家人民间的友好互动与历史记忆。

170655 乐水之旅:水文化探索与思考 尉天骄(河海大学)

该成果围绕水文化的内涵及其意义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现实应用和文化普及价值。学术上,研究聚焦于人水关系过程中的文化创造,涵盖治水、管水、用水、节水、咏水、爱水等领域,揭示水文化不仅是行业文化,更是社会文化。现实意义在于水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研究有助于推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文化普及层面,研究致力于传播水文化,培养公众知水、爱水、节水、护水的意识。

该成果的基本观点认为,水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且持续发展,许多优秀遗产需发掘、继承和弘扬。水文化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价值,既体现了文艺审美,又包含深厚的文化内涵。此外,主张以现代科学思维和开放视角对水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以适应新时代需求。

成果内容结构完整,分为文化随笔、学术探讨、河湖速写和书评文评四部分,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理论思考与实践观察相结合,论述深入浅出,既广泛覆盖水文化研究领域,又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独立见解。

170656 趣味四大名著系列(共四册) 成云雷(南通大学)

该成果以《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四大名著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挖掘蕴含其中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心理,以帮助青少年了解古代文化、传承中华民族智慧。通过阅读四大名著,读者不仅能学习汉语语言文字,更能体悟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民族智慧,这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四大名著的解读设定清晰的主题线索。《趣味<西游记>》通过神仙与妖怪的对比研究,探讨传统文化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趣味<水浒传>》以江湖与庙堂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大小传统的融通;《趣味<三国演义>》以用人之道总结传统社会的治乱规律;《趣味<红楼梦>》则从家庭人伦关系入手,探讨家庭家教家风对传统文化的意义。研究认为,四大名著因其融通大小传统,具有民族史诗的意义,成为中华文化智慧的源泉,深刻滋养了民族精神世界。

该成果采用“大语文”视角,将语言、文学、哲学、历史与民俗交叉融合,通过对人情人性的洞察,还原四大名著的文化内涵。以活泼趣味的语言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解析名著中的文化基因,展现了新时代的文化自觉,旨在帮助中小学生理解并喜爱四大名著,从而增强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

170657 陶渊明也烦恼: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 黄晓丹(江南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传统文化教育中家长面临的困惑与问题,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设计,帮助家长和成年人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成果提出,当前国学班的良莠不齐、“大语文”教学的流行,以及学校教育中《弟子规》等文本的应用,往往难以真正达到传统文化熏陶的目标。针对这些问题,该成果从经典文本推荐与观念革新两方面入手,为家长和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指导。

成果包括30堂课程,经典推荐部分解答“学什么”的问题,涵盖从《诗经》《庄子》到唐诗宋词、“四大古典名著”和《镜花缘》等经典文本,重点阐释这些作品的经典性与趣味性;观念革新部分则聚焦“怎么学”的问题,探讨《弟子规》是否适合背诵、如何选择优质的传统文化教师与教育机构、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群体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此外,还关注汉服等当下热议的传统文化现象,并为家长提供实际操作性建议。

该成果由一位长期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编写,旨在帮助家长缓解教育焦虑,培养孩子成为终生学习者,同时为成年人提供进入传统文化领域的路径与方法,促进古典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传播。

170658 译林世界名著讲义 余斌(南京大学)

该成果是一部外国文学入门导读书,旨在激发读者对外国文学的兴趣,帮助其进入深入阅读的状态。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偏向应试,大学阶段文学教育又多集中于文学史的宏观概述,忽视了对经典作品的细读与作家生平的了解,导致文学兴趣的培养被削弱。针对这一现状,该成果以中间性读物的形式,填补外国文学引导性读物的不足,致力于以点带面,引导读者了解外国文学经典及其文学史意义。

成果选取了二十余部世界文学经典作品,重点聚焦具有“宗师”地位的作家及其“原型”意义的作品,力求以深入浅出、生动简洁的方式展现作品的魅力,同时在叙述中融入文学史背景,帮助读者构建对西方文学整体框架的初步认知。成果关注普通读者的阅读语境,通过比较视野下的叙述与点评,试图实现外国文学经典与当代中国读者之间的有效衔接。此外,成果还在每章后附上较优译本的推荐,以提升读者的阅读质量,并列举相关经典评价,进一步丰富阅读体验。

 

该成果不仅希望为读者提供外国文学基础知识,更将其视为一部人文素质教育的启蒙读物,以此促进外国文学的普及与认知提升。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科联  承办单位:中国江苏网  苏ICP备070006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