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成果
江苏省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四辑)
发布时间: 2025-02-14 09:19:14
学科组:经济学
170304 现代农业保险产品机制创新研究 林乐芬(南京农业大学)等
该成果聚焦于现代农业保险产品的机制创新,尤其关注江苏地区农业保险创新试点产品的运作机制及成效。从供给侧与农户微观视角出发,该成果探讨了农业保险创新产品的驱动因素及其对农户决策的影响,旨在为全国农业保险创新提供政策启示。
具体而言,该成果首先分析了试验区内的农作物收入保险、价格指数保险、气象指数保险、涉农贷款保证保险及农业保险巨灾理赔等创新产品的实际运作机制与效果。其次,深入探讨了试验区与非试验区农户对这些创新产品的响应意愿,揭示了农户响应的异质性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促进农业保险产品推广的条件。
研究方法上,该成果综合运用了定性、统计与定量分析,通过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响应意愿,层次分析法评价试点效果,并利用Tobit模型识别影响现代农业保险产品发展的关键要素。篇章结构上,该成果共十一章:导论、概念与文献综述、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随后几章分别探讨了不同创新保险产品的机制,第十章聚焦现代农业保险产品机制优化,第十一章总结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70305 How does emission trading reduce China's carbon intensity? An exploration using a decomposition and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approach(碳交易如何减降碳强度?基于分解分析和双重差分法的考察) 周波(南京财经大学)、张成(南京财经大学)、宋海莹(南京财经大学)、王群伟(通讯作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该成果深入探讨了碳交易试点对碳强度降低的效果及其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显示,碳交易试点对降低碳强度具有显著成效,截至2016年,平均每年推动碳强度下降约0.026吨/万元,展现出持续稳定的减降效果与高效率贡献。全国碳市场建设可借鉴现有试点的经验。然而,碳交易试点的减排机制仍受工业发展制约,未来需从优化能源结构和降低能源强度入手,进一步挖掘碳交易的减排潜力,以避免对工业发展造成过度限制。
研究方法上,该成果融合了双重差分(DID)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LMDI)法。通过DID法,从碳强度总体变动中分离出碳交易试点的影响;运用LMDI法,将碳强度变动分解为不同因素,深入剖析碳交易试点对这些因素的具体作用,从而明晰其在降低碳强度中的机制。
篇章结构上,该成果分为五部分:引言、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实证结果以及总结与政策启示。
170306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如何影响制造业结构升级?——一个集聚经济与熊彼特内生增长理论的综合框架 韩峰(南京审计大学)、阳立高(通讯作者,长沙理工大学)
该成果深入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揭示,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凭借规模经济和技术外溢效应,有效推动了本地及邻近地区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多样化集聚则主要依赖规模经济效应,其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在长期内更为凸显。然而,地方政府盲目追随中央产业政策,导致了低质量的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未能形成对周边地区的空间外溢效应。
此外,该成果还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不同地区与行业的差异性要求政策制定需因地制宜,以精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
在研究方法上,该成果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外部性与制造业创新过程相结合,构建了理论模型与空间分析框架,并基于多重空间权重矩阵,运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篇章结构上,该成果共八部分:引言、文献综述、理论框架与计量模型构建、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动态空间面板计量估计与结果阐释、稳健性检验、进一步分析以及结论与政策启示。
170307 互联网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微观机制与宏观效应 安同良(南京大学)、杨晨(南京财经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数字经济时代下,互联网对中国经济地理格局重塑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显著改变了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行为模式,增强了企业的选址自由度,进而弱化了地理空间的限制,可能引发经济地理格局的深刻变革。具体而言,房价成为影响企业分布的关键因素,互联网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传递低房价地区的优势信息,降低了企业迁移的机会成本,促使企业由高房价区域向低房价区域转移,从而推动经济地理的重构进程。
此外,互联网的作用效果与接入成本呈负相关,与用户规模呈正相关,其正反馈效应进一步放大了分散力,强化了区域经济格局的重塑。然而,接入成本的存在也可能导致部分地区陷入互联网发展失衡的困境,进而加剧区域经济差距。
在研究方法上,该成果综合运用了基于新经济地理模型的短期一般均衡分析,以及静态与动态空间计量模型等多种方法,系统深入地探讨了互联网对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影响机制。
170308 卜凯农户调查数据汇编(1929-1933)丛书(共十三册) 胡浩(南京农业大学)、钟甫宁(南京农业大学)、周应恒(江西财经大学)编著
该成果是对卜凯于1929至1933年间组织的农村调查数据进行系统整理与出版的产物,该调查覆盖中国22省、172地区及16786农户,是民国时期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的宝贵资料。原始数据最初存于南京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图书室,因长期存放而濒临损毁。为保护这份珍贵遗产,研究团队运用现代数据整理技术进行全面复原,不仅成功保存了数据,还填补了民国时期农户微观调查数据的空白。
该成果的整理与出版历时18载,历经原始资料扫描、数据录入与校对、整合与修复等多个环节。2003至2008年间,南京农业大学与日本东京国际大学合作完成了电子化工作。随后,依托南京农业大学资助,大量研究生与本科生投入18个月进行数据录入与核对,完成基础整理。通过专家咨询与计算方法,团队修复了数据缺失与不准确部分,并依据卜凯《土地利用统计资料》推算度量衡转换率,确保数据精准。
该成果不仅弥补了20世纪30年代农户统计资料的不足,更为研究中国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社会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具有深远的历史与学术价值,为理解近代中国农业经济史及农村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170309 社会网络、策略最优化与风险控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刘海飞(南京大学)、柏巍(南京大学)、刘嘉怡(南京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社会网络理论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旨在构建和完善基于社会网络的行为决策、互动学习、资产配置优化及风险管理等模型、算法与系统,并深入剖析其对金融市场质量的内在影响机制。该成果为投资者提供了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石,同时为监管部门的政策制定与宏观监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提升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及制度创新具有重大科学意义。
核心观点包括:金融市场展现出复杂性、非线性及网络结构特征,多元市场主体与异质交易行为构成复杂网络;市场参与者具有互动学习特性,通过更新市场信息和交易数据进行博弈;金融科技的发展推动了定量化策略和交易模式的变革,促进了复杂数据分析与应用。
研究方法上,该成果融合复杂多维混频大数据处理、Python编程技术,结合数理建模与仿真、计量实证分析、机器学习等跨学科手段,开展理论建模与实证研究。篇章结构上,第一章综述金融市场社会网络与投资者决策、资产组合、风险控制等研究的最新进展;第二至第八章基于社会网络理论,探讨金融资产最优配置、期现套期保值、基金业绩评价等问题及上市公司伦理效应;第九至第十二章则对技术与应用进行拓展研究,深入分析分级基金折溢价套利、波动溢出强度等议题。
170310 转型背景下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理论与经验 徐志刚(南京农业大学)等
该成果深入剖析了中国合作社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展望,兼具学术与实践价值。核心观点涵盖:合作社凭借规模经济与交易成本降低优势,但当前中国条件尚难支撑其普遍高质量发展,受限于市场制度环境与农户规模化进程。中国合作社发展重数量轻质量,虽有部分成效显著,但总体与政策预期存差距。服务功能薄弱,尤其在农资采购、销售及加工投资上,受成员异质性、市场势力及产业链质量要求限制。盈余形成及分配机制缺失,成员异质性与食品安全体系不完善是主因。合作社组织形式多样,与小农户分化及地区条件紧密相关,应走多元化发展道路。政策不应替代合作社内生动力,不当支持或碍其发展,应注重构建良好制度环境。
该成果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构建分析框架,采用七省2003、2009、2014年合作社调查数据,结合计量经济模型与案例分析,实证研究合作社发展。篇章结构包括合作社现状梳理、问题剖析、理论框架搭建及政策建议,全面而系统。
170311 审计基本理论研究:审计客体视角 王会金(南京审计大学)、郑石桥(南京审计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深入探讨了审计的基础性问题,并特别从审计客体的视角进行了详尽研究。审计制度的构建需解答诸如审计本质、需求、客体、主体、内容、目标、方法、结果应用及其与系统环境关系等一系列核心问题,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审计基础性理论的框架。
从审计客体维度划分,审计可分为公共政策审计、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工程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及资源环境责任审计等类型。各类审计客体在上述基础性问题上形成了既有共性又具个性的理论。该成果强调,在阐释这些问题时,需兼顾共性与个性,以全面把握各类审计客体的具体需求与特征。
在研究方法上,该成果不仅关注审计理论构建中的普遍性问题,还深入剖析了不同审计客体对基础性问题的独特要求,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理论完善与实践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这一综合研究路径,该成果为审计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与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170312 制度因素、对外贸易与中国新型比较优势构建 邱斌(东南大学)、孙少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唐保庆(南京财经大学)
该成果深入探讨了制度因素与对外贸易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在民粹主义与逆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通过构建新型制度比较优势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研究聚焦于金融制度、教育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及法制建设四大制度因素,分析它们如何与行业特征协同作用,塑造中国对外贸易的新型比较优势。
该成果首先回顾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成就,并指出当前面临的新挑战,进而阐述了从制度因素出发构建新型比较优势的必要性及可行性。通过实证分析,研究揭示了制度因素与传统比较优势相结合的机制,并验证了法制建设与金融发展等关键因素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最终,该成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包括加速金融市场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实施适度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及提升法制建设水平。研究强调,制度因素对于塑造中国对外贸易的新型比较优势至关重要,改革应聚焦于优化金融服务效率、积累人力资本及强化法制建设等领域,以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与贸易增长潜力。这些见解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有助于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
170313 大国经济视域下以高端服务业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研究 宣烨(南京财经大学)、余泳泽(南京财经大学)
该成果立足于大国经济视角,深入剖析了高端服务业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及其对全球价值链(GVC)的重塑效应。研究指出,高端服务业不仅驱动国内需求扩张与价值链延伸,还通过促进全球价值链的重构与拓展,为大国经济实现内生式增长及增强全球竞争力提供关键支撑。
核心观点包括:大国经济依托内部资源与市场需求,构建产业体系并培育竞争力,形成本土市场循环;在开放环境中,高端服务业凭借先发优势引领增长,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巩固全球价值链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地,高端服务业推动本土供需循环,重构并延伸国内价值链,进而构建全面、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拓展。
篇章结构上,该成果条理清晰,围绕理论基础、典型案例分析、经验证据及实现路径四大板块展开。研究方法融合了历史分析法、归纳演绎法、数理与计量模型法,运用空间动态杜宾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等多元计量手段,深刻揭示了高端服务业驱动产业升级与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内在机制,为理解高端服务业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170314 中国式城镇化的福利效应评价(2000-2017)——基于量化空间模型的结构估计 段巍(南京大学)、王明(通讯作者,南京大学)、吴福象(南京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2000至2017年间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福利效应,深入评估了地方政府政策对城镇居民福利的影响。研究显示,此期间城镇居民福利增长了370.92%,远超同期GDP增长率。具体而言,生产率、人均建设用地、公共服务支出效率及政府发展偏向四大因素,对福利增量的贡献率分别为69.35%、19.88%、9.64%和1.13%。值得注意的是,2010至2017年间,公共服务支出效率的贡献率较前一十年上升了约23个百分点,标志着城镇化动力正由“生产率与土地供给双轮驱动”向“生产率、土地供给与公共服务支出效率协同驱动”转型。
地区差异方面,东部地区已呈现协同驱动特征,中部地区则面临土地要素短缺问题,而西部与东北地区自2010年后虽以公共服务为主导,但地方政府发展偏向的转变却导致福利损失了12.13%。为准确量化政策效果,该成果构建了基于量化空间模型的中国城镇居民福利变动核算框架,并运用福利函数深入剖析了影响居民福利的关键因素,为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170315 地方政府环境目标约束是否影响了产业转型升级? 余泳泽(南京财经大学)、孙鹏博(通讯作者,南京财经大学)、宣烨(南京财经大学)
该成果致力于探讨环境目标约束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效能,并据此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规制理论体系,同时深入分析了事前与事后环境规制的综合效应。研究指出,将环境目标纳入地方政府官员考核体系后,地方政府在环境目标的驱动下,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特别是在资本密集型行业向技术密集型和服务业转型的进程中。具体而言,环境目标约束政策有效提升了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市场准入率,降低了资本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进入,进而推动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此外,政府还通过强化环保立法等事后环境规制手段,激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研究发现,积极实施环境目标约束的城市,其产业升级效应更为显著。在研究方法上,该成果运用了倍差法(DID)来验证环境目标约束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影响,并通过三重差分法(DDD)深入剖析了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目标与环境约束双重压力下的异质性行为对产业升级的具体作用。该成果不仅为中国的环境治理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也为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170316 中国资本市场的T+1交易制度研究:隔夜收益率视角 张兵(南京大学)
该成果深入探究了T+1交易制度对股市的影响,尤其关注其对隔夜收益率及市场波动性的效应。研究揭示,T+1制度引发了负的隔夜收益率现象,且对换手率高、波动性强、个体投资者比例高的股票组合影响尤为剧烈,导致这些股票开盘时跌幅显著,进而加剧了市场波动。此外,该成果还发现A股与H股市场在交易时段与非交易时段的收益率存在明显差异,这进一步印证了交易制度对市场行为的重要影响。
在研究方法上,该成果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对比分析以及描述性统计分析等手段,对股指的隔夜与日内收益率进行了详尽的比较。同时,通过构建供需均衡理论模型,并结合期权定价思想对股价进行拆解,实证检验了T+1制度对不同属性股票的影响差异。在篇章结构上,该成果首先描述了隔夜收益率的特征,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股指的收益率差异;随后,探讨了T+1交易机制对A/H股上市公司的影响;接着,建立了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最终,得出了研究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170317 高铁开通、地区特定要素与边缘地区的发展 颜银根(通讯作者,南京审计大学)、倪鹏飞(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学良(中国社会科学院)
该成果聚焦于高铁开通对边缘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深入剖析了高铁对不同边缘地区产生的差异化作用。研究指出,边缘地区是否具备特定要素,是决定其经济兴衰的关键因素。具体而言,若边缘地区缺乏特定要素,高铁的开通可能会加速其经济衰退;反之,若该地区特定要素充裕,高铁的开通则可能助力其经济崛起。然而,特定要素的存在仅是高铁促进边缘地区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即便拥有特定要素,高铁的开通也不必然推动经济发展。
此外,边缘地区的相对规模、非农产业占比及其与核心地区的地理距离,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能否实现经济崛起。基于上述发现,该成果建议,在高铁布局时应充分考虑地区特定要素的分布情况,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并警惕高铁开通可能带来的区域发展差距扩大问题。
该成果通过构建空间一般均衡模型,并结合2004至2016年间中国259个边缘地区的实证数据,对上述观点进行了验证与分析,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与实证依据。
170318 货币流回规律和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马克思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理论再研究 何干强(南京财经大学)
该成果深度探讨了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流通的理论,着重强调了货币流回规律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成果表明,马克思通过揭示货币流回规律,阐明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流通的实现,依赖于产品价值构成的比例关系、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间的平衡,以及在扩大再生产中货币积累与实际积累的均衡。货币流回规律作为社会再生产在流通领域的具体表现,是维持再生产平衡进行的关键要素。
该成果借助图示与深入分析,详细阐述了《资本论》中如何运用货币流回规律论证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并指出马克思的理论为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运行规律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框架。在商品生产普遍化的社会背景下,货币流回规律具有普遍适用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宏观经济中的货币流通状况被视为衡量产业结构平衡的重要指标,中央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应遵循此规律,以把握产业结构的平衡状态。
该成果还认为,全面理解社会再生产内部的多层关系并实现平衡,是把握宏观经济运动辩证法的关键。货币流回规律作为这些平衡的综合体现,是宏观经济状态的直观反映。最终,成果强调了公有制在调节产业结构中的基础性作用,并建议中央管理机构遵循货币流回规律,全面掌控宏观经济运行,以有效预防和化解潜在的经济危机。
170319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研究 成长春(南通大学)、徐长乐(华东师范大学)等
该成果聚焦于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协调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区域协调性均衡发展”理论框架,旨在解决流域发展中的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研究指出,协调性均衡发展作为一种战略视角,能有效应对区域发展中的不协调与不可持续性问题。成果着重强调了构建全流域生态共商共治共建共享新体系的重要性,并指出“黄金水道”建设是长江经济带独特的发展支撑。此外,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群的建设将突破地理邻近性的传统限制,形成全球最大内河产业带,同时,三大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也将深刻影响我国城市群的空间布局。
在研究方法上,该成果依托长江上中下游六大研究团队的紧密合作,结合实地调研与广泛文献参考(逾千篇),采用多学科视角与多元分析方法,进行综合研究与系统集成。
该成果还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需培育跨区域合作文化,构建整体性治理合作机制,以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在篇章结构上,该成果由总论篇《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及四个专题篇章组成,分别探讨生态保护修复、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世界级产业群发展和城市群协同发展,并包含体制机制创新的探讨。全书共六篇三十二章,总计86.1万字。
170320 新自下而上城镇化:中国淘宝村的发展与治理 罗震东(南京大学)
该成果深入探讨了电子商务驱动下的乡村城镇化进程,以中国“淘宝村”的发展演变为研究对象。成果从区域分布、发展机制、综合分类、空间演化、治理转型及规划应对六个维度,系统剖析了淘宝村的形成与演变历程。首先,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揭示了淘宝村的分布特征,并运用“钻石模型”阐释了其内在发展机制,涵盖创业主体、主营产品、设施支撑、政府扶持与乡村治理等关键要素。其次,基于“区位+产业”视角,将淘宝村分为七类,深入剖析了各类淘宝村的发展模式、驱动因素及空间演化路径。同时,着重探讨了淘宝村引发的社会与治理结构变革,并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引导与应对策略。
在此基础上,该成果总结了淘宝村作为新型自下而上城镇化过程的三大特征:非农就业显著提升、生活现代化全面推进及空间集约化发展。通过“流空间”理论视角,指出淘宝村、镇的快速发展是信息时代流空间扩展的物质体现,并创新性地提出了“流乡村”与“明日的田园城市”可能于流空间中逐步形成的观点。此外,该成果还深入分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城乡流动的新特征,进一步丰富了城镇化理论体系。结构上,该成果分为六章,依次介绍了研究背景、理论框架、淘宝村的分布特征、发展机制、分类与空间演化、治理与规划应对,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理论观点。
170321 A new delta expansion for multivariate diffusions via the Itô-Taylor expansion(多维扩散模型的Delta展开:基于Ito-Taylor展开的方法) 杨念(南京大学)、陈南(香港中文大学)、万相伟(通讯作者,上海交通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高维扩散模型在资产定价中的应用,旨在攻克此类模型中参数估计的效率难题。高维扩散模型在金融工程领域,尤其是股票期权定价与利率衍生品市场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其高维复杂性常导致参数估计面临计算效率低下与显式似然函数缺失等挑战。为应对这一问题,该成果通过理论推导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渐近极大似然估计方法,显著提升了估计的计算效率与精确度。
具体而言,该成果首先通过理论分析,得出了高维非时齐扩散过程的渐近转移密度,并对其误差进行了深入剖析。同时,研究详细探讨了渐近似然函数的统计特性,并通过数值实验验证了理论结果的可靠性。这一方法不仅能够快速估计高维扩散模型的参数,还为金融市场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结构上,该成果紧密结合数学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实验,全面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准确性与实用性。内容安排如下:第1节概述了研究背景、与现有文献的联系及主要结论;第2节引入了高维非时齐扩散过程及相关技术前提;第3节详细推导了高维扩散过程的渐近转移密度及误差分析;第4节探讨了渐近似然函数的统计性质;第5节分析了研究结果与文献的关联;第6节通过数值实验验证了理论成果;第7节为结论部分,附录则提供了所有数学证明的细节。
170322 信息化趋势下普惠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董晓林(南京农业大学)、张龙耀(南京农业大学)
该成果深入探究了信息技术与普惠金融的内在联系,分析了信息化趋势对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路径与策略。研究表明,金融供给侧改革应聚焦于制度革新与技术进步两大方面,以推动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数字技术不仅拓宽了金融供给渠道,还显著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尤其在弱势群体中,信息通信技术通过提升信息筛选效率及降低交易成本,有效增强了其金融服务的可及性。此外,信息化手段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为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缓解提供了助力。
该成果还强调,在农村普惠金融领域,传统金融供给模式与基于传统路径的边际创新均至关重要。信息技术创新不仅拓展了金融服务的边界,还显著改善了不同群体与地区的金融服务可及性,尤其在家庭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信息化展现出巨大潜力。
基于信息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及信贷配给理论,该成果结合理论与实证分析,深入剖析了信息化与普惠金融的互动关系,并对普惠金融在研究期间的新动向进行了案例剖析。内容结构上,该成果首先探讨金融供给侧改革对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作用,随后分析信息技术创新对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机理,最后考察不同群体与地区在普惠金融中的差异性及其成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170323 货币政策、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信贷配置 盛天翔(南京农业大学)
该成果深入探讨了金融科技背景下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机制,尤其关注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总量与结构调控,旨在提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通过运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数理模型和计量实证模型等前沿研究方法,该成果综合分析了宏观与微观层面的货币政策传导问题,构建了适应中国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货币政策框架。
主要观点包括: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在信贷总量调控上相较于价格型工具更具优势,但银行业监管会影响其效果;货币政策松紧度与银行中长期信贷配置正相关,而金融杠杆变化可能削弱这一效应,影响货币政策传导。随着金融科技发展,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减弱,不同类型银行的信贷配置存在异质性。金融科技的应用有助于银行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小微企业信贷供给,并改变银行业最优市场结构。此外,银行信贷配置在货币政策传导中扮演关键角色,不同期限银行贷款对宏观经济影响各异。金融科技推动金融一体化生态圈有助于提升银行信贷配置效率。
该成果共分为七章:第一章阐述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机制及金融科技理论基础;第二至第三章分析货币政策工具对信贷总量与结构的影响;第四至第五章探讨金融科技对银行信贷配置及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的作用;第六章分析银行信贷结构对宏观经济的效应;第七章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探索金融科技与银行信贷配置的未来趋势。
170324 产业智能化是否有利于中国益贫式发展? 杨飞(南京审计大学)、范从来(南京大学)
该成果深入探讨了产业智能化对共同富裕目标及益贫式发展的影响,评估了产业智能化与共同富裕目标之间的潜在冲突,并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研究发现,产业智能化对低技能劳动者展现出显著的益贫效应,表明其有助于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同时,人力资本积累在产业智能化促进益贫式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具体而言,产业智能化的工作创造效应和生产率效应显著促进了益贫式发展,而其前向和后向关联效应对低技能劳动者收入未产生显著负面影响。然而,对于中等技能劳动者,产业智能化则表现出一定的负面影响,需政策引导以缓解。
基于上述研究,该成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促进就业扩张型人工智能的发展,加强人力资本积累;二是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三是放宽服务业管制,促进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的互补性发展。
结构上,该成果首先提出问题并进行文献综述,随后构建了内生人工智能创新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利用2000—2014年WIOD数据,该成果通过构建计量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和工具变量法进行实证检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可靠性。在研究方法上,理论部分借鉴了Acemoglu、Autor和Dorn等人的研究成果,实证部分则充分利用了WIOD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170325 面向城乡融合的乡村多维重构研究:苏北地区的实证 马晓冬(江苏师范大学)、李鑫(中国矿业大学)、白现军(江苏师范大学)等
该成果依托国家社科基金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聚焦于苏北地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路径,以“乡村多元价值认知—乡村空间多维重构—乡村治理多主体参与”为逻辑脉络,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构建了乡村重构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该成果核心观点包括:构建了面向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重构理论框架,强调其作为乡村功能提升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分析了苏北乡村发展现状,指出重构紧迫性,并提出整体战略与重点。具体而言,探讨了苏北乡村的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文化传承和生态保育等多元价值功能,提出地域类型划分;分析了乡村聚落空间演化,提出分类优化策略。在生态与产业领域,定量评价了生态服务价值,提出生态区管控方案;探讨了产业结构演化,揭示产业空间分化与融合机制,提出重构思路。此外,分析了社会阶层分化特征,比较传统与新兴阶层影响,预测社会阶层演化趋势。
针对乡村治理困境,该成果提出通过决策、参与、执行与监督体系的多元主体共治,推动现代乡村治理实现。通过对苏北乡村重构的全面分析,该成果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170326 构建全球增长共赢链:机制、路径及中国经验 戴翔(南京审计大学)
该成果全面探讨了习近平提出的“全球增长共赢链”理论与实践,深入分析了其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创新应用。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融合理论探讨、实证分析及案例研究,该成果形成了以下核心观点:
首先,“全球增长共赢链”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理论框架,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新视角,强调各国经济增长中的相互依赖与共赢关系。
其次,通过全球价值链分析,该成果构建了数理测算框架,揭示了国家间在全球经济中的互动与协作模式,促进了“增长共赢”局面的形成。
实证分析显示,全球增长共赢链模式下的经济红利不仅取决于国家比较优势,还受红利分配关系影响。跨国面板数据模型验证了贸易利益分配失衡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此外,该成果修正并扩展了传统国际经济理论,特别是在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提出了新理论框架与测算方法。
通过中国OFDI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该成果验证了“全球增长共赢链”在中国的应用成效。最后,提出了构建全球增长共赢链的条件与路径,强调先进理念引领、开放包容政策及全球经济治理完善的重要性。该成果分六部分系统论述,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
170327 社会责任强制披露下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考察——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权小锋(苏州大学)、徐星美(通讯作者,中国人民大学)、许荣(中国人民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强制性披露及自愿第三方鉴证的制度安排,深入探讨了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及其对企业违规风险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强制披露社会责任报告与企业未来违规风险显著正相关,而这一现象在自愿披露的企业中并不明显。进一步分析揭示,未进行第三方鉴证的企业代理成本较高,反映出管理层代理冲突,社会责任强制披露加剧了这一冲突。代理问题严重的企业更倾向于避免第三方鉴证,其未来违规风险也随之增大,这为“机会假说”提供了直接证据。
此外,该成果还发现,内部控制质量和机构投资者持股对社会责任强制披露中管理层机会主义与企业违规风险的关系无显著影响,表明中国资本市场的内部控制和机构投资者制度在市场监督与稳定方面的作用有限。
该成果采用效应—机理—因素的结构化分析框架,结合案例分析与实证演绎,系统探讨了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对企业违规风险的影响及其治理因素。全书共七章:引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研究设计、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拓展性研究(考察治理因素)、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结论与政策启示。该成果为理解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经济后果及其治理提供了重要视角。
170328 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蓝皮书 顾江(南京大学)编著
《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蓝皮书2020》是该成果的核心,系统性地探讨了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全书分为五大部分,共27万字,涵盖了总报告、行业发展分析、专题报告、区域报告及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报告。采用严谨的分析框架与丰富的数据资源,深入研究了新闻信息、出版、动漫动画、网络游戏、直播、影视、演艺、文博会展、文化旅游、文化制造、艺术品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12个细分行业。同时,该成果还详细剖析了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金融、文化消费、对外贸易及大运河文化带文旅融合等关键议题。
特别地,该成果聚焦于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的发展脉络,将其划分为酝酿萌芽、自发合作及高质量发展三个阶段,并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评估了一体化水平及趋势。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三联平台推进模式与四维驱动路径。
理论上,该成果着重探讨了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文化产品服务、要素市场、科技融合、资本及市场环境的统一机制、演化规律及作用路径。核心议题在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与“双循环”格局下,如何通过创新管理机制,促进政府与市场有效协作,推动长三角文化产业现代化,进而促进该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
170329 The impact of high-speed rail on innovation: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companion innovation hypothesis of transportation improvement with China’s manufacturing firms(高铁对创新的影响: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实证检验交通改善的伴随创新假说) 高彦彦(通讯作者,东南大学)、郑江淮(南京大学)
该成果利用2007、2011、2015年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工业企业创新调查数据及县域高铁开通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了高铁开通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将开通高铁的县域企业设为处理组,未开通的设为对照组,运用安慰剂检验、匹配方法及工具变量法等稳健性检验手段确保结果可靠性。
研究结果显示,高铁开通显著促进了企业创新。具体而言,高铁开通使企业开展产品或工艺创新的概率提升了4.5%,并显著扩大了创新范围。尽管高铁主要促进了生产工艺及辅助性工艺创新,对产品创新影响有限,但它提升了产品创新企业所开发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新颖度。进一步分析表明,高铁的创新激励效应在不同地区及时间段存在显著异质性,尤其在长三角地区更为突出,且随时间推移,其作用从促进工业创新转向促进产品创新。
机制分析揭示,高铁通过增强企业家对创新重要性的认知、拓展创新来源及发挥市场规模效应,推动了企业创新。此过程还涉及企业对专利及知识产权的重视,加强与高校及外资企业合作创新,利用外部研发资源和技术装备进行研发,以及加强员工培训及品牌设计。
170330 过度借贷的负外部性与最优宏观审慎政策设计 贾鹏飞(南京大学)、范从来(南京大学)、褚剑(通讯作者,南京大学)
该成果从过度借贷的负外部性视角出发,系统阐述了宏观审慎政策的理论架构,构建了“过度借贷—负外部性—市场失灵—政府干预—最优宏观审慎政策”的分析框架。通过构建一般均衡模型,该成果分析了在无政策干预情境下,借款人过度借贷行为如何引发负外部性,导致经济陷入借贷约束加剧、消费缩减及资产价格下跌的恶性循环,进而增加金融危机的风险。
进一步研究显示,政府通过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干预过度借贷行为,能有效实现最优借贷水平,并据此设计出最优的宏观审慎政策方案。在此基础上,数值模拟分析显示,最优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显著降低金融危机的发生概率,并有效缓解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
该成果指出,在当前实体经济高杠杆运行的背景下,针对金融稳定目标的宏观审慎政策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能够为政策制定者在防范和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方面提供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助力构建更加稳健的金融体系。
170331 对外直接投资能否改善中国的资源错配 白俊红(通讯作者,南京师范大学)、刘宇英(南开大学)
该成果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实证检验与政策文本分析等手段,依托资源配置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及市场竞争理论,创新性地将对外直接投资与资源错配现象整合至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内,从理论与实证的双重角度深入探究其内部机制与效应。在探究过程中,该成果通过建立静态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全面剖析了中国各地区资源错配的现状及其特性,进一步揭示了资源错配所具有的路径依赖特征,并阐明了对外直接投资通过促进要素流动、边际产业转移及强化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改善资源错配状况的动态过程。
该成果明确指出,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驱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路径,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严谨的研究结论,该成果提出了一系列旨在优化资源配置、缓解产能过剩问题的政策建议。这些建议为相关决策部门在制定对外投资政策、改善资源错配现象、加速经济转型升级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方面,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综上所述,该成果不仅深化了对外直接投资与资源错配关系的理解,还为促进资源高效配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学科组:管理学
170332 红利税改革对现金分红宣告效应的影响研究 王国俊(南京大学)、王跃堂(通讯作者,南京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红利税改革这一关键外生变量,采用档案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及实证研究方法,深入探究了其对现金分红宣告效应的作用机制,并剖析了这一机制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红利税改革制度设计逻辑的细致分析,该成果成功构建了相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在此基础上,该成果利用公开数据库数据与手工搜集的样本数据,借助STATA等统计软件,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严谨的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严格监管,是其分配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这与西方市场中以投资者偏好为主导的分配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进一步强调了在中国情境下开展研究需紧密结合本土制度特征的重要性。
此外,该成果还指出,自然人股东的投资行为显著受到税收政策的影响,这要求企业在制定策略时,必须充分重视股东的税收成本,以期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该成果在结构上,遵循了提出问题、文献综述与假设推导、研究设计、实证结果分析及结论的逻辑脉络,不仅为科学评估红利税改革政策的实施效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也为优化资本市场监管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综上所述,该成果在红利税改革与公司财务决策领域取得了具有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的成果,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
170333 管理者如何应对外部复杂环境 赵曙明(南京大学)
该成果从人力资源管理的维度出发,深入剖析了组织变革、管理者角色定位以及员工素养提升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紧密结合2021年南京机场疫情后的组织响应与员工应对实践,旨在为省市政府在后疫情时代下的组织管理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该成果强调,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组织应当积极主动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树立长远的战略眼光与底线思维,通过实施有效的变革策略,确保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管理者在组织变革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需要具备前瞻性的视野、全局性的思维以及敏锐的风险意识,还需深入基层,准确把握员工的实际需求,从而在应对各种冲击与挑战中发挥引领作用。
此外,员工作为组织发展的基石,不仅承担着维持组织日常运营的重任,还通过展现尽职尽责、积极主动、务实求真的工作态度,为组织提供稳定且高素质的人才储备。该成果在新冠疫情这一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背景下,深入探讨了组织如何在突发性与系统性事件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策略,为复杂环境下的组织管理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与启示。
综上所述,该成果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取得了具有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的成果,为后疫情时代下的组织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对于提升组织的应变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70334 Spillover effect of consumer awareness on third parties’ selling strategies and retailers’ platform openness(消费者认知溢出效应对第三方销售策略与零售商平台开放的影响研究) 宋雯(苏州大学)、陈建清(通讯作者,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李文立(通讯作者,大连理工大学) 该成果于2021年3月在国际顶尖期刊《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上发表,聚焦于消费者搜索行为引发的流量溢出视角,深入探讨了在线零售商开放平台与第三方卖家策略行为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从而解构了平台模式的内在商业逻辑,并为在线零售平台的实际操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该成果指出,第三方卖家加入平台的动机并不仅限于直接通过平台销售商品,还可能旨在利用消费者认知的溢出效应来吸引额外流量。其最优商品供应策略的制定,受到商品初始认知水平、溢出效应的强度以及平台佣金率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此外,溢出效应对商家的具体影响,在不同类型的合作关系下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在多数情况下,第三方卖家的策略性行为会对平台零售商的利益造成损害;然而,在特定的均衡条件下,平台商家与第三方卖家之间可以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在研究方法上,该成果采用了博弈理论模型与序贯博弈均衡分析方法,结构严谨地分为引言、文献综述、模型构建与分析、佣金率外生条件下的均衡选择探讨、溢出效应的具体影响分析、零售商的选择策略分析以及结论等七个部分。这一系统性的研究,不仅深刻揭示了平台开放的深层次动因,还详细阐述了策略交互的复杂规律,为在线零售平台的运营管理与策略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170335 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与绿色发展 黄贤金(南京大学)等
该成果聚焦于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可持续承载的核心议题,深入分析了长江流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绿色发展的深远影响。在此基础上,该成果创新性地提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点-力”模型,用于评估区域水资源、耕地保护及碳峰值等关键资源环境要素的人口承载现状及未来趋势,并据此界定了基于资源环境可持续承载原则的土地开发强度,为深入理解长江经济带人-地-水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方法。
该成果进一步揭示,胡焕庸线及其亚线能够更为精准地描绘长江流域的空间格局特征,且与长三角城市群、中游发展区及上游发展区域的空间差异高度契合。研究指出,长江经济带的人-地-水关系正面临严峻挑战,耕地保护、水资源利用及碳达峰目标的实现成为验证资源环境承载力特征的重要指标。
此外,该成果还从通江暗河、化工围江及沿岸湿地保护等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岸线安全与治理中的上下游协同关系,并结合国际流域资源环境可持续承载的成功模式,为长江经济带提出了绿水发展的可行路径及相关政策建议。篇章结构上,该成果共分为五部分,涵盖流域格局与绿色发展、资源环境与承载测算、承载评价与典型案例、空间治理与生态优先、流域发展与政策创新等21个章节,内容全面且逻辑清晰。
170336 推进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与保障机制研究 杜建国(江苏大学)、许玲燕(江苏大学)、金帅(江苏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推进绿色发展为核心议题,从微观企业、中观产业及宏观区域三个维度,深入探索了解决“不良锁定”现象与保障机制缺失问题的策略与途径。其核心观点认为,新时代的绿色发展理念超越了传统环保主义及西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范畴,而是一种兼具系统性顶层设计与科学战略部署的新理念。该理念强调运用“理念-技术-制度”的三维解锁策略,构建集“共享机制-监管考核体系-服务支持”为一体的绿色发展保障机制,旨在打破传统发展路径的惯性束缚。
该成果在理论剖析、实证案例研究、数理模型构建及计算实验等多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融合了文献计量分析、社会调查及数据挖掘技术,运用情景重构与推演技术,系统地揭示了绿色发展路径的演进规律,并实现了这些规律的可视化呈现。其篇章结构严谨,分为科学认知、路径探索、保障机制构建、实践示范与管理建议四大板块,共九章内容。各章节分别阐述了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路径选择的科学规律、保障机制的构建策略以及实践应用的具体建议,共同构成了一个既具理论深度又具实践指导意义的系统化框架。
综上所述,该成果不仅深化了对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解,还为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绿色发展实践提供了科学、可行的路径选择与保障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170337 不确定判断矩阵理论及其应用 巩在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郭卫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李鹏(江苏科技大学)、张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
该成果专注于探讨不确定情境下的群体决策问题,通过整合不确定规划、多目标规划及智能算法等多种方法,并从管理学、经济学及运筹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出发,系统性地研究了决策者偏好分布的不确定性、群体偏好的聚合机制以及社交网络中的共识决策过程。研究发现,利用信度和不确定分布的概念,可以有效模拟决策主体的偏好特征;同时,群体现象在偏好聚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该成果提出的基于信度和信任的社交网络模型,深刻揭示了共识意见演化的本质特性,为复杂社交网络环境下共识的达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在篇章结构上,该成果精心编排了17章内容,从研究背景与进展概述,到建模基础理论的介绍,再到不确定判断与群体共识基础理论的探讨,以及社交网络共识决策应用研究的深入分析,形成了一个完整且逻辑清晰的研究体系。在理论层面,该成果不仅深化了行为经济学与决策分析交叉领域的研究,而且拓展了相关理论的应用边界。在应用层面,该成果为解决不确定偏好条件下的群体决策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该成果在不确定情境下的群体决策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丰富了相关理论,而且为实际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70338 组织创造力的提升路径研究:悖论式领导的触发作用 彭伟(常州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悖论式领导对员工、团队及组织创造力产生的多层次影响,其核心目的在于探讨在转型经济背景下,如何运用科学的领导方式有效应对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并突破创造力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新颖性”与“实用性”的双重挑战。研究表明,悖论式领导能够兼顾组织结构化需求与员工个性化需求,从而为创造力的培育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在团队层面,悖论式领导能够有效协调团队成员间因思维与行为差异而产生的悖论问题,进而加速团队创新的进程。而在组织层面,悖论式领导则运用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的思维逻辑,妥善处理不确定性环境下的组织悖论,从而增强企业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
该成果遵循“问题提出—现状梳理—理论建构—实证分析—对策建议”的研究范式,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访谈、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等方法展开深入探究。全书结构严谨,共分为七章,依次涵盖了绪论、组织与悖论式领导的研究综述、悖论式领导对员工创造力的跨层次影响机制、对团队创造力的社会网络机制探讨、对组织创造力的驱动机制分析,以及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该成果不仅在理论层面深化了对悖论式领导与创造力之间关系的理解,而且为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提升创造力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启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170339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方法和路径研究 戚湧(南京理工大学)、高扬(南京理工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议题,深入剖析了科技自立自强与创新驱动面临的瓶颈与热点问题,旨在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驱动战略构建系统的理论框架、方法论与实施路径。研究指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强化资源、模式与机制的协同整合,以促进创新系统功能的质变。具体而言,该成果提出了以资源整合为基石、方向聚焦为引领、共识凝聚为媒介、行动协同为途径、政策支持为保障的策略体系,旨在通过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强化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推动科技自立自强。
在研究方法上,该成果综合采用了案例研究、政策文本计量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等多种手段。案例研究用于验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理论模型对产业发展的适用性;政策文本分析揭示了创新政策的整体导向与结构特征;社会网络分析探讨了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则深入剖析了双创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全书共十章,系统阐述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国际国内实践经验、理论模型构建、资源整合策略、创新主体共识凝聚等方面内容,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与对策建议,提供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应用价值。该成果为我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面、系统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170340 众创空间生态系统耦合机制研究 薛浩(盐城工学院)
该成果为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众创空间生态系统自组织与外部选择的耦合机制研究”的结项优秀成果,旨在探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背景下创新创业2.0时代众创空间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众创空间作为新兴孵化器,经历快速增长后,其运行机制优化成为重要理论与实践议题。
该成果从理论与实证双重视角出发,首先对众创空间生态系统进行了全面剖析,梳理了国内外发展历程,并明确了其内涵、类型、特点、结构及运行机制。随后,聚焦于地区众创空间发展的赋能系统及耦合机制,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众创空间发展的差异性特征,并探讨了服务、市场、政策和效益等赋能因子的作用机制。
此外,该成果深入研究了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机制,构建了涵盖政府、创客空间、创客及其生态系统的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各主体间的行为互动规律,并探讨了其短期稳定性与长期持续性的形成机理。同时,该成果还对2386家国家级众创空间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借鉴美国、英国等8个国际经典案例,提出了对我国众创空间发展的启示。
最后,该成果从外部生态环境、内部生态群落、运行机制等多个维度,提出了优化我国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对策建议,为推动我国众创空间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70341 Solar photovoltaic interventions have reduced rural poverty in China(光伏发电助力中国农村贫困减贫) 张慧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吴锴(中央财经大学)、邱月明(通讯作者,马里兰大学)、Gabriel Chan(明尼苏达大学)、汪寿阳(中国科学院大学)、周德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贤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光伏扶贫政策的成效评估,通过对211个示范县域的数据进行计量检验,深入探究了光伏扶贫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中的重要作用。鉴于光伏扶贫在发电收益稳定性和节能减排创新性方面的优势,它已成为推动这一衔接进程的关键举措。该成果不仅为脱贫攻坚效果的评估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有效的政策工具,还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并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施光伏发电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该成果主要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研究:光伏扶贫政策是否显著提升了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政策成效在不同地区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及扶贫效果是否随时间推移而呈现出改善趋势。基于此,该成果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首先,应加强对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效果的监控,并建立完善的扶贫资金发放与效果跟踪机制;其次,应避免实施“一刀切”的区域脱贫政策,而应重点关注西部地区及相对富裕地区的差异化脱贫策略;最后,需提前规划电价补贴退坡后的政策工具组合,以有效应对潜在的财政压力和退坡风险。
在研究方法上,该成果运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了试点县域的光伏扶贫政策文本,并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了国家级贫困县与非国家级贫困县的脱贫成效差异,同时采用PSM-DID模型对光伏扶贫政策的历史成效进行了科学评估。这些研究方法为该成果提供了坚实的分析框架和有效的评估工具。
170342 高管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内部匹配与外部公平的双重视角 张帆(南京财经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高管薪酬差距在企业薪酬体制改革中的激励效应,旨在深入剖析其内在运作机制,并为企业决策层及政府监管部门提供优化薪酬结构的实证依据。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薪酬体系经历了重大变革,并引起了政府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需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政策导向下,合理设计高管薪酬差距成为了亟待解决的关键议题。
该成果的核心议题是探究高管薪酬差距如何发挥激励作用及其内在机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式,该成果系统地考察了高管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及组织公平感知之间的复杂关系。为此,研究构建了融合内部匹配与外部公平的理论框架,并引入情境匹配视角,实证分析了内部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外部同伴薪酬差距的潜在作用。
该成果提出了三项核心观点:首先,薪酬差距的设计需兼顾效率与公平,确保其与企业内部合作需求及公司治理机制相契合;其次,外部同伴薪酬差距通过社会比较和公平感知机制影响激励效果;最后,组织成员对道德型领导的信任与认同能够削弱高管薪酬差距对绩效的潜在负面影响,抑制社会比较动机,并提升组织公平感知。
在研究方法上,该成果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法、访谈研究、逻辑归纳及计量分析方法(如多项回归、响应面分析),严格遵循了学术研究的规范与标准。
170343 An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self-organizing system framework of smart cities: A case study of smar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n China(基于自组织系统架构的智慧城市评价体系——以中国智慧交通系统为例) 颜姜慧(江苏师范大学)、刘金平(通讯作者,中国矿业大学)、曾芳美(元智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理论难题,提出运用分布式系统架构指导实践,旨在克服集中式架构实施的困境。该成果视智慧城市为分布式自组织系统,将智能设备作为系统演化的核心要素,喻为“智慧细胞”。信息通信技术(ICT)与制度文化系统则作为协调机制,驱动智慧细胞逐步演进为智慧组织、智慧器官及智慧子系统等高阶结构,最终构筑起完整的智慧城市体系。基于此理论框架,该成果构建了涵盖智慧细胞、ICT与制度体系三大维度的分布式评价体系。
研究方法上,该成果主要采用了次级资料法与细胞自动机(CA)模型。首先,利用次级资料法剖析典型智慧城市的评价体系,揭示其自组织特性,并借鉴人体系统原理构建智慧城市的自组织架构。随后,运用CA模型深入探究智慧城市系统的层次结构及基于智慧细胞的演化机制,进而构建评价体系。为验证该评价体系的实用性,该成果将其细化并应用于中国智慧交通系统的评估。
在篇章结构上,该成果遵循问题导向原则,首先回顾相关文献与理论,阐述CA模型与研究流程,随后深入探讨智慧城市自组织架构的演化机理,并提出评价体系。最后,通过评估具体应用实例,进行总结与未来展望。整个研究过程严谨规范,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170344 考虑参与方行为的跨期定价研究 张玉林(东南大学)、曾贺奇(黄淮学院)
该成果聚焦于数字经济与平台经济背景下的跨期定价与风险管理问题,深入探索了融合消费者行为与供应链协调的定价策略,为收益管理理论提供了新颖视角。随着信息获取的日益便捷,消费者与商家的行为模式趋向多元化,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使商家能更精准地洞察交易各方的行为特征,进而构建跨期定价分析模型,促进了行为收益管理理论的深化发展。
该成果指出,销售商的公平关切行为对供应链成员的收益具有显著影响,其快速响应能力有助于缓解消费者的策略性等待购买行为,而市场中的投机者并不总是对销售商构成负面影响。同时,消费者的策略性等待购买行为可能导致商家潜在收益减少及收益不确定性增加,因此,深入分析等待需求与定价、收益、风险之间的复杂关系,可为有效调控收益与风险提供可行的价格策略路径。
在研究方法上,该成果采用跨期定价模型进行探究,依次从不考虑行为风险的单产品定价问题入手,逐步扩展至多产品定价问题,并最终纳入行为风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整体研究框架清晰,共分为六个篇章:第一篇为概论,概述研究背景与意义;第二、三篇分别探讨单产品定价问题;第四、五篇则关注多产品定价问题;最后两篇深入分析考虑行为风险的定价策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170345 复杂产品的质量控制理论与方法 马义中(南京理工大学)、汪建均(南京理工大学)、欧阳林寒(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涂忆柳(卡尔加里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复杂产品制造领域的质量控制问题,尤其针对航空航天、大型船舶等装备制造业,强调了复杂产品质量对于提升国家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作用。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在大型复杂产品的设计、制造及维修保障方面尚存差距,尤其在产品质量层面。因此,发展和完善复杂产品的质量控制理论与方法,对于提高中国制造业的质量水平及国际竞争力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该成果指出,质量控制涵盖离线质量控制(即质量设计)与在线质量控制(包括质量监控和售后服务)。现代质量工程理论认为,波动是质量问题的根源所在,虽无法完全消除,但可通过有效手段进行减小和控制。学术界普遍认为,设计是影响产品质量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制造过程。该成果明确指出,复杂产品质量控制的基础在于科学设计,重心在于持续优化,而关键在于严密监控。
在篇章结构上,该成果系统地剖析了复杂产品质量控制的特点与挑战,运用系统论视角,从设计、制造至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全面探讨了质量控制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方法。内容上,着重回顾了质量控制的发展历程、面临的难题、实现路径及相关理论支撑。
在研究方法上,该成果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通过企业实地调研、理论分析、专家研讨等多元化手段,深入剖析了复杂产品质量控制过程中的核心科学问题。
170346 Quality disclosure under consumer loss aversion(消费者损失厌恶下的质量披露) 张建强(通讯作者,江苏师范大学)、Krista J. Li(印第安纳大学)
该成果通过构建博弈模型,深入剖析了消费者损失厌恶心理对企业行为的影响机制。假设两家竞争企业面临是否投入成本披露产品质量的决策,而消费者则基于企业披露的信息形成预期,并据此作出定价选择。消费者的效用由货币效用与心理效用构成,当实际质量高于预期时,消费者获得心理收益;反之,则遭受心理损失,且损失的心理效应显著大于收益。
博弈分析结果显示:在垄断市场中,损失厌恶心理降低了消费者的心理效用,进而抑制了企业利润;而在竞争市场中,损失厌恶程度的提升反而促进了企业利润的增长,这主要通过质量差异化和比较优势得以阐释。此外,损失厌恶还导致了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的减少,意味着鼓励消费者事前考虑损失的政策可能适得其反。当企业依次披露质量信息时,尽管先行者利润可能初时较低,但该成果发现,在损失厌恶足够强烈的情况下,先行者的利润终将超越追随者。然而,在退款保证策略下,企业无法从消费者的损失厌恶中谋取额外利益。
该成果的意义在于:首先,倡导管理者加大质量披露力度;其次,尽管披露成本随消费者损失厌恶程度的提高而增加,但企业仍能从中获益;再者,当消费者高度关注损失时,企业应优先考虑披露质量信息;最后,公共政策制定者推动消费者更多考虑损失的教育计划,实际上可能损害消费者利益并降低社会福利。
170347 Institutional theory and environmental pressures: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market uncertainty on innov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制度理论与环境压力:市场不确定性对创新与绩效的调节作用) 储昭昉(苏州大学)、徐景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赖福军(通讯作者,苏州大学)、Brian J. Collins(南密西西比大学)
该成果深入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制度压力如何激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实施绿色创新,旨在为我国第三方物流绿色创新的发展提供政策导向。随着绿色环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绿色物流供应链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尽管绿色创新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但众多企业仍面临绿色创新意识滞后、绿色创新实践不足的问题。因此,如何利用制度压力有效推动企业绿色创新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该成果指出,客户压力与竞争压力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绿色创新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同时,市场不确定性对客户压力驱动绿色创新的效应具有负向调节作用,但对绿色创新所带来的财务绩效效应则表现出正向调节作用。这些结论为制定促进绿色物流供应链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篇章结构上,该成果首先系统回顾了相关文献,并据此提出了研究假设。随后,设计了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向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放问卷调查,收集并分析了相关数据。最终,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模型对假设进行了检验,并深入探讨了研究的理论贡献、管理启示以及存在的局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与指引。
170348 企业创新的内外部治理:激励机制和价值效应 孙自愿(中国矿业大学)
该成果致力于探讨内外部治理机制在企业创新激励中的作用路径及其影响,旨在拓展企业创新影响机制的研究视野,深化创新治理理论体系,并为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及政府与市场主体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研究聚焦于三大核心议题:内外部治理机制能否有效激励企业创新;这些机制的具体作用机理;以及它们对企业创新的价值效应评估。
该成果的核心观点包括:科学的内部治理机制能显著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但其激励效果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呈现差异性;政府外部治理机制尚待完善,导致企业在创新资源配置与产出方面存在差异;创新激励政策若过度迎合短期行为,可能催生“伪高新”企业,引发低效创新,并对企业真实价值创造产生负面挤出效应;市场外部治理则有助于提升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及消费者创新感知度。
在研究方法上,该成果综合运用OLS回归、多重中介模型、门槛效应分析、面板数据回归、双重差分等实证手段,并结合演化博弈理论、数值仿真模拟及案例分析,深入剖析了内外部治理机制对企业创新的传导机制及其价值效应。篇章结构上,成果围绕公司内部治理、政府外部治理及市场外部治理三大板块,系统探讨了不同治理机制对企业创新激励的深层次作用。
170349 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系列·2019(综合卷、法治卷、社会卷、经济卷、生态卷) 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江苏长江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地编,张兵(河海大学)、史安娜(河海大学)主编,杨春福(河海大学)、陈军飞(河海大学)、潘海英(河海大学)、陈阿江(河海大学)、田贵良(河海大学)、夏自强(河海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长江大保护战略,系统分析了长江流域所面临的水安全、水生态及资源环境等系统性挑战,并提出了综合性的解决方案,兼具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核心观点涵盖: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是一个涵盖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产业绿色发展等多维度的系统性议题;需在尊重生态系统整体性与流域系统性的基础上,构建综合治理模式与协调管理机制,以保障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并构建权责明确、协同创新的立法、执法、司法体系,是长江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保障。
篇章结构上,该成果分为综合卷、法治卷、社会卷、经济卷和生态卷五大部分,分别从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治理、长江保护法治体系建设、公众环境意识培养、绿色产业发展等多个视角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方法上,该成果采用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综合运用理论推演、经济计量分析、田野调查、法理分析等多元化手段,深入探讨了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实践路径。
该成果凸显了长江流域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关键地位,并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政策建议与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对于促进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70350 企业正式与非正式互动影响组织适应性研究 吕鸿江(东南大学)
该成果深入探讨了社交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如何适应VUCA环境,并据此设计融合正式与非正式互动的组织架构。研究聚焦于组织结构、管理控制及组织沟通中的互动问题,并从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视角出发,对适应性、权变机理及前因进行了细致分类。具体而言,该成果通过剖析正式网络(例如权力结构、工作流)与非正式网络(如咨询关系、朋友网络)的一致性,界定了组织结构的互动本质;进而提出了管理控制的四种匹配类型,并运用组织元素平衡法进行量化评估;同时,深入分析了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的结合与平衡匹配策略。
在组织适应性层面,该成果将企业的适应性划分为简单适应性(聚焦于短期绩效与渐进式创新)与复杂适应性(着眼于长期绩效与突破式创新),并探讨了三类互动适应环境间的差异。至于权变机理,该成果认为CAS系统的双元性特征(如顺序与同步、结构与情境的双重性)塑造了组织适应的复杂格局,且组织内部要素(员工特质、企业文化、任务性质)与外部不确定性共同构成了权变情境。
篇章结构上,该成果分为五个部分:首篇概述研究问题;随后三篇分别阐述正式与非正式互动的结构互动机制、管理控制的权变机理及组织沟通的调适策略;末篇则深化了对前因的探讨并提供了后续思考。研究方法上,该成果基于近八年获得管理创新奖企业的实证数据,运用Netlogo软件进行多主体仿真模拟企业互动演化,并通过Ucinet软件计算部门间的中心性、密度及一致性等关键指标,以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实证基础。
170351 Optimizing two-sided promotion for transportation network companies: A structural model with conditional Bayesian learning(运输网络公司双边优化:条件贝叶斯学习的结构模型) 郑晋阳(普渡大学)、任菲(北京大学)、谭勇(华盛顿大学)、陈曦(通讯作者,南京大学)
该成果运用结构模型与条件贝叶斯学习等前沿创新手段,深入探讨了数字经济背景下,运输网络公司(TNC)如何借助其移动应用(App)推出新功能,进而重塑出租车行业的数字商业模式。以中国某TNC为案例,该成果分析了双向优化对平台运作的深远影响。研究发现,司机的决策历程可划分为相互关联的三个阶段,这些阶段共同促进了双向优化效果的广泛传播。具体而言,司机在初次接触TNC应用时,对某些功能属性存在认知偏差,但随着使用经验的不断累积,这些偏差逐渐得到校正。
此外,该成果还揭示了早期推广活动对于提升司机使用意愿及加速其学习过程的实质性价值,进而促进了应用的持续高频率使用。通过模拟实验,该成果进一步证明,相较于后期激励,早期激励具有更高的价值,其正面效应能够借助累积的使用经验,对司机的后期决策产生深远影响。
基于上述发现,该成果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指出通过提升司机使用应用的意愿及优化成本效益表现,能够显著推动数字平台企业的整体效益提升。同时,该成果还强调了间接效应在助力数字平台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该成果已在商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A+等级)ISR(UTD 24)上发表,并荣获中国信息经济学优秀成果奖,对于推动数字经济及共享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70352 能源与非能源要素替代战略研究 查冬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能源与非能源要素间的替代关系,深入探讨了能源供应受限情境下,能源效率、替代弹性与碳强度之间的复杂互动。研究首先系统性地回顾了相关理论基础,并借助超对数成本函数、面板门限分析、指数分解及Taylor级数线性化等先进方法,对能源与非能源要素的弹性特征进行了精准量化。分析结果显示,能源自价格弹性相对较小,而劳动力弹性则最大,且能源与资本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
进一步地,该成果揭示了工业行业中能源配置效率较低的现状,并指出资本对能源的替代弹性正逐渐由互补向替代转变。此外,能源与非能源替代弹性呈现出显著的门限特征,并在不同行业和区域层面展现出差异化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在环境规制的背景下,单纯依靠增加劳动力或资本投入以替代能源的策略并不可行。
针对上述问题,该成果提出了基于CES生产函数的偏性技术进步测度方法,并据此估算了我国工业行业的三要素CES生产函数及其技术进步情况。这一研究不仅为能源经济学和环境管理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还在能源替代和碳减排政策的设计方面展现出了实际的应用价值。通过深入挖掘能源与非能源要素之间的替代关系,该成果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能源政策和环境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170353 移动社交网络:互动、信任与消费 郑琼(江苏师范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扩大内需与数字消费发展的紧密联系,旨在探索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如何凭借提升移动社交营销效能,强化消费在经济循环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对移动社交互动、信任与网络消费间关系的深入分析,该成果揭示了移动社交信任如何经由互动机制促进网络消费,并进一步探讨了内外部情境因素在此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该成果运用文本解读法,系统整合了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及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结合数据挖掘、数理统计与社交网络分析等先进方法,深入挖掘用户行为特征,构建了更为客观准确的移动社交信任评估模型。研究从关系互动与信息互动两个维度,深入剖析了互动构成要素,并指出用户互动行为的不同维度对移动社交信任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进而影响不同营销策略的有效性。
进一步地,该成果揭示了异质性平台上互动行为对消费的调节作用规律,强调了精准营销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研究遵循“社会化商务发展需求-移动社交行为挖掘-移动社交信任评估-移动社交营销策略制定”的逻辑框架,通过“研究概述-现状剖析-理论模型构建-实证研究验证-促进策略提出”的研究路径,为企业营销决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证支持,对于推动数字消费发展、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意义。
170354 跨区域复杂应急决策模型与方法 朱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曹杰(徐州工程学院)、孙发孟(中国石化化工销售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
面对国内外频发的重大突发事件,其波及范围广泛,危害往往超出单个区域的应对能力,跨区域应急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应对策略。然而,真实的跨区域应急场景极为复杂,多种切实存在的复杂特性对应急决策构成了严峻挑战。因此,深入剖析这些复杂性对应急决策的具体影响,并探索有效的技术手段以打破区域界限、实现资源统筹与高效决策,显得尤为重要。
该成果针对这一社会现实需求和理论问题,秉持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理念,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理论与实证、技术应用与集成创新等多种研究方法。同时,充分吸纳运筹学、博弈论、系统动力学和灰色预测等理论的精髓,将其综合应用于解决跨区域复杂应急决策难题。
该成果认为,跨区域应急活动普遍面临多种复杂性,若忽视这些复杂因素,可能导致应急决策低效甚至失误,进而使整个跨区域应急管理体系失效。因此,需摒弃传统的理想化决策思路,转而采用交叉领域集成融合的现代应急管理方法,以提升跨区域复杂应急决策方案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该成果篇章结构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异质性研究,关注地区差异及决策者与受灾者行为差异对应急决策的影响;二是多维性研究,围绕救援效率、公平性和优先性等目标及应急救援物流过程展开深入探讨;三是多主体研究,重点分析应急资源供应方与各级政府间的博弈关系;四是动态性研究,基于跨区域应急资源协同调配体系的复杂动力学机制,探讨动态需求对应急决策的具体影响。
170355 Can financial innovation succeed by catering to behavioral preferences? Evidence from a callable options market(金融创新可以通过迎合投资者的行为偏好取得成功吗?来自一个可赎回期权市场的证据) 李心丹(南京大学)、Avanidhar Subrahmanyam(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杨学伟(通讯作者,南京大学)
该成果深入探讨了金融创新产品的动机与风险特征,尤其聚焦于香港牛熊证市场的创新动因及其对投资者行为的潜在影响。研究指出,部分金融衍生品的创设已偏离其本源功能,特别是在牛熊证市场,其创新动机更多地倾向于迎合投资者偏好以获取利润,而非服务于风险管理或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为辨析金融创新产品是否“背离初衷,趋于虚拟化”,该成果围绕以下核心议题展开:金融创新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金融创新对投机行为的催化效应、发行商的发行动机剖析,以及发行商利润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究。
在研究方法上,该成果从行为金融学视角出发,细致分析了香港牛熊证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与投资绩效,并探讨了产品赌博特征对投资者行为的深远影响;同时,运用行为金融学理论,深入剖析了发行商如何依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产品条款,以精准匹配投资者偏好;此外,还结合新古典金融理论,系统研究了市场风险、风险对冲及流动性供给对发行商利润的综合影响;并基于现代随机过程理论与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创新性地推导出了牛熊证收益偏度的计算公式。
论文结构清晰,依次涵盖研究背景与创新贡献阐述、牛熊证及市场结构介绍、牛熊证彩票型特征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分析、发行商发行行为考察、发行商利润估算及影响因素探究,以及全文总结与研究启示提炼。该成果为金融创新产品的动机剖析与风险评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丰富的实证分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170356 空气质量改善能降低企业劳动力成本吗? 沈永建(南京财经大学)、于双丽(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蒋德权(通讯作者,上海财经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空气质量对企业劳动力成本的影响,特别是在非货币性激励层面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对2005年至2015年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的深入分析,该成果揭示了空气质量与企业员工薪酬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具体而言,空气质量的恶化会促使企业提高薪酬标准,以此作为吸引和维系员工的有效手段。此外,员工的维权意识增强以及非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特定属性,均会进一步加剧这一负相关效应。
该成果还指出,企业若能根据空气质量的变化灵活调整员工薪酬策略,将对提升企业未来的价值产生积极影响。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空气质量对员工薪酬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极端的空气质量波动甚至可能导致样本企业员工年薪差异高达1.421万元。据粗略估算,在2005年至2015年期间,全国范围内因空气质量差异所导致的企业劳动力成本差异可能累计达到23万亿元之巨。
在研究方法上,该成果依托城市层面的空气质量数据,结合大规模实证研究,深入探究了空气质量与企业劳动力成本之间的内在联系。篇章结构上,该成果依次涵盖了前言、理论分析与假设构建、研究设计、描述性统计分析、实证结果阐释、空气质量变化对劳动力成本的粗略估算、稳健性检验以及研究结论等部分。该成果不仅填补了空气质量对企业行为,尤其是在人力资源激励领域影响的研究空白,还为相关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撑。
170357 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研究 谭清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夏后学(南京工业大学)
该成果创新性地提出了“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及“智能产业元”这一新型产业发展理论框架。通过深度整合产业经济、系统科学及网络科学等多领域理论,并在对“工业4.0”与“互联网+”等战略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该成果构建并发展了这一产业理论。其中,“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的概念源于作者所主持并已结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中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平台及其供给战略”,并通过跨学科理论的融合,进一步对智能产业元、产业创新平台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研究揭示,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将成为未来主流的产业组织形态,而智能产业元则构成其基础产业单元。该成果详细阐述了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及智能产业元的概念内涵、系统功能、运行机制及集成战略,并构建了新型产业创新平台的战略框架及其界壳体系。智能产业元以其功能网络集成、价值网络集成等特性,能够实现全程价值链供给。智能化、网络化及集成性等核心特征,决定了这些平台与产业单元的关键功能与行为,并需满足系统界壳条件。
该成果为智能产业的高端化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对于推动智能生产与服务体系建设及抢占全球产业高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目前,作者正致力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中军民融合产业联盟运行机制研究”,以期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相关理论成果。
170358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指数研究:理论、模型及实践 王冀宁(南京工业大学)、陈庭强(南京工业大学)
该成果聚焦于食品安全监管信息透明度与监管绩效评价,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透明度指数(CFSSITI)”与“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绩效指数(CFSSPI)”,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填补了关键的理论空白。从复杂系统工程的视角出发,该成果综合运用大数据、数理建模及计算实验仿真等技术,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核心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剖析,深入探讨了多元利益主体间的博弈行为及其演化、监管制度变迁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机制,以及监管绩效与透明度提升的有效路径。
基于700余家单位超过120万条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该成果对食品安全监管的透明度与绩效进行了深入的信息化评价与理论建模,并据此开展了实证研究与实际应用。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在理论上为食品安全监管评价体系的建设提供了重要补充,还在实践中助力了“江苏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评选等工作,为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效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与方法指导。
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深入探究了食品安全监管评价体系的构建、透明度与绩效提升的策略,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该成果展现了对食品安全管理的全面审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特别是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应用研究中,有力推动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的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
170359 Technology progress bias,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regional industrial economic growth motivation——Research on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based on the effect of learning by doing(技术进步偏向、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来源——基于干中学效应的区域工业转型升级研究 朱卫未(南京邮电大学)、朱亚琴(南京邮电大学)、林华萍(南京邮电大学)、于娱(通讯作者,南京审计大学)
该成果通过定量研究与实证分析,深入探讨了“干中学”效应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并创新性地构建了包含干中学效应的技术进步分解模型。该模型指出,技术进步指数不仅涵盖“干中学”效应指数,亦包含创新技术进步指数。研究发现,区域经济中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导致不同区域在自主创新和干中学效应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在自主创新效应不显著的情况下,“干中学”效应成为优化生产要素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实证部分,该成果采用Malmquist DEA方法,对中国“十二五”规划期间的省域年鉴数据进行了详尽分析,全面刻画了我国省域工业体系的技术进步状况。通过比较分析,该成果提出了促进我国不同区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针对性政策建议。此外,该成果还深入剖析了四大区域工业企业的特征及干中学效应的敏感度,为制定区域比较优势决策、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参考。
该成果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构建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为我国经济转型期的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关于技术进步与要素资源优化的坚实理论支撑。同时,该成果还提出了区域性差异化政策的优化路径,为促进我国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重要智慧。整体而言,该成果在学术研究与政策制定方面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170360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 陆华良(常州大学)
该成果深入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系统性地测量了不同企业在社会责任各维度上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综合运用实地访谈、结构性问卷调查、情境模拟等多种方法,并结合多变量回归模型、面板PCSE估计、PLS结构方程模型及实验经济学情境模拟等数据分析技术,该成果从多个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机制。
研究结果显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其经济、社会及环境绩效均产生显著影响,且不同维度的社会责任对绩效的影响具有差异性。此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还受到管理者社会责任认知、领导风格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变革型领导对农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正面推动作用。同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还对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现代服务业员工的服务创新、消费者信任及企业声誉等方面产生了显著的调节效应。
基于上述发现,该成果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应提升企业管理者的社会责任认知,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并建立健全相关保障机制,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其次,加强社会氛围建设,提高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第三,借助行业协会推动制定并实施企业社会责任行业标准,并建立相应的履行披露与监管制度;最后,支持高校开展社会责任教育,提升企业家及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与能力。
学科组:体育学
170388 “老龄化”视域下太极拳康养理论与实证研究 高亮(南京体育学院)、王莉华(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麻晨俊(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该成果聚焦于太极拳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的研究,内容分为六章展开系统论述。首先,通过详尽的文献综述,界定并深入阐释了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与概念。其次,全面而深入地梳理了太极拳所蕴含的养生、健身等文化精髓与观点。在第三、四章中,该成果基于现代医学健康维度及主观健康理论,系统评述了太极拳对老年人各类健康(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及整体健康)的影响程度与内在机制。
第五章,结合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该成果选取了来自不同地区的习练太极拳的老年人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其人口学特征、习练行为特征,以及太极拳对其生理、心理、社会健康的具体影响,并借助《自测健康评定量表》进一步量化了太极拳的康养效果。
第六章,基于人口老龄化这一宏观背景,该成果提出了太极拳康养文化资源开发的可行路径,并尝试性地构建了老年人太极拳康养运动处方,旨在为老年人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太极拳康养指导,促进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提升。整体而言,该成果为太极拳在老年人健康促进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170389 新中国体育广播发展研究 张矛矛(中国矿业大学)
该成果综合运用个案研究、整体研究、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方法,系统勾勒了新中国体育广播自1949年至2022年的发展历程。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专家访谈法、个案分析法及数据统计法,对体育广播的传播历程、发展阶段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剖析。
研究表明,中国体育广播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均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且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体育广播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该成果详细阐述了体育广播自1950年代至2022年间所经历的五个发展阶段,并揭示了其在体育事业发展、广播行业革新及社会生活变迁中的多重影响。
通过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体育广播报道的全面分析,该成果进一步强调了体育广播在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展现大国体育风范中的核心作用。同时,研究指出,在融媒体背景下,体育广播需注重受众细分、节目精致化设计与需求细分,以提供更具服务导向与影响力的广播内容,从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持续发展与创新。
170390 我国休闲体育思想变迁研究 唐芒果(南京体育学院)
该成果对我国当代休闲体育学科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其首要贡献在于强化了对我国休闲体育思想史的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的学术空白,系统而深入地阐释了本土休闲体育思想的内涵与独特表现形式。此外,该成果为当代休闲体育的本土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显著提升了我国休闲体育理论的层次与品位,成为该领域理论体系的关键构成部分。
研究内容广泛,首先追溯了古代休闲体育思想的起源,详细分析了从先秦至宋元各时期休闲体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变;随后,探讨了明清及民国时期休闲体育思想的曲折发展与兴盛;接着,深入剖析了当代休闲体育思想的发展脉络,特别是改革开放前后的理论与实践挑战;同时,还考察了休闲体育思想的多元变迁,包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休闲元素、中西方休闲体育思想的比较、休闲体育思想的异化现象及其审美表达等。
最终,该成果总结了休闲体育思想变迁的深刻启示,并对我国休闲体育思想中的核心要素、内在逻辑、历史背景及实践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一成果不仅为高等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参考,也为休闲体育学科的本土化发展路径进行了积极探索。
170391 新时代青少年体育发展政策的改革逻辑与实践指向 蒋艳(南京体育学院)
该成果聚焦于新时代青少年体育发展政策的改革动因及其内涵逻辑,特别是在《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政策引领下,对青少年体育工作改革的深入剖析。从公共政策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双重视角出发,该成果系统探讨了青少年体育发展政策的改革路径,对“如何发展青少年体育”的时代议题给出了理论与实践兼具的回答。
该成果核心观点包括:首先,指出体育教育目的、价值和功能的认知偏差是改革的逻辑起点,为政策改革提供了现实基础;其次,明确改革旨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再者,《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发布为改革设定了政策议程,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供给;最后,强调改革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其治理结构由问题导向、政治基础与政策供给的系统耦合所构成。
篇章结构上,该成果遵循“问题导向—逻辑解析—实践策略”的框架,深入剖析了新时代青少年体育发展政策改革的内在逻辑,并探索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路径。研究方法上,该成果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学科交叉分析及层次分析法,展现出严谨的逻辑结构与新颖的研究视角。整体上,该成果为新时代青少年体育政策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170392 从政策导向到文化生成:我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的动力因素、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马玉芳(南京工业大学)、王永红(南京林业大学)
该成果从文化维度深入剖析了我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的动力源泉与现实挑战,并据此提出了优化策略。研究围绕“政策导向—文化缺失—文化培育”的逻辑框架展开,着重探讨了冰雪文化的培育历程与发展趋向。
该成果核心观点涵盖:首先,实体环境条件、社会参与氛围、产业发展效能与专业人才培养是冰雪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要素;其次,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当前处于“政策驱动”阶段,亟需实现从外部政策推动向内部文化驱动的深刻转型,其中,文化培育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再者,面对“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宏伟目标,我国正面临冰雪自然条件限制、设施短缺及参与行为文化缺失等文化层面的困境;最后,推动战略转型需构建全面的“文化培育”支持体系与政策框架,涵盖冬季全运会政策优化、跨地域联合组队机制创新及人才激励政策强化等方面。
研究采用理论解析与实践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论,综合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调研考察、专家深度访谈及个案细致剖析等手段,全面审视了冰雪运动的文化根基与政策导向问题,为推进冰雪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可操作的实践指南。
170393 中国参与国际体育议程设置的动因、困境与提升策略研究 陆海林(南通大学)、刘建(通讯作者,南通大学)
该成果深入探究了中国在国际体育事务中制度性权力的构建,着重强调了增强中国在国际体育议程设置中参与度与话语权的重要性。研究首先阐释了国际体育议程设置的理论基础,融合了新闻传播学、公共政策学及国际关系学的相关理论,构建了分析框架,并论证了中国提升体育议程设置能力的迫切需求。
该成果核心观点包括:国际体育议程设置是形成国际体育制度性权力结构的起点,是提升国家在国际体育领域话语权的关键环节;中国提升国际体育议程设置能力,不仅有助于塑造体育强国的国际环境,还能为国际体育制度的革新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然而,国际体育议程设置能力的提升并非国家综合实力增长的必然结果,中国需通过制定战略规划、积极参与国际体育制度建设,来增强其在国际体育决策中的影响力。
研究深入分析了制约中国体育议程设置能力的内外部因素,并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突破内部障碍需采取“积极参与实践、完善体系构建”的策略,平衡外部压力应坚持“寻求利益共同点”的原则,克服自身不足则需加强“人才培养、智库建设、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的举措。
170394 基于百度指数的我国体育旅游网络关注度研究 舒丽(浙江大学)、张凯(苏州大学)、王小秋(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陈浩(嘉兴学院)、陶玉流(苏州大学)
该成果依托百度指数,系统剖析了我国体育旅游网络关注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人群结构特性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旨在为体育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为体育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与科学规划提供数据参考。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深入实施,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紧密融合为体育旅游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该成果强调,互联网凭借其强大的功能与广泛的应用,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科技创新及产业融合的关键力量。在大数据背景下,体育旅游的发展不仅是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也为产业营销策略的创新提供了有力依据。通过对体育旅游网络关注度的细致分析,该成果揭示了体育旅游在互联网空间中的时空差异、人群结构的独特性以及多重影响因素的交织作用。
研究方法上,该成果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法、知识图谱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及数理统计法等,旨在深入挖掘体育旅游的消费趋势与市场动态,为相关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最终,该成果为体育旅游的创新发展路径与体育消费的促进策略提供了深刻见解与有益启示,为推动体育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了智慧力量。
170395 城市体育公园服务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理论构建与应用优化:江苏个案探析 叶小瑜(南京体育学院)
该成果聚焦于江苏省体育公园服务全民健身战略的案例,深入探讨了生态体育视角下体育公园的建设路径,并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成果架构涵盖理论阐释、发展态势概述、现状调研、案例深度剖析及应用启示五大板块。研究首先基于生态体育理念,阐述了体育公园与全民健身文化生态的平衡之道及其实践应用;随后,系统考察了江苏体育公园在全民健身服务中的现状,并精选典型实践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探讨了江苏经验对其他城市的启示意义;最后,附录部分通过南京、扬州、南通、常州等江苏城市体育公园的实证研究,展示了江苏样板的量化成果。
该成果核心观点指出:在生态体育视野下,体育公园不仅是推动全民健身的重要空间,更是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平台。通过对江苏城市体育公园的深入分析,成果总结了其在全民健身服务中的应用模式,提出了生态体育公园建设的可行路径,并强调了生态体育对城市体育公园建设的深远影响。
研究方法上,该成果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范式,综合运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调研及个案分析等多元方法,对城市体育公园的功能作用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为政府决策及体育公园运营机构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实施方案,为提升居民健康水平与生命质量作出了积极贡献。
170396 篮球运动员动态视觉注意特征与运动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金鹏(东南大学)、郭洪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蔺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孙术奇(中国矿业大学)、平朋刚(南京财经大学)、范铁铭(南京市第九中学)、毛丽娟(上海市教育局)
该成果深入探究了篮球运动员动态视觉注意分配特征与运动表现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经典认知任务范式,系统分析了优秀篮球运动员在动态视觉信息处理任务中的表现。具体而言,通过多目标追踪任务,该成果详细考察了运动员在目标负荷增加情境下的视觉信息加工特性;同时,结合点探测任务,进一步探讨了运动员在认知加工环节中注意资源的分配及加工特征。此外,该成果还借助比赛技术统计数据,对视觉注意特征与运动表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综合分析。
基本观点显示,篮球运动员在动态视觉信息的加工处理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相较于普通大学生,他们能够更有效地调配知觉信息,将其聚焦于更为关键的任务上。这种知觉处理能力的优势与运动员的运动表现紧密相连。此外,通过对运动员视觉注意特征的全面剖析,该成果为从新手向高水平运动员的进阶路径提供了新的见解,有助于缩短新手的成长周期。同时,研究成果也为篮球运动员的运动认知选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并可指导教练员科学制定训练方案与训练目标。
在研究方法上,该成果综合运用了多目标追踪任务、点探测双任务条件下的认知加工分析以及比赛技术统计数据等多种手段,全面而深入地考察了视觉注意特征与运动表现之间的关系,为篮球运动的认知技能训练及科学化训练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学科组:科学普及
170397 女性天才·生命、思想与言词系列(共八册) 杨莉馨(南京师范大学)主编,焦红乐(郑州大学)、柯英(苏州科技大学)、袁霞(南京师范大学)、王晓英(南京师范大学)、黄荭(南京大学)、林早(贵州大学)、王寅丽(华东师范大学)、沈珂(华东师范大学)
该成果是国内首套由中国学者精心编纂的西方女性思想家与文学家系列传记丛书,名为《女性天才:生命、思想与言词系列》,共计八部,分别为《弗吉尼亚·伍尔夫:永恒的英伦百合》、《艾丽丝·沃克:妇女主义者的光辉历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加拿大文坛的女王风范》、《苏珊·桑塔格:跨越大西洋的智慧之光》、《玛格丽特·杜拉斯:暗房中的文学人生》、《西蒙娜·德·波伏瓦:书写与存在的哲学探索》、《西蒙娜·薇依:为沉默发声的智者》以及《汉娜·阿伦特:爱、思考与行动的交响》。此丛书聚焦于八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对人类文明作出杰出贡献的西方女性思想家与文学家的生平轨迹、思想深潜、学术造诣及文学成就。
该成果以深入浅出的笔触和优美流畅的语言,生动展现了这些女性的成长轨迹与个性魅力,涵盖了20世纪女性主义文化先驱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艺术;沃克对黑人女性文学传统的挖掘与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奠基;阿特伍德在加拿大文学中的深邃探索;桑塔格的艺术创新与精神蜕变;杜拉斯的文学生涯、爱情与政治实践;波伏瓦在存在主义哲学与女性主义文化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阿伦特的政治哲学探索与丰富的情感生活;以及薇依的神秘主义哲学思考与社会活动。每部作品不仅详细描绘了这些女性在学术与文学领域的辉煌成就,还深刻剖析了她们对社会与文化的深远影响,旨在为当代中国女性提供宝贵的精神滋养与榜样力量。
170398 中国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故事 《中国精神》编创组编著
该成果聚焦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宏伟主题,通过细致剖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三个关键历史阶段,系统展示了中国精神的发展脉络。该成果精心选取了60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与事件,以生动形象的连环画形式,图文并茂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壮丽历程。此举旨在帮助青少年直观而深刻地认识中国共产党及其精神支柱,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责任感。
该成果的基本观点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不仅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梦奋斗史,更铸就了一部中国精神弘扬史。中国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凝聚了近现代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与建设辉煌成就的重要法宝。新时代的青少年应当积极传承与弘扬这一宝贵精神,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研究方法上,该成果巧妙融合了党史、法学、教育学与艺术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视角,采用文字叙述与艺术绘画相结合的创新方式,将抽象的中国精神通过形象化的艺术表达传递给青少年,这一方式贴合青少年的学习特点,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与广泛的推广价值。
170399 世界遗产运河的保护与传承:大运河文化带的视角 王金铨(扬州大学)等
该成果深入探究了除中国大运河之外的世界遗产运河,全面梳理了这些运河在保护、传承与利用方面的国际先进经验,旨在为中国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通过对比分析不同世界遗产运河在保护措施实施、文化传承模式及经济利用策略等方面的异同,该成果提炼出了这些运河的普遍特征与独特做法,以期为中国大运河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与可行的实践指导。
该成果的核心观点指出,世界遗产运河在保护与文化传承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制度建设、资金筹措、文化体系构建等方面,这些经验对中国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该成果为中国大运河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提出了具体而详尽的建议,并强调了这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在研究方法上,该成果采用了比较研究的视角,综合运用了历史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研究、案例深度分析及访谈归纳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五条具有代表性的世界遗产运河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比较研究。通过对比异同、自我反思及精髓提炼,该成果揭示了这些运河在保护、传承与利用方面的内在规律,并据此为中国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提供了既具理论深度又具操作性的支持方案。
170400 江苏历代贤吏为官之道 中共江苏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组织编写,范金民(南京大学)主编
该成果聚焦于江苏历代贤吏的生平事迹,时间跨度长达两千余年,自汉代直至清末。通过对贤吏成长与仕途的细致剖析,该成果将其人生轨迹划分为少年、青年、壮年(为宦时期)及老年(致仕之后)四个阶段,并深入探讨了他们在为官理念、管理策略及对民生改善方面的贡献。具体而言,该成果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阐述了江苏贤吏如何秉承“清、慎、勤”的原则,秉持节俭廉洁之风,以民众福祉为己任,积极推动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在少年阶段,贤吏们深受儒家伦理的熏陶,勤奋好学,奠定坚实的人格基础;青年时期,他们或继续深造,或步入仕途,或探索其他生存之道,不断丰富自身阅历;步入壮年,他们忠诚于国家,心系民生,致力于兴利除弊,为地方繁荣贡献力量;老年时期,即便退休,他们仍心系地方事务,积极参与教育与文化活动,通过家训、家教及家风的传承,持续发挥其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深远影响。
该成果不仅展示了江苏贤吏在不同生命阶段如何通过个人奋斗为国家与地方作出杰出贡献,还揭示了他们通过家族文化的传承所展现出的治国理政持久影响力。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该成果为当代治国理政实践及廉政文化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与启示。
170401 明大德 守公德 严私德: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建设读本 靳凤林(中央党校)、杨明(江苏省委党校)、詹世友(上饶师范学院)等
该成果深度剖析了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内涵与路径,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重要论述,系统探讨了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与实践策略,明确指出修身立德是为政之基。该成果从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及家庭美德三大维度,全面阐述了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体系框架,并指出其道德修养水平直接关乎党和政府的执政正当性及社会稳定大局。
首部分聚焦于修身立德,辨析“道德”与“伦理”概念,强调领导干部道德水准与公民道德建设及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次部分围绕“明大德”,着重分析领导干部的政治品德,凸显政治信念、责任伦理及底线伦理的关键作用。再部分探讨“守公德”,深入剖析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包括职业特性、伦理考量及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育路径。末部分则关注“严私德”,着重论述领导干部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加强家教家风建设的具体举措。
该成果综合运用定性分析与比较研究的方法论,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提炼出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重点与对策,旨在为领导干部深入理解讲话精神、提升道德境界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助力其更好地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
170402 中华民族神话与传说(上、下) 萧兵(淮阴师范学院)、雪鱼(自由插画师)
该成果深度挖掘中国神话与传说的文化精髓与民族精神,尤其聚焦于彝族、纳西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神话叙事。通过整合相关典籍与经典文本,该成果揭示了中华民族对于宇宙、人类及民族起源的文化记忆与独特理解,阐释了神话意象的深层文化意义,并追溯了各民族共有的文化渊源。同时,该成果强调了神话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此外,该成果还对比了中西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围绕人类起源、人与自然关系及语言文字等议题展开讨论,分析了西方神话的解释模式,凸显了东方神话的独特魅力与文化价值。在研究方法上,该成果吸纳了文学人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采用跨学科、跨文化、跨语种的综合性研究方法,为中国神话的阐释提供了新颖视角。
在文本结构上,该成果精心编排了近130位原始神与人神的故事,覆盖了23个神秘地域、51种神兽形象及近20种奇异植物,涉及56个民族及其分支。通过“延伸阅读”板块,该成果对每个故事的背景、深层含义及相关前沿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读者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体验与学术思考。
170403 江苏省农民工安全教育 张宏伟(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李世收(南京工业大学)主编
该成果聚焦于农民工群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特别是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着重强调了开展全方位安全教育的迫切性。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该成果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导向,针对农民工群体设计了涵盖国家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等多领域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旨在提升其安全意识与技能,促进其从充分就业向高质量就业的转变。
该成果文本结构严谨,共十一章节。前两章深入剖析农民工职业安全相关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为后续章节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后续章节则分别从国家安全、治安管理、交通安全、反诈骗、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等多个维度,为农民工提供具体而实用的安全指导。在研究方法上,该成果通过深度访谈农民工群体,了解其实际需求;广泛查阅相关资料,获取详实数据;并邀请多领域专家协作,确保研究内容的全面性与实效性。
该成果以普及性、可操作性强的安全培训为核心,致力于构建一个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农民工的安全生产能力,进而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通过这一系统性、针对性的教育培训,该成果旨在为农民工群体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助力其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更好的融入与发展。
170404 “四千四万”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苏南的生动实践 《“四千四万”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苏南的生动实践》编写组编
该成果聚焦于“四千四万”精神的深入探讨,系统梳理了其自诞生至新时代发展的历史轨迹与核心意蕴。“四千四万”精神滥觞于苏南地区,生动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江苏干部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与奋斗风貌,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南实践的精神标杆。该成果的核心论述围绕“四千四万”精神的历史渊源、内涵精髓及其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旨在推动这一精神在新时代江苏现代化建设中的实践应用,为江苏实现“强富美高”新目标提供精神动力。
在篇章结构上,该成果通过五章内容的精心布局,构建了一个全面认识“四千四万”精神历史发展与内涵的认识框架,有助于读者深刻理解这一精神的多维度价值与实践意义。研究方法上,该成果采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分析路径,结合文本分析与概念史研究法,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四千四万”精神的演变历程与深远影响。
该成果对“四千四万”精神的分析不仅深刻揭示了其核心要义,更为江苏在新时代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有助于推动江苏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通过这一系统性的研究,该成果为“四千四万”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彰显了其在新时代江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170409 河长制治理理论与实践 汪群(常州工学院)、李卉(河海大学)、田鸣(河海大学)、张玥(河海大学)编著
该成果深入探讨了河(湖)长制治理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推动水治理向“生态治理”与“治理共同体”转型的关键路径,并构建了相应的理论框架。研究指出,河(湖)长制治理需实现从“常规治理”到“生态治理”、从“多龙治水”到“治理共同体”的根本转变。同时,该成果详细分析了政府、产业、学术、研究、金融和文化等不同主体在河(湖)长制治理中的能力素质要求,并据此设计了针对性的能力开发方案和培训体系。
研究方法上,该成果综合运用了半结构化访谈、案例分析以及多样态研究方法和抽象分析法,确保了研究的深入性和全面性。在篇章结构上,该成果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水生态文明为导向,深入讨论了河(湖)长制在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治理机制;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河(湖)长制的基本内容和组织实施情况;第三部分则重点探讨了河(湖)长制治理主体的能力素质要求、能力开发与培训体系的构建,以及具体的培训方案设计。
此外,该成果还强调,河(湖)长制治理模式虽具有较强的推广性,但不可简单复制,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转化,以确保治理效果的最大化。这一研究成果为河(湖)长制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70412 市场态势、股权质押与业绩预告披露策略 刘磊(金陵科技学院)、林树(南京大学)、李芸婧(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上海分所)
该成果深入探讨了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对其业绩预告披露行为的具体影响,并着重分析了市场态势在这一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研究揭示,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披露行为具有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在不同市场条件下呈现出差异性。特别是在牛市与熊市中,股权质押对业绩预告披露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市场环境是股权质押影响公司披露策略的关键因素。
在对策建议层面,该成果提出,针对不同类型的质押模式(如初次质押、多次质押等),企业应构建与之相匹配的业绩预告信息披露规则与策略。同时,监管部门应在市场下行期加强对股权质押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业绩预告信息的准确性与详尽性,从而有效引导市场预期。此外,投资者在解读上市公司披露的业绩预告信息时,应保持理性,避免在牛市阶段过度依赖宏观经济数据,而在熊市阶段则不应过度解读股权质押行为,以免产生误导。
研究方法上,该成果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手段,通过比较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股权质押对业绩预告披露行为的影响。研究内容涵盖引言、理论机理与假设构建、实证设计、实证结果分析以及研究结论与启示等五个章节,形成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体系。
170416 南京市教育资源配置绩效评价研究 周海花(南京晓庄学院)
该成果聚焦于南京市各学段教育资源配置的绩效评价问题,依托公共产品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及委托代理理论等理论基石,采用DEA评价模型(含CCR、BCC模型)与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模型,对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精准测量。该成果指出,不同学段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各具特色,其资源投入与产出指标存在显著差异,故依据各学段特性构建了差异化的测度体系。通过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双重分析视角,该成果运用Malmquist模型有效规避了单一评价指标的局限性,确保了评价结果的科学与合理。
篇章结构上,该成果精心布局十二章,内容覆盖理论基础阐述、南京市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剖析、各学段教育资源配置绩效评价及对策建议等多个维度。在方法论层面,该成果不仅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和德尔菲法,还广泛采纳了数据包络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确保了分析过程的全面性与严谨性。
该成果为教育资源配置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并通过详实的绩效评价实践,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力的实证依据,有助于推动南京市乃至更广泛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与升级,促进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科联 承办单位:中国江苏网 苏ICP备070006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