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化建设

我省首批通港达园内河运输专支线航道开工建设

发布时间: 2023-12-26 09:43:26

水运具有运量大、成本低、能耗省、环境污染少、占用资源少等独特优势。江苏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大海、大江、大河、大湖、大运河、大平原的省份,全省内河航道总里程约2.4万公里,占全国1/5,航道里程和航道密度在全国均居首位,具有发展水运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12月18日,省政府在淮安市举办首批通港达园内河运输专支线航道开工动员会。今年以来,我省交通运输部门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部署,加快干线航道成网,提升航道能级,推动二级航道从“骨架”向“网络”转变,同时提高干支互动效益,打通“神经末梢”,积极推进通港达园内河运输专支线航道建设,连通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各层次、各等级航道的组合效能,努力实现江苏特色的“门到门”水运服务。1—11月,我省已完成内河干线航道建设投资81.2亿元,同比增长98.2%。目前,宿连航道、京杭运河苏南段“三改二”暨谏壁一线船闸扩容改造工程等项目正在加速推进。

 

通港达园“小快灵”水运服务“门到门”

本次集中开工的3条专支线航道,具有里程短、实施快、效益好等“小快灵”特点。其中,淮安磨涧河提升工程将有力支撑盱眙港口产业园高端重型装备、新型建材、新型材料、粮油深加工等产业发展。近年来,盱眙县围绕科技创新能力高、生态环保门槛高、亩均产出高“三高型”项目,引导港口关联度高、产业链长、质态好的制造产业进驻港口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高端重型装备、新型建材、新型材料、粮油深加工、木材深加工产业以及港口相关联的其他产业,目前已落户项目7个,其中竣工投产项目3个、在建项目4个,总投资近80亿元,形成港、产、城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淮安工业园区航道提升工程将有效保障园区17个泊位原材料和产成品运输,徐州复新河提升工程将显著畅通丰县水运外联通道,服务丰县港区邱庄作业区加快发展。

今年3月,省政府印发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的意苏”的意见,明确要求提升支线航道功能,围绕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物流园区,推进重点通港达园专支航道建设,提高干支互动效益,充分发挥各层次、各等级航道的组合效能,实现“门到门”水运服务。

省交通运输厅港航事业发展中心相关人士表示,通港达园内河运输专支航道是干线航道的重要补充和延伸,作为内河航道网“神经末梢”,具有建设里程短、直接服务重大产业落户、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等特点,有利于实现水运“门到门”运输,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促进区域经济循环畅通。加快建设通港达园专支航道,是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的有力支撑,是建设交通强省的重要抓手,也是打造“水运江苏”的特色工作,可以说十分迫切而重要。

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加强全省内河干线航道建设,推动“强化通道、提质强网、海江河联通、‘门到门’服务产业发展”;再精准谋划一批里程短、实施快、效益好的“小快灵”通港达园内河运输专支线航道项目,以水路运输“门到门”,助推产业发展“加速度”,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

1—11月完成内河干线航道建设投资81.2亿元

今年1—11月,我省已完成内河干线航道建设投资81.2亿元,同比增长98.2%。其中,用三个月时间调整完成宿连航道按准二级预留全部前期工作,京杭运河苏南段“三改二”暨谏壁一线船闸扩容改造工程顺利开工。常州德胜河魏村枢纽、宿连航道军屯河枢纽和沭新河南船闸已建成。无锡锡北线、丹金溧漕河丹阳段航道整治工程实现全线竣工。

京杭运河江苏段是京杭运河全线航道条件最优、船舶密度最大、运输最为繁忙、航运效益最好的航段。京杭运河苏北段长475公里,现状为二级航道,而苏南段长212公里,现状为三级航道,全线等级不匹配。将苏南运河提升为二级航道,对沟通长江干线、降低物流成本、推动运输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日前,谏壁一线船闸扩容改造工程首件灌注桩灌注成功,这标志着工程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

首件灌注桩的施工工序是整个工程的关键环节之一,对于船闸整体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首件灌注桩的成功灌注,提振了各方信心,也为工程的后续施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推动内河水运重点工程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一步。接下来,镇江交通港航部门将继续按照总体计划有序推进工程建设任务,围绕围堰打设、基坑支护、老桥拆除等重要工程节点,继续强化质量安全管理,力争将谏壁船闸打造成为安全、智慧、绿色、美丽、畅通的现代化船闸,为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贡献力量。

作为全省干线航道网“两纵五横”主骨架的最北“一横”,徐州、宿迁地区向东出海重要水运通道,宿连航道(含疏港航道)全长184公里,连接京杭运河和连云港国际枢纽海港,是“一带一路”中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正按照三级标准实施建设。将宿连航道提升为二级航道,对于实现海河联运、优化我省水运网络供给和交通运输结构、增强苏北地区向海发展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宿连航道项目办主任马成刚介绍,宿连航道未来投用后可通行2000吨船舶。全体建设人员将以“平安工地”“平安百年品质工程”等专项活动为载体,推动安全、质量、进度“三位一体”相协调,确保项目如期建成优质、精品、廉洁工程,为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赋能增效。

为保质保量完成年度施工任务,宿连航道整治工程二期连云港段项目办组织各建设单位开展“大干一百天,冲刺保全年”劳动竞赛活动,结合项目施工实际将目标分解到月、周、天及各班组,以天保周、以周保月、以月保季,掀起了项目建设新高潮。截至目前,已完成“两区三场”建设并通过验收。

“作为施工方,为更高标准确保这条黄金水道建设按时交工,公司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上,全面全力加快施工进度,现在各个施工点都在紧锣密鼓组织施工,一刻都不敢耽误。”宿连航道二期工程连云港段2标项目经理闵宽俊说。截至12月11日,已开工的宿连航道二期工程连云港段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3.5%,提前20天超额完成全年投资计划。

海江河湖联动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

《省政府关于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江苏海江河湖联动的特色优势,进一步推动运输结构优化调整,紧紧围绕覆盖更广、标准更高、联动更畅、效益更好的现代化水运体系建设,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

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四个“更”来体现“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其中,覆盖更广是指形成港口、航道覆盖优势,重点围绕枢纽、大通道、产业集中区,实现二级航道联通上海、浙江、安徽等长三角省市,联通沿江港口、沿海港口和重点内河港口,联通工业园区、物流园区。标准更高是指沿江沿海港口能力更加适应国际航运船舶大型化发展,内河干线航道网络更加畅通,水运主通道能力全国一流,建成“两纵五横”干线航道网。联动更畅是指水运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衔接融合度更高更实,形成联通全球,海江河、公铁水高效联运的物流体系,沿江沿海10个港口18个重点港区规划铁路专支线,实现铁路专支线进港。效益更好是指水资源在航运领域得到更高效的利用,依托水运的产业布局更加优化,现代水运网综合效益更加凸显,“公转水”实现新的突破,水运经济、绿色、环保等社会效益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当前,江苏水运发展势头非常好。截至2022年底,基本形成“一纵两横”干线航道主体骨架,内河航道约2.4万公里,等级航道约8813公里,分别占全国的1/5、1/7,里程和密度均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已建成三级及以上航道2488公里,联通85%左右县(市、区)。内河水上服务区22个,交通运输部门管理船闸84座,2022年通过船舶287.8万艘次,过闸货物量23.3亿吨。

全省现有10个沿江沿海港口、13个内河港口,共有生产性泊位6406个;万吨级以上泊位560个;全省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达到26.2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1989万标箱。2022年完成货物吞吐量32.4亿吨,其中苏州港等7个港口(苏州、泰州、无锡、连云港、南京、南通、镇江)吞吐量均超2亿吨,数量占全国30%;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394万标箱,其中苏州港(第8,908万标箱)、连云港港(第11,557万标箱)、南京港(第19,320万标箱)位列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二十。

面对新时期更高的发展要求,“水运江苏”正朝着“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迈进。

到2025年,基本形成“联网畅通、达海通江、优质高效、保障有力”的“两纵五横”干线航道网,二级(准二级)及以上航道里程接近1100公里,形成长江干线横穿东西、京杭运河纵贯南北的“十字形”主轴;三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到2700公里,通达全省87%的县(市、区)。打造功能更加完善的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北翼,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达到28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2100万标箱。形成海江河、公铁水联运特色鲜明的水运服务体系,集装箱近远洋航线基本实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主要国家和地区港口全覆盖。水运智慧绿色安全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水运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到2035年,建成以长江干线、京杭运河为主轴的二级航道网,二级及以上航道高效覆盖省内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际枢纽海港。全面建成“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的现代化水运体系,水运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锚定总体目标,我们一共制定了7项重点任务,包括:加快打造畅通高效的内河航道网、打造协同一体的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北翼、打造经济开放的水运物流网、提升运输船舶现代化水平、提高水运服务保障能力、提升水运智慧化发展水平、加快推动水运绿色低碳转型。

“水运江苏”内涵非常丰富,不仅有基础建设、航运服务,还从智慧、绿色、文化等方面全方位打造“水运江苏”。

在打造智慧航道方面,已经建成内河干线航道电子航道图,实现基于智能手机的船舶全航程可视化精确导助航。建成全省干线航道运行调度与监测系统,实现内河干线航道可视、可测、可控、可调度。建立“远程集控、统一调度、智能监测”的船闸运行管理新模式。探索建设谏壁等自动化船闸,推动船闸“自主运行、少人值守”。

在打造绿色航道方面,因地制宜建设生态航道,开展资源高效再生循环利用技术、新能源环保节能技术的试点研究,推广应用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型护岸,形成绿色航道建设标准规范。推广应用绿色施工工艺、技术和装备,减少航道施工和维护过程对水生生态的扰动和破坏。规划干线航道疏浚土处置布局方案,健全疏浚土综合利用机制。到2025年,建成京杭运河、宿连航道等生态航道,创建2个近零碳船闸、2个近零碳水上服务区。

在打造文化航道方面,正全面推进“水运江苏·美丽港航”建设,挖掘展示“水运江苏”文化内涵,围绕“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文兴”五方面水运特质,展现“设施美、景观美、服务美、文化美”的港航形象,使港航发展成果更直接地惠及人民群众,推动江苏港航高质量发展,推动美丽中国在江苏落地见效。在连云港盐灌船闸、泰州周山河船闸开展“水运江苏·美丽港航”试点建设,将一批航标广场、航道沿线亲水廊道打造成市民群众休闲娱乐空间。

来源:新华日报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科联  承办单位:中国江苏网  苏ICP备070006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