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江南
苏州东村:山水古村中的江南品格
发布时间: 2023-04-13 10:18:13
东村古村位于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西山岛北部,因秦末汉初“商山四皓”之一的东园公唐秉隐居于此而得名,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全村面积约105亩,现有村民233户、714人,以茶果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村内保存有明、清建筑30余处,面积约15000平方米,现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蟹形布局,古村落独具一格
东村古村南倚栖贤山,北濒太湖,与横山、阴山等太湖岛屿隔湖相望,村落环境宁静优美。村落东西走向、南北坐落,格局呈“蟹形”。村庄主体形似蟹壳,以东西走向长约800米街巷为主轴线,两侧有多条支巷呈“丰”字展开,街道总长约3500米,宽1.5米至3米不等,以花岗石、青石铺面,两侧为青砖。村北有凤凰山、张家山,如同两个蟹钳左右环抱。有山溪流入村后池中,池通村内暗渠,向东流入东港。
古时东村各条街巷均有巷门,每至夜晚巷门关闭,且有人巡更值夜,以抗湖匪盗劫之属。同时,得益于独特的蟹状布局,古村掩映于凤凰山、张家山之间,外界不易发现,东村也因此躲过多次战火之扰。《吴郡访古记》中说道:“山在村北,傍湖崛起,形如丹凤,虽小而秀,东村富庶,得此屏蔽之力为多”。
尚义可风,古文化一脉相承
太湖西山古村落众多、各有特色,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东孝西廉南和北义”的古朴乡风民风家风,成为西山古村文化的代表。原存于东村敬修堂内的一块匾额,上题“尚义可风”四个大字,这四个字精准概括了东村古代文化的特点。早在汉初,以东园公为首的“商山四皓”,辅佐刘盈登上皇位,是为汉惠帝。功成后,东园公不求功名利禄,退隐西山,堪称侠义。北宋末年,东村徐家先祖徐揆,只身到金兵营中,要求索还被扣押的宋徽宗和宋钦宗二帝,结果被金人当堂击杀,成为大宋烈士。北方沦陷后,徐家子孙“义不居伪邦”,南渡到东村隐居,堪称忠义。明清两代,东村徐家靠外出经商发家致富,成为洞庭商帮(指出自苏州太湖洞庭东山、西山的商人,是明清十大商帮之一)中的佼佼者。以徐联习为代表的东村商人,以造福乡里为己任,修桥铺路、建祠修庙、行善积德,义门、义井等至今仍存,堪称仁义。
保护有效,古建筑星罗棋布
古村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原始风貌,拥有古街、古桥、古巷门、古民宅、古祠堂等丰富的历史古迹。其中栖贤巷门、徐家祠堂、敬修堂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萃秀堂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绍衣堂、维善堂、凝翠堂、敦和堂、学圃堂、孝友堂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
2003 年,金庭镇着力开展古村保护工作,先后编制完成《西山东村保护与整治规划》《苏州市金庭镇东村古村落保护规划》。保护范围东至环岛路村庄东入口,西至徐家祠堂西侧和东村大街西侧,北至东村大街沿街建筑北侧,南至梧巷和栖贤巷南端。面积约 4.92 公顷。古村保护重点为东村古街道、徐家祠堂、敬修堂、栖贤巷门、萃秀堂、凝萃堂、学圃堂、绍衣堂、源茂堂、崇德堂、郎润堂、仪安堂等。2004年~2020年末,总计投入2520余万元,修复敬修堂轿厅、徐家祠堂、栖贤巷门等,并开展古村环境整体整治,整修路面、黄石池塘,铺设污水管道、景观照明等。2005年,东村古村被列为苏州市控制保护村落单位。2012年12月,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被列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乡村振兴,古遗存焕发活力
1994年太湖大桥建成,让西山岛从此与外界有了公路交通。2015年环岛公路通车,让长期交通闭塞、偏居一隅的东村古村为人所知。近年来随着自来水的户户接通,生活污水处理、光缆网络的全覆盖,古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美丽村庄”“康居村庄”等建设,使得古村内外环境不断提升。古村落在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的同时,又展现出飘逸灵动的现代文明风姿,古韵与现代文明共生共辉。2020年,苏州市太湖生态岛建设启动以来,金庭镇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有了法律保障和资金支持,迎来了百年难遇的历史性发展机遇。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做电商、开民宿、农家乐……沉寂多年的古村落正日益焕发出喜人生机。
金庭古村落从历史文明中走来,正走向生态文明,走向现代化,走向小康生活,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典型古宅古建介绍
栖贤巷门 位于东村古街中部,是金庭现存最完整明代砖木建筑之一。巷门朝北,南路为巷,直通山上。相传为东园公经常出入之地。巷门面阔一间,进深四檩,设台阶,四周施青石压沿,中间小砖铺地。柱础为青石制,扁平,呈木质形,上部与柱相匹配。立柱四根,柱身略呈梭形,柱头有卷杀,置栌斗,四周刻海棠曲线。施雀替,支承脊檩。柱前出一担梁及“丁斗拱”,挑起檐檩。前、后柱之间,以月梁和穿插枋相连结。前后柱之间设青石和木坐板凳,供人休息。1986年,被列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0月,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徐家祠堂 位于东村西侧村口,大门面东,占地1000平方米。清乾隆十三年(1748)东村商人徐联习创建,次年11月份落成,共耗费白银九千余两。堂内存清王鸣盛撰《东园徐氏祠堂记》古碑,以及宰相刘罗锅题写“贞寿毓贤”残碑。祠堂前厅门阔五间,外观为两坡苏瓦硬山顶,下设青石基座。厅内九架梁前后四架卷棚,上覆草架。设枫拱,雕卷叶花纹,拱垫板及下枋镂雕人文故事。所有木构件雕刻40余幅,采用透雕、高浮雕、平雕等工艺。轩梁及前轩檩上施沥粉金线聚锦苏式彩画。2005年6月,被列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2009年,金庭人民政府出资重修大殿、享堂等,7月,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0月,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敬修堂 位于东村西上60号。大门朝南,门厅朝东。堂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占地面积1866平方米,是金庭现存最完整古宅。前后六进,10户村民共有。厅宽3米,进深4.7米,木质大门,门顶上做额枋,额枋前面设置两对圆柱形阀阅(门簪),顶端分别浮雕春兰秋菊花卉。大门左右设立砷石(门枕石),砷石上浮雕花卉。天井墙上刻着“堂构维新”四字。大厅坐北朝南,宽五间19米,分三明两暗。内宅凤栖楼五间两厢,两层楼房,12扇落地长窗上雕刻有12条龙12个月,形态各异,喻意龙凤月月相伴。每进都用天井分隔,建砖雕门厅三座,雕刻细腻。塞口墙上均嵌有吉祥图案花窗。200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分别于2007年、2015年出资整修。
萃秀堂 位于东村东上62号,清代建筑,前后共六进,原占地约1100平方米,有门厅、大厅、楼厅、后楼、客房、后楼,分别用墙门、天井隔断成院。大厅面阔三间带两厢,高敞恢宏,外观为两坡苏瓦硬山顶,花岗石基座,前设踏步四阶,厅内方砖正纹铺地。大厅撤上明造,大梁扁作,其结点处均使用荷花坐斗、镂花连机,唯三架梁坐斗上施重拱,粱背饰镂雕“双凤呈祥”山雾云,脊檩两侧置镂雕抱梁云,大梁底部及两侧均刻双线弦纹,做工极为精细。三根脊檩均饰包袱锦笔锭胜图案苏式彩绘,其金、红、蓝、白颜色仍十分艳丽。下金檩与额枋间施一斗三升牌科,拱垫板饰镂雕寿字花绘图案。金柱高4.55米,底径0.3米,青石鼓墩柱础,满雕缠枝、焦叶包袱锦式图案。柱上部出丁头拱,惜镂空蜂头、棹木已毁,柱端置栌斗,边帖檩柱根根立地,柱头均施坐斗、连机。脊檩柱坐斗上也设重拱,饰山雾云。柱间用眉形及长方形穿插枋攀连,枋上刻变体如意纹饰,夹堂板镂空万字式木雕。穿插枋下墙面用细砖斜纹满铺,大厅前设满天星落地长窗,夹堂板及裙门均雕刻花绘。
大厅前有砖雕门楼一座,制作十分精细,形式为仿木牌楼式,上筑皮条脊,出方檐椽双层,檐下置一斗三升牌科,斗座雕覆荷叶花纹,拱垫板雕梅、兰、竹、菊。上、下枋及肚兜均涂雕人物典故,惜人像全部被敲毁。
萃秀堂除门厅、厢房毁坏外,主体建筑基本保存完整,该处建筑额枋上用牌科,脊檩上饰彩绘,边贴满铺方砖。2009年7月,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科联 承办单位:中国江苏网 苏ICP备070006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