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红包“秒到账”,能否减轻育娃负担

发布时间: 2025-03-27 09:20:27

□ 本报记者 韩宗峰 吴琼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也提出,“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研究建立育儿补贴制度”。上个月推出的《江苏省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提出了包括进一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大力发展托育服务等在内的15条政策措施。

一条条“投资于人”的政策举措,将如何帮助减轻育儿负担?托举人口增长,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生育不是一个人的事”

《措施》明确,推进生育津贴免申即享,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加大补贴力度。将企业支付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社会保险费用补贴标准,在现行的对生育二孩、三孩补贴基础上,扩大到对生育一孩的给予50%的补贴。此外,失业女性生育可一次领3个月失业金。

生育补贴更多代表一种鼓励生育的国家导向,其积极作用不断释放。“江苏把企业支付女职工产假期间社保费用补贴从二孩、三孩扩大到一孩,还提高补贴比例,这体现了对生育行为的鼓励和支持。尤其是,政策出台大大简化了申领流程,减少了女职工在生育津贴申领上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即将从省内高校毕业的博士陈婷婷说,她目前处于备孕期,江苏的这些举措,对自己有一定吸引力。“看到政府出台这么多鼓励生育的政策,我觉得社会对生育这件事很重视,这在心理上给了我一些安慰,让我们看到‘生育不是一个人的事’。”

“产假结束后,公司账户收到生育津贴25915元,一笔2600多元的营养补助则是直接打到员工社保卡上的。这个不用单独申请,只要你在社区做了生育登记,然后在苏州正规医院建卡,就相当于已完成申请步骤,届时会自动到账。”在苏州一家企业工作的王瑜介绍。

据悉,去年全省共发放女职工生育津贴30万人次、共计83亿元。目前江苏大部分地区已经实现女职工生育津贴不用准备材料再申请,产妇产假结束后能自动到账。今年,我省将进一步优化完善生育保险相关政策,推进生育津贴免申即享全省覆盖。通过政务数据共享,实现“系统秒核、津贴秒发”,为行动不便的孕妇、难以“脱身”的家人省去奔波之苦。

更有企业家“自掏腰包”鼓励生育。携程创始人梁建章倡导用经济手段“扭转少子化趋势”,自2023年7月1日起,携程推出生育补贴政策:入职满3年的全球员工,不论性别,每生育一个孩子,将获得每年1万元的现金补贴,发放至孩子满5周岁为止。

从“想生”到“敢生”还有多远

“制约生育率的因素主要是育儿成本太高。”兴化市荻垛镇一家幼儿园老师黄仕红介绍,去年该园学生数为173名,相比前年下降近40人。在她看来,很多县城、乡村年轻人,工作存在不确定性,要打消年轻人生育顾虑,最主要的还是得降低生育成本,既要针对生育进行补贴,也要适当降低养育成本,包括学区房、补课费这些后续育娃支出。

“能有补贴终归是好事,更何况不用专门申请就可以到账。不过,相较于生养孩子付出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等,这些补贴仅相当于‘杯水车薪’,力度还不足以吸引人。”在南京市建邺区一家国企工作的刘冬认为,即便补贴力度有所加大,生育难题恐怕难以因为当前政策而获得“奇效”。毕竟,“生孩子不只是奶粉钱”,单纯计算经济层面的投入产出,肯定是“不划算”的,她希望能加大生育成本分摊力度。

补贴与成本之间有多大差距?由梁建章等牵头的育娲人口发布《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显示,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53.8万元,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约68万元。这还没有计入子女房产购置等后续费用。

年轻夫妻生育意愿不高,与职场压力也有一定关系。“鼓励生育或多或少会对企业用人成本有一定影响。现在多数单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有的员工还身兼数职,女员工休假在家、无法工作,企业既要支付工资,又要寻求其他人来接替工作。直接间接成本核算下来,不是一个小数目。所以很多女性在考虑生育问题时,肯定有职场压力。”省内一家公交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张强说。

如何既能为企纾困,又能减少女性员工面临生育选择时的压力?除落实生育津贴、营养费等举措外,江苏还对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社会保险费用给予补贴,为女性生育创造良好职场环境。

站在女职工角度看,生育造成的损失也是多样化的,不一定能够一一量化。“生育成本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对女性带来的生理损伤、事业影响、精神劳累等,都会让女性在面临‘生还是不生’时顾虑重重、纠结不定。”刘冬认为,“生不生”需综合考量,生育之后,还有养育、教育等一系列问题。

以学前儿童托养为例,刘冬认为,现在托养资源不足,更多属于“隔辈带娃”,这既不利于减轻家庭带孩子的成本,也不利于科学育儿、优生优育。不过她也坦承,短期内增加教育资源、从各个方面打消女性生育顾虑任重道远。站在女性角度考虑,她希望,除了金钱补贴之外,全社会也应该采取更综合的支持措施,探索尽可能减轻女性生育损失、生育顾虑的制度设计。

全周期支持“投资于人”

“在少子化背景下,创新生育补贴方式、提高生育补贴成效、为女性提供更加完善的生育保障,对于全面释放生育潜力,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共同富裕中心主任何雨认为,“投资于人”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个新亮点,也是由“物的投资”向“人的投资”的一个转折点。

“结合人口发展态势与趋势,生育方式优化既要提高社会生育意愿,也要解决生育年龄过晚问题。当前部分城市青年群体初婚年龄已接近甚至超过30周岁,晚婚晚育直接影响生育能力与生育水平。”从经济角度,何雨认为,要解决生育负担过重问题,先要完善托育、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配套,要着重在这些领域“投资于人”。

提振生育率不只要在“钱”方面弥补,更要在时间上“做文章”。“实施灵活的工作制度,如远程办公、弹性工作制,帮助父母平衡工作与家庭责任非常重要。”经济学家余丰慧举例介绍,像瑞典通过提供长达480天的带薪育儿假,并且鼓励父亲参与育儿,从多个医疗维度创造良好生育环境,有效提振了生育意愿。

当下,家庭有托育需求,但社会供给明显不足。记者注意到,近期出台的优化生育的意见建议,“增加普惠性托育服务”等几乎必被提及。这从侧面反映了我们的普惠性托育服务依旧供不应求。

“现在顾虑的是经济问题、收入问题,等毕业参加工作了,恐怕会面临‘有时间生、没时间养’的问题。”陈婷婷坦言,政策虽然有帮助,但在做生育决策时,还是会权衡学业、职业和家庭的平衡。“生下没人带”、生娃不好找工作,就是尚在求学期的她担心面临的“拦路虎”。“我的一个感觉是,生育观念也要转变,尽管现在博士生娃已不稀奇,但谈及生娃这个话题,不少同学依旧会不自觉回避。你看,网络上不少网友吐槽,现在墙上依旧有过时的生育标语。”她认为,与有形生育条件不同,生育观念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受家庭内部传统性别分工的影响,生育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对女性的负面影响要显著高于男性。“可以适当增加男性的育儿假等,让男性付出更多生育成本,这样用人单位可能歧视会少些,女性也会觉得社会对于孕妈妈的大环境更好、更愿意生。”陈婷婷认为,生育是全社会的事,应该出台生育成本共担机制,否则女性生育的职场顾虑很难打消。

除了让准爸爸、准妈妈们“有钱有闲”外,促进生育还有很多必须考虑的因素。今年全国两会上,就有人大代表建议,企业应对“妈妈岗”给予专项补贴,构建覆盖“生、养、育、住”全周期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副主席焦红则提出,鼓励生育率过低的超大城市给予育儿家庭在积分落户、住房保障等方面更大的支持力度。

在创造优生优育环境方面,江苏已有布局。《措施》提出大力发展托育服务。通过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完善普惠托育支持政策、提升托育服务质量,满足群众多层次托育需求。省发改委二级巡视员郝琳表示,推动生育支持政策有效落实,“要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记者注意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发放补贴为“育儿补贴”,而非“生育补贴”。这一名称的变化,凸显了对个体生育关注的全面性、综合性,既关注生育的“生”,也保障生育的“育”,努力以全周期的生育支持托起万千家庭稳稳的幸福。

来源:新华日报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科联  承办单位:中国江苏网  苏ICP备070006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