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古

苏轼两过海州留下千年绝唱

发布时间: 2024-10-17 15:48:17

□ 刘成文

 

为深入发掘东坡文化内涵,国家文物局日前启动“东坡行旅”文物主题游径项目,这是我国首条文物主题游径,也是“十四五”期间文物主题游径的首个试点项目。目前,“东坡行旅”文物主题游径正式确定,明确了15个城市单元,其中,江苏的常州、宜兴、扬州、徐州四城凭借丰富的东坡文化资源成为“东坡行旅”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轼曾经两次来到古称海州的连云港,并留下闻名遐迩的诗句和故事。孔望山上的乘槎亭、石棚山上的石曼卿读书处,仍然可以准确地推断苏东坡的旅踪;景疏楼、苍梧山,在他的诗句里至今熠熠生辉。

 

如椽巨笔增色秀美山海

“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这是刻在4A级景区连云港海上云台山的一处石刻。连云港山海相拥、港岛环抱,自然风貌得天独厚。千百年来,多少迁客骚人在这里驻足流连,留下绚丽壮美的诗篇。 苏轼一生中曾经两次到连云港(当时称海州)游览,其精彩诗词已经成为连云港文化宝库中的明珠。他的诗词歌咏了连云港壮丽的山海风光、底蕴深厚的人文历史。连云港在这位大文豪的生命历程中留下深深的印迹,连云港的山海也因为他的如椽巨笔而增色添彩、光耀古今。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宋神宗熙宁七年,39岁的苏轼从浙江杭州任上到山东密州任职。一路上他过苏州、润州(镇江市)、楚州(淮安市),于当年十一月十五日(农历)到达海州,海州知州陈汝奭在景疏楼专门接待他。

首到海州:诗词唱和恋恋不舍

景疏楼是为纪念汉代名臣疏广、疏受而建立的一处建筑,海州古代名胜之一。明代《隆庆海州志》把“疏楼夜月”列为“朐阳八景”之一。林廷玉有诗赞曰:“疏楼夜月玉笼松。”清代《康熙海州志》记载:“景疏楼,在治东北,石刻云:‘宋叶祖洽慕汉二疏之贤,遂建此楼。’上多石刻,遗基见存。”汉代的疏广、疏受叔侄,今人大都比较陌生。他们的事迹主要是,在朝廷重视、享受高官厚禄的情况下,主动提出辞官回家,为世人所称赞。退休后,又将财产分与乡里,防子弟因富而骄,使乡人心悦诚服。石曼卿与苏轼及金代的党怀英都曾为疏广、疏受叔侄写诗填词。

苏轼当场创作《二疏画赞》。在景疏楼上,他还写诗填词赠送海州知州陈汝奭等人。其中的4首非常优美,在他的创作中占有一定位置。

其一:《次韵陈海州书怀》:“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旧闻草木皆仙药,欲弃妻孥守市阛。雅志未成空自叹,故人相对若为颜。酒醒却忆儿童事,长恨双凫去莫攀。”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连云港云台山的美丽风光。云台山,《山海经》中称为郁州山,当时还在海中为岛,与海州城隔海相望。古籍记载:此山是从苍梧飞来,山上种有南方的草木。望着波澜壮阔的大海,多少人想乘船到海中仙山——云台山上游览,并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

其二:《次韵陈海州乘槎亭》:“人事无涯生有涯,逝将归钓汉江槎。乘桴我欲从安石,遁世谁能识子嗟。日上红波浮碧巘,潮来白浪卷青沙。清谈美景双奇绝,不觉归鞍带月华。”

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海州古城东边的孔望山。孔望山因相传孔子在这里登山望海而得名。乘槎亭位于孔望山山顶,始建于宋,毁于元,重修于1989年。亭取汉代张骞乘槎仙化故事。“乘桴”出自《论语·公治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诗中的“安石”是指东晋著名宰相谢安,字安石,未出仕前曾与诸友人泛海,风起浪涌,诸人并惧,谢安吟啸自若。“子”,尊称别人之词,这里指的是海州知州陈汝奭。

其三:《和蔡景繁海州石室》: “芙蓉仙人旧游处,苍藤翠壁初无路。戏将桃核裹黄泥,石间散掷如风雨。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这里是至今刻有“石曼卿读书处”的临海石室。

在海州期间,苏轼带着全家游览了著名的景点——临海石室。抒发自己对前辈石曼卿的敬仰之情。石曼卿(994—1041),名石延年,字曼卿,比苏轼大43岁,他去世的时候,苏轼才4岁,两人没有见过面。石曼卿在北宋文坛大名鼎鼎,他天资聪慧、才思敏捷,所作诗词文章雄劲洒脱。他的书法笔画遒劲,史书称其“为人跌宕,任节气,读书通大略,为文颇捷,于诗最工,而善书。”在海州期间,石曼卿豪放旷达,纵情山水,不拘礼法,留下许多动人的佳话。苏轼游览的临海石室就是石棚山上的石棚——均为天然巨石构筑,状如房屋。诗中第一句提到的“芙蓉仙人”,就是石曼卿。据《欧公诗话》记载:“曼卿卒后,其故人有见之者,曰:‘我今为鬼仙,所主芙蓉城。欲呼故人往游,不得。’忽然骑一素骡去如飞。”诗中还提到石曼卿在海州种植桃树的趣话,据说石曼卿非常喜爱海州朐山(今锦屏山)的秀丽景色,带人在山上种植了许多桃树。对于人无法到达的地方,他就叫人用弹弓将桃核裹泥弹射过去。没有几年,“桃花遍山谷”。

其四:《永遇乐》:“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深意。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而今何在,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因为自己的好友孙洙(字巨源)已经离开海州,他调任汴京任修起居注、知制诰,还在词前写下题记:“孙巨源以八月十五日离海州,坐别于景疏楼上。既而与余会于润州,至楚州乃别。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与太守会于景疏楼上,作此词以寄巨源。”

在连云港流连了大约半个月时间,苏轼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十二月三日(农历),他抵达密州任上。密州,也就是今天的山东诸城。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苏轼又写下一首《送赵寺丞寄陈海州》,诗中写道:“景疏楼上唤蛾眉,君到应先诵此诗。若见孟公投辖饮,莫忘冲雪送君时。”

二到海州:抚今悲昔感慨万千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苏轼又一次来到连云港,那一年离他上次到来已经11年了。

这11年,对于苏轼来说可谓起伏跌宕、灾祸连连。因为“乌台诗案”,他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四年后平调汝州(在河南省)。在赴任途中到达泗州(安徽泗县一带)的时候,全家20余口皆病,一个孩子病死,资用罄竭,饥寒交迫。他于是上表请求离职居住常州,以为从此能彻底退出官场,依靠常州的薄田安身度日,终老此生,可是不久又受命复职,出任登州(今山东烟台)知州。从泗州上任登州途中,他又一次来到连云港。在海州古城,他见到高丽亭馆非常壮丽,挥毫写下《元丰七年,有诏京东、淮南筑高丽亭馆,密、海二州,骚然有逃亡者。明年,轼过之,叹其壮丽,留一绝云》:“檐楹飞舞垣墙外,桑柘萧条斤斧余。尽赐昆耶作奴婢,不知偿得此人无。”

这一次,苏轼又登上石棚山,抚今悲昔,感慨万千。特别是他想起自己上次来的时候,曾经在临海石室中听胡琴女为自己弹奏古琵琶曲,如今胡琴女又不知在何方?更产生人生苦短、物是人非的感慨,于是写下《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花上春禽冰上雹。醉梦尊前,惊起湖风入坐寒。转关镬索,春水流弦霜入拨。月堕更阑,更清宫高奏独弹。”

词中写到的《转关》《镬索》都是当年胡琴女弹奏的古乐府琵琶曲名。不久,苏轼离开海州上任登州,经过怀仁县(今赣榆区)的时候,应县令陈德任之请为占山亭赋诗一首——《怀仁令陈德任新作占山亭二绝》:“尚父提封海岱间,南征惟到穆陵关,谁知海上诗狂客,占得胶西一半山。我是胶西旧使君,此山仍合与君分,故应窃此山中相,时作新诗寄白云。”

元符初年(1098),苏轼贬居海南,他想起39岁时曾经到过的连云港,于是写下著名的《杂诗十一首》,其中写道:“我昔登朐山,出日观沧凉。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在这首诗里,苏轼又一次回忆起自己登上朐山山顶观看日出时的壮丽景象,可见,连云港的山海奇观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一名句堪称千年绝唱,其题刻目前在连云港市多处可见。

来源:新华日报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科联  承办单位:中国江苏网  苏ICP备070006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