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考古
三代守护,琉璃塔“记忆碎片”终回家
发布时间: 2025-05-08 09:03:08
□ 本报记者 陈 洁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面向全球发出的文物征集令引发社会广泛关注。4月28日,首位捐赠者现身,为这场文化寻根之旅写下动人开篇。
作为教师的外婆将残件精心保存
当天下午,记者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见到了1998年出生的王陈鑫,他将已故外婆珍藏多年的30余件大报恩寺遗址相关文物郑重捐出。其中两件捐赠品尤为瞩目:一块长17厘米、宽7.8厘米、高15厘米的明代L形白瓷砖,仅单侧施白釉;另一件灰陶龙形垂兽则为明代晚期作品,残长22厘米、残宽19厘米,龙嘴、龙眼造型生动,虽施釉,但依然神韵十足。
“这些文物承载着外婆的守护与期待。”王陈鑫讲述,外婆早年居住在西街,恰好位于如今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对面。彼时,周边居民常将散落的遗址碎片用于建房,身为教师的外婆凭借对历史文化的敏锐感知,将这些残件精心保存——用报纸仔细包一层,外面再裹上柔软的棉絮,郑重地放进一个两米宽的大木箱里,轻易不让人触碰,仿佛守护着最心爱的宝贝。
“外婆曾告诉我,一些外国游客常在此徘徊,试图购买文物碎片,甚至有人直接登门求购,但都被她婉拒。”王陈鑫说,“她始终坚信,这些文物是中华文明的根脉,绝不能流失海外。”这份朴素而坚定的守护信念,在家族中传承了三代。恰逢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建馆10周年,王陈鑫决定完成外婆遗愿,让文物“回家”。
“捐赠这些藏品,既是对外婆的深切缅怀,也希望这些承载着历史与家族记忆的文物,能在专业保护下重焕光彩,让更多人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王陈鑫感慨。他曾参观过大英博物馆,也看过许多流失文物的视频,那些漂泊在外的文物,让他深受触动,“文物就像游子,只有回到家乡的怀抱,才能找到灵魂的归属”。
“拼”出失散的历史密码
“此次捐赠的文物虽多为残件,但其中有20余件极具参考价值。”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名誉馆长王兴平介绍,其中垂兽位于建筑屋顶的正脊两端至屋檐四角,为屋脊上的角兽,其作用是防止垂脊上的瓦件下滑,同时也有建筑装饰的功能。而白色瓷砖多用于大报恩寺琉璃塔身墙面,产自江西景德镇。此外,部分捐赠陶器可能是清代大修时用于皇家寺庙旁建筑的构件,同样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
大报恩寺历史可追溯到三国时期,至明代迎来鼎盛时期。以准宫阙规制建造的大报恩寺琉璃塔被誉为“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这座琉璃塔不仅展现了登峰造极的琉璃烧造工艺,更以78.2米的高度,创造了当时世界建筑工艺的奇迹。20世纪初,德国建筑学家考察时曾惊叹,这座“中国瓷塔”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奇观。
然而,这座奇迹建筑也几经兴废,历史的风雨为它蒙上重重面纱。王兴平感慨道:“我们至今仅存清代手绘的建筑图纸,对于建筑材料、色彩搭配、造型细节等关键信息,仍缺乏实物佐证。像王陈鑫外婆这样的有心人,凭借对历史文化的热忱,将散落的碎片悉心收藏、代代相传。这些跨越时空的文明碎片,正通过捐赠‘回家’,让我们离解开琉璃塔的建筑密码更近一步。”
大报恩寺琉璃塔不仅是南京的宝贵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遗产。王兴平呼吁更多省内外及海外热心人士提供相关资料,共同为保护、研究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贡献力量,推动大报恩寺历史风貌的深度研究与保护。
搭建文明对话的当代桥梁
今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正式启动“共享文明记忆”全球行动,面向全球征集古代文物、境外流失文物、近现代文献资料及数字化藏品,力求拼凑完整的文明图景,让这座消失的建筑在数字时代重获新生。记者看到,王陈鑫捐赠的灰陶龙形垂兽与白瓷砖,已作为首批重要展品在馆内展出。
“这场行动不仅是对历史碎片的追寻,更是搭建文明对话的当代桥梁。”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文溪表示,作为南京的文化地标,大报恩寺琉璃塔曾是西方认识中国的重要窗口,在早期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关键角色。如今,全球近10个国家的30家机构,收藏着至少100件与琉璃塔相关的文物。此次全球协作不仅要做好文物收集与保护,更将通过档案重塑、国际合作及数字技术应用,探索文化遗产保护新模式,让“消失的遗产”重现光彩。
这个“五一”假期,大报恩寺遗址景区推出了“流动的国风盛宴”系列活动,融合千年遗址、古风音乐、汉服文化与数字创意于一体,邀市民游客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东方美学之旅。
来源:新华日报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科联 承办单位:中国江苏网 苏ICP备070006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