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
一次传统文化的精深挖掘,一场运河文化的精彩呈现
发布时间: 2022-05-18 16:54:18
——淮安市社科联编辑出版《淮安运河文化志》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淮安地处淮河下游两岸,“北达河泗,南通大江,西接汝蔡,东近沧溟”,是沟通中国南北方和东西部水道的天然枢纽。2500年来,在中国大运河的发展历史上,淮安从未缺席,并始终处于重要枢纽地位。
为了将淮安璀璨的运河历史文化更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淮安市社科联联合现代快报共同开展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研究”课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贺云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燕海鸣、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系主任、教授吴滔等专家学者应邀亲临淮,围绕淮安在运河发展史上的地位、淮安运河文化精神内涵、淮安在运河城市群中独特地位等主题进行了深度研究。在历时近2年的时间了,这些来自北京、广州、南京的专家不仅要翻遍文献资料,找到史书上的种种记载;还多次顶风冒雨,踏遍淮安街巷田野,寻访、记录运河遗产现状。
正是在这些扎实工作的基础上,各个课题组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主持编撰的《淮安运河文化志》近日在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
《淮安运河文化志》共50万字,设11个章节,采用方志体例、以分类叙事的方式全面记述了淮安根脉深厚、源远流长、精深博大的运河文化。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研究员王健说——
“这部志书充分体现了淮安运河文化的成就和特色,成果紧密结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背景,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江苏省方志办一级调研员、《江苏省地方志》主编吉祥认为——
其“内容全面,记述严谨,尤其重视资料来源和参考文献,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在编辑出版《淮安运河文化志》的同时,由燕海鸣、吴滔主持的4项子课题中,有5篇课题成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等国家主流媒体刊发,在学术界和社会大众引起强烈反响。
供稿:淮安市社科联朱鸿雁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科联 承办单位:中国江苏网 苏ICP备070006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