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跟着电影《南京照相馆》寻找不屈印记

发布时间: 2025-07-25 09:57:25

“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旧址。

□ 本报记者 于锋 实习生 于罗清

今天,电影《南京照相馆》正式在全国上映,影片讲述了南京大屠杀中,一群普通南京市民面对日军残酷暴行,守望相助,冒着生命危险,洗印日军屠杀罪证照片,并将其公之于众的感人故事。影片的创意来源于真实历史事件:从1938年到1946年,南京爱国青年罗瑾和吴旋接力守护一本记录日军暴行的相册。抗战胜利后,在“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上,这本珍贵的相册作为“京字第一号证据”,对判处南京大屠杀主犯、日军第6师团中将师团长谷寿夫死刑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点映环节观看《南京照相馆》后,记者发现,这部电影的制作团队尊重历史,重视细节,在史实准确的基础上进行叙事,再现了日军屠杀暴行。让我们从电影的情节出发,在80多年后的都市中寻访历史现场,在今昔对比中永远铭记南京大屠杀的悲怆记忆。

 

贡院街、南京话,历史细节满满

在历史细节的呈现上,《南京照相馆》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证和探究,将观众带回到了1937年12月那个南京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

《南京照相馆》影片中的“吉祥照相馆”,其原型是位于南京城中长江路估衣廊附近的“华东照相馆”,但在影片中,主创却将其设置在贡院街。导演申奥表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贡院街是南京城南夫子庙最繁华的街道,它虽然只有几百米长,却能囊括南京人的一生。人们在此置办婚丧嫁娶所需的各种用品,毕业、求职、结婚、生子……每个关键的人生节点,人们总要来到照相馆,拍摄一张照片作为纪念。

电影中,照相馆老板金承宗(王骁饰)、警察宋存义(周游饰)都是南京人,他们讲的是地道的南京老城南方言。灵谷寺、夫子庙、鸡鸣寺、天文台、杨公井、光华门、中华门、评事街、七家湾、抄纸巷……真实的南京地名多次在影片中被提及,成为故事进展的时空背景。最经典的南京童谣几次被念起:“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花马,带把刀,走进城门跌一跤。问你吃橘子还是吃香蕉?”这首“城门谣”是几代南京人都熟悉的儿歌,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版本,但开头都是那句“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当躲在照相馆地窖里的剧中人物,在屠杀恐怖的笼罩下念起它时,观众会发现,童真无邪的儿歌也曾浸泡血泪。

南京大屠杀从1937年12月13日持续到1938年1月,这黑暗的六周时间里,发生了一系列令中国人感到屈辱而永世不忘的惨案。电影《南京照相馆》对这些史实也进行了准确呈现。

影片中,日军在汉奸的帮助下,在街头搜查溃散的中国守军,“手上有老茧,肩膀有磨痕,额头有印子”是他们评判的依据。在南京大屠杀中,日军就是用这种方式将大批中国军人,也包括很多无辜平民押往长江边进行集体屠杀。有这样一个镜头,街道上挖开的壕沟,里面填满了中国百姓的尸体,日军的车辆直接从尸体上碾压开过。日军16师团、9师团的一些官兵就曾回忆,大屠杀中,日军随意丢弃被杀戮的中国人尸体,填满了沟渠。1937年12月17日中午,日军在占领南京后举行所谓的“入城式”,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朝香宫鸠彦等刽子手耀武扬威地从中山门进入南京城,最终抵达位于今长江路的“国民政府”。影片中对日军的这一丑恶行径也进行了高度还原。电影中还出现了“中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前身)的建筑,日军将大量文物和古籍装车运走,这也来源于真实历史。据张宪文教授主编的《南京大屠杀史》记载,南京沦陷期间,日军在南京掠夺和毁坏的图书达到90万册,超过了当时日本最大的东京帝国图书馆藏书总量。影片中,日军多次试图闯入国际安全区进行搜捕和屠杀,一位美籍女子奋不顾身地用身体挡住了日军刺刀。这位伟大女性就是金陵女子大学的明妮·魏特琳女士(中文名华群),她在南京大屠杀中保护了数千名难民,被南京人称为“华小姐”。

审判战犯处,如今成“国保”

《南京照相馆》结尾处,抗战胜利后,谷寿夫等南京大屠杀的刽子手们被押上法庭。主审官举着苏柳昌(刘昊然饰)等人用生命保存下来的相册,给予恶魔以正义的审判。

真实的历史中,审判南京大屠杀日本战犯的这一幕正是发生在南京。在中山东路307号的民国“励志社”旧址,钟山宾馆集团精心保护着曾作为“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审判地点的励志社大礼堂旧址,并建成“侵华日军战犯南京审判地旧址陈列馆”,用丰富的展陈讲述这段令国人扬眉吐气的历史。

励志社建筑群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三栋建筑,其中的大礼堂建于1931年,由著名建筑师赵深、范文照设计。大礼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主体方形,顶层四角攒尖顶,充满着浓郁的古典建筑风格。江苏钟山宾馆集团党委副书记宗睿洁告诉记者,上世纪三十年代,这里经常举办戏曲、话剧演出和电影放映,梅兰芳先生曾在这里表演。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以后,同盟国纷纷设立军事法庭,惩办战争罪犯。1946年1月19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成立,审判日本甲级战犯。中国政府在国内设立十处军事法庭,审判日本乙级、丙级战犯。其中,最大的一处军事法庭是1946年2月15日设立于励志社大礼堂的“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

“这处军事法庭延续时间最长,审判对象罪行特别重大,因而最引人注目。”宗睿洁介绍,该法庭由石美瑜少将担任庭长,主要审理制造南京大屠杀惨案的日本战犯以及在其他地区恶贯满盈的日本战犯。经过公正审判,八名刽子手被判处死刑,包括南京大屠杀元凶、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中将,制造“济南惨案”的23军司令官酒井隆中将,以及在南京大屠杀中犯下累累罪行的田中军吉、向井敏明、野田毅等中下级军官。此外,两名日军战犯被判处无期徒刑,14人被判处有期徒刑。

九十四载岁月沧桑,励志社大礼堂如今已改名为“黄埔厅”。经过几次“修旧如旧”的修缮,内部陈设,如彩画、栏杆、楼梯等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模样。宗睿洁说,大礼堂内部可容纳200多人同时就座,当年审判谷寿夫等战犯时,礼堂内挤满了人,礼堂外大量市民翘首以待,很多人的亲属就死于大屠杀浩劫。当听到正义的审判结果时,人们欢呼雀跃,相拥而泣,庆祝正义终获伸张,邪恶得到清算。

在励志社建筑群的南楼,钟山宾馆集团于2022年建成开放“侵华日军战犯南京审判地旧址陈列馆”。负责展馆运转的钟山红岭先锋培训中心高芸介绍,馆内展出大量表现审判日军战犯历史的图片、报纸、档案,包括对战犯谷寿夫的起诉书和判决书、法庭卷宗、对向井敏明等三人的枪决执行书等珍贵史料的复制件。辅以数字展陈手段,观众还能聆听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血泪讲述。

这个暑假,南京市石鼓路小学的姚昕妤、北京东路小学分校红太阳小学的吴禹辰等同学在馆内担任志愿讲解工作。刚刚看过电影《南京照相馆》的姚昕妤告诉记者,当她看到影片最后出现的“黄埔厅”画面时,更加感受到参与讲解的意义。“我想通过我的讲解,让更多人铭记南京大屠杀的悲怆,了解到正义审判邪恶的全过程。”

雨花台上,正义终胜邪恶

看过《南京照相馆》,熟悉南京保卫战和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人会发现,“雨花台”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影片开头,日军第6师团占领雨花台,并顺势杀向了中华门;影片结尾,屠杀中国军民的谷寿夫、田中军吉、向井敏明、野田毅等战犯被五花大绑押往雨花台刑场枪决。

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会员唐恺告诉记者,对于日酋谷寿夫来说,“雨花台”是个含义特殊的地方,他曾在这里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但仅仅10年后他就在这里结束了罪恶一生。

7月24日,记者和唐恺来到雨花台东制高点的梅岗。雨花阁下还保存着一座机枪暗堡,表面还能看到枪炮留下的坑洼痕迹。“这是当年中国守军为了抵御日军进攻而修筑的工事。”唐恺告诉记者,1937年12月10日,在谷寿夫的指挥下,第6师团猛攻雨花台。这里是南京城南的屏障和制高点,军事价值极为重要。中国守军72军88师坚守雨花台阵地,血战不退。“88师是一支精锐德械部队,战斗力很强,淞沪会战中死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就出自该师262旅524团。”

中日双方的史料显示,从12月10日到12日,中国守军在雨花台上殊死抵抗,有些战士在打光子弹后举着手榴弹冲入日军阵中与敌人同归于尽。88师262旅旅长朱赤少将、264旅旅长高致嵩少将等数千名官兵在此血洒阵地,慷慨殉国。电影《南京照相馆》表现南京复廓阵地激战的画面虽然不长,但也足够惨烈,真实还原了南京保卫战的血火硝烟。

“日军占领雨花台后,谷寿夫曾经以胜利者的姿态在这里留影。不久之后,他被调回日本国内任职。谷寿夫不会想到,当他再次来到雨花台时,就已经是一个即将一命归西的死囚了。”唐恺介绍,日本投降后,谷寿夫于1946年2月作为战犯被盟军总司令部逮捕移交中国,定为乙级战犯。1947年2月6日,“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公审谷寿夫。3月10日,判处谷寿夫死刑。谷寿夫不服提出上诉。4月25日,蒋介石批示维持原判。4月26日,谷寿夫在南京雨花台被依法枪决。万千南京百姓围观,为恶魔伏法叫好。

正义虽然迟到,但从不缺席。1947年12月18日,在南京大屠杀中展开“百人斩”杀人竞赛的日军16师团少尉野田毅、向井敏明,连续杀害中国军民300多人的第6师团大尉田中军吉被“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判处死刑。次年1月28日,三个恶魔同样在雨花台伏法。《南京照相馆》中再现了这些战犯被押上卡车,在南京城内游街,最终被送往雨花台枪决的画面。

有研究者推断,谷寿夫等战犯毙命的地方很可能就在雨花阁下,江南第二泉附近。距离此地不远,就留存着多处当年守军据守的钢筋混凝土工事。“很多中国将士在此牺牲,很多中国百姓在此被无辜屠杀。天理昭彰,善恶有报。雨花台上枪毙日本战犯的枪声响起,宣告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犯下的罪行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唐恺说。

来源:新华日报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科联  承办单位:中国江苏网  苏ICP备070006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