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
稳增长、稳预期,增动能、创增量
发布时间: 2023-07-04 10:13:04
北沿江高铁建设现场 李梦竹 摄
今年以来,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生产平稳、内需改善、质效提升、信心回暖的特征,1-5月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实现同比较快增长,供需两端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在巩固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态势的关键节点,全省各行各业全力以赴在攻坚克难中稳增长、稳预期,在统筹发力中解难题、补短板,在真抓实干中增动能、创增量。上半年刚刚结束,下半年已经开启。记者分析1-5月工业、农业、消费、投资、外贸等领域相关发展数据,并深入一线观察,感受到江苏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的勃勃生机。
工业用电稳增长 迎峰度夏底气足
□ 本报记者 付 奇
数据亮点
前5月,全省全社会用电增长累计增长6.6%,其中,工业用电累计增长6.5%。5月29日,南京电网用电负荷首破千万千瓦,时间较去年提前8天。
【一线案例】
6月28日,南京电网2023年迎峰度夏重点工程——220千伏公塘输变电工程顺利投运。
该工程通过新建220千伏智能变电站,新上2台180兆伏安主变压器,新建线路30公里、杆塔39基,一举缓解了南京江宁秣陵、横溪、谷里片区,以及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江开发区等地的供电压力,也将助力中国电信吉山软件园项目、腾讯华东云计算基地项目、南京盛鑫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大尺寸硅外延材料产业化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有力满足江宁地区负荷发展需求。
“为保障工程按期投运,公司全面梳理项目建设进程与关键节点,倒排工期,紧抓物资供应、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还在施工过程中增加了机械化施工的占比。” 国网南京供电公司负责人介绍,4月20日开始大范围组立杆塔以来,150余名建设者连续坚守在工程一线,抢工期、拼进度,坚决打赢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攻坚战。
大江南北,这样的工程正遍地开花。翻开近20天的南京电网建设清单,220千伏苏庄、高旺、山江变电站及110千伏南门变电站主变压器增容扩建,110千伏秦仙、晓山输变电工程等6项2023年南京电网迎峰度夏重点工程先后按期投运,电网工程投运进入“密集期”。
据统计,除公塘输变电工程外,今年还有10项南京主干网架基建迎峰度夏工程已先后顺利投运,新建线路长度25.43公里,新增变电容量151.3万千伏安,区域供电可靠性显著增强。更优的电网结构,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互补,能够更好地推动区域能源互联互通,削峰填谷,有效提高了局部供电能力。
今年以来,经济延续恢复向好,用能需求明显回升,面对即将到来的电力需求高峰,省内各级供电公司持续发力,除了加强能源供应保障之外,已全面完成电网设备的春季“体检”,在高温来临前及时发现并处置各类设备隐患缺陷,用安全可靠的供电全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记者观察】
用电量是工业经济的晴雨表。规模以上工业平稳增长,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工业用电量:用电量高,开工率就高,工业运行活力就足。今年以来,全社会用电量特别是工业用电量的攀升,说明全省工业经济正在稳步恢复发展。
眼下已进入炎炎盛夏,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关乎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一系列电力保障工程的有序推进,全力服务省市重大项目建设,不仅为工业经济和城市发展提供澎湃动力,也在“关键节点”上为今年全省迎峰度夏再添“底气”,为保障经济全年高质量发展不断积蓄动能。
新能源汽车“一路驰骋”稳稳驶入“全球赛道”
□ 本报记者 王梦然
数据亮点
扬州海关统计,1-5月,扬州市出口新能源产品44.1亿元,同比增长36.4%。其中,出口太阳能电池、电动载人汽车和锂电池分别为38亿元、1.9亿元和4.2亿元,分别增长20.6%、268.1%和1573.4%。
【一线案例】
外贸春风“持续吹拂”,助力新能源等绿色低碳经济热度“一路飙升”。6月中下旬,步入扬州亚星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车间,每条生产线都在加足马力,制造“进度条”几乎拉满,厂房内,一辆辆纯电动物流车整齐排列,从外观上看,这批车辆造型时尚,加装了大尺寸轮毂;更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内核”,利用集团自主设计整车控制软件,更加适合市场的驾驶习惯及特殊路况使用需求,能适应多坡道、泥石路、持续多雨等特殊行驶环境。
“这是为美洲市场‘量身定制’的一款车型,大轮毂、高底盘、智能控制系统,能确保它更适应美洲的交通环境。”扬州亚星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海外营销公司总经理陈志敏向记者介绍,这款新能源车从今年年初就开始制造、装发,多批次发往美洲市场,加上当前这批,总计发出200多辆。
今年1-6月,该企业的外贸销售量同比增长了约400%,覆盖全球近50个国家或地区。为什么新能源车“一路驰骋”海外?陈志敏分享了几个原因:首先是去年卡塔尔世界杯举办期间,企业制造的批量BRT公交车亮相赛事,承受住了卡塔尔当地近50℃的高温“烤”验,在全球瞩目的赛事上获得了“国际口碑”;其次,疫情形势好转后,今年起一大批国外客商赶赴该企业,考察车间、解除疑虑,将之前“线上”沟通悬而未决的订单“面对面”地敲定下来;此外,交付周期短、供应链完善、产品成熟度高以及良好的售后服务,都是该企业新能源汽车得以在国际市场上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原因。
【记者观察】
正是原创技术、设计能力以及造车效率等明显优势,增强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内生动力与话语权,让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国际市场上不惧竞争,甚至“弯道超车”,拥有了一定的溢价能力。
在“传统车”时代,江苏就是全国汽车产业大省,据统计,全省现有汽车及零部件规上企业超2500家,发力新能源“新赛道”,也有这些老功臣的“新贡献”。它们因时而变、积极转型,在变化中求生存、求发展,近年来积极围绕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等方向,统筹推进新能源汽车、车联网、氢燃料电池汽车以及动力电池等重点产业链建设,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不断筑牢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优势。
采访中的扬州亚星客车,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是生产制造“客运车”的明星企业,卧铺客车市场占有率很高,如今“进军”新能源市场依然实力不减。采访中企业多次提到,电机、电控、电池“三电”关键核心技术是新能源车的“心脏”。
新能源车出口从走“量”到提“质”的变化也很值得关注。如果说早些年我国汽车出口多主打“性价比”,那么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出口已逐渐向附加值高的中高端车型发展,产品的“含金量”不断提高。
“希望的田野”热度高空间大
□ 本报记者 付 奇
数据亮点
端午小长假期间,江苏纳入监测的633家A级景区和581个乡村旅游点共接待游客1238.33万人次,实现消费总额33.20亿元,同比2022年分别增长151.84%和152.54%,同比2019年分别增长31.06%和30.24%。
【一线案例】
7月2日上午,在串串葡萄弥漫的清香中,2023年“苏韵乡情”南京金牛湖葡萄庄园第十一届葡萄文化节开幕。
金牛湖葡萄庄园坐落于南京市六合区,园区占地1000亩,是以种植鲜食葡萄为主打产品的果园,紧邻金牛湖野生动物王国、桂子山石柱林等景区。
园区投资建设的“葡香田居”民宿去年8月正式对外营业,设有客房数13个,床位数32个。葡萄园内还新建成集餐饮、休闲、购物、娱乐于一体的山子林文创街区,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归田园,享野趣,尝新鲜……如今在园区内不仅可以体验采摘,还可进行酿酒参观、美酒品鉴等研学活动。
眼下,这样的乡村旅游点正越来越多,乡村旅游的业态也愈发丰富。
池杉湖湿地公园位于南京市六合区程桥街道,园区占地5800亩,园内有1200多个荷花品种,300多个睡莲品种,今年3月入选江苏省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示范产品。
夏日正是赏荷的季节。千亩荷塘碧波荡漾,满眼荷花争奇斗艳,6月26日,端午小长假刚过,由南京市六合区农业农村局、南京市六合区文化和旅游局等主办的“苏韵乡情 与宁乡约”——2023池杉湖湿地荷花节如期而至,为夏日乡村旅游再添“热度”。
已经走过5年的荷花节今年有了新玩法。池杉湖不仅新引进包括剑舞、朱笔等40余个品种荷花以及江南风韵、巴巴拉、甘颂文等70余个品种睡莲,荷花节期间,园区内还将推出汉服旗袍秀、荷花节书画及插画展、荷花节农副产品展销会、荷塘月色“音乐会”等活动,让游客沉浸式感受荷花文化。
“今年端午小长假期间,六合区依托本地乡村旅游特色资源,打造多元文旅业态,展现文旅消费新场景,端上了丰富多彩的端午民俗文旅大餐。” 南京市六合区文旅局负责人介绍,端午节期间,不仅萌宠互动、水上运动、鲜果采摘等旅游项目大受欢迎,民宿、露营更成了年轻人解锁乡村旅游的新方式。下一步,六合文旅将进一步丰富产品供给,提升服务水平,做强乡村文旅业态,让游客可以更好地逛景区、住民宿、品美食,尽享“好山好水好风光”。
【记者观察】
南京市是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但一直以来,六合区曾因远离主城区而名不见经传。不过,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发展,六合文旅逐步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态位”和发展模式。近年来,六合区依托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聚力打造南京“都市北田园”,2022年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像六合这样开掘乡村旅游市场的地区还有很多,这也启示我们,作为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业态,乡村旅游可以成为“后疫情时代”旅游行业新的发力点。随着人们旅游消费需求的变化,乡村旅游也应该在实现城乡共融共生和共同富裕上找到新的突破口,开掘新的发展空间。
“轨道上的江苏”建设步伐加快
□ 本报记者 梅剑飞
数据亮点
1-5月,全省铁路建设完成投资294.2亿元,提前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上半年,预计完成铁路建设投资363.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6.7%,创历史同期新高。
【一线案例】
今年以来,北沿江高铁建设不断取得节点突破。6月29日,在长江北支崇启公铁长江大桥4号主墩施工现场,随着最后一车混凝土灌入桩孔内,标志着北沿江高铁崇启公铁长江大桥北主塔76根桩基全部完成,大桥主体工程施工取得阶段性进展。
7月2日,位于太仓市境内的北沿江高铁沪宁段站前3标,施工氛围一片火热,机器声此起彼伏,工人们在各自岗位有条不紊忙碌着。
“本标段包含1条正线,4条联络线,1条工区走行线,1条安全线,正线全长20.47公里,总投资33.44亿,计划工期1825日历天。”中铁二十四局北沿江项目书记王学介绍,今年以来,项目部精心组织,努力克服征地拆迁难、杆管线迁改难、标段临近沪宁沿江高铁区段联调联试阶段安全风险高等不利因素,争分夺秒抢进度,目前项目大临工程除梁场外已基本建设完成,梁场也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上半年目标任务全部完成,预计8月底验收完成。
“随着施工现场可开工点应开尽开,桥梁段钻孔桩、下部结构大面积施工,下半年,项目部有信心持续发力,开启全线施工,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朝着既定目标奋进。”王学表示,“我们参与建设的沪宁沿江高铁通车在即,正在建设的北沿江高铁建成后,将在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间建起一条快速新通道,对于优化沿长江地区铁路网布局、服务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沿线人民群众对工程进展十分关注,作为建设者,我们使命在肩。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扎扎实实施工,保质保量保进度,全力打造精品示范工程,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贡献力量。”
【记者观察】
近年来,江苏坚决贯彻“交通强国”战略决策,牢牢把握“铁路先行”发展定位,全面构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高质量打造“轨道上的江苏”。今年以来,通过全力推进重大交通项目特别是铁路项目建设,当前,沪宁沿江高铁(南沿江城际铁路)已进入联调联试阶段,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高铁、宁淮铁路等进展顺利。
充分发挥铁路建设稳投资、促增长的作用,6月30日,总投资约292亿元的南京上元门铁路过江通道开工建设,该通道将衔接长江两岸高铁线网,与宁淮城际铁路、宁宣铁路共同构成纵贯我省南北的铁路新通道,意义重大。下一步,还将开工建设潍宿铁路。一批在建工程快马加鞭推进,即将开工项目前期准备有序推动,全省铁路客流快速增长,打造高质量的“轨道上的江苏”,步伐铿锵有力,速度正在加快。
“小产业”拓宽乡村振兴富民路
□本报记者 林杉 颜颖
数据亮点
上半年,全省963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4408亿元,增幅8.3%;休闲农业游客接待量2.03亿人次,综合收入604.7亿元,增幅分别达到51.5%和31.4%。
【一线案例】
芦笋是蔬菜之王,具有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高、带动增收高的特性。近年来,涟水县依托特有的弱碱性沙土,大力发展芦笋产业,现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设施化芦笋种植基地,芦笋产量占全国的30%。随着小小芦笋拔节生长,村民生活也更上一层楼。
6月26日,记者来到位于涟水县红窑镇的春竺芦笋产业园内,一大片碧绿的芦笋娇嫩欲滴,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忙着采摘、打包、搬运上车,这些新鲜采摘的芦笋即将被运往南京和上海批发销售。“今年芦笋行情好,一斤能卖到9块5毛,待会儿就有客户来运走300筐。” 涟水县芦笋协会会长、瑞丰农业负责人郑标高兴地说,其公司种植的芦笋达4200亩,还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芦笋1万余亩,预计今年销售额超过6000万元,利润可达450万元左右。
红窑镇芦笋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助力。截至目前,涟水县共计整合各类涉农资金4096万元投入芦笋产业项目,撬动社会资本3.5亿元,为31个村集体一年增收178.8万元。
如今,涟水已形成以红窑芦笋产业示范园为核心,辐射五港、黄营、梁岔、唐集等周边镇的2万余亩种植区域。全县设施化芦笋年产5万余吨,总产值超10亿元,“涟水芦笋”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小小芦笋已成为当地富民增收的靓丽名片。
“现在不仅土地流转有收入,在芦笋基地打工一年还能拿五六万块钱,我很知足。”村民孔庆平是土生土长的红窑镇人,在外打工多年的他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据悉,位于红窑镇金城村境内的春竺芦笋产业园占地面积2200亩,共带动周边群众近40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该项目每年还为20个低收入村实现增收,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72万元。
近年来,涟水县坚持以科技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与江苏省农科院、江苏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合作,设立科研平台,编制地方种植标准,提高芦笋品质,累计培育“春雨”“春竺”“绿富”“芦小羡”等多个品牌。同时,延长产业链条,新建冷链设施和芦笋加工生产线,开发芦笋汁、芦笋面条、芦笋水饺等系列产品,打造绿色健康芦笋产业链,这也正是当地产业提档升级的一个方向。
【记者观察】
涟水县红窑镇依托特有的弱碱性沙土,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这启发我们,发展现代农业要“对症下药”,各地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应立足区域内农业资源禀赋,引导农产品因地制宜集中优势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加快融合,不断延伸农业全产业链,从而达到提升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效果。
飘香美食燃旺“烟火气”
□ 本报记者 林 杉
数据亮点
数据显示,1-5月,江苏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06.5亿元,同比增长11.44%。其中,餐饮业营业额增长29.3%,比1-4月加快0.9个百分点。
【一线案例】
6月27日,周二工作日下午,马厂老火锅新街口店内依然宾客满座,大家吃得热火朝天,一旁还有不少排队等候就餐的顾客。几位工作人员来回送餐、收拾桌子,忙得不亦乐乎。
“我们家只做一款锅底,即标准的重庆全红锅,三斤牛油加一斤底料,不蘸味碟也好吃。菜品包括经典的毛肚、吊龙、黄喉、牛蛙等,牛蛙是现杀,毛肚也是当天采买,保证新鲜。”马厂老火锅“95后”店长陈威旭向记者介绍,该店主打重庆老火锅本味,在口味上没有刻意迎合市场,“比如配料只有重庆传统的小油碟配小米辣、葱蒜,没有麻酱、辣酱。” 陈威旭自豪地说,门店不做任何流量活动,坚持用口碑吸引“回头客”。
这位年轻“创客”在经营火锅店前,曾在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做财务工作。“作为储备店长,我们来店后全部要轮岗,包括后厨的洗碗、备菜、切配,以及前厅的收银接待服务。”自去年底马厂在南京开第一家门店,如今已有十几家分店,而陈威旭所在的三店经营业绩最好,“昨天周一属于营业低点,但也达到23000元的营收,翻台率300%左右,端午、五一这些节假日营业额差不多要翻倍。”
位于郊区的仙林山房是一家做商务宴请的私房菜餐厅,7月1日,记者看到,这座独栋建筑被竹篱包围,闹中取静,环境十分雅致舒适。“这儿只有8个包厢,每晚都爆满,至少需要提前两三天预订。”为了提升顾客体验,每个包间都配有专门的服务师,不仅会对每道菜品做介绍,还全程参与分餐,一套服务动作行云流水,十分专业。
【记者观察】
餐饮业是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的重点领域。历经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后,当前,餐饮行业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充足活力。在对一些人气足、烟火旺的餐饮小店、企业采访过程中,记者深感新的市场形势和消费特点已经凸显,同时也发现,未来餐饮业不再是传统吃喝那么简单,餐饮行业需在产品供给、品质把控、服务体验等方面勤修“内功”。面对新形势,无论是小商户还是餐饮企业,都应结合自身特点和能力,围绕顾客需求创新求变,做出特色,从而实现自身稳健长远发展。
来源:新华日报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科联 承办单位:中国江苏网 苏ICP备070006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