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

世界500强企业 共赴“江宁机遇”

发布时间: 2023-06-29 17:23:29

6月27日,“投资中国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专场推介暨第十届“开发区对话500强”活动在南京市江宁开发区举行。活动以“投资中国——共创开放繁荣的美好未来”为主题,围绕我国最新对外开放政策、国家级经开区营商环境优化、外资企业对华投资趋势等议题展开交流,并举办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和新能源汽车3场产业项目对接会。

本届活动由商务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南京市人民政府、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江苏省商务厅承办,长江经济带国家级经开区协同发展联盟、江宁开发区协办。全国130多家国家级经开区、各地商务主管部门的代表,近200家知名跨国企业、国际组织、重点商协会以及内资企业的代表出席活动。

 

关注中国机遇

外资首选“国字号”经开区

“开发区对话500强”活动是长江经济带国家级经开区协同发展联盟的峰会活动,已连续举办九届,今年第十届活动落地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江宁开发区,并与“投资中国年”活动叠加,受到广大经开区和内外资企业的关注。

国家级经开区因改革开放而生。目前,全国共建立了230家国家级经开区,集聚了超过400万家企业,落户了3万多家外商投资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在国家级经开区设立的总部、研发中心超过300家。2022年,国家级经开区实际使用外资和进出口额占全国比重均超过20%,创造了15万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以千分之三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1/10的地区生产总值和1/5的工业增加值,成为中国经济融入全球产业体系的重要平台。

与会嘉宾认为,南京拥有显著的区位和基础设施优势,江宁开发区地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拥有完善的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丰沛、科技资源丰富,企业发展所需的土地、能源、原材料、人力等都能得到有效满足。与此同时,国家级经开区打造了宜业宜居的环境,具备生活居住、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配套设施,企业可以共享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作为全省开放型经济的“桥头堡”,南京经济发展的“压舱石”、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江宁区共有外资企业1200余家,投资总额达352亿美元;有近百家世界500强企业的136个项目落户江宁,投资方涵盖64个国家和地区。江宁开发区从1992年县办自费开发区起步,坚持向开放要动力、以招商聚资源,累计利用外资110亿美元,引进世界500强投资企业100家,培育挂牌上市企业58家,形成绿色智能汽车、智能电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智能装备四大千亿级创新产业集群,地区生产总值接近2000亿元,综合发展水平连续7年位列国家级经开区前十。

“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增长潜力大、供求多元、开放度高。对于众多跨国公司和全球投资者来说,投资中国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商务部外资司副司长王亚在会上表示,国家级经开区为全球投资者的项目落地中国,提供了低成本的基础设施共享、优质的生产要素组合、完善的产业配套服务、一流的营商环境。“投资中国,首选经开”,已成为越来越多跨国公司的广泛共识。

“我们正在积极引进科倍隆德国先进的制造工艺和产品工艺,汲取德国制造业基因,力争实现更大程度的产品本土化。” 科倍隆(南京)机械有限公司总裁沈君介绍,这家德企投资江宁近20年,由最早的注册资金500万美元,增资到1352万美元。在今年4月份江宁海外招商中,科倍隆还与江宁就南京工厂扩产项目达成协议,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400台挤出设备、800台计量秤和1000台阀门的生产能力。

扬起“微笑曲线”

产业集群向新图强

上个月,长安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全新产品CX-50正式下线,获得市场好评。自2005年落户江宁,该公司已累计零售175万台汽车,连续多年被评为江宁开发区纳税大户。

企业和园区并肩同行、相互成就。“企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江宁雄厚的汽车产业基础,我们40%左右的关联配套企业来自江宁,集聚效应明显,政策落实迅速。”长安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执委办公室总监张长杰表示,未来,长马将继续深耕江宁,全面开启电气化、智能化转型,公司主导研发的全新新能源汽车产品将于明年上市。

“江宁开发区具有名校、名所、名家‘三名’汇聚的科教优势,具有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优势。”在6月27日下午举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对接会上,“江宁制造”的硬实力和服务软环境,赢得与会嘉宾高度赞许。

聚焦全产业链布局,江宁区聚集了上海大众、长安马自达等为代表的整车制造企业,以及法雷奥等140家零部件企业,形成了集研发设计、物流营销及后市场服务于一体的完整汽车产业链。2022年,开发区整车产量34.4万辆,占南京市整车产量的57%。

聚力产业转型升级,江宁今年又引入中汽创智等研发平台和智能网联龙头企业,为汽车产业继续做大做强提供支撑。截至去年底,全区共有规模以上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企业106家,实现产值973.37亿元,同比增长15.8%。

成立3年来,有着中国一汽、东风汽车等三大央企背景的中汽创智发展迅猛,在智能底盘、新能动力、智能网联三大业务领域齐头并进。中汽创智CEO李丰军介绍,目前智能制动系统、智能转向系统等8个项目已启动产业化;“双智”示范区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功率半导体模块及芯片等项目完成设计开发及验证,具备获得客户项目条件;下一代线控底盘技术、氢燃料膜电极及催化剂、下一代车用操作系统已启动项目预研。

江宁开发区管委会投资促进局副局长倪雷介绍,为抢抓汽车产业“新四化”的发展机遇,园区聚力招大引强,正大力引进新能源整车、三电等关键零部件、智能网联等领域优质项目,引导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借助“双智城市”试点、省级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建设契机,加快智能低碳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车路网云协同发展的格局。

聚力“强链补链”

企业舰队竞逐蓝海

“我们的企业总部在香港注册上市,江宁的公司相当于在内地的第二总部。” 在绿色低碳产业项目对接会上,光大环境科技副总裁赵晨曦介绍,公司在九龙湖畔成立了光大环境研究院,拥有200多人的研发队伍,拥有专利1787项,是全球垃圾发电领域获得专利最多的企业。

捕捉国家战略机遇,布局产业新赛道。江宁开发区高新园管办副主任张锐介绍,江宁开发区抢抓国家实现“双碳”目标重大机遇,在绿色低碳产业领域重点布局“节能环保”和“绿色储能”两条赛道。

依托龙头引领、链式布局,坚持招大引强与培育并举,江宁区深耕产业链上下游,光大环境、大唐环保等一批特色化、高端化优质项目加快落地增效。与此同时,依托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高质量环保企业孵育基地,培育出江南环保、华创环境等一批优质本土环保企业。目前,园区节能环保产业共集聚规上企业近百家,2022年实现产值794.2亿元。

依托既有强势产业基础,延伸产业长板。江宁区依托智能电网产业的雄厚基础,大力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集聚了各类储能项目超50家。发挥制造优势,以南瑞集团、国电南自、恒安储能、嘉隆电气等为龙头企业,吸引中小企业为配套,专注储能系统控制设备、储能变流器、协调控制系统等储能细分领域研发制造。2021年南瑞继保储能变流器国内市场出货量排名前五。不断延链补链,园区还集聚了华友能源、寒锐钴业等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企业,聚力打通从电池材料、电池产品、储能系统到储能电站总包的全产业链。

在数字经济产业项目对接会上,中电鹏程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数字运营经理高一涛分享了“装备制造业企业在数字经济中的思考与做法”。南京优倍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市场实施部部长曹长皓作了主题为“基于落地应用价值的智能工厂综合服务”的推介。这两家制造企业,不约而同地延伸出了自己新的核心业务——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服务商。

园区“智造”升级和服务输出的案例受到广泛关注。5月9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发起的2023年“十城千企”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服务行首场活动在江宁开发区举行。目前,江宁开发区已成功创建省级智能工厂8家、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5家、省级智能车间31家,拥有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89家,获批国家“工 业互联网推动数字化创新领先园区”,引育了由70余家央企、知名外企、高成长型民企组成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舰队”,去年一年,为长三角区域500余家工业企业提供相关服务。

优化营商环境

园企协力跑出“加速度”

“记得1993年我们来江宁开发区选址时,老厂原址是个小山包,令我们特别吃惊的是,一个月后再来看,已经完成了‘三通一平’。” 南京东陶有限公司副总苏国清说,公司早在1994年就落户园区,当时的“江宁速度”让投资方啧啧称赞。2019年,公司启动搬迁开建新工厂,园区的服务让他们重温当年的“震撼和感动”——园区开出服务清单,全程代办,帮助企业克服疫情中遇到的困难。“长期投资中国,选择南京江宁,我们是有信心的!”

“2007年在江宁建厂,2011年成立研发中心,2022年组建配送中心,16年来,艾默生与江宁共成长、共发展。目前公司拥有员工600余名,去年实现销售额14亿元,2021—2022年业务增长超30%……”谈起在江宁的发展,艾默生亚太流量业务运营副总裁朱良文给出了一串“硬核”数据。“下一阶段,我们还将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开拓锂电池、多晶硅等领域业务,期待实现更大突破!”

真金白银的投入,是对一个区域营商环境最真实的评价。2月21日,江宁开发区举办重大外资项目签约活动,包括菲尼克斯精益智能示范工厂、百事可乐扩能项目、西门子数字化工业集团运动控制业务亚太区总部等10个重大外资项目落户园区,为江宁区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路走来,园区给我的感受就是言必信、行必果,我们愿意继续在此扎根!”汉桑(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柯海力是丹麦人,他对江宁的营商环境频频点赞。今年是汉桑投资江宁开发区的第20个年头。凭借良好的发展态势,公司继续扩大产能,即将在江宁开发区建设第三个工厂。

让内资外资近悦远来、收获发展红利的背后,是江宁开发区31年的奋斗变迁中不变的主线——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进步的动力是开放创新,永恒的生命线是项目,不变的主旋律是招商。江宁区主要负责人说,江宁经开区坚持以营商环境为生命,打造“三全服务”的招商金字招牌。

一是提供全要素保障,让项目“引得来”。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着项目转,支持龙头企业加大投资布局,旺旺、爱立信、福特、菲尼克斯、法雷奥等跨国公司均从单一工厂拓展为“多中心、多基地”发展格局,在智能电网形成“国网系”、绿色智能汽车形成“一汽系”、集成电路形成“中电科系”、智能制造形成“中国电子系”的产业布局。

二是提供全链条服务,让企业“留得住”。持续放大“马上办办公室”效能,建立投资项目全流程代办制度,构建“15分钟服务圈”“24小时自助点”,实行企业诉求“当时答复、当日协调、限期办结”,行政审批“一窗收件、联合审批、一次发证”, 施工许可“一网并联”,实现新设企业“半日办结”,审批时长平均压缩70%以上。

三是提供全生命周期陪伴,让企业“发展好”。实施企业发展陪伴计划,构建“地标企业提升+领军企业倍增+四上企业壮大+低效企业焕新+科技企业腾飞”的企业五级梯度培育体系,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定制扶持政策,近年来推动200家企业纳入倍增培育计划,其中90%以上完成规模和效益的倍增。

来源:新华日报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科联  承办单位:中国江苏网  苏ICP备070006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