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江南

杨柳村:千年传承,杨柳如梦

发布时间: 2023-04-13 09:31:13

杨柳村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杨柳社区,北靠马场山,前临杨柳湖,富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该村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分中杨柳、前杨柳和后杨柳三个自然村。目前保留下来的为前杨犹存古建筑群,建于清康熙、乾隆年间。2013年,杨柳古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被国家正式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

1  古杨柳村牌坊

一、千年古村杨柳村

北宋词人柳永在《雨霖铃•声声慢》中,寄情水岸杨柳,写尽了人世间的离愁别绪。非唯如此,早在《诗经》时代,《小雅•采薇》一篇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语。依此“杨柳”,便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独具离别、安住的双重意象。历代文人的笔墨对此情有所钟,用以写意、描摹水乡山村、田园诗画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南京的江宁,有一处缘水而建的杨柳村,在湖光山色之间,一座座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的高门深宅掩映其中。村落不大,于浩瀚史籍中也难以寻觅其初始痕迹,唯有推开尘封已久的木门,岁月透过马头墙,拂过青台阶上的青苔,投下历史斑驳的光影,静静诉说着村中、人间悠悠往事的流转兴替。地处上秦淮河平原腹地的杨柳村,河川纵横、良田阡陌,其上游为著名的湖熟古镇,下游是方山,南达秣陵关,北通石头津,交通运输极为便利。整个村庄建筑呈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方形格局,占地887.5亩,坐北朝南,依山傍水,背靠低矮的丘陵马场山,前临碧波荡漾的杨柳湖。古县志名杨柳村中又称阳留、刘阳、阳刘、羊留等,与杨柳湖的历史演化有关,可追溯到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的《太平寰宇记》中“阳刘湖”的记载。古今村名的音(阳刘)、形(杨柳)、义(湖畔)、位(北岸)、理(阳、浏),均可以成立。历史上的杨柳村分中杨柳、前杨柳和后杨柳。按建成年代分,中杨柳年代最久,明朝后期毁于战火;前杨柳次之;后杨柳最晚,建于清嘉庆、咸丰年间,我们现在所说的杨柳村是前杨柳村。2013年,杨柳古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被国家正式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

2  杨柳古村

3  杨柳古村湖景

二、百年民居古韵扬

杨柳村民居群是目前南京地区发现并保存较为完整、建筑面积最大的古民居群,它的留存对研究南京地区民居建筑史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该村古建筑从明代万历七年(1579)始建至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历时200余年,先后建成36个宅院。在82年全国文物普查时保存比较完整的有17个宅院,37进,366间房屋,保存最完好的是杨柳村村西头的一组思承堂、礼和堂、树德堂,俗称为三堂上,即为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柳村民居群,其它大多先后被拆毁。杨柳村民居群现共有各类房屋近150间,建筑占地面积约5552平方米。房屋整体布局讲究,东西并列,相互穿通,连为一体,均为多进穿堂式高墙深院,每个院落都有保存较好的高大门楼,门楼砖雕图案精美生动,砖雕阳刻文字清晰。

4  古村石雕

其中,在杨柳村最西侧的地方,有三间大宅并排,重门叠户,乡人俗称为“九十九间半”,这便是兴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三堂上,由当时闻名乡里的富豪朱侯山所建。南京地区现存最具代表性的“九十九间半”民居建筑,一是位于南京老城南的甘熙故居,一是江宁杨柳村的三堂上。前者主要体现了士大夫阶层的生活空间,而后者集中展示了商人阶层的建筑样式。杨柳村的三堂上因形制完整,格局宏大,保存完好,不失为南京地区九十九间半”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

5  院落一角

“三堂上”并排分别为礼和堂、恩承堂、树德堂,堂堂贯通,外有高墙环抱。三堂占地5000余平米,为上下2层前后4进深的走马楼式民居建筑,共计房舍153间。其中,礼和堂和恩承堂为三进各三十七间房,树德堂为四进四十一间房,总占地约2690平方米。根据杨柳村的建筑空间分布,三堂上位于村庄最西,反映出当时杨柳村落的宅院规模形态已经完全形成,村中并无大片空地,之所以选择村西的原因,除了村中稠密无法拓土开建之外,选择地势更高、视野更为开阔的村庄西北角来筑屋,实为上选之策。据传说,清代乾隆年间,杨柳村的朱侯山经商有道,积累了数万家产,其经商主要在南京,行商范围远至苏州,与南京的沈万山、淳化乡的孙山并称为“南门外的三个山”。发家后的朱侯山便为其三子起盖了这三堂。翻查光绪《朱氏宗谱》,谱中世系在乾隆年间并无朱侯山此人,而这一人物原型的出现,事实上是乾隆时期前杨朱氏一大批经营有方、发家致富的商人的集体形象的缩影。这个时期,也确实是朱氏商业家族最为兴旺的年代,族人遍及长江中下游的大码头,常年在汉口、金陵、姑苏间往来行商。

6  码头缩影

作为杨柳村古代优秀物质文化的丰厚遗存,杨柳村的明清古建筑群是村庄历史文化的集中呈现,如见证树木生命的年轮,建筑承载了杨柳村深厚的文化底蕴,见证了杨柳村昔日的辉煌。环顾杨柳村中一座座精美的古代建筑,如同在阅读一页页生动的画卷诗章。在这些古代建筑的篇章中,建造工艺的传播依托于商业的发展,且其真正能应用到建造过程,也是完全依赖丰厚的物质基础,而这种经济实力,如果不是世代经商而建立起来的财富积累,恐怕是很难想像的。轻轻拂去建筑之上历史的尘埃,透过似乎曾经被遗忘的一座座宅院,它们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村庄的历史,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一个家族世代传承的文化传统。

7  古建筑内景

三、书香代代人才出

历经明清社会变革之后,前杨朱氏第四世的朱鼎元“引进书香”,创办族学,倡导科举,鼓励子弟科举应仕。在“士农工商”传统的四民社会中,毕竟“学而优则仕”是首选,务农、做工、经商都是相对其次的,尤其是商人商业虽有财富积累,但不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晚清的时候,因为杨柳村人常年在外经商,邮局在村中专门设有代理点,现代化的小学教育在村中也建立起来。后者的意义不亚于传统时代的引进书香,培养了一批杨柳子弟,亦使得杨柳子弟走出村外之后能够走得更远,在各行各业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人才,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兹就各代,撷英揽秀。如:

民国时期的法政人才和外交家——张履鳌。张履鳌(1887—?)江苏江宁人,早年留学美国,获耶鲁大学文学士、法学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上海尚贤堂副校长、《汉口日报》编辑、湖北省外交司长、湖北省高等检察厅检察长、汉口特区主任等职。1929年出任驻智利代办,1931---1933年任驻智利公使。

心系农村农民的人口经济学家——张履鸾。张履鸾出生于江宁杨柳村,生卒年代、早年求学等经历不详。张履鸾在民国经济学家之中,以其关注民生、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和研究著作独树一帜,先后出版过《江苏武进物价之研究》、《江宁四百八十一家人口调查》等一系列论文和专著,在民国农村人口经济领域具有扎实深厚的社会调查和研究功力,是我国当时重要的人口经济学人。

精通岐黄之术的中医世家传人——朱滋生。原名朱是祚,生于19163月,江宁县杨柳村人。中国共产党员,主任中药师。1930年在安徽、南京中药店任职员,1954年进入江苏省中医院任药剂士,1987年任主任中药师。参与编写了《中草药栽培与炮制》、《南京市中成药成方汇编》、《江苏省中草药彩色图谱》等著作,曾兼任中国药学会理事、江苏省中药研究会常务理事、南京同仁堂制药厂顾问等职。

扎根核试验研究的清华女少将——朱凤蓉。朱凤蓉,女,核试验基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21月生于江苏南京,1959年从吴淞中学毕业,1960年进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69年后一直在核试验基地研究所从事核武器技术研究工作。2000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幼年的朱凤蓉当年就是在杨柳村小学就读学习的,小学毕业后的朱凤蓉,一举考入上海有名的吴淞中学。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科联  承办单位:中国江苏网  苏ICP备070006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