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成果
江苏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三辑)
发布时间: 2025-02-12 15:30:12
学科组:社会学
170241 理解族别:比较的视野 范可(南京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国内多民族国家在族群与种族多样性管理上的核心议题,特别是在追求政治平等与经济共同繁荣的框架下,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族别分类策略促进各民族协同发展。该成果核心观点认为,在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下,构建互信互惠的道德共同体是民族发展的关键路径。通过对不同国家族别分类实践的对比分析,该成果揭示了族别分类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及其对民众生活的深远影响,并深入探讨了民族共同体与民族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研究方法上,该成果以文化人类学理论为主导,辅以随机访谈,同时融合史学与政治学的理论视角,展现了跨学科研究的综合优势。篇章结构上,该成果由绪论及七个章节构成:绪论勾勒族别问题的发展脉络;第一章从历史与人类学维度审视种族、族群、民族等分类概念;第二章分析国家族别分类治理措施及其民生意义;第三章探讨现代国家理念与治理实践对族群现象的影响;第四章讨论族别社群在公共领域的呈现及其与国家叙事的关系;第五章从认识论角度解析“边疆”与“民族”的互构关系;第六章阐述承认政治与认同政治的内在联系;第七章强调多民族语境下相互理解的重要性。结语重申,构建互信互惠的道德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正确方向。
170242 慈善事业中的政府、慈善组织与公众——公众微观认知的视角 毕素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该成果深入探讨了慈善事业在我国社会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着重分析了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面的慈善生活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借助社会系统理论框架,并结合定量研究,该成果审视了社会公众慈善行为、心理机制及认知对慈善事业发展的多维度影响。研究发现,慈善事业的推进在宏观上依赖于政府的政策引导,中观层面则关乎慈善组织的治理架构,而微观层面则紧密关联于公众的捐赠行为。公众的慈善行为构成了慈善事业的基石,其认知水平对慈善事业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此外,捐赠行为与政府监管效能息息相关,基层政府的慈善宣传对捐赠行为具有正面效应,慈善组织的规范运作与信息透明度亦对慈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研究方法上,该成果采取理论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策略,从社会公众的微观认知视角切入,对慈善事业的三个层次展开了深度剖析。篇章结构上,该成果首先概述了慈善事业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随后聚焦于微观层面慈善行为的心理机制及其对慈善事业的推动作用,接着归纳了影响慈善生活系统的各类要素,并最终提出了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策略建议。
170243 非均衡发展:人口发展理论的批判与建构 陈友华(南京大学)、孙永健(南京大学)
该成果深入探讨了我国人口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挑战,指出既有研究对人口均衡发展的概念界定模糊,缺乏实际操作价值。该成果对此进行了重新定义,剖析了其理论内涵,并揭示了当前理论的六大不足:操作性不强,难以评估人口规模与结构的均衡状态;理论根基薄弱,先有概念而后理论构建;与现代人口转变的实际过程相脱节;忽视人口变量的独特性;对人口数量与结构间的联动效应考虑不周;以及带有理想化倾向。
通过理论演绎,该成果对人口发展理论进行了批判性重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中国人口发展历史、经济非均衡理论及自发秩序理论的融合,该成果构建了人口非均衡发展理论,强调人口系统内部及其与外部系统间难以维持均衡状态。相较于人口均衡发展理论,人口非均衡发展理论具备更明确的判定标准、更强的现实解释力与指导性,能够反思理性主义与“计划思维”在人口问题上的局限性,促使人们正视人口失衡的现实及政策干预的有限性。据此,该成果建议未来人口政策应顺应非均衡发展的客观规律,采取重点明确、层次分明、选择性的推进战略。
170244 早期健康与阶层再生产 洪岩璧(东南大学)、刘精明(清华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早期营养与健康在社会分层与流动机制中的角色,特别是它们对个体成年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借助清华大学2012年“城镇化与劳动力移民”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该成果揭示了儿童青少年时期营养摄入与卫生状况对成人社会经济地位的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在个体生命历程中表现出差异性。
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早期营养卫生及健康(以身高为指标)具有正向效应,其中约40.5%的身高差异可归因于早期营养与卫生条件。此外,早期健康对教育成就具有显著影响,但对初次职业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ISEI)影响不显著;然而,早期营养与卫生对当前职业ISEI有显著影响,其效应与教育直接效应相当。随着年龄增长,个体健康差异加剧,对职业地位和收入产生深远影响。
该成果还指出,健康与教育获得具有累积效应,但时效不同:教育效应趋于稳定,而健康累积效应则延续至个体退出劳动力市场。当前自评健康受早期营养与身高影响较大,效应约为教育效应的五倍。最后,该成果强调了早期健康在分层机制中的关键作用,提出针对贫困与底层家庭的早期健康干预策略,有助于促进子代教育成就及社会向上流动。
170245 关系社会资本新论 陈云松(南京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个体层面的社会资本,全面梳理了社会资本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涉及本体论、方法论及实证研究等多个维度。作者着重指出,社会资本的建构性与动态演化特性长期被忽视,同时强调了主观关系强度作为社会资本测量指标的重要性。在方法论层面,作者深入剖析了内生性问题对社会资本实证研究造成的挑战,并结合模型阐释与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了社会资本领域因果推断的实践路径。
该成果的重要贡献在于,它填补了个体社会资本研究中因果效应确认的空白,特别是在基于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中。传统社会学实证研究常受研究设计、数据质量及模型设定等因素制约,难以超越统计回归的描述层面。而该成果是国内社会学界首次系统论述因果推断方法并展示实证案例的力作。
结构上,该成果分为三部分:理论篇探讨社会资本的本体论基础、强度理论、因果争议及内生性问题的应对策略,并以文献综述作为总结;实证篇聚焦社会资本在劳动力市场的效应,运用高级计量技术解析四种不同形式社会资本的因果效应,揭示其反事实因果路径;本土篇则分析劳动力市场以外的社会资本效应,涵盖政治信任、移民经济收益及学术网络等多个领域。
170246 从父职工资溢价到母职工资惩罚——生育对我国男女工资收入的影响及其变动趋势研究 许琪(南京大学)
该成果深入探讨了生育对我国男女工资收入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尤其关注性别工资差距与生育率下降之间的关联。基于1989至2015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分析,该成果揭示了生育对工资影响的时代变迁。在1980年代末,生育对男性工资呈现显著溢价效应,而对女性影响有限,彼时家庭生育动机强烈,男性工资溢价成为性别工资差距的主要成因。然而,随时间推移,男性工资溢价逐步减弱,女性则面临日益严峻的工资惩罚效应。至2015年,生育对男性工资的积极影响几近消失,而女性工资惩罚效应加剧,成为主导因素。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市场部门扩张加速,母职工资惩罚显著上升,进一步拉大了男女工资差距。生育后,市场部门女性劳动者遭受的工资惩罚更为突出,加剧了工资不平等现象。此变化为近年来性别工资差距扩大及生育率下降提供了可能解释。
针对此,该成果建议,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与家庭政策,切实保障女性合法权益,有望有效缩小男女工资差距,并促进生育率提升。
170247 传承与断裂:剧变中的中国社会学与社会学家 陆远(南京大学)
该成果深入探究了20世纪40至50年代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历程,聚焦于学者与社会、学术与变迁、知识与权力间的复杂互动。通过剖析中国社会学家个人履历及学科演进,旨在深化对社会学中国化特质的认识,并为中国社会学及社会科学未来发展提供镜鉴。该成果指出,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曲折多变,其演变不仅关乎学术进展,更与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紧密相连。
该成果由三部分构成:首先,分析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学家围绕“认识社会”与“改造社会”、“服务国家”与“批判现实”所展开的讨论与实践;其次,探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学学科变迁与社会学家命运的轨迹,特别是其与重大政治运动的交织关系;最后,反思了社会学学科制度的演变。尽管该成果属于理论层面的基础研究,但作者力求超越传统社会学史叙述框架,对中国社会学学科发展及20世纪历史命运提出了深刻见解。
170248 扶贫新机制: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组织、运作与功能 邓燕华(南京大学)、王颖异(西南财经大学)、刘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该成果聚焦于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组织特性及其对扶贫绩效的深远影响,指出工作队作为混合科层组织,在扶贫政策落实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工作队兼具科层组织与混合性特征:一方面,其具备严密的组织架构、清晰的职责划分及严格的考核机制,体现了科层组织的典型特征;另一方面,队员构成多元,身份职级各异,组织边界灵活,呈现出混合性特点。这种混合科层组织特性有利于整合扶贫资源、搜集治理信息及培养干部,但也带来了管理上的挑战,如工作重心偏离、组织纪律松弛及人际关系紧张等。
该成果还强调,驻村帮扶工作队员作为“具身的国家”代表,下沉基层,有效延伸了国家治理的触角,促进了国家与社会的深度互动。然而,国家在追求社会可读性的同时,需保持适度原则,避免过度干预,以确保治理效果的可持续性。总体而言,该成果深入剖析了工作队的组织结构、成员构成特征及其对扶贫成效的影响,为理解驻村帮扶工作队提供了更为深刻的视角。
170249 人的城镇化研究 吴业苗(南京师范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议题,系统探讨了城镇化转型过程中人的城镇化发展理论、实践路径及体制机制优化。理论层面,该成果从社会学视角深入剖析了人的城镇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农业转移人口向城市迁移及市民化的内在逻辑与面临的困境,明确了人的城镇化的核心要义、基本要求、实施路径及核心诉求。
实践层面,通过对调研数据的细致分析,该成果详细描绘了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迁移及市民化意愿的现状,并指出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在落户、公共服务覆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亟需改善。
政策研究方面,该成果提出了促进农业人口转移及完善人的城镇化体制机制的具体策略,包括拓宽迁移通道、探索新型落户方式、强化公共服务保障、解决居住难题等,并着重强调加速农民市民化进程的重要性。
该成果将人的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等议题相结合,综合考察人的社会化、现代化及发展,既彰显了“人的关怀”,又注重研究的系统性与理论深度,为学术界深入探究人的城镇化问题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170250 中国城市移民的住房——基于社会排斥的视角 方长春(南京大学)
该成果深入探讨了住房在中国城市社会中所扮演的社会排斥角色,特别是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住房市场化改革对社会分层与利益格局的影响。研究揭示,随着户籍制度松动与单位制逐渐瓦解,人口跨区域流动加剧,城市成为多数人的工作与居住中心。然而,尽管传统社会区隔机制有所缓解,持续攀升的城市房价却日益成为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生活的主要壁垒,逐渐构成一种新的社会排斥机制。
该成果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基于大型社会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住房市场化对城市移民群体的排斥效应。研究指出,住房市场作为社会排斥机制,在中国城市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影响力不亚于传统的集体排斥机制。与西方国家相类似,住房在中国亦成为制约低收入群体,尤其是外来移民进入并融入城市生活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该现象的深刻剖析,该成果不仅拓宽了社会分层领域的研究视野,还对当代中国利益分化现象及住房政策的“非预期”后果进行了反思。该成果为住房政策的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尤其对于缓解房价上涨引发的社会不平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70251 如何打开黑箱?——关于教育不平等的西方民族志研究及其启示 沈洪成(河海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民族志视角下的教育不平等研究,通过系统梳理与整合相关文献,构建了教育过程不平等的全面知识框架,并结合中国实际,探索中国教育不平等问题的叙事方式。其核心议题为阶级优势如何通过学校教育过程得以体现,特别是运用民族志方法,深入探究学校内部师生互动与教学过程,剖析社会阶级在学校具体情境中的生成机制。
该成果内容涵盖五方面:首先,提出学校教育过程中的“黑箱”问题;其次,梳理西方教育不平等研究中“揭开黑箱”的路径;进而,基于路径比较,展现教育过程不平等的整体认知图景;随后,探讨如何依据中国经验,运用民族志方法讲述中国教育故事;最后,进行总结与讨论。
论文指出,西方民族志取向研究主要发展出四条路径:学校分类的社会建构、课程知识的社会组织、不同阶级学生在教育中的适应及学生文化的意义建构。这些路径在关注焦点与研究思路上存在差异,综合之可揭示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机制。然而,当前中国教育不平等研究多集中于定量方法的社会分层与流动领域,学校田野研究相对匮乏。在中国教育系统快速变革的背景下,学校民族志方法对理解阶级分化过程的作用尚未充分展现。该成果强调,中国教育不平等机制更为复杂,亟需以学校为田野,深入探究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现象。
170252 独弦不成曲:“全面两孩”后时代生育政策中的“自我”与“他者” 郭未(南京大学)
该成果深入剖析了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妇女生育模式的历史性变迁,探究了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因素借助国家政策对生育率变化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在生育政策由“一胎化”向“全面两孩”转型的过程中,生育行为逐渐由私人领域转向社会化,成为一种准公共产品,政府旨在通过提升出生率以缓解人口负增长、补充劳动力并应对老龄化挑战。与此同时,伴随养老、税收等社会再分配制度的改革,年轻一代的公共税收贡献超越了家庭经济回馈,这进一步强化了生育政策社会化的压力。
该成果引入“自我”(Self)与“他者”(The Other)概念,构建了分析“全面两孩”政策所面临“自我”困境的理论框架。从“他者”视角出发,建议政府通过强化母婴健康、学前教育及妇女权益保障等政策领域,破解生育政策的“自我”困境,为徘徊于生育决策边缘的群体提供更多生育机遇。最终,该成果旨在为“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中国人口规模与结构的健康发展提供策略建议,推动人口政策向更加严谨、多元及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此外,该成果强调,未来人口政策的革新不仅要响应生育率变动的需求,还需兼顾社会再分配制度的长期效应,确保生育政策在新社会经济背景下得以有效落实。
学科组:新闻传播学
170253 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与舆论舆情:新媒体语境中的考察 丁柏铨(南京大学)、夏雨禾(温州大学)、丁晓蔚(南京大学)
该成果深入探讨了新媒体语境下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与舆论舆情间的互动机制,并分析了这一现象在现代社会中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研究聚焦于三大关键问题:新媒体环境中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如何催生舆论与舆情;两者如何相互作用及其内在规律;以及如何有效管控由此产生的舆论舆情风险。核心观点包括:舆论是公众围绕特定话题展开讨论,涉及议论与参与者;舆情则涵盖未公开表达的意见、态度及情绪;新媒体语境下的舆论舆情关系显著区别于传统媒体环境;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在新媒体中遵循特定规律,尤其在舆论舆情的触发与运行上;新媒体环境中的舆论舆情与社会心理紧密相连,引导工作需全面覆盖舆论、舆情及社会心理;大数据技术对于分析舆论舆情至关重要;同时,构建新媒体语境下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与舆论舆情的关系模型,并重视评估舆论引导效果。
该成果采用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确保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篇章结构分为两部分:上卷理论阐述与历史回顾,下卷则聚焦实证研究与对策建议,体现了学术探索与应用研究的有机结合。
170254 “我们”从何而来:象征、认同与建构(1978-2018) 张健(苏州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中国社会快速分化背景下公众持久政治认同的构建问题,核心在于探索通过何种传播路径,促使自媒体时代的公众在认知、情感及实践层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制度及政策等形成积极评价、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该成果认为,政治认同是政治体系与社会行动者间互动的结果,是情感、态度及效应的集合,并驱动政治参与与实践。从建构主义视角看,政治认同是双方持续传播互动的产物,兼具双重主体性与客体性。
研究方法上,该成果融合历史主义视野与深度解释学,运用长时段考察框架,分析“女排精神”偶像化、抗战剧等政治传播案例的时间脉络;通过深度解释学,细致还原案例的社会语境、危机背景及建构路径,探讨国家在构建公众政治认同中积淀的文化传统。
篇章结构上,该成果共七章,绪论阐述研究问题、方法及理论框架。一至五章分别运用深度解释学分析“女排精神”、电视法治节目、抗战剧、纪录片及新综艺等案例,探究其社会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及建构策略。七章为结语,总结国家在构建公众政治认同中的文化传统。
170255 修辞、叙事与认同:网络公共议题中的话语政治 曹洵(苏州大学)
该成果以微观话语政治为视角,深入探究了网民在公共议题讨论中的话语生产模式与形态,进而揭示了主导性话语与民间话语间微观权力运作的机制。网民话语作为社会舆论的关键构成,扮演着意义争夺的核心角色。在网络环境中,声音纷扰复杂,话语生产形式丰富多样,网民通过创造独特符号、运用特定修辞策略、构建解释框架及实施文本行动,塑造各类议题与事件。此外,社会公共议题往往蕴含深厚的历史底蕴,映射出社会的动态变迁。
该成果聚焦于多层次的话语生产过程,提供了多元化的阐释视角,旨在揭示话语权力在不同层次与背景下如何运作。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备实践意义,尤其是在网络舆论治理领域,能够为公共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促进多元舆论场域间的良性互动。通过该成果,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网民在公共议题讨论中的话语实践,以及这些实践如何影响社会舆论的形成与发展。
170256 民国广播事业史研究 谢鼎新(南京财经大学)
该成果创新性地提出了“民国广播事业史”概念,超越了“现代广播史”或“旧中国广播”的传统表述,全面审视了广播发展的技术革新、频率管理、资金投入、事业规模、媒介生态及社会环境等多维度要素。通过实证研究方法,该成果整合了民国时期广播史料,特别是在档案、旧报刊及回忆录中,勾勒出民国广播的历史发展轨迹。本土化视角凸显了民国广播在中国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独特性,深入探讨了教育传播、娱乐功能、主持人专业化、听众调查及公司化改革等关键问题。
该成果结构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按时间脉络,将广播发展分为引进起步(1923-1928)、黄金发展(1928-1937)、抗战时期(1937-1945)及战后重整(1945-1949)四个阶段,系统阐述了各阶段广播事业的特征。下篇则从政策法规、广告经营、技术支撑、关键人物及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广播事业等横向维度,考察了民国广播的代表性议题。结语总结了广播在促进国家统一、工业发展及语言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强调了广播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可替代性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多元影响。
170257 我说故我在:青少年网络语言生活方式研究 郑欣(南京大学)等
该成果聚焦于青少年群体与网络语言间的互动关系,深入剖析了青少年生活方式与网络语言之间的动态建构历程。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并融入生活方式的多维度变量,从传播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探究了青少年作为主体在网络语言生产与传播中的复杂互动机制。研究数据源于2015年5月至2018年12月期间的深度访谈,涵盖了273名具有差异化特征的青少年样本,包括年龄、学历、家庭背景及兴趣圈等维度。
研究发现,网络语言不仅塑造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植根于他们的生活方式之中,二者间形成了“传播”与“建构”的循环互动。网络语言的产生与传播是青少年追求群体区隔时形成的传播共识,体现了他们与周围文化、社会的互动与交融。此现象揭示了青少年如何利用网络语言表达对同伴的追求、认同的向往及情感的抒发。研究进一步强调,尽管社交渠道、平台及表达工具日新月异,但青少年在情感需求与行为模式上的共性依然稳固。
该成果为理解网络语言形成机制及其与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关联提供了重要视角,也为成人社会洞察当代青少年生活与情感需求提供了深刻见解。
170258 电视纪录片“自塑”国家形象研究(1958-2018) 武新宏(扬州大学)
该成果深入探讨了电视纪录片在构建国家形象方面的作用,融合影视学理论与国家形象塑造研究,系统剖析了电视纪录片在国家形象构建中的深层内涵与运作规律。研究揭示,纪录片不仅是国家形象的媒介再现,更是通过影视艺术创作规律实现国家形象自我认知与投射的过程。此外,电视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历史进程可划分为五个阶段:从“积极发展”的中国形象,到“激情奋进”的中国形象,再到“寻根觅路”的中国形象,继而是“转型求变”的中国形象,最终是“复兴崛起”的中国形象。
该成果强调,纪录片需增强自我塑造国家形象的意识与能力,以在国际舆论环境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研究方法上,该成果采用比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系统梳理了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历史脉络,通过纵向与横向的深入剖析,全面解读了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具体内容与实践策略。结构上,该成果共八章,绪论部分探讨了国家形象与纪录片的关系;第一章阐述了电视纪录片与国家形象的相关理论;第二至第六章详细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形象的塑造路径;第七章则聚焦于电视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具体方法与策略。
170259 “集体的组织者”:一条列宁党报语录的百年政治文化旅行 刘继忠(南京师范大学)
该成果从观念史与实践史的双重视角,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经典表述“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简称“提法”)的百年政治文化演进。借助萨义德“理论旅行”与刘禾“跨语际实践”理论框架,该成果剖析了“提法”由外来观念向本土实践转化的历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生成的历史逻辑。
成果内容分为六部分:首先追溯“提法”传入中国的背景,指出其1901年初现而1929年由《布尔塞维克》首次披露的缘由,涉及列宁著作的早期译介与政治文化环境的制约。随后,分析“提法”如何成为革命语录,特别是在中共中央委员间的传播,以及《上海报》《红旗》等媒体的推动作用。接着,探讨“提法”在延安《解放日报》改版中的本土化过程,指出“全党办报”理论是对“提法”思想的深化。之后,研究“提法”在中共全国执政后的再次兴起,及《人民日报》的探索与经验。最后,分析“提法”语录表述的淡化,并探讨其精髓如何融入中共党报文化。该成果总结了“提法”观念与符号的转化,与“跨语际实践”理论对话,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提法”百年历程中的演变轨迹。
学科组:图书情报与文献学
170260 俞樾全集(共三十二册) 汪少华(复旦大学)、王华宝(东南大学)主编,王其和(山东师范大学)、乔秋颖(江苏师范大学)、傅杰(复旦大学)、王博(复旦大学)、张晓青(东南大学)、金钰(连云港市教育局)、顾莉丹(上海古籍出版社)、倪永明(江苏大学)、滕振国(上海大学)、谢超凡(华中科技大学)、刘珈珈(江西教育学院)、孙炜(杭州师范大学)、王欣(上海市建平中学西校)、颜春峰(杭州师范大学)、魏庆彬(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孙幼莉(上海古籍出版社)、黄曙辉(上海归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乔玉钰(东南大学)、张龙飞(复旦大学)、张燕婴(中国国家图书馆)、余力(南京市诚信小学)、田松青(上海书画出版社)、胡文波(上海古籍出版社)、白朝晖(东南大学)、王倩倩(常州工学院)
该成果致力于全面辑录并出版《俞樾全集》,旨在填补俞樾研究领域的空白,为读者提供一个资料完备、文本精确、标点无误、段落分明的版本,具有深远的文献保存、学术研究及文化传承价值。俞樾秉持“通经致用”的学术理念,倡导“梯梁后学”的学术导向,在经史子集诸领域均取得了丰硕成就,对中华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学术风格,尤其是对传统学术的批判性审视及对近代学术转型的推动作用,亟需通过全面整理与出版得以彰显。
尽管已有部分俞樾著作面世,但仍存在文字舛误与标点不当的问题,且诸如《春在堂尺牍》、《诸子平议》等重要作品尚未得到完整梳理,亟需增补与精校。鉴于此,该成果深度挖掘并精心整理这些古籍,以确保其学术可信度和价值。
研究方法上,该成果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精心遴选底本,广泛参校诸本,细致比对校勘,确保内容的准确无误与完整无缺。同时,注重文本细读,科学分段,精确标点,以清晰展现文本层次与逻辑关系。此外,还融合跨学科研究法,增强该成果的学术深度。篇章结构上,全书含总序、学术性前言、新编总目录、主体内容及后记,共19种32册,依经史子集排序,各部均附《前言》,详述成书背景、学术脉络、内容概览、价值评估、版本情况及整理说明,并附有详尽校勘记,校勘成果以当页注释形式展现。
170261 学术“全评价”体系论 叶继元(南京大学)
该成果开创性地构建了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的“全评价”学术评价体系,旨在应对学术评价中质量与创新力下滑、过度量化及形式化等挑战。该体系经由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验证,指出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应涵盖评价主体、客体、目的、方法、标准及指标、制度六大核心要素,这些要素相互关联,其中评价目的居核心地位。评价主体以学术共同体或同行专家为主,评价客体则可从形式、内容及效用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该体系融合定性与定量评价,强调评价标准与指标的关键作用,并视评价制度为其实施保障。
研究方法上,该成果综合运用文献/历史研究、概念分析、比较研究、案例分析、专家访谈等多种方法,旨在明晰学术评价的核心概念,整合定性与定量评价,并将其拓展为涵盖三大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全书共七章,首章概述了学术“全评价”体系的基本概念、背景、目的及意义;随后章节详细阐述了该体系的理论基础、实践支撑、构建原则、构成要素及维度,并探讨了其特色与应用实例;末章则分析了学术界对该体系的反响,并对其未来的推广与发展进行了展望。
170262 How important is scientific software in bioinformatics research?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international and Chinese research communities(科学软件对生物信息学研究的贡献度研究——基于国际和中国学术社区的比较研究) 杨波(南京农业大学)、Ronald Rousseau(鲁汶大学)、王雪(南京工业大学)、黄水清(通讯作者,南京农业大学) 该成果深入探讨了科学软件在生物信息学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并分析了国内外对科学软件的依赖程度及其对学术论文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均高度依赖科学软件,但在软件提及方式及应用时滞上存在差异。国际学术界更倾向于引用新软件,且接纳新工具的速度通常快于国内学者,尽管两者间的时滞差距正逐渐缩小。此外,高影响因子期刊更倾向于发表采用最新科学软件的研究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学术论文的质量与所用科学软件的质量呈现出显著正相关。
在研究方法上,该成果采用基于引用、提及及下载等指标的量化评价模型,对国内外生物信息学领域科学软件的贡献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科学软件在该领域的重要地位。
该成果结构严谨,共分为五部分:引言部分强调了深入研究科学软件学术贡献的重要性;文献综述全面回顾了国内外科学软件的应用现状及其质量评价研究;研究方法部分详细阐述了样本选择、数据采集及指标构建等;结果部分则深入剖析了科学软件的应用行为、趋势、价值及其对学术论文的贡献;最后,研究总结部分基于量化分析结果,系统归纳了科学软件在学术领域的贡献,凸显其不可或缺的作用。
170263 图博档数字化服务融合:理论、方法、技术与实证 朱学芳(南京大学)等
该成果聚焦于图书、博物馆和档案馆(图博档)数字化服务的融合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现代数字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融合服务模式。该模式旨在应对当前图博档数字化服务中存在的资源兼容性弱、重复建设频发及管理条块分割等挑战。该成果以网络信息环境为依托,深入探索智能化技术如何促进图博档资源的融合建设与一体化服务管理,进而加速文化信息资源在城乡及不同民族群体中的普及与利用,推动区域文化均衡发展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研究方法上,该成果融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旨在为图博档数字化服务融合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施路径。智能化技术在提升服务效率及扩大文化信息资源覆盖面方面的核心作用得到了特别强调。篇章结构上,该成果由上下两集共13个部分组成,总字数约145万字,内容全面覆盖图博档数字化服务融合的基本概念、数字资源理论、多维度服务融合策略、文化遗产资源管理融合、服务融合管理机制等关键领域。此外,还深入探讨了数字图博档影像信息资源的构建与检索、版权管理、知识图谱构建、服务交互与推荐系统、移动服务及可视化技术应用等具体方面。
170264 宝卷文献丛刊(共三册) 王定勇(扬州大学)主编,骆凡(扬州大学)、尚丽新(山西大学)编著
该成果致力于对蕴含深厚文化底蕴与传承价值的宝卷进行系统性的整理与研究,旨在提供精确且全面的学术资料,以弥补宝卷研究领域基础文献稀缺的现状。宝卷不仅承载着民俗文化、信仰叙事、地方智慧及民间文艺等多重价值,还展现了独特的写本文献特性。现存宝卷多为抄写本,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和地域色彩,同时映射出抄写者的个性特征。该成果力求保持民间书写的原始风貌,客观再现宝卷文献的真实面貌。
该成果分辑出版,《宝卷文献丛刊》第一辑含三卷:其一为《扬州大学图书馆藏宝卷(上下)》,详尽记录了扬州大学图书馆所藏的113部宝卷,并影印了20部珍稀版本,总计343千字;其二为《吴语区民间宝卷选集》,收录了吴语区45种宝卷,涵盖神圣故事、世俗故事及小卷等,共计740千字;其三为《泰山宝卷(上下)》,记载了9部泰山信仰相关的宝卷,并影印了2部孤本,总计720千字。三卷合计,字数高达1803千字。
研究方法上,该成果综合运用文献稽考与田野调查等手段,按地区、专题及馆藏分类整理宝卷文献,并运用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及辑佚学等方法进行汇编与出版。
170265 江苏艺文志(增订本)(共二十八册)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江庆柏(南京师范大学)主编
该成果专注于对江苏籍作者及其著作的系统性整理与研究,旨在彰显江苏文化的卓越成就,并为江苏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文献支撑。《江苏艺文志》(增订本)囊括了自上古至清末及部分晚清前期逝世的江苏籍作者之著作,共计13卷,依地域顺序编排。该书采用以年代系人、以人物系书的编纂体例,每条目均含作者小传及所著书目,书名下列有图书类别、现存版本及收藏单位信息,部分条目还收录了私人藏书。
该成果的核心目标有二:一是求全,力求全面收录本省籍作者的著作及重要校刻之作,涵盖众多影响深远的典籍;二是求实,确保所有材料真实可靠,以对读者负责。增订本在原版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与扩充,新增了作者、小传、著作及版本信息,并增添了馆藏信息及简明提要,便于读者深入理解与使用著作,对深入研究具有引导作用。
相较于原版,增订本在规模上显著扩大,作者人数由27,529人增至29,617人,著作字数则由85,309种增加至约1,282.6万字,增幅达三分之一。该成果更完整、丰富地展现了江苏学人的著述风貌,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源。
170266 情报学研究方法与技术体系 章成志(南京理工大学)等
该成果致力于系统整理情报学领域的相关方法与技术,并据此构建情报学研究方法与技术体系,旨在为情报学科建设、教育体系完善及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结合情报工作实践,探索该体系的应用,为情报工作的有效实施与未来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该成果聚焦于三大核心议题:一是如何利用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从情报学研究方法语料库中自动提取研究方法实体;二是如何对这些实体进行聚类,以构建情报学研究方法的二级与三级分类体系;三是如何融合传统分类与机器学习生成的分类,最终构建完整的情报学研究方法与技术体系。
其核心观点包括:研究方法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关键,情报学研究方法与技术体系对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语料标注为研究方法的有效提取与聚类奠定了坚实基础;人工梳理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能够降低人工成本,确保体系构建的稳定性和可解释性;结合内容分析与机器学习技术,能够加速体系构建过程,并具备良好的推广性。
研究方法上,该成果综合运用了网络调查、文献分析、比较研究和综合集成等手段,全书共12章,前4章介绍人工梳理的体系,第5至9章阐述机器生成的体系,第10至12章则探讨特定情境下的体系构建。
170267 数字化助推概念解析及研究进展 余译青(南京邮电大学)、王宇成(中山大学)、朱庆华(通讯作者,南京大学)
该成果深入剖析了数字化助推的概念,通过文献综述总结了当前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数字化助推作为跨学科概念,聚焦于数字化决策情境下,利用用户界面设计元素来引导个体判断与决策。该成果将数字化助推理念引入我国图书情报学领域,为人机交互界面研究提供了新颖的理论视角,同时也为平台供应商优化界面设计、提升平台价值提供了实践策略。
研究围绕四大核心议题展开:首先,阐述了数字化助推的理论与现实背景,并明确了其定义;其次,分析了现有数字化助推工具及其应用场景;第三,从心理学和行为学视角探讨了数字化助推工具的设计原理;最后,概述了数字化助推的研究趋势。
该成果指出,数字化助推源于数字化决策情境中的选择架构问题,其独特之处在于尊重并保持了个体的自由选择权。21种主流数字化助推工具拥有坚实的心理学与行为学理论基础,通过有效融入人机交互界面,能够显著影响用户行为决策。尽管数字化助推研究已取得初步进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于在线购物、捐赠、环保和选举等领域,研究方法以社会调查、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为主。未来,基于数据挖掘的适应性和个性化助推研究具有广阔前景。篇章结构上,该成果涵盖了数字化助推的理论背景、现实需求、文献综述、设计机理、应用场景及研究趋势等内容。
170268 计量视角下的科技评价 俞立平(常州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学术评价与创新绩效评价在科技评价体系中的核心作用,特别是在计量方法的应用层面进行了深入探究。通过指标创新、方法优化与改进等方面的探索,该成果促进了多属性评价方法的演进,为学术评价与创新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作出了重要贡献。
基本观点涵盖:评价指标作为学术评价基石,其完善性直接关乎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不当的评价方法应用可能导致评价不公;完全依赖客观评价法不切实际,因评价本身蕴含主观性;多属性评价方法构成系统工程,需全面考量各环节;无绝对最优评价方法,关键在于方法适配性;学术评价应融合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及替代计量学等多维度指标;单一计量模型在创新绩效评价中缺乏稳健性,需多元模型综合测度;标准化评价指标可能引发实际权重偏差,需解决自然权重问题以确保评价公正;宏观层面适用的评价方法,其结果不宜微观解读;产业创新速度及绩效评价研究尚待加强。
研究方法上,该成果综合运用了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统计学、经济计量学及系统科学方法。篇章结构上,全书共七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至第五章系统阐述了多属性评价方法的创新与优化,第六章与第七章则分别针对学术评价与产业创新绩效评价进行了专题探讨。
170269 江苏中药志(共三册) 陈仁寿(南京中医药大学)、刘训红(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
《江苏中药志》是该成果呈现的一部鸿篇巨制,系统性地搜集与整理了江苏省中药材资源及其利用状况,共囊括408种药物,辅以1200余幅精美插图,分三卷编纂,总字数逾380万字。该成果广泛援引古今文献,详尽阐述了植物、动物及矿物类中药材的基原、分布、生长习性、栽培技术、采收加工、鉴定方法、炮制工艺、化学成分、药理效应、药性理论、功效主治及用法用量等,填补了江苏省中药志领域的空白。
内容编排上,该成果兼顾实用性与系统性,尤为注重药物的生药学特性、实验研究成果及临床应用情况。植物类药物依据药用部位科学分类,同类药物则按药名首字笔画排序,极大提升了检索便利性。每种药物均配以精细墨线图或实地彩照,便于读者直观比对。此外,该成果凸显江苏地域特色,所录药材均为本省出产,并专辟篇章收录历代地方志中关于道地药材的分布与利用记载,展现了江苏中药材的历史脉络与地方特色,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篇章结构上,该成果分为三大板块:全面介绍药物基础信息与应用情况;融合古今学术研究成果;突出江苏地方特色,提供实用性药材资讯。这一系统性工作为中医药学的深入研究及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参考资料。
学科组:教育学
170270 卓越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具身培育研究 王会亭(南京晓庄学院)
该成果聚焦于卓越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育议题,深入探讨了教师核心素养形成的具身性因素及其相应的培育策略。核心观点概括如下:首先,离身认知观将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育局限于身心二元的框架内;其次,认知、身体与环境共同构成了教师核心素养形成的具身性要素;第三,具身培育模式能有效推动卓越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塑造;最后,构建有效的支持系统是实现卓越教师素养具身培育的关键。
研究方法上,该成果综合运用了文献法、个案研究法、参与式观察法和访谈法。通过文献综述,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个案研究深入剖析了卓越小学教师计划及高级研修项目;参与式观察揭示了核心素养培育中的“离身性”难题;访谈法则为提出有效对策提供了实证基础。篇章结构上,该成果由六部分组成:导论、卓越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的界定、构成与特性、培育中的“离身性”困境、形成的具身性因素、具身培育的路径选择以及支持系统构建。这些章节全面探讨了教师核心素养的理论框架、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尤其强调了具身认知对教师教育改革的启示与推动作用。
170271 人工智能的教育哲学思考 张刚要(南京邮电大学)、梁青青(南京邮电大学)
该成果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对现代教育核心概念(诸如主体、交往、知识等)的阐释与重构,并对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进行了理性剖析。核心观点概述如下:其一,人工智能倾向于从学生行为数据中提炼“事实”,并构建数学化“规则”,却往往忽略了教育的本质,特别是人的价值与意义;其二,教育具有显著的情境依赖性,每个“事实”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因果关系,而人工智能当前更多聚焦于探寻相关关系,对因果关系的处理尚显薄弱;其三,面对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应保持理性审慎的态度,既不盲目推崇,亦不全面排斥。
该成果运用演绎推理方法,依托哲学等上游学科的理论支撑,避免了经验归纳式的理论构建路径。篇章结构上,该成果分为四章:第一章探讨教育主体观的历史沿革及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分析哲学基础及人工智能对教育主体的影响;第二章分析教育交往观的变革及人工智能提供的新视角,阐述教育交往从“独白”至“对话”的转变,并提出人工智能对“人与非人”交往的独到见解;第三章聚焦于知识观的演变,讨论从客观主义至主观主义的知识观转型及人工智能对知识形态的重塑;第四章总结全文,提供对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作用与局限的深刻洞察。
170272 大学组织绩效管理制度设计研究 胡仁东(江苏师范大学)
该成果致力于探讨大学组织绩效管理制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议题,旨在为大学绩效管理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南。核心观点涵盖:其一,从多元理论视角审视大学绩效管理制度设计,确保了其科学性、合理性与现实针对性;其二,公共性追求构成了大学组织绩效管理制度设计的基石;其三,在制度设计过程中,需兼顾普遍规律与个体差异。
研究方法上,该成果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以梳理学术脉络与最新进展,个案研究法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为例考察绩效管理实践,以及模型构建法以构建大学绩效管理制度设计框架。
篇章结构上,该成果由绪论及六章正文构成,共七部分。第一章阐述大学组织绩效管理制度设计的理论基础;第二章分析国外大学绩效管理制度的特色;第三章概述国内大学绩效管理制度的现状与挑战;第四章探讨大学绩效管理制度设计的基本构成要素;第五章解析大学绩效管理制度设计的价值取向;第六章提出大学绩效管理制度设计的模型。该成果通过文献分析、个案研究与模型构建,在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三个维度上,深入剖析了大学绩效管理制度设计的理论依据、现实问题及其实践路径。
170273 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实习是否获利?——基于109家企业的实证分析 冉云芳(苏州大学)、石伟平(华东师范大学)
该成果融合经济学与教育学视角,运用成本收益理论,深入探讨了企业参与顶岗实习的短期与长期成本收益,并构建了校企合作研究的理论框架。核心观点包括:企业参与实习的短期成本聚焦于人力成本,短期收益则体现为人力增值,长期收益则源自学生留任所带来的人力资源累积效应。该成果还建立了基于成本收益的投资回报率模型,系统分析了企业参与实习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尽管多数企业从实习中获益,但仍有超过四成的企业面临亏损,盈亏平衡点和投资回收期受实习时长及行业特性的影响;而长期收益则高度依赖于学生留任率,并显著受到企业基本特征与实习安排的影响。
针对提升企业参与实习的积极性,该成果提出了以下对策:构建实习企业筛选体系,并标准化学生实习培养计划;依据行业特点合理设定实习周期;建立成本收益核算机制,提供专项补贴与奖励;强化校企沟通,共同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研究方法上,该成果采用访谈与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构建模型,并通过统计分析法建立回归方程,深入剖析了影响成本收益的关键因素。
170274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投入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汪雅霜(南京大学)、汪霞(南京大学)
该成果针对我国10所高职院校的8951名学生展开调查,深入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投入度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研究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并借鉴院校影响力模型构建了研究框架。描述性统计与聚类分析主要用于描绘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投入度的现状,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则用于探究影响学习投入度的诸因素。研究建立了三个模型:学生个体因素模型、院校特征因素模型及学生个体与院校特征综合模型。
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在互动性学习投入方面表现较高,但自主性学习投入相对较低。学生个体因素,尤其是学习兴趣,对学习投入度具有最为显著的影响。相较于院校声誉,院校的支持力度对学习投入度的影响更为突出。基于此,该成果提出以下建议:首先,高职院校应围绕技术技能培养,创设ARCS情境,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引入“互联网+”技术,优化教学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后,加大院校支持力度,构建“三位一体”模式,以增强实习实训效果,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投入度。
170275 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改革促进公平的新方向 陈南(南京师范大学)、程天君(通讯作者,南京师范大学)
该成果立足于系统观、发展观与实践观,深刻剖析了“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议题,积极回应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呼唤。首先,该成果明确了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导向,即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强化教育系统在支撑、服务与引领能力上的提升,涵盖高标准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卓越的创造力与竞争力,以及高素质的教师与管理队伍。其次,指出体系建设需遵循提质促公的政策导向,将“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视为核心要义,其中质量为前提,公平为内在要求,人民福祉为政策归宿。
此外,该成果强调制度保障的重要性,认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石,需精准推进高质量发展,妥善处理短期与长期利益、传统与现代观念、单点突破与协同推进等矛盾。最后,该成果指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动力源自深化开放发展,需通过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内部协调及促进内外联动,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展现开放包容的发展姿态。
170276 大学生创业人才测评与培养 疏德明(苏州大学)
该成果致力于构建创业人才胜任力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内容规划。通过质性研究,该成果提出了创业人才胜任力的圈层结构模型,详细阐述了其构成、层次及内涵,为大学生创业所需能力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框架。同时,借助量化研究方法,该成果开发了一系列创业人才测评工具,实现了创业人才评估、选拔与培养的系统化与全面化。结合量化统计与个案分析,该成果还提出了具有实操性的创业人才培养策略。
核心观点涵盖:创业胜任力由三个层次构成,与创业的不同阶段紧密相关,为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测评与培养提供了清晰的目标与内容;新编的创业测评工具展现出高信效度,成为评估、选拔与培养大学生创业人才的有效手段;提出的创业人才培养建议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特别强调了创业教育的关键时期、家庭经济状况对创业意向的影响,以及创业胜任力在创业教育与意向之间的中介效应。
研究方法上,该成果综合运用了文献计量法、质性研究法、调查法与个案研究法,确保了测评工具与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与实用性。篇章结构上,该成果分为四部分:创业研究历史与现状概述、创业测评工具编制、创业现状分析与培养建议提出、以及成果应用实例展示。
170277 Investigation of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frontier-line and non-frontier-line medical staff during a stress period(压力时期一线与非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安媛媛(南京师范大学)、孙一静(南京师范大学)、刘正奎(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陈雅茹(南京师范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新冠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在疫情高峰期及其后续阶段的心理反应。基于针对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深入调查,该成果提出,在分析心理反应时应区分不同亚群体,并综合考量积极与消极心理因素。研究揭示,医护人员所处的高风险、高压力工作环境易导致其出现焦虑、抑郁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负性心理问题,因此,干预措施应聚焦于缓解其负性情绪和认知。同时,该成果亦强调关注医护人员的积极心理资源,如抗逆力,通过增强其应对逆境的能力,以促进其心理健康与适应能力。
研究方法上,该成果融合了问卷调查与访谈,增强了研究的多元性和可信度。篇章结构方面,该成果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研究背景、目的及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概况;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研究方法与程序,包括样本选择、问卷收集、测量工具及统计分析方法;第三部分为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第四部分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五部分作为结语,着重强调了提升外派支援医护人员的抗逆力,以及关注留守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70278 高等教育学的持续探究 王建华(南京师范大学)
该成果对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围绕学科认同、研究理路及未来愿景三大维度展开系统理论分析。在学科认同层面,该成果着重剖析了高等教育学的制度化进程、人性假设基础、学科合法性及其与教育学的内在联系,明晰了高等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与角色定位。研究理路部分,则探讨了教育学视角、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辩论、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多学科融合等方法论,揭示了高等教育学作为跨学科领域的建设策略与路径。
面向未来,该成果从高等教育学的现实危机与改造需求出发,借鉴妇女学等跨学科领域的发展经验,深入探讨了高等教育学的知识重构问题,并从学科范式转型的视角,指明了学科发展的未来方向。该成果认为,高等教育学应立足于当前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实践,作为推动高等教育实践改进与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学科,在后工业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尽管当前学科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但这仅是过渡阶段,未来高等教育学需突破传统学科范式的束缚,以交叉学科的新范式进行重构,以适应后工业社会的需求,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关键学科。
170279 社会认知互动的多维刻画:协作学习投入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 马志强(江南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协作学习中的社会认知互动规律,旨在通过多维理论视角描绘学习者在群体互动中的综合状态,并构建相应的分析框架,以探索动态与可视化的分析方法。协作学习投入被视为群体内部社会认知互动的基本视角,该成果着重关注了行为参与、观点建构、关系维系和共享调节等方面的交互作用,强调了协作学习投入的多维性、动态性和关联性,并指出需深入分析多主体间的耦合作用关系及群体观点的发展脉络。
篇章结构上,该成果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奠定了协作学习投入的理论基础,构建了分析框架与指标体系;第二部分探讨了运用经验取样法、多模态交互分析等方法对协作学习投入进行动态评估与分析的路径;第三部分则通过行为参与模式和社会认知网络对协作学习投入进行了可视化呈现;第四部分则聚焦于协作学习投入在真实学习场景中的应用问题。该成果巧妙融合了教育实证研究与信息科学分析方法,为协作学习投入的研究提供了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洞察视角,为推动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70280 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研究 陈琳(江苏师范大学)
该成果专注于教育信息化驱动教育现代化战略的研究,特别是针对教育信息化实践中遇到的理论滞后、成效不足及概念陈旧等挑战。该成果指出,要推动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必须重新诠释智慧时代下的教育信息化内涵,其核心在于围绕新战略创新策略与路径,突破传统理论与方法的束缚。信息技术的革新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标志,而教育现代化则需彰显智慧性、智能性、融合性和引领性。有效策略涵盖应用驱动、深度融合、机制创新和科技支撑;特色路径则包括工程驱动、创新行动、示范引领及公平驱动。
研究方法上,该成果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比较研究、观察分析及迭代设计,紧密结合中国教育实践,探索创新提升的路径与发展趋向。篇章结构上,该成果采用“总-并-分”框架:前两章总体阐述智慧时代下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关联;第三至五章并行探讨战略定位、策略制定与实施路径;第六章则聚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讨论,旨在促进战略的有效落地与实施,为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170281 美国研究型大学慕课可持续商业模式的借鉴研究 钱小龙(南通大学)、顾金春(南通大学)等
该成果聚焦于美国研究型大学慕课商业模式的深度探究,旨在构建可持续的慕课商业模式,并为“互联网+教育”商业模式的创新理论提供理论支撑。自“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以来,资本市场对“互联网+教育”领域的关注度显著增强,该领域已进入商业模式竞争的新阶段。慕课的可持续商业模式不仅受国家政策、教育改革及社会需求的推动,还与大学慕课自身的发展现状紧密相连。该模式起源于数字化学习的革新潮流,借鉴了世界主流慕课平台的商业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成熟完善。同时,创新大学慕课的可持续商业模式需兼顾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多维度价值。
研究方法上,该成果采用混合并行策略,融合国际比较、德尔菲法、模型建构等多种方法,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实证研究与思辨论证相结合的手段,全面揭示了美国研究型大学慕课商业模式的本质与运行规律,并深入探讨了其对中国大学慕课发展的启示与借鉴价值。篇章结构上,该成果涵盖五部分:大学慕课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慕课商业模式的构成元素分析、慕课商业模式策略的应用阐释、对慕课商业模式问题的反思与启示,以及对慕课商业模式未来革新方向的展望。
170282 人的城镇化:城镇化进程中人的心理与行为适应研究 田晓明(苏州科技大学)、彭彦琴(苏州大学)等编著
该成果聚焦于“人的城镇化”核心议题,深入剖析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的心理与行为适应机制。研究重点涵盖文化融合与心理适应、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创就业意向与行为三大维度,以失地农民、农民工及随迁子女等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及案例分析等方法,从心理压力调适、幸福感影响因素、创业创新行为、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精神信仰与心理适应等视角,系统探讨了“新市民”的适应过程与机制。
该成果提出“心理与城市互构”的核心观点,强调理解心理秩序与城市秩序的辩证关系对于解决中国城市化综合失序问题至关重要。研究认为,合理的城市行动、制度与空间布局能有效构建城市综合秩序。政府、社区与个体需协同合作,提供文化、心理与社会支持,满足居民安全、归属、尊重及价值实现需求,增强心理弹性,缓解文化差异带来的心理冲突,促进文化与心理适应,实现社会和谐。该成果为“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提供了坚实的心理学支撑,为提升居民幸福感与获得感作出了重要理论贡献。
170283 信息化学习设计:聚焦五大维度 沈书生(南京师范大学)
该成果基于“学习结构”视角,致力于探索信息化学习设计的新路径,旨在通过优化师生行为过程,实现学习目标。在继承并完善“五维学习设计”思想的基础上,该成果聚焦于影响学习结构的五大核心维度:“人、物、事、境、脉”。研究着重探讨了学习目标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倡导通过项目化方式诠释“境”的内涵,并将其转化为具体学习内容,同时强调学习内容间的逻辑关联,以阐明“脉”在学习中的意义。
此外,研究指出,学习过程作为影响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需关注“事”对学习结果的实践影响。为促进学生学习,现代技术元素支撑的学习空间成为重要媒介,研究强调了理解“物”及其对学习的支持作用,特别是新型学习空间所扮演的角色。基于这一系统性学习设计思路,该成果提出在学习过程中,“人”应肩负主要责任,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促进认知发展。
整体而言,该成果贯穿学习目标、内容组织、学习过程与支持条件的合理设计,旨在通过多维度探讨,为学生提供更精准的学习支持路径,推动教育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170284 融合视角下儿童关心他人的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 侯晶晶(南京师范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儿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场域中关心他人的实践现状、问题及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基于生活德育视角,该成果深入剖析了儿童对父母、同学、陌生人和邻居的关心行为,揭示了结构性问题。研究发现,儿童通过家务协助、照料父母等方式表达关心,但在思想层面常遇父母阻碍,呼吁家庭教育法制化、现代化以提升关心层次。
在关心同学方面,儿童态度积极,但实施难度大,受限于教育实践与机会。通过班组串换制教育实验,该成果提出促进儿童关心同学的策略,有效解决了动机、行为表达及效果反馈等障碍。
对于关心陌生人,儿童行为较少且单一,但国际比较研究显示,培养平等、关心、信任等价值观能缩小心理与道德距离,增强陌生人伦理教育意义。
该成果综合运用质性、量化及比较研究方法,全面分析儿童关心他人的道德实践,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此外,还关注残疾儿童在关心他人方面的挑战,揭示其入学率及融合教育困难,并提出相应对策。该成果为提升儿童道德学习与德育实效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170285 论良知的现代教育价值 高伟(江苏师范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良知论,旨在回应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并提出以良知为核心的教育现代化路径。良知论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具有根本性价值,但需创造性转化以适应现代教育需求。该成果指出,良知论的创造性转化不仅可为构建中国特色教育话语体系提供路径,也为探索中国教育现代性提供可能方案。其核心理念在于唤醒个体良知,塑造德性,重塑教育伦理基础,推动教育信仰形成。
该成果运用文献研究、思辨及解释学方法,深入挖掘良知论的思想源流与历史意义,探索其现代教育价值。通过解释学循环与现实互动,深化对良知的理解。篇章结构上,首先提出教育现代性的挑战,特别是中西现代性差异,强调良知论的文化自觉意义。其次,分析良知本体论内涵,回归教育本真,凸显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与西方的不同,强调良知论的天理与人心同构。接着,探讨良知在德性塑造中的作用,指出中国传统教育更重视内在良知唤醒,而非西方德性论路径。最后,强调良知作为教育信仰的终极关怀,为教育提供深层次价值支撑。
170286 语文教育回望与前瞻 徐林祥(扬州大学)
该成果致力于探究中国语文教育的本质与发展规律,旨在填补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并为当代语文教育改革提供建设性意见。核心观点认为,语文教育本质上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教育,对汉语为母语的学生而言,更是其母语教育。语文教育涵盖口头与书面语言、狭义语言与言语、语言形式与内容三个层面,具有掌握生存工具、奠定发展基础、弘扬民族精神及传承人类文化等多重价值,尤其在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培养规范使用母语能力及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意义重大。
该成果运用文献、历史与比较研究方法,全面剖析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展望未来发展。篇章结构上,首章从“语言”概念出发,奠定语文教育基础;第二至四章分别探讨语文课程、教材与教学的现状与挑战;第五章聚焦语文教育家的贡献与研究;第六章则讨论学科建设路径与策略。该成果主张中国语文教育应走民族化、科学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为语文教育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170287 中国留学教育能否减少生源国人口贫困——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证研究 谷媛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邱斌(东南大学) 该成果深入剖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留学教育之间的关联,并探讨了留学教育在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吸引外资及技术溢出等方面对减贫的积极作用。研究显示,扩大中国留学教育规模能显著改善生源国的贫困状况:来华留学生规模每提升1%,生源国贫困人口比例即下降0.02%,贫富差距缩小0.005个百分点。这一减贫效应在中低收入及贫富差距较小的国家尤为突出。
该成果建议,中国政府可通过优化留学生政策,特别是利用“中国政府奖学金”等优惠措施,增强教育合作项目的精准度和多元化。同时,提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科学的留学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以提升留学教育的整体效能,为生源国的减贫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该成果采用定量分析法,基于“一带一路”沿线46国数据,深入探究了留学教育促进减贫的内在机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证依据。这一研究不仅丰富了留学教育与减贫关系的学术探讨,也为推动国际合作与共同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170288 为何“案牍劳形”——时间政治视角下的大学教师学术规训 操太圣(南京大学)
该成果运用批判理论与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大学教师的学术生活节奏、情感焦虑及专业身份构建。研究指出,时间不仅是外在管理因素,更与教师个人经历及未来期望紧密相连,影响专业身份重塑。时间政治的本质在于竞争性学术制度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在“五唯”政策破除后,教育应回归本质,树立正确时间观,促进管理制度的发展性功能,缓解教师焦虑与身份危机。
核心观点涵盖:一是学术工作需教师自主性、沉潜性,体现“匠艺劳动”中的专业自主与创新;二是强势管理使学术工作规范化、效率化,绩效评价严格管理;三是时间加速促使教师重构专业身份,影响专业发展与生存方式;四是竞争性制度环境中的时间政治通过管理主义意识形态,使时间成为衡量教师工作价值的标准,实现自我规训;五是“五唯”政策破除后,应重新审视学术工作本质,营造有利学术生态,落实政策要求。
该成果从时间政治视角深入分析教师学术生活挑战,并提出新时代背景下改善教师管理策略的理论反思与实践建议,为优化教师学术生态、促进专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170289 教育信息化服务供给的转型方向与实施路径 郑旭东(江苏师范大学)、任友群(华东师范大学)
该成果深入剖析了我国教育信息化服务供给的现状与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转型路径。当前,教育信息化服务供给存在结构单一、市场活力匮乏、经费短缺及制度滞后等问题。因此,亟需向优质多元、开放创新的供给模式转型,具体包括:优化供给结构,强化创新服务;采用“政府购买”模式,促进供给开放;结合需求与供给管理,提升管理效能;构建高效制度,确保经费投入长效精准。
该成果建议,转型应从政府、市场、企业及制度等多维度协同推进。政府应提升治理能力,主导服务供给改革;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激发市场活力;鼓励“互联网+教育”企业创新参与,丰富供给主体;同时,完善制度体系,为教育信息化服务供给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该成果为教育信息化服务供给的改革转型构建了系统理论框架,明确了各层次改革措施,为我国教育信息化2.0发展及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有助于推动教育信息化服务供给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70290 中小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教科书的视角 乔晖(盐城师范学院)
该成果聚焦于教科书在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效用,深入探讨了其融入日常教学的路径。研究表明,语文教科书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载体,其内容与结构对价值观教育影响深远。鉴于中小学生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需实施多角度、深层次的引导。
该成果采用内容分析、统计分析与比较研究法,细致剖析了教科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元维度,揭示了其在不同版本中的具体体现。此研究为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教科书及学科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篇章结构上,该成果首先概述了中小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接着,探讨了教科书与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联,分析了价值观如何通过语文教科书融入学生生活;进而,研究了新时期语文教科书中价值观内容的演变;详细阐释了新时代语文教科书中的价值观念,并通过实证分析展示了自70年代末以来的变迁;最后,提出了基于教科书塑造核心价值观的策略,建议丰富价值取向,拓展呈现方式,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170291 乡村振兴与农村职业教育变革 马建富(江苏理工学院)、陈春霞(江苏理工学院)、吕莉敏(江苏理工学院)
该成果深入探讨了农村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核心作用与改革路径,着重强调其在人力资本积累与乡村内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该成果融合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及管理学等多学科视角,依托人力资本理论、共同体理论与多源流理论,全面剖析了农村职业教育如何适应乡村振兴需求,应对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挑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篇章结构上,该成果分为四编九章,首先概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与困境,构建了改革转型的基本框架。随后,探讨了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功能的拓展,聚焦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农民工及乡村精英的培养,并提出后扶贫时代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的融合策略。接着,深入研究了县域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城乡融合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及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构建,提出创新路径。最后,梳理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制度配置与政策创新,分析了政策变革动因,并指明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政策创新方向。
该成果为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旨在提升教育服务的适应性,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持续发展。
170292 教育的哲学方法与问题 薛晓阳(扬州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教育研究中的方法论议题,深入剖析当前国内教育科学研究领域哲学与实证之间的张力,特别是研究伦理的缺失问题。核心观点认为,教育研究不应割裂哲学方法与实证研究,而应实现二者的统一;理论与经验在方法论层面应形成有机整合。本土方法论建构被视为教育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石,其观念与立场直接塑造教育科学的学科特性。教育研究是一项伦理要求极高的艺术,需在观察与数据分析基础上深化思考。
该成果运用哲学反思与价值观辨析方法,系统审视教育科学方法论的历史演变、当前争议及其对学科发展的作用,着重强调研究方法的伦理维度与价值规范。内容涵盖绪论、取向抉择、文本与方法论、知识传统、研究立场、科学论争、学科属性、方法论形态及伦理议题等八章,并在后记中总结归纳。
该成果为教育研究方法论反思与理论构建提供了深刻洞见与指导,有助于推动教育科学方法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170293 基于柯氏模型的高职教师培训评价体系构建 聂伟进(江苏理工学院)、汪卫平(杭州师范大学)
该成果基于威斯康辛大学Donald Kirkpatrick教授的四级培训评价模型,创新性地构建了适用于江苏省高职教师培训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采用纵向四层(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与横向三级(逐步细化的三级指标)相结合的结构,着重从教师持续专业发展视角出发,兼具操作性与导向性。该体系为高职教师培训提供了科学系统的评价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并为其他省份的培训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该成果分为三个核心部分:首先,阐述了高职教师培训评价改革的迫切性,指出当前以项目绩效为核心的评价模式需向更科学、导向性更强的模式转变;其次,回顾了柯氏四级培训评价模型的发展历程及其在高职教师培训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最后,详细介绍了江苏省高职教师培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历程,通过实践探索、调研分析及专家评估等方法,形成了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方法上,该成果综合运用文献法与德尔菲法,广泛吸纳国内外研究成果与政策导向,结合专家智慧,最终提出了这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评价体系。
170294 “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 黄启兵(苏州大学)、田晓明(通讯作者,苏州科技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我国“新文科”发展战略,系统剖析了“新文科”概念的起源与特性,并提出建设路径。源于2018年中共中央的提出,“新文科”在新技术驱动、新需求涌现及新国情背景下应运而生,区别于传统文科的式微及国际同类概念。其特性涵盖学科交叉、知识应用及国情适应性,其中前两者为国际共性,而国情适应性彰显了中国“新文科”的独特性,强调政府主导的国家工程特色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建设路径上,该成果指出四大关键:人才培养需注重创新、适应与卓越,与时代发展同步;学术研究应强化技术融合、跨学科及应用导向;社会服务需紧随国家与社会需求调整;管理模式则需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跨学科平台并扶持优势学科。
研究方法上,该成果融合了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及思辨研究。篇章结构上,分为三部分:首论“新文科”的起源,追溯其历史脉络;次析“新文科”特性,辨析学界观点,阐明中国“新”之所在;终提建设路径,涵盖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及管理创新,为“新文科”发展提供全面指导。
170295 OECD教育产出指标的内涵与启示 邵泽斌(南京师范大学)
该成果深入剖析了OECD教育产出指标体系,着重探讨其构成特色、内涵意蕴及教育价值,凸显了其在教育现代化指标设计中的参考价值。OECD该体系注重教育的整体效能、过程性进展及社会效益,从个体、教育组织及社会三个维度精心设计与调整指标,涵盖父母教育水平对子女学历的影响、教育程度对就业及收入的促进作用、毕业率、成人教育水平及教育的社会贡献等关键方面。
篇章结构上,该成果分为三个核心部分:首先,概述OECD教育产出指标体系的形成与构成;其次,细致分析教育的个人产出(聚焦于个体知识、能力与素养的提升)、组织产出(通过中高等教育毕业率及完成率衡量教育效果)及社会产出(关注教育对劳动市场、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的作用)。最后,运用统计分析与比较研究法,深入解读OECD教育指标数据,揭示其内在特性与规律。该成果指出,OECD的设计理念为我国教育现代化指标框架的构建提供了宝贵借鉴,特别是在指标结构优化与新增指标设置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70296 高校社会参与:提升高校学生公民意识的一种基本路径与相关因素 俞冰(江苏理工学院)、杨帆(苏州大学)、许庆豫(通讯作者,苏州大学)
该成果深入探讨了高校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着重强调通过课堂教学与社会参与等路径增强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公民意识涵盖对自由、平等、正义等价值的认同,个体权利与社会责任意识,以及参与政治生活和关注全球事务的意愿。借助理查德·涅米的曝光与选择模型,该成果揭示了高校社会参与影响学生公民意识的机制,即外部环境刺激学生信息选择与内化,从而提升公民意识。
篇章结构上,该成果首先分析了高校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随后探讨了社会参与的作用机制,并提出了提升公民意识的基本策略。通过问卷调查,结合相关分析、探索性与验证性因素分析,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高校社会参与程度与学生公民意识呈正相关,政府信赖与学校卷入在此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研究指出,促进高校社会参与、增强政府信赖及加深学校生活卷入,是提升学生公民意识的关键举措。该成果不仅丰富了公民意识教育的理论体系,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与策略指导。
170297 结构与行动: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社会学研究 齐学红(南京师范大学)
该成果从历史社会学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基础教育改革的历程,揭示了改革过程中结构性力量与多元利益群体围绕知识与权力展开的复杂博弈。研究指出,基础教育改革由国家行政、基层学校及家长群体三大力量交织驱动,因目标差异导致改革进程艰难,常现反复,共识与协同推进仅为理想状态。
该成果综合历时性与共时性分析,融合宏观与微观视角,并吸纳实证研究与行动研究等多种范式。篇章结构上,含绪论、九章正文及结语。绪论阐述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社会学价值;第一章分析课程改革中的力量较量;第二章探讨学校变革的微观环境;第三章论述教师在改革中的角色;第四章基于教师生活史解析体制化生存状态;第五章讨论教学改革中的习惯力量;第六章关注学生话语实践在改革中的作用;第七章分析政府与家长对学校变革的外部影响;结语则展望教育变革的未来走向。该成果为理解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丰富视角与深刻洞见。
170298 双向算度:数字化生存中的教师 宗锦莲(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该成果依托社会学理论,系统探究了中小学教师角色及其职业特性,尤其聚焦于数字化社会背景下教师在“算度”体系中的生存状态与行动逻辑。研究深入剖析了教师的“被算度性”、“算度性”及“算度间性”,并考察了教师与社会、结构、制度等群体间的共谋关系,进而揭示了影响教师行为的核心要素与基本逻辑。
该成果结构严谨,共八章,除导论与结语外,主体含六章。导论概述了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及理论立场。第一章阐释了“算度”作为数字化社会核心机制的内涵特征,并提出理论模型。第二章探讨了教师与“算度”的内在联系及独特表现。第三、四章基于实证研究,分别考察了教师的“被算度”状态与“算度”行为,指出“分数”异化教师成长,且教师通过标准化手段“算度”学生,制约其创造力与潜能。第五、六章则分析了数字化社会中的可控性与有限性,揭示了教师在“算度”体系下的异化现象,并将这一议题拓展至更广阔的社会视野。
170299 纳入高等学校招生体系的综合素质评价:“难为”审思与“能为”创建 程岭(江苏师范大学) 该成果深入探讨了综合素质评价在高等学校招生体系中的运用,并针对高中与高校在实践中遭遇的难题进行了剖析。研究指出,问题的核心在于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尤其是高中校级评价与高校招生间缺少省级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支撑。高中面临功能定位模糊、评价标准缺失等挑战,而高校则面临信度不足、创新乏力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难题,该成果提出了构建以标准体系、评价体系、衔接体系和监督体系为核心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方案。具体而言,该系统涵盖明确的内容类别与评价标准(标准体系),科学的人员组成与评价原则(评价体系),以及有效的选项申报与择优积分机制(衔接体系),同时辅以科学的监督与奖惩机制(监督体系)。
篇章结构上,该成果分为三部分:首先分析高中与高校的困境,归因于现行系统的局限;其次提出具体对策,强调省级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建设;最后阐述该系统建立的实际意义,指出其能减轻高中与高校负担,破解困境,促进个性发展、诚信建设及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的“能为”。
170300 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变迁逻辑:历史制度主义视角 潘懋元(厦门大学)、朱乐平(苏州大学)
该成果深入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影响因素。研究指出,我国高职教育政策历经发展主导型、巩固发展主导型、改革发展主导型和深化发展主导型四个阶段,各阶段发展深受经济体制、管理模式及传统文化等深层结构因素的影响,展现出显著的路径依赖特征。政府与高职院校的理性决策在政策变迁中扮演核心角色,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管理机制的创新改革及个体需求的满足则成为推动政策变迁的主要驱动力。
篇章结构上,该成果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历史制度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并论证其在政策研究中的适用性;其次,系统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的历史演变,详细梳理了四个阶段的社会经济背景、主要政策举措及其特点;最后,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理论深入分析高职教育政策变迁的深层结构、动力机制及路径依赖现象,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该成果为高职教育政策的制定与优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170301 Test anxiety impairs filtering ability in visual working memory: Evidence from event-related potentials(考试焦虑削弱视觉工作记忆过滤能力:来自事件相关电位的证据) 宋锦涛(南京大学)、Lei Chang(澳门大学)、周仁来(通讯作者,南京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考试焦虑对工作记忆加工效率与有效性的影响,特别是高考试焦虑个体在面对一般性及考试相关干扰刺激时的抑制控制能力。研究发现,考试焦虑者的抑制缺陷不仅局限于考试相关刺激,还扩展至对一般性干扰刺激的基本抑制能力。此缺陷主要影响工作记忆的加工效率,而非加工的有效性;即考试焦虑者虽能执行工作记忆任务,但效率较低。
为验证此观点,该成果设计了两项实验。实验一通过调整知觉负荷,探究高低考试焦虑者在过滤一般性干扰刺激上的差异;实验二则关注他们在过滤考试相关干扰刺激时的表现。结果显示,低负载时,高考试焦虑者尚能过滤干扰,但高负载下则力不从心。相反,低考试焦虑者在高负载下表现出色,低负载时则稍显不足。
此外,尽管在衡量工作记忆有效性的K分数上,高低考试焦虑者无显著差异,但在反映加工效率的CDA波幅上则差异明显。高考试焦虑者在面对两类干扰刺激时均表现出较差的过滤能力,且其工作记忆加工效率较低。这一发现为揭示考试焦虑的产生机制及其对认知加工的影响提供了新视角。
170302 教育人工智能的发展难题与突破路径 杨现民(江苏师范大学)、张昊(江苏师范大学)、郭利明(江苏师范大学)、林秀清(江苏师范大学)、李新(江苏师范大学)
该成果深入探讨了教育人工智能的技术架构、应用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研究指出,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未来教育变革的关键趋势。当前,我国教育人工智能尚处于初级阶段,面临教育数据匮乏、应用场景不明晰、人机信任缺失及专业人才短缺等难题。
在技术框架方面,该成果强调,教育人工智能的构建需超越技术堆砌,应深度融合教育需求,贯通数据、算法、技术及应用四大要素,以促进教育领域对技术的深入理解与共识。应用层面,应聚焦于教育目标与价值体系,满足特殊群体的补偿教育、常规业务的替代教育及个性发展的适应性教育需求。
此外,该成果还指出,教育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超越技术视角,立足现实问题,采用系统思维,从产品研发、应用拓展、人机协作、多方协同及试点示范等多维度综合推进。
研究方法上,作者综合运用了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及现状调研等手段,深入剖析了教育人工智能的核心问题及发展路径。篇章结构上,该成果依次涵盖教育智能化时代背景、技术框架、应用模式、面临挑战及未来发展路径等五大板块。
170303 社会结构与高等教育分流 孙启进(淮阴师范学院)
该成果通过实证研究,深入探讨了社会结构与高等教育分流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指出,社会结构显著影响高等教育的流层与流向结构,且在学历社会背景下,学校层级与专业选择对毕业去向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使高等教育分流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分化机制。此外,社会阶层对毕业生的职业路径具有显著影响,特别是其个体所属的社会阶层。尽管社会结构作为隐性力量,在高等教育入学及毕业去向方面发挥重要制约作用,但这种制约存在限度。
研究方法上,该成果采用量质结合的方式,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9省13所高校共3049份定量数据,并结合访谈等定性资料,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证基础。
篇章结构上,该成果共分为六章:前两章介绍研究背景与方法;第三、四章分析社会结构对高等教育流层与流向结构的具体影响;第五章探讨高等教育分流的社会后果;第六章讨论不同社会阶层的高等教育获益差异;结语部分总结社会结构与高等教育分流的关系,并进行理论提炼。
170407 教师参与学校治理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下的分析 魏叶美(南京晓庄学院)、范国睿(华东师范大学)
该成果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一个教师参与学校治理意愿影响因素的模型,旨在弥补现有研究框架的不足,促进中小学学校治理结构的完善与现代化进程。研究揭示,教师参与学校治理的意愿受到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及参与治理态度的显著影响。该成果指出,管理者需赋予参与者足够的影响力作为激励措施,否则可能面临参与失败的风险,并建议构建规范化、制度化的学校治理意见反馈机制,以提升参与者对学校发展的影响力。同时,该成果强调,参与治理有助于增强共同体意识,特别是应关注新教师及非教代会代表等“边缘”群体的参与。
该成果遵循规范实证研究的框架,结构严谨,分为引言、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研究方法、实证结果及讨论与建议五大部分。在研究方法上,该成果采用量化研究方法,主要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旨在为政策制定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进一步推动教师在学校治理中的积极参与,加速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通过这一综合性研究,该成果不仅深化了对教师参与学校治理意愿影响因素的理解,还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有助于推动学校治理结构的优化与现代化进程。
170414 On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knowledge structures and attribution functions(关于知识结构和归因函数之间的对应) 沈荣鑫(泰州学院)、林寿(宁德师范学院)、葛洵(通讯作者,苏州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知识空间理论,特别是粒状知识空间与归因函数在教育心理学领域的应用探索。粒状知识空间的概念由Doignon和Falmagne在其2011年的专著中首次提出,旨在通过定义粒状归因函数,构建知识结构的伽罗瓦连接。然而,粒状归因函数的直接刻画问题长期悬而未决,此问题在知识空间理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Falmagne和Doignon明确提出了直接刻画粒状归因函数的关键挑战。
2021年,研究者团队在知识空间理论的应用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创新性地引入了拓扑学的最新理论,对知识空间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并收获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研究团队提出了知识评估中的双向可识别性概念,这一概念的引入有效弥补了以往知识评估系统中单向评估的不足,并对可识别知识结构的技能多重映射进行了深刻而实质性的刻画。
该成果不仅为归因函数在知识空间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还进一步推动了知识空间理论的发展。这一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得到了国际权威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sychology》的认可,并已成功发表于该SSCI收录的期刊上,标志着研究团队在知识空间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170415 场域、动力、价值:高校与城市的共轭关系研究 涂宝军(徐州工程学院)、丁三青(中国矿业大学)
该成果引入共轭理论,旨在深入探讨高校与城市之间的复杂关系,着重分析其间理想与现实、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异性。共轭理论以其协同性与发展性的理论基础,以及合作与制衡、互惠与平等的思想内涵,展现出较强的理论适切性。该成果认为,高校与城市之间的共轭关系趋向于形成帕累托最优状态,其关键因素涵盖场域、动力和价值三个方面。
具体而言,共轭场域决定了高校与城市的空间布局,强调两者能够超越地理界限,共同构成一个动态、开放且非线性的系统。共轭动力则体现了高校与城市对社会发展的共同影响,二者之间存在控制与自治的权力博弈,呈现出竞争与妥协并存的生态模式。共轭价值则具备多元性和递进性,涵盖了高校与城市的共生、依赖、互动和竞争等四大事实条件,旨在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该成果采用理论思辨法与模型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了高校与城市共轭机制的基本框架,并运用图表、模型等手段,结合多学科理论深入阐述了共轭机制的形成与运行路径。从哲学层面引入共轭理论,该成果在场域、动力和价值三个维度上对高校与城市的互动机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形成了对高校与城市共轭关系的全新理论认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科联 承办单位:中国江苏网 苏ICP备070006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