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到大花果山,寻访唐宋明三代文化记忆

发布时间: 2023-06-15 19:09:15

玉女峰

□ 本报记者 赵芳 通讯员 刘东

山间溪流潺潺,山顶云海蒸腾。一场雨后,夏日的花果山消去了暑热,换上了一件清凉外衣。一团薄雾自山中升起,一缕山风于脸颊拂过,此时似置身于时光隧道里,又有些仙境的味道。

从亭亭玉立的玉女峰,到瀑布飞流的水帘洞;从云台三十六景中的“三潭汲浪”,到灵气十足的小瀛州;从千奇百怪的东磊石海,到近千年树龄的玉兰花树王;从形若孔雀开屏的孔雀湖,到中国最大的“龙凤同体”糯米花王……自然、历史、文化,在这里交织成一幅幅赏心悦目的风景画。这里,就是云台山风景名胜区,一个拥有花果山、渔湾、东磊、孔雀沟等多个景区的绝美之地,一个诠释着“诗与远方”的“西游胜境”,也是存留着唐、宋、明三代文化记忆的文化宝库。

 

唐文化:

一部西游未出此山半步

“一部西游未出此山半步,三藏东传并非小说所言。”浪漫主义古典名著《西游记》赋予连云港花果山无尽的文化内涵,起源于唐朝贞观年间的玄奘法师和孙悟空师徒们的故事,脍炙人口、源远流长。

花果山秀美而有灵气的山水,源远流长的历史,神奇精博的西游文化,让游客流连忘返。孙悟空降生地娲遗石、栖身处水帘洞,以及七十二洞、唐僧崖、猪八戒石、沙僧石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每年吸引上百万中外游客纷至沓来。

一直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花果山景区,都带着一份“西游”情怀。游客的需求就是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大花果山景区将旅游产业的核心锁定在西游文化上。

特别是近几年,云台山景区以西游文化为核,持续擦亮“大圣故里”品牌:先后建成40公里“西游大道、悟空大道、八戒路、沙僧路、龙马路、唐僧路”等极具西游特色的网红道路,依托“大圣文化传播研究基地”,打造大圣文化传播研究交流平台,定期举办西游文化嘉年华、音乐节、美食节等文化交流活动以及“西游文化艺术之旅”系列活动,开展全球首架西游主题彩喷客机“连云港号”和动车“花果山号”冠名宣传,获批设立全国首批西游文化研学基地,建设“一带一路”西游文化联盟,新研发12大类型、500余项西游特色文创产品,建成全球最大孙悟空造型的360球幕影院,“飞越花果山”定制影片亮相央视少儿频道,“大圣故里、西游胜境”品牌持续擦亮,西游文化得到了全面弘扬。

“我们通过精心办好西游记文化节、西游文化嘉年华等系列活动,持续推出西游主题特色文创产品,让西游文化成为提升港城美誉度和显示度的桥梁纽带。”云台山景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朱加刚说,云台山景区整理西游文化故事,突出西游文化标识,打造具有浓郁西游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加快培育一批西游韵味文艺精品力作,积极开发西游系列相关旅游产品,探索元宇宙数字文创培育计划,打造西游数字化产品,全方位彰显“西游发祥地”的浪漫传奇。

宋文化:

千年古塔记录的宋式风华

一塘清水石佛影,微波击岸柳成荫。在花果山大圣湖畔,海清寺阿育王塔背依层峦叠嶂,面临千顷碧波,塔身亭亭,倒影历历,湖光山色,相映生辉。

阿育王塔始建于北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是江苏北部现存历史最早、塔体最高的一座浮屠。塔形为仿阁楼式,九级八面,高40.58米,“上观似从天降下,回彻清霄,下看似从地涌成,宝堂连海”。

阿育王塔原建在千年古刹海清寺正殿前。明《隆庆海州志》描述它“峻宇修廊、万山环拱、浮屠九级、矗兀层霄”,可以想见当年的建筑规模和气势。旧日的海清寺早就无影无踪了,而阿育王塔却历经千年风雨,并经受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大地震考验,如今依旧耸立在花果山下。明代顾乾《云台山三十六景图》中称之为“古塔穿云”;清代黄申瑾《云台山二十四景图》称之为“塔影团圆”。

今年恰逢阿育王塔的千年盛典,它似一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屹立在大圣湖畔千年之久,不知目睹了多少飞花漫天,绿柳如烟,与怒放的春花交相辉映,古朴中透露出勃勃生机。

而在渔湾景区南麓,一座与阿育王塔等高的现代宝塔——神鱼谣观光塔在今年4月点亮了它璀璨的身姿,实现了大花果山景区穿越千年的“遇见”。

“花千树”“星如雨”“鱼龙舞”“笑语盈盈”“灯火阑珊”……夜晚的渔湾欢乐城灯中有景、景中映词,在以宋风宋雅呈现出的繁华集市上,游客尽情感受风雅精彩的宋风演艺节目,打造了港城文旅夜经济的崭新名片。

漫步渔湾欢乐城,《祈福鱼龙灯》《清风雅韵》《浮雁沉鱼》《翩翩舞蝶》《和和美美》等灯组生动诠释了宋式风华。璀璨的灯火彻夜通明,打造了火树银花、不夜渔湾。游客还可以在这里体验点茶、插花、焚香、绘画,品味宋代文艺风雅,参与投壶、射箭、蹴鞠等宋代传统民间游乐活动,体验穿越千年的宋代娱乐生活。

据悉,渔湾欢乐城是“大花果山景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生态灵秀化、游历舒适化、文化体验化、景观网红化、运营四季化”标准打造。随着渔湾欢乐城的建成开放,渔湾景区将与花果山景区高效联动、客流共享,进一步推动景区文旅产业提质升级,成为大花果山景区东部门户和区域性旅游枢纽。

明文化:

寻访创作地品味千古奇书

“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西游记》一开篇这样描述神奇而令人向往的花果山。连云港当地学者李洪甫等多次论证,连云港市的云台山就是吴承恩写作《西游记》的创作地,至今连云港当地仍有灌河口、老君堂、沙河口等地名,与《西游记》对应。在明代户籍制度管理严格,旅行受到较大限制的文化背景下,关于《西游记》创作地的寻访,对品味这部千古奇书,别有一番滋味。

云台山自古是海中岛屿,直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后,才逐渐与大陆相连。花果山是云台山中海拔最高的一座山峰,明代隆庆三年(1569年)海州知州杨本骏《登清风顶》一诗曾这样描述:“山如驾海海围山,山海奇观在此间,乘兴时来一登眺,恍疑身世出尘寰。”

一进花果山山门,就是吴承恩坐姿石像,在橡树的浓荫下凝望远方。那么,吴承恩为什么会对海州(今连云港)云台山投去深情的目光呢?正如全国首届《西游记》讨论会的总结发言所说的那样:“吴承恩和海州的关系应当说是很密切的……吴承恩的遗著《射阳先生存稿》是在海州发现的。”吴承恩自号“淮海浪士”“淮海竖儒”,也说明了他的海州情结。

在明代,海州曾隶属于淮安府,而陆路交通与水上舟楫,更为这种密切关联提供了方便。在写《西游记》之前,吴承恩对海州的风物掌故已十分熟悉,和海州人士的交往也很密切。他是淮安知府、《隆庆海州志》主编陈文烛家里的常客,他们常在一起高谈阔论,各抒己见,进行思想上、诗文上的交流。正是因为吴承恩与海州的种种关联,所以他选择了海州云台山,作为《西游记》里花果山的背景。

来源:新华日报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科联  承办单位:中国江苏网  苏ICP备070006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