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一条古盐河,半部海州史

发布时间: 2023-03-23 15:37:23

百年前盐场生产原盐的场景

盐河两岸风光

□ 杨光华 邵沛源

由连云港市海州区委宣传部、海州区文联主办,省内首部反映大运河文化带海州盐河的纪录片《大运河文化带之海州盐河》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3月19日在海州区民主路老街举行。

盐河,这条流淌了1400多年的河,承载着大运河盐文化的厚重历史,记录着自唐朝迄今海属地区的政治、经济、人文等发展的时代轨迹。它带着“咸”味,从历史深处流淌而来,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连云港人。

 

因盐而兴,盐河通往大运河

历史上,盐作为重要的物资,是朝廷的主要控制产品,盐税更是历代朝廷的重要经济支柱。古代海属地区历来都是盐业重地,汉代桓宽的《盐铁论》中提到“朐鬯之盐”,指的就是在当时的祭祀中已经用了古海州一带产的淮盐。至今,连云港境内还有诸多产盐的古遗迹。

在赣榆区海头镇盐仓城村,这片被农田覆盖的土堆,就是西汉时期盐仓城的遗址。“盐仓城顾名思义就是储备盐的盐仓之城。当时,这里既是海盐生产地,又屯集着附近所产之盐,经游水古道销往各地。”连云港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周清明说。

除了赣榆的盐仓城,位于花果山猴嘴山头西北的盐坨,板浦的秋园、辛高圩扬水大站等盐仓,在历经百年沧桑后,只留下了残垣断壁和被农田、杂草覆盖的遗迹,但这些被盐卤浸泡过、原汁原味的“标本”,无声地佐证了古海州是两淮盐业重镇的史实。如今在海州大地的版图中,一些带有盐味地名,如圩、滩、灶、场等,依然形象地昭示着海州最初的盐记忆。

在盐河巷历史文化街区牌坊入口处,有一面巨幅的体现制盐过程的全景浮雕墙。画面里刻绘了浩瀚的大海边,盐民们搭起祭台,祭祀“盐宗”——夙沙氏。人们在海边围起盐田,然后把海水引入其中,通过太阳的曝晒,蒸发掉水分,提取海水中的盐。浮雕墙上雕刻的每一个人物画面都栩栩如生,生动地展示了古代制盐的艰辛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了古海州的制盐历史。

“盐的生产无论是煎煮还是滩晒,都是选择近海滩涂引海水制盐。古海州靠近大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所以海州的制盐场迅速发展,至北宋时期,两淮盐区有26个盐场,其中海州有板浦、惠泽、洛要3个盐场。”周清明介绍。

史载“东南盐利,视天下为最厚”,并有“煮海之利重于东南,而以两淮为最”之说。从汉唐直至明清,两淮盐课在财力上雄踞全国各大盐区之首,到明清时,淮盐盐税已占国库财源的三成多。板浦榷关每年征收的盐税居淮北之首,成为海属地区主要经济源泉,对淮安、扬州的繁盛起到支撑作用。

古海州淮盐产销量不断增加,其远途运销无法仅靠车拉人担畜驮,在古代,海州地域所产淮盐是如何向外运销的呢?

专家们查阅诸多史料,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唐以前淮盐外运水道的记载。唐朝时期,朝廷在泗州涟水修建新漕渠,北连海州、沂州(今山东临沂)、密州(今山东诸城),南起于淮阴县杨各庄,与开挖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的大运河相连,形成一条重要的运粮、运盐通道,时称“官河”,因逐渐以运盐为主,清朝时通称为盐河。

沟通上大运河这条水运大动脉后,古海州出产的淮盐可由此水运通道送达淮盐中心扬州,进而分销于朝廷指定的销盐地区。盐河在将海州食盐运往南方的同时,亦将大宗茶叶、陶瓷等商品从内地运回古海州港,海州作为河海交汇点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古海州虽不在京杭大运河边,但通过盐河的开挖,使海洋与大运河紧密相连,成为联系日本、东海、运盐河、大运河及扬州、长安等文化交流线路的重要节点。”江苏省社科院沿海沿桥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古龙高介绍。

千年盐河孕育璀璨文化

流淌不息的千年盐河不仅加快了古海州工商文明的进程,促进了海属地区的经济繁荣,也孕育出璀璨绚丽的盐河文化。

“讲古讲古,讲到板浦。”这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苏北海属地区的民谚童谣。有着悠久历史的板浦,自古就是产盐重镇,因盐河的开通,一跃成为水上枢纽,成为重要的盐集散地和淮盐经济中心。她不仅从一个古朴恬静的小镇变成了繁华一时的水城盐都,也孕育出了异彩纷呈的盐文化,诞生了《镜花缘》这一部旷世奇书。

位于海州区板浦镇的“李汝珍纪念馆”,原为清朝时“板浦盐课公司衙门”一部分,名“盐课司门”。一宅两进的徽式建筑,清静幽雅,院中古木名花,青草绿苔,颇有当年著书时的遗韵。《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就曾经长期居住于此。

李汝珍的哥哥李汝璜时任古海州淮北盐区板浦场盐课司大使,李汝珍随兄来到此地,一住就是三十多年。李汝珍在板浦精研经史,花费三十多年心血写成了一部传世名著《镜花缘》。

这部名著别具匠心,以《山海经》为引子,通过对海外幻想世界的浪漫主义描写,寄寓了作者的人生理想,也因淮北盐的浸润才得以成篇问世。当时极尽繁华奢侈的盐商生活和“小上海”般的“淮北盐都”市井风貌,都被李汝珍“借”进了《镜花缘》。

清乾隆年间,因为盐运发达,形成了一批以乾嘉学派为代表、以板浦为活动中心的文化人群体。除了李汝珍以外,还哺育出凌廷堪、刘淑曾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文士。近代教育家江问渔、著名表演艺术家朱琳以及汪氏三杰等也都是板浦人。

明清两代是中国小说的巅峰时期,尽管大多数小说主体是运河流域小说,但也由此滋生了大批“咸”味十足的淮盐文学巨著——吴承恩的《西游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等。这些小说,从故事情节上不完全是描述淮盐生产生活的,但在具体故事情节上与淮盐文化息息相关。《西游记》中的神话故事与盐河沿线的民间故事有深刻关联。《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爷爷和父亲都曾是盐运使,曹雪芹曾多次随爷爷和父亲到过古海州,《红楼梦》中的语言结构和土语笑话深受古海州的影响。

古代文人墨客以淮盐为主题创作的诗歌也不在少数。“寒塘起孤雁,夜色分盐田。时复一延首,忆君如眼前。”这是唐著名诗人刘长卿在《宿怀仁县南湖,寄东海荀处士》一诗中,直接描写古海州淮北盐产地夜晚的海、陆、空三景,意境深远,而“寒塘起孤雁,夜色分盐田”更是成为绝唱。

清道光十年,两江总督陶澍任两淮盐政官职,受命整顿积弊严重的淮盐政务。并登临云台山赋诗。陶澍第一次登云台山时,欣然赋诗《壬辰四月廿六日偕邹公眉、谢默卿暨诸同事登东海云台山作》。他在诗中用“却缘王海疏禺荚,欲引神山渡愿船”,表明自己此行是为了寻求破解盐政积弊之良方,以达淮北盐斤运畅销旺,增加国库进项,也让穷苦灶户日子好过。“夕济郁州倘能赋,述初何日遂鸿征”表达了陶澍对受制于纲盐法200多年终陷于疲敝的淮盐,实施盐法改革的决心和一定能够成功的信心。

千年运河贯穿古今,海州文脉奔涌不息。古海州的文学艺术因浸润了淮北盐的“咸味”而犹为文气浓郁。

古盐河焕发新活力

黄海之滨的连云港,于2021年6月,被纳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体系,成为整个大运河盐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大运河盐文化主体,连云港市的海州自成体系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盐河文化带。

今天的海州盐河分为东、西两条,流经西部的称为“西盐河”。西盐河是市内主要航道,她与市区的龙尾河、玉带河会合,形成了一个面积170平方公里的排水、送水网。流经市区东部的东盐河,入盐河南接古泊善后河,是重要的运输河道,接新开的新墟运河,向连云港港口运送物资。连云港以市区内的东西盐河为主形成盐河北段水网。

而正在兴建的宿连运河,让古老大运河、盐河焕发青春,她将使连云港港和京杭大运河直接贯通,使连云港港真正成为海河联运的重要节点,对苏鲁豫皖发展、推动江苏实现海河联运、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为重塑当代盐河航运的创新形态,多角度挖掘和展示盐河风光带文化内涵和现实价值,连云港市依托千年运河盐文化,新建盐河驿游船景观系统,该项目围绕盐河文化,打造了东盐景观桥、煮海为盐、古盐河·驿站码头、盐河古韵水影秀等盐河新十景,一条古盐河两条游线多处爆点。“市民游客可以坐船看遍两岸风景,赏尽两岸璀璨光影。”连云港市海州区商业街区发展中心主任姚柱说。

大运河造就了千年的繁荣,也编织了盐河两岸百姓的美丽家园。夜幕降临时,五彩缤纷的灯光喷泉“翩翩起舞”,游人如织,灵动曼妙,宛如“十里秦淮”。在这流光溢彩中,不仅折射出千年盐河曾经的辉煌,也展现了港城繁荣发展的美丽画卷!

来源:新华日报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科联  承办单位:中国江苏网  苏ICP备070006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