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

透过这些热词,回看2022这一年

发布时间: 2022-12-26 10:52:26

□ 本报记者 崔昊 陈娴 詹超 何钰 赵伟莉

今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胜利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

过去的这一年,面对着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对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们迎难而上,砥砺前行,我们“勇挑大梁”,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有力应对超预期因素的冲击,稳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经济发展动能进一步增强、质量进一步提高、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夯实。

金融为血液,经济为肌体。跟踪金融要素的流向,我们触摸经济发展的脉搏。本报记者梳理了部分财经热词,透过这些热词,回看走过的2022这一年。

 

财经热词:金融稳企纾困

【现场】 盐城市亭湖区,江苏名豪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条条自动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转,工人们正在对刚下线的离合器进行质量检测,不久后这些产品将运往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

今年,公司的供应链和资金链受到了不小的考验。“年初,仓库货架上最多的时候积压着1500万元库存,流动资金周转不过来。”总经理陈尚彦告诉记者,多亏了建设银行迎宾支行伸出了援手,主动增加了授信额度、降低贷款利率。“银行给我们用足了授信额度,还把利率下降了0.22个百分点,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据粗略估算,每年财务费用能节省40多万。”

陈尚彦告诉记者,海外市场业务占公司基本盘的70%,伴随着新的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他们正在积极“两条腿”走路,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也在积极拓展国内市场。“有了稳固的金融后盾,我们更有信心扩大生产再发展。”

【回看】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今年一段时间以来,面对疫情多点散发态势,企业经营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围绕全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江苏金融业积极行动起来,先后组织开展了“金融助力制造业提质增效”“龙头核心企业融资对接”“供应链金融提质增效”等专项行动,推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保持较快增长,积极探索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数据显示,9月末,全省制造业贷款余额2.61万亿元,同比增长23.5%,连续24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纵观今年,全省各地区各部门金融稳企纾困举措密集出台,从加大信贷投放、无还本续贷、下调贷款利率、推进首贷扩面等方面注入金融活水,解决“急难愁盼”,稳预期、强信心,为稳经济大盘、保市场主体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疫情之下,金融服务始终“在线”,江苏银行业积极强化“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建设,深入实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先后组织开展“金融惠企大走访”“贷动小生意 服务大民生”“商业银行‘四贷’能力提升”等活动,并创新金融服务顾问APP工作机制、试点探索首贷中心服务机制,有力推动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2022年9月末,全省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26万亿元,是2012年末的3.37倍,年均增长13.26%。

今年下半年以来,多场“江苏省普惠金融县区行”在全省各地铺开,深入开放区、工业园区等企业聚集区,送政策上门。同时,金融机构不断提升自身客户获取、风险评价和管控能力,针对企业特点开发动产抵质押和信用贷款产品,努力破解疫情影响下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数据显示,在一系列措施综合作用下,今年我省普惠小微融资持续“量增、面扩”。2022年9月末,全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2.53万亿元,普惠小微贷款户数达253万户。

财经热词: 绿色金融

【现场】 用水,始终是最基础的民生保障。在扬州市江都区南水北调源头区域供水企业亨达(扬州)水务有限公司里,各个关键岗位上均有工作人员在岗,全力确保城市供水生产及服务稳定有序。

亨达(扬州)水务肩负着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吴桥镇、浦头镇30多万居民和1000多家企业单位的供水重任。就在不久前,企业启动了自来水深度处理和供水管网等一系列的改造工程,然而由于改造规模较大,资金投入成了企业面临的难题。

了解到企业的需求后,江苏银行主动上门对接,为企业量身定制“水权贷”,即企业以所拥有的取水权或水资源使用权为质押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一种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最终,亨达(扬州)水务有限公司凭取水许可证获得了江苏银行发放的500万元取水权质押贷款,成为江苏首笔“水权贷”,顺利以绿色金融服务创新打通了生态产品价值的“变现”渠道。

【回看】 绿色,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一段时间以来,江苏金融业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体制机制,优化产品服务体系,增加绿色金融有效供给,绿色金融创新与服务能力正在不断提升。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全国首单“蓝色+碳中和”双品种绿色债券、首笔湿地修复碳汇贷、首笔“GEP生态价值贷”等创新产品纷纷在江苏落地,有力支持“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江苏全省绿色信贷余额2.17万亿元,同比增长50%,分别高于各项贷款增速和全国平均增速35个百分点、8.6个百分点。

不仅如此,从海上风电、分布式光伏发电到生物质能源利用等重点领域,伴随着绿色发展在江苏的加速推进,碳减排支持工具也在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的方式加速落地。

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江苏利用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动全省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353.8亿元,提供低利率资金激励212.3亿元,惠及项目240个,直接推动减碳超400万吨。

同时,金融机构切实将贷款利率、金额与企业碳表现挂钩,持续加大对绿色普惠领域支持力度。截至10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已经通过“苏碳融”和绿色再贴现支持绿色企业3470家、金额561.2亿元,直接推动企业年减排二氧化碳703万吨。

值得关注的是,碳金融市场,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今年实现了飞跃式发展。随着国家政策的引领和监管力度的加大,ESG信息披露与科学碳减排目标已经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经营的重要战略。

作为上市公司数量前三的江苏也在持续推进ESG发展。据同花顺IFind数据,截至目前,江苏省共有115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2021年独立的ESG相关报告(含可持续发展报告,ESG报告,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报告等不同命名方式的社会责任类报告),披露数量占江苏A股上市公司数量近两成。

不仅是江苏上市公司,江苏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也加快ESG体系建设以及披露步伐。江苏省共有24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其中国电南瑞、苏美达、中复神鹰等12家披露了单独编制的2021年社会责任报告。

央企、上市公司、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和排头兵,是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主体。当前,实体企业绿色发展迫切需要绿色金融支持,尤其是需要更加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更加完善、更高水平的绿色金融标准。

财经热词:金融赋能乡村振兴

【现场】 淮安市洪泽区洪祥村是一个传统渔业捕捞村。此前,洪泽湖全面禁捕后,渔民们响应政策退捕上岸。转型创业中,不少人选择了螃蟹养殖,但因为前期启动资金不足犯了难。得知情况后,村委会第一时间联系上了邮储银行,渔民们申请到了政策性贴息贷款。

“我们大概每户拿到了15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少了后顾之忧。”淮安市洪泽区洪祥水产养殖合作社社长周金彬告诉记者,今年他们承包的蟹塘经受了夏季高温的考验,总产量约6万斤,总收入约200万元,较往年相比增收了20%左右。

扎根农村,深耕“三农”金融服务,这是邮储银行淮安市分行支持退捕渔民创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邮储银行淮安市分行采取“政府引导+银行扶持+农户生产”的发展模式,着力解决退捕渔民创业过程中的资金难题,以金融力量助力渔民转产就业。

【回看】 不久前,为期5个月的江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首贷扩面专项对接工作已全部完成,累计走访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2025户,完成率100%,授信7.6亿元,用信6.9亿元,随着工作持续深入,获得授信金额仍在不断增加。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撑。一段时间以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探索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创新推广温室大棚、养殖圈舍、大型农机、土地经营权依法合规抵押融资,不断拓宽抵质押物范围。同时主动降低贷款利率,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渡难关。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前三季度加权平均贷款利率4.9%,明显低于往年同期。

今年以来,江苏金融机构不断强化普惠服务,通过“降利、减费”等措施,不断引导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倾斜。

为进一步加强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农村发展,今年以来,江苏出台了“财政金融支农16条”,积极推广专门服务乡村振兴的“苏农贷”“小微贷”等政策性金融产品。

从细处看,农业农村部门和金融机构紧紧围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一步创新“保险+期货”服务、农业农村重大项目金融服务、农业数字化服务、抵质押物融资等金融支农模式,聚焦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种业“卡脖子”技术创新攻关、“苏”字头农业品牌创建、新型经营服务主体和小农户扶持、乡村治理现代化等重点任务,推动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重点领域。

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江苏全省银行机构涉农贷款5.07万亿元,比2019年末增长1.5万亿。全省普惠型涉农贷款8540.3亿元,比年初增长16.5%,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财经热词:上市融资再融资

【现场】 在位于江阴市的采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采纳股份”)的生产车间内,从注塑、印刷,再到组装、包装、灭菌,生产人员开足马力,流水线高速转动……在这里,安全一次性注射器、安全采血针、安全胰岛素注射针等产品,源源不断地从生产线走向全球各地。

自上市获得4.04亿元的融资后,采纳股份的产能和研发资金得到很大的补充。“7月份我们的注射器自动化组装生产线取得了实用新型专利证书,预计2023年总规划9万平方米的二期厂房将完工并分批投产使用。”采纳股份董事长陆军告诉记者,拥抱资本市场为公司发展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

【回看】 5354亿元,这是今年A股IPO融资额。普华永道发布报告显示,2022年,A股IPO将领跑全球,不论数量还是融资额均将远超全球其他各大资本市场。

724亿元,这是今年江苏企业通过IPO获得的融资额,占比全国的13.5%,在所有省份中排名第2位。

回顾全年,资本市场正在为江苏蓬勃发展的实体企业提供高效融资服务。1月,采纳股份等9家企业接连上市,拉开2022年江苏企业竞相加入上市融资行列的序幕。6月,腾亚精工、宇邦新材同日在深交所上市,至此,江苏A股上市公司总数达到601家,迈入“600+”时代。截至12月25日,今年共有67家江苏企业登陆A股市场。

更有不少上市时未盈利的企业,在上市资金的助力下激发升级。镇江天奈科技等多家公司,上市前曾出现亏损情形,在登陆科创板后,收入、利润和市值均翻倍增长,行业地位也持续攀升。苏州普源精电首发上市时未盈利,2022年一季度已扭亏为盈。

再融资方面,江苏企业也屡拔头筹。其中,徐工机械全年增发募资387亿元,总金额仅次于被称为“宁王”的宁德时代。

为什么会有这样高的“吸金”速度?离不开政策和制度搭建的良好平台。

今年是《江苏省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印发后第一个完整的年度,江苏新增上市公司数量保持稳定增长,企业融资数呈跨越式增长。数据显示,724亿元的IPO融资总额,比去年高出170亿元。

该计划实施之后,上市公司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围绕“企业上市培育、产业链供应链‘链主’上市企业提升、上市公司规范发展、中介机构优质服务和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等五个方面,江苏上市公司整体质量和氛围呈现出不断改善的局面。

比如,聚焦上市公司空白县(市、区)“小切口”持续发力。今年,全国“百强县”镇江句容市迎来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南通创新区诞生首家上市公司“帝奥微电子”,苏中苏北上市公司发展相对薄弱的区域,加足马力推动企业上市。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上市,资本市场生态更加丰富,吸引更多投资者进入。如何吸引全国资本更关注江苏企业发展?

今年,江苏共有49家上市公司分别入选科创板高端装备、材料、芯片、信息、生物等5条主题指数,占全部样本的16%至30%。10家上市公司入选“北证50”成分指数,占比20%。高峰时期,江苏拥有9家市值超过千亿的上市公司。

“指数样本企业”的脱颖而出,越来越多“火车头”企业的带动,吸引了全国资源进一步向江苏硬科技企业倾斜,为省内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财经热词:数字人民币

【现场】 “用数字人民币付款,不用在各个银行卡里来回倒,既方便又安全!”体验了数字人民币的便利之后,苏州毛家堂家庭农场负责人毛晓峰如此说。12月初,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东桥毛家堂家庭农场通过苏州农村产权交易系统竞得黄埭镇西桥村11.92亩农田经营承包权后,以数字人民币缴纳了九千多元的租金。这也成为数字人民币在农业农村领域的首创场景应用。

作为我省目前唯一试点城市,今年以来,苏州数字人民币试点不断加快场景创新步伐,在助企融资方面不断提速。工商银行试点向“捷豹路虎”品牌投放数字人民币供应链贷款80万元,成为汽车领域全国首单数币供应链业务;苏州银行以数字人民币为主要形式向苏州某机械有限公司发放200万元无抵押信用贷款,实现数字人民币在制造业领域的场景拓展;50万元的数字人民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在张家港成功发放,成为全国首笔数字人民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回看】 今年以来,数字人民币应用逐步提速。今年9月,苏州发布了《苏州市深入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行动方案》,对拓展数字人民币基础和创新应用场景、提升试点用户体验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积极在C端、B端、G端搭建更多应用场景。

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苏州全市开通个人钱包3016万个、对公钱包169万个,累计交易6179万笔,累计交易金额712.9亿元,交易金额、个人钱包数量、首创场景数量等各项核心指标位居试点城市前列。预计到2025年,苏州将在全市建成2个全国领先的数字金融集聚区,集聚超过1000家数字金融企业,培育2至3家估值超百亿级的数字金融龙头企业。

当前,苏州正推动长三角数字货币研究院、长三角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在苏州开展更多“首创”试点,加快集聚数字人民币试点关联企业;人民银行物联网支付实验室聚焦数字人民币在物联网支付领域的融合应用;组建中的江苏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数字人民币场景运营、商业模式开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苏州试点经验基础上,探索推动数字人民币在省级层面推广应用。

从2019年入选首批试点城市以来,苏州数字人民币已迭代至4.0版本,即通过培育生态圈企业发展推动数字人民币发展的新阶段。相比较于传统的贷款方式,数字人民币贷款更有优势。例如金融机构在审批流程上,数字人民币贷款和普通贷款没有太大区别,贷款还可以直接发放到企业数字人民币对公钱包里,效率更高。目前,数字人民币场景已遍布苏州市全域、覆盖24个行业大类。

2022年央行下半年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有序扩大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除了最早开展试点的深圳、苏州、雄安、成都等地,试点范围已扩大到广东、江苏、河北和四川4省。随着试点工作深入,数字人民币将在批发零售、餐饮文旅、政务缴费等领域加速丰富应用场景,提高结算效率。

数字人民币有望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率先实现区域互动,凸显范围经济优势。有关人士认为,随着浙江六个承办亚运会的城市开始试点以及数字人民币试点有望逐步扩大至全省,苏浙沪区域联动将会更加深入,数字人民币将成为推动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又一助力。

来源:新华日报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科联  承办单位:中国江苏网  苏ICP备070006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