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江南

漆桥:儒家文脉远,古村乡情浓

发布时间: 2023-04-13 09:15:13

漆桥村,位于南京市高淳区北部,北与溧水区和凤乡接壤,地势东高西低。东有大山、遮军山、三条陇和票山,东南为游山环抱。西部是大片平原圩区。漆桥河自东向西横贯全境,上接龙墩河,下注固城湖。这里是南京主城区通往高淳的门户,是途径国际慢城——桠溪、国家森林公园——游子山的必经之地,也是漆桥街道经济、文化的发源地。 

一、湖滨山麓历史久

漆桥村因桥得名。漆桥何时建村无据可考。据光绪七年续修《高淳县志》载:“按历阳旧志,汉丞相平当,值孝平之季,知有王莽之乱,乃避地历阳、丹徒间。转徙平陵游子山之,去银林三十里卜室居焉。地滨河,故苦涉,当因构木为桥,施以丹漆,此漆桥之所由来也。”

1  漆桥

南京乾道五年(1169)以前,漆桥已经成为建康府(今南京)驿路上的重要驿站。《景定建康志》明确记载的“漆桥铺”是建康府的51处递铺之一,漆桥是建康府驿路的36座桥梁之一。从漆桥出发,可以到达南宋都城杭州、苏州太湖地区以及皖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漆桥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出现在南宋诗人杨万里的笔下。南宋绍熙二年(1191),杨万里由建康出发,南下溧水、高淳,写下了《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十首诗,其中明确提到了漆桥这一地名。其中一首诗曰:

斫地烧畲旋旋开,豆花麻荚更菘栽。
荒山半寸无遗土,田父何曾一饱来。

至明弘治四年(1491)高淳建县以前,高淳镇引诱濒临固城、丹阳、石臼三湖之地,成为江南的鱼米之乡。因漆桥河为一线水陆要到,漆桥村的经济愈发兴盛,成为当时高淳地区重要的市镇集贸中心。

2  漆桥市镇

康熙时期,高淳的建置为“镇二市七”,即广通、水阳等二镇,南塘、漆桥、银林、固城、东坝、戴家城、芦溪等七市。到乾隆时期,增加漆桥、邓埠两镇和下坝、苍溪两市,减少了水阳镇和银林、东坝两市,至此,漆桥正式升为镇。

民国时期,漆桥街镇常年商贾如云,购销两旺,是高淳的第三大集市。国民党的区、乡公所均设于此。19398,这里即建立全县较早的中共地下党小组。1943年冬,日本侵略者为控制宁望公路,进犯安兴区北达乡抗日游击区,曾两次派军驻扎该村。漆桥解放后,19495,中共漆桥区委、漆桥区人民政府,均设在该村,以后一直为乡(公社)机关驻地。

解放后,漆桥村仍是漆桥区、镇、乡、公社的行政中心,但各方面变化很大。1951年扩建漆桥中心小学校舍。1953年将年久失修的漆桥木桥拆除,新建青石拱桥。1956年建漆桥中学和公私合营油米加工厂。上世纪70年代初,在漆桥乡境内填塞漆桥老河道,开挖新河道,改名“朝阳河”。自此,各企事业单位开始向朝阳河北至双漆公路一线扩展,形成了漆桥村的新区。

二、古村文脉世代传

漆桥村村域占地面积280亩(约1.87公顷),其中水域面积占120亩;周边农田面积1100亩。目前村内现有297户人家,970口人。村内拥有丞相造桥、孔氏传奇、二十四望娘湾等6条故事、传说;拥有小马灯、龙灯、狮子灯、高跷等10余项民间娱乐活动;拥有青团、乌饭、鸭脚包、筒子骨等30多种特色美食;还有古桥、古井、古宅等82处不可移动文化资源;拥有打铁、编竹篓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漆桥古村落坐落于漆桥街道宁宣高速公路出口往南300米处,该村落三面环水,古色古香,以汉、宋、元、明、清建筑为主,交通环境四通八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3  漆桥全貌

漆桥古村落村是世界第二大孔氏后裔集居地,儒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483年,孔子南巡楚国,登临漆桥的梁山(今高淳游子山),传播儒家思想。宋德祐年间(1275)即元至元年间,浙江平阳的孔氏五十四代子孙文昱公来此定居,成为高淳孔氏始祖。此后,孔姓逐渐发展成为漆桥的主居姓氏,漆桥成为得到曲阜衍圣公府确认的孔氏聚居地。元至正八年衍圣府颁赐榜文;明正统九年曲阜衍圣府给付印信执照;明嘉靖二年(1523)钦赐儒户免帖;清康熙六年(1667 年),曲阜衍圣公委员会在漆桥建设阙里分祠,即后来成为漆桥孔氏宗祠。孔氏宗祠依中轴线建前、后五进,两侧厢房计七十二间。建筑采用名贵木、石建造,结构精致,气势恢宏,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1944年,该宗祠毁于战火,现仅存宗祠遗址。

4 古戏台

漆桥孔氏家族奉行“敦孝悌、慎继嗣、择分长、崇文教”的祖训,历代取得功名的有 42 人,先后建设保安井、保平井,并以宗族力量义修漆桥,被明嘉靖高淳知县胡儒嘉许为“孔氏好义”并立碑纪念。漆桥孔氏繁衍近千年,现在已至八十四世,共计有 2 万多人分布在漆桥附近各村,占全国孔姓总人口的 1%左右。现漆桥古村落居民总数 641 人,其中孔姓后裔 580 人,占 90%以上,是规模最大的江南孔氏聚居村落之一。村内保平井、保安井、迎六支祠及大量孔姓居民住宅保存完好,孔氏宗祠遗址尚存,家谱家训传承有序,并散落有大量的相关碑刻,对孔氏家族历史和乡村社会研究有一定的重要研究。

漆桥村有漆桥、保平井、孔德秋民宅、孔来金民宅、孔氏迎六公祠等高淳区文物保护单位 5 处。不可移动文物孔新华民居等 29 处。漆桥村孔氏楹联阁等 7 处历史建筑与漆桥村老宅 2 号等 10处规划控制建筑。南街、北街等 26 条历史街巷。还有保安井、保平井等古井,民国重修漆桥碑、桥南粮管所围墙内各功德碑等碑刻。另有银杏、榆树等 31 棵大树。

漆桥老街全长500米,青石街面,老街建筑造型为砖木结构,合面式店房,宽约2.7米不等。屋檐外挑,对门间宽不足1米。单体建筑三开间上下两层,两侧部分以木板作墙,临街门面为木板矮墙,二层临街设骑楼,花窗。布局前店后宅,数进纵深百余米。店户木板排门、棂格扉窗,邻户间建筑共基连山墙。老街每隔几组建筑,留有临水通道小巷,住户巷中辟门,形成前门、后门与边门。主街南北向横跨河道,闹市繁华区集中在漆桥附近。据明嘉靖《高淳县志》记载,在明嘉靖年间,漆桥就是高淳县七市之一。鼎盛时期,漆桥村和漆桥老街上有油坊、磨坊、糖坊、糕坊、纸坊、染坊;有铁匠铺、木匠铺、竹匠铺、车匠铺、裁缝铺、鞋匠铺;有杂货店、京广百货店、布店、香店、饮食店、豆腐店、药店、黄烟店、理发店、锅铁店、碗店、炒果店、花炮店和浴室、茶馆等,还有固定摊铺,共有二十多种行业这些行业,基本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5  漆桥老街

目前,漆桥村高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2 项:平丞相造漆桥的传说(民间文学);脱尾龙的传说(民间文学)文学作品;福昌五洋商店、谦泰染坊、永昌五洋商店、震泰商社等老字号;正月十五跳马灯,六月初六漆桥河划龙船等岁时节令民俗;地方建筑技艺,墙面水墨画技艺等民间手工技艺。

三、千年古村焕新颜

一直以来,漆桥有“生态高淳的窗口之称”。自2012年以来,漆桥街道秉承修旧如旧,保护性开发为原则,对该村落进行了维护和修复。各级人民政府对该村落都是采取的保护性开发原则,从2012-2021年,仅漆桥街道就投入相关保护费用2900余万元,所以村内一直保持着原滋原味的居住生活环境,民风淳朴,烟火气浓厚。到2020年,漆桥古村共有297户,常住人口970人,总有店铺193间。

6  漆桥古村落

2011年,高淳区围绕争创全国历史文化古村落和中国旅游名村这一目标,成立专门机构、出台专项方案,全方位开展以古迹修缮、内涵挖掘为重点的漆桥古村落保护开发工程,配套完善旅游策划、公房修缮等一系列保护利用规划。

2012年,在南京市重点文化工程项目计划中,高淳漆桥村的规划保护是历史古镇村的四个保护工程之一。按照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街巷体系、不破坏居民生态、不破坏历史文脉、不破坏建筑风貌的工作原则,老街修缮工程在2012年第七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正式启动,开展水系贯通、旧宅修复、仓漆路改造、主轴街面修复、街巷青石板路恢复、雨污分流、管线入地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对以三面环水为特色的古村落开始了立体式保护开发。

2013年,漆桥古村落被评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4年,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5年,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2014920日,漆桥古村落慢食文化体验街区正式开放。同年1225日,央视《乡土》栏目播出《漆桥古村落》专题片。2017116日,《记住乡愁》第三季第十集《漆桥--孔府人家 重义轻利》介绍了漆桥古镇。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科联  承办单位:中国江苏网  苏ICP备070006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