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参与编纂《永乐大典》有多少苏州人

发布时间: 2023-06-30 09:23:30

□ 本报记者 杨民仆

6月27日,“册府千华——《永乐大典》与苏州”文献展在苏州图书馆开幕,展览从五个部分展现了《永乐大典》编纂重录、形制内容、文献价值以及流散聚合的跌宕历程。《永乐大典》的编纂不仅有苏州人参与其中,也记载了不少关于苏州的内容,《永乐大典》“苏”字册原件是首次“下江南”。

《永乐大典》是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不列颠百科全书》称它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那么《永乐大典》是如何编成的呢?苏州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主任、研究馆员孙中旺讲述了编纂过程中经历的波折: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朱元璋就想修纂类书,但没有修成。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令解缙为总编辑修书,要收集经史子集百家之书,强调“毋厌浩繁”。朱棣是想编成一部史前无例的皇皇巨著,但解缙并没有领会朱棣的意图,只找了147人,花了一年左右时间就交稿了。朱棣看到后非常不满,认为“所进书尚多未备”,令解缙、姚广孝重新编纂。据统计,此次参与编纂的朝臣文士、宿学老儒达2000多人,采选的书籍几乎集齐了全国所有的书目。经历4年时间,到永乐六年(1408),全书终于完成。

编撰《永乐大典》有哪些苏州人?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二级调研员陈其弟介绍,另一名重要负责人姚广孝就是今苏州相城区人。根据正德《姑苏志》记载,姚广孝本是一名僧人,朱棣起兵前,他曾多次为朱棣出谋划策。靖难之役中,他立下大功。朱棣夺得皇位后,屡次要给他加官,姚广孝都推辞不就,且多居住在寺庙之中。朱棣对他敬重有加,称其为“少师”。

姚广孝为什么会参与《永乐大典》的编纂呢?陈其弟分析,这与朱棣对解缙第一次编的书不满意有关。姚广孝接手这项工作时已70岁,主要起到监督《大典》纂修的作用。姚广孝参与后,增加了不少佛道书籍的收录。一是因为他是出家人,另一个原因,也符合朱棣“应收尽收”的思想。

参与《永乐大典》编纂的,还有姚广孝的朋友张洪,苏州府常熟人,《姑苏志》专门为他列传。据记载,他的一生曲折离奇。洪武年间,因受牵连被流放云南,又因才学过人被推荐到王府教书。待朱棣登基后,他接到征召出使日本,后又被派往缅甸。回国后入翰林,参与编修《永乐大典》,任副总裁。他的著述颇丰,但和姚广孝观点并不一致。姚广孝曾经写了一本《道余录》,赞成佛道,批驳儒家。张洪曾说:“少师(即姚广孝)对我恩厚,我无以为报,只有四处搜寻《道余录》,找到了就焚烧。”意思是不想让姚广孝遭到儒生的批评。

担任《永乐大典》副总裁的苏州人,还有赵友同、王琎、梁时三人。有趣的是,他们参与编纂前身份各不相同,“赵友同以御医身份出任副总裁;王琎精通五经,以府学训导身份出任副总裁;梁时擅长文章,以翰林典籍的身份出任副总裁,可以说各有所长。”孙中旺说。

永乐正本《大典》只有一部,到嘉靖年间,明世宗担心正本损失,又让人重新抄录了一部,称为嘉靖副本。现存的《永乐大典》都是副本。副本花了6年时间完成,不少苏州人也参与了此项工作,特别重要的有以后官至内阁首辅的申时行、礼部左侍郎的瞿景淳。瞿景淳嘉靖二十三年(1544)会试第一,殿试第二(榜眼),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他为人清廉刚直,虽官至礼部侍郎,死时却家徒四壁。

有意思的是,继承文徵明衣钵,主持吴中文坛、著作等身的王穉登,当时也只是一个给《大典》断句的圈点工。

“在《永乐大典》编纂流传过程中,有30多位苏州人参与其中。”孙中旺介绍,他们或作为监修、都总裁、副总裁负责《永乐大典》正本的编写,或作为副总裁、总校官、分校官主持抄录《永乐大典》副本,或尽职尽责誊写、圈点《永乐大典》,或将《永乐大典》中的秘本刊刻流传,或在战火兵燹时妥善保存《永乐大典》,贡献可谓巨大。

据了解,《永乐大典》卷二千三百六十七至二千三百六十九,以“苏”作韵字,所以又称为“苏”字册,是现存《永乐大典》中唯一的“苏州府”条目册。它主要收录了苏州府冢墓、贡举题名、封爵、旌表、牧守题名等内容,取材来自《【洪武】苏州府志》和范成大《吴郡志》。此册原为吴兴刘承幹嘉业堂旧藏,1938年售于“满铁”大连图书馆。日本投降后,被俄罗斯运往莫斯科列宁图书馆。1954年6月归还中国,入藏今中国国家图书馆。

来源:新华日报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科联  承办单位:中国江苏网  苏ICP备070006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