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古
苏州大遗址绽放时代光彩
发布时间: 2024-07-12 07:34:12
元和塘窑址
□ 张珺 曲克
盛夏时节,苏州陆慕宋泾桥南遗址现场,考古队员们正在仔细地清理地层堆土、刮面寻找遗迹。每发现一处遗迹,他们便拍照、绘图,做好记录。现场负责人解释说,挖掘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土质土色的变化,每层地层堆积的土质土色都有所不同,堆积薄厚也不同,所以要逐层向下清理。
大遗址是我们祖先以大量人力营造并长期从事各种活动的遗存,是地区乃至国家的重要文化资源。在苏州,从一万年前的太湖三山岛遗址到江南文化标尺草鞋山遗址,从文明曙光东山村遗址到秦会稽郡治所金城新村遗址,从鉴真东渡起锚地黄泗浦遗址到大元瓷仓樊村泾遗址……这些都是承载着厚重历史和文脉的大遗址。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紧紧围绕大遗址保护利用“国家属性、考古支撑、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等基本原则,坚持守正创新,全方位做好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保护城市文脉
位于苏州市吴中区的塘北遗址,是苏州地区首次发现的连片分布且堆积较厚的马桥文化遗存。苏州市考古研究所馆员、塘北遗址考古领队车亚风介绍,2022年首次对该遗址进行发掘,面积达1100平方米,发现各类遗迹680余处,出土器物700多件组,主体年代为崧泽文化至春秋时期,又以马桥文化遗存为特色。今年进一步发掘,发现的马桥文化、“后马桥文化”、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遗存,比较完整地呈现了太湖东部地区夏、商、周时期的文化发展序列,为完善环太湖地区青铜时代文化谱系提供了新的佐证。
近三年,苏州市基本建设考古调查勘探项目年均完成187项,年均调查勘探面积约1923万平方米。仅2023年,就勘探完成186项,调查勘探总面积约2448万平方米,发掘总面积28520平方米,原址保护面积102283平方米,项目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这些令人振奋的成果背后,是苏州对大遗址考古挖掘和保护工作的一系列有力保障措施。2022年,苏州修订《苏州市地下文物保护办法》,将“先考古、后出让”原则写入政府规章中并在全域落地推行。同年,苏州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启动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开展太湖流域文明、史前文明发展历程、吴文化探源等重点研究项目,以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攻关,推动新时代大遗址的系统保护和创新传承。
目前,张家港黄泗浦遗址、太仓樊村泾遗址已完成保护规划。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和元和塘古窑群分别入选国家和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考古遗址活化利用不断走向深入。
走进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只见公园面积虽然不大,但是体验场景丰富。该园集合“行走在遗址间”主题展厅、古水稻田场景复原、考古工作站等功能空间,通过文化大讲堂、考古研学等活动,吸引线上线下超100万人次参与,逐步成为探源江南文化的首选地。此外,黄泗浦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已完成遗址周边环境整治、遗址内部展示提升及周边特色联动等工作,推出“考古+元宇宙”数字化特展,综合运用AR剧情式实景解谜、MR交互式文物导览等技术手段,构建全新的开放式展览,为古遗址注入新活力。
创新“苏州路径”
去年3月,经专家论证,确定苏州元和塘古窑遗址为南宋礼制文献《中兴礼书》所载的“平江官窑”。这片古遗址是苏州已发现的分布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面积最广、保存最完整、等级最高的窑业遗存,具有极高的考古和历史研究价值。
此前,这片地块正待开发,其周边商铺林立。在此情况下,地方政府毅然决定承受巨大经济损失,将商旅用地改建为遗址公园,投入大量资金搭建保护大棚,并划定了5.8万平方米的保护区域。让周边商业街区开发为考古遗址“让路”,苏州的做法果决而坚定。
苏州不断完善考古工作机制,加强文物考古机构建设。苏州市文物局在市级层面设立考古管理处,充实大遗址考古发掘研究和保护利用的队伍。此外,苏州市吴越史地研究会和苏州市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的成立,为苏州大遗址保护与研究工作提供了智库支撑。
完善机制的同时,苏州还寻求与大院大所、知名高校等进行合作,共同探索大遗址科研成果。苏州市考古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形成了强大的研究团队和资源网络。在塘北遗址的研究中,考古团队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苏州市测绘院等单位进行多学科合作与研究。这种多学科合作,既有助于深入开展苏州地域文明的探源工作,还有助于培养更多考古人才。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苏州清晰划分考古前置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分级分类、分级申请、组织实施、结项验收等步骤。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物局)考古管理处处长丁长伟介绍,往年苏州市考古研究所采用分区分标段招标,与国内其他考古资质单位合作,开展考古前置工作。而从今年起,苏州积极引入社会化力量,招标吸纳勘探技术公司,由考古所直接负责管理,对考古前置工作质量与效率负责。
焕发新的光彩
通过一系列考古发掘和保护项目,苏州不仅展示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彰显出前瞻的文物保护利用探索,在大遗址保护利用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然而,面对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文化旅游需求的日益增长,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6月18日,在苏州举办的大遗址保护利用会议上,相关专业人士认为,大遗址保护利用面临的问题既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比如大遗址保护利用整体基础依然不够,在预防性保护、日常巡查和定期病害监测等方面,尚未形成常态化机制;遗址公园展示服务形式还比较单一,其活力和吸引力不足;基层管理力量薄弱、专业人才欠缺等。
纵深推进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苏州拿出具体举措:加强考古研究和内涵挖掘阐释,不断充实考古人才队伍,提高考古报告等编写出版质量;引入社会资本,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市场化运营,高质量推进考古遗址公园运营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展示利用方式,因地制宜,推进旅游、教育、农业等与考古遗址公园的高度融合,打造品牌IP,实现“寓教于乐”。
让古遗址保护利用成果惠及更多群众,“游考古遗址,探源苏州文明”研学游活动将于7月13日、14日启动。该活动选取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御窑金砖博物馆等重点遗址及相关博物馆,串珠成链,打造精彩的遗址研学游路线,让参与者深入考古发掘第一现场,沉浸式体验文化遗产的魅力。
探寻历史脉络,守护文化根基。伴随着文明探源工程的持续推进,苏州做好新时代大遗址系统保护和创新传承,用心用情讲好大遗址保护利用的“苏州故事”,让大遗址绽放出璀璨的时代光彩。
来源:新华日报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科联 承办单位:中国江苏网 苏ICP备070006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