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原创歌舞剧《天山问渠》在宁上演
发布时间: 2025-02-12 09:19:12
图为剧照。
□ 本报记者 王 慧
灯光渐暗,音乐响起,在苍穹与天山的壮丽画卷中,一段关于成长、选择与归属的动人故事缓缓拉开序幕。2月7日—9日,由江苏大剧院、伊犁歌舞剧院联合打造的原创歌舞剧《天山问渠》在江苏大剧院上演。该剧作为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伊犁州前方指挥部重点支持的文化润疆项目,以林则徐被贬谪伊犁期间兴修水利、造福百姓的英雄事迹为背景,通过一名在江苏求学的伊犁青年“跨越时空”的对话,深刻展现了林则徐忠于国家社稷、为民赤忱奉献的伟大情怀。
180多年前,林则徐被革去官职,贬戍伊犁,从而开启了一段兴修水利、开发屯田的改革历程。一年之后,奔腾的喀什河河水沿着被称为湟渠的渠道,穿越伊宁县、伊宁市、霍城县等县市,让近153万亩农田得以灌溉。为纪念林则徐的功绩,后人把这条渠称为“林公渠”。
舞台上,林则徐的身影与当代大学生林一交织在一起。在伊犁探寻论文写作素材的过程中,林一意外与林则徐相遇,展开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一路上他亲眼见证了林则徐在禁烟、治水、兴修水利等方面的丰功伟绩,最终林一选择回到家乡,投身建设美丽新疆的伟大事业,完成了自己内心世界的成长与蜕变。
原创歌舞剧《天山问渠》在叙事结构上打破了传统歌舞剧通常的线性叙事结构,巧妙地融合了电影的叙事手法,将历史和当下融合,完成了舞台时空的“蒙太奇”。全剧以林则徐在伊犁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为贯穿引领,通过主人公林一的个人成长视角,“以小见大”地展现了伊犁在人才建设、民生改善、创新产业援疆、文化润疆、民族团结5个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90分钟时间里,用歌舞语汇讲述这段故事,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天山问渠》的导演吴健坦言,超长的剧情跨度给主创团队带来了不小的难题。创排之前,吴健曾先后3次深入新疆实地调研采风,深度发掘伊犁当地历史,最终选择用林则徐事迹与现代不断贯穿,通过歌舞、戏剧与灯光、音效等手段,建立多个时空表演区域,更加立体地传达信息。
哈萨克族的女子群舞、男子群舞“黑走马”……舞台上,形式多样的新疆民族歌舞轮番上演,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广袤的新疆大地。数块电子大屏组成的背景,更是打开了全新的视野和体验空间,巍峨的天山雪峰、壮美的伊犁河谷与热情奔放的新疆歌舞交相辉映,将新疆的自然之美、人文之韵展现得淋漓尽致。
“新疆的演员能歌善舞,所以这次演出的阵容,九成都是新疆当地的演员,我们编导帮助他们学习歌舞剧的表演技巧,找寻理解创排的初心,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审美层次,也在思想内涵层面呈现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达。”吴健希望,歌舞剧《天山问渠》能在当地做到持续且常态化演出,真正留在新疆,传承下去。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剧表演专业学生张宸在剧中饰演林一,在创排中,他被新疆演员和制作团队的热情和敬业精神深深打动,“通过这部剧,我深切感受到了林则徐的爱国精神、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以及清廉正直的品格,这激励着我们青年一代奋发向上,报效祖国。”
原创歌舞剧《天山问渠》是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伊犁州前方指挥部重点支持的文化润疆项目。自1997年起,江苏省持续对口支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一批批江苏援疆干部跨越山海,架起桥梁,为伊犁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江苏贡献”。新一批江苏援伊干部人才入疆以来,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主线,深入实施苏韵伊情·文化润心工程,注重打造文艺精品,支持创作了原创歌舞剧《天山问渠》《同是江南》、原创现代淮剧《小白杨》等一系列精品剧目,并引进了文华奖获奖作品在伊犁演出,引发了当地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此前,原创歌舞剧《天山问渠》已在伊宁、奎屯、乌鲁木齐成功演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歌舞剧院副院长周雄彪告诉记者,此次在南京公益演出,既是对江苏援疆干部的感谢,也是希望通过这部剧吸引更多江苏群众到伊犁走一走、看一看,亲身感受新疆伊犁的巨大变化。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委副书记,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伊犁州前方指挥部党委书记、总指挥赵庆红表示,本次《天山问渠》在南京公益演出,是推动苏伊两地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实践,也是江苏文化援疆阶段性成果的生动展现。“2025年,省前指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整合资源,持续推进文化润心工程,计划安排文化润疆项目21个,援疆资金10503万元,进一步挖掘伊犁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苏伊两地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脉络,讲好伊犁故事、传播好江苏声音,让苏伊两地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舞台上,林则徐铿锵有力的话语在剧场里久久回荡。林公渠,这条流淌着岁月与故事的河流,见证了林公禁烟、治水的伟大功绩,也承载了中华各族儿女不屈不挠、携手并肩的奋斗历程。如今,一批批江苏援疆干部的身影,正与历史深处的林则徐遥相呼应,在天山南北书写新的故事。
来源:新华日报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科联 承办单位:中国江苏网 苏ICP备070006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