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太湖边首次发现神秘“虎纹刻符”石钺

发布时间: 2023-04-07 09:49:07

石钺正反两面的纹饰。

□ 本报记者 杨民仆 文/摄

太湖边首次发现良渚文化“虎纹刻符”石钺,太湖西岸首次发现良渚文化遗址并开展规模性发掘……近日,来自全国各地考古研究机构、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16名专家学者齐聚无锡,出席了“宜兴丁埂遗址考古现场专家咨询会”。专家们认为,丁埂遗址的“两个首次”和“两个罕见”,为太湖西部文明探源工程打开了一扇窗。

“虎纹刻符”的石钺引人注目

4月初,记者跟随专家一起来到位于无锡滨湖区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东基地,大量的陶器、石器、网坠等丁埂遗址出土的文物摆满了展柜。在墙上挂着的一幅位置示意图上,可以看到丁埂遗址位于无锡宜兴市周铁镇东北,紧邻太湖西北岸。

丁埂遗址原来分布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现残余面积约1万平方米。2022年8月,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中1800平方米进行发掘,今年3月发掘工作完成并通过省文物局验收。

在展出的文物中,一件两面横刻着“虎纹刻符”的石钺尤为引人注目。石钺是原始社会史前文明最高军事指挥权的代表之物,是王或部落酋长权力的象征。

石钺发现于良渚文化疑似祭祀高台,上面的纹饰有什么特点和寓意呢?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方向明现场向大家解读:“你们看石钺正反两面的纹饰是相对的,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两幅画,也可以看成一幅画。画中由三个元素组成,一是鸟,一是老虎,一是卷云形状的符号。老虎身上有明显的特征,身上装饰有鸟纹。但老虎的爪子不太像,可能是想把其他动物的因素糅合在一个主体动物身上,这种手法在良渚文化早期是很多见的。再看卷云,形状如同太极一样,这个云气是动态的,所以才让鸟、老虎动起来。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发现非常重要,它绝不是随意的涂鸦之作。”

浙江大学艺术考古博物馆副馆长林留根教授告诉记者:“它应该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权威的象征,因为虎就是代表着王者,以前苏州出土的玉琮上面纹饰就是老虎这种形象。所以虎在中华文明,特别在史前文明信仰体系当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镇江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员王书敏表示,如果仅仅是石钺,还不具有很强的神秘性,上面的纹饰则赋予了它的神性。鸟兽组合是礼仪制度的艺术神器反映,可能意味着主人掌握了与上天沟通的权力。

据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宝山介绍,这是太湖边首次发现代表权力的良渚文化“虎纹刻符”石钺。石钺上的虎纹是否代表了本部落的标志(图腾),飞鸟纹是否代表石钺的主人可以升天沟通神界等等都是未解之谜。有人认为石钺有使用的痕迹,但是具体用来砍杀动物还是敌人,抑或是祭祀时砍斫何种对象,都需要进一步观察研究。

太湖西北岸首次发现良渚文化濒水型遗址

在太湖西北岸,专家们一行来到丁埂遗址实地查看。在现场说明牌上可看到,1966年,遗址还处于湖岸濒水位置,到了1976年,因为围湖造田已脱离了水岸。现场有多个方格状整齐的深坑,在中心一深坑土壁上,从上到下的横线划分成多层,表示现代、宋代、西周、良渚等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文化层,良渚早期文化处于最下面一层。

数千年前,太湖流域就已经出现了丰富的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晚期,太湖流域先后主要经历了三种文化——马家浜文化(距今7000—6000年)、崧泽文化(距今6000—5300年)和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良渚文化知名度最高的是位于浙江杭州的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华文明五千年提供了实证。

此前,发现和发掘的良渚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太湖东部,此次,太湖西部特别是濒水湖岸地区发现良渚文化遗址,对于研究太湖西岸良渚文化社会复杂化进程具有什么学术意义呢?

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邵栋表示:“以前太湖西岸良渚文化发现得比较少,有两种可能,一是确实比较少,二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太多的发现,当然也有可能被破坏了。所以我们发掘的时候也邀请了环境考古研究的专家,因为古时候人类的迁徙,或者因为战争,或者因为环境。如果能够发现太湖西岸良渚文化较少与环境影响有关,那无疑意义重大。”

远古时期,长江曾有支流从今芜湖东经高淳东坝、溧阳至宜兴以通太湖,被认为是古中江故道。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光日表示,由于是太湖西岸首次发现良渚文化,所以对太湖的形成、太湖西边古丹阳大泽的形成,以及古中江的形成,可能都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那么丁埂遗址发现的良渚文化与太湖东岸的良渚文化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林留根表示,良渚文化在农业、纺织、制玉和制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出现了城市文明等现象。根据丁埂遗址目前出土的文物来看,当时的生产力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但还没有发现大量的玉器,听说当地的农民曾经在此遗址上发现过玉琮,虽然没有实证,但丁埂遗址应当有贵族的大墓。同时,这个遗址处于东西交通重要的位置,那么与太湖西部文明、良渚文明,以及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石器和渔猎用具数量都极为罕见

会上,专家们还总结出了丁埂遗址的两个“罕见”。第一,在已经发现的类似级别的遗址中,丁埂遗址出土石器数量占比之高极为罕见,出土石器种类包括石锛、石铲、破土器、石镞、砺石(类似于磨刀石)等等,还有玉锥等用途尚存争议的石器,共计多达329件。第二,相似规模的遗址中出土渔猎用具数量之多同样实属罕见,仅仅渔网坠如果包括破碎的在内估计可达500件左右。

网坠是使用渔网捕鱼的一种辅助工具,先民在撒网和拉网时都要用到,作用是系在网的下端,使网能够快速下沉。网坠的凹槽用于把网坠固定在网上。林留根还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其他地方网坠的凹槽往往只有一道,而此处网坠的凹槽是一个十字形状。“这样可以绑得更牢,在捕鱼的时候遇到树枝等障碍物不容易脱落。从一个侧面可说明这里的捕鱼量比较大,渔业已经比较发达。”林留根说。

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一全表示,石器中有很多的是农具,证明了此处农业生产的发达。这些都是江苏鱼米之乡最好的见证。

记者还看到一个非常特别的文物,一件陶罐上捆绑的绳子居然保存完好。据邵栋介绍,这件陶罐是丁埂遗址一处商周时期古井里面发现的,陶罐是用来取水的,保存的绳子也是他们第一次发现。

几千年过去,绳子为什么没有腐烂呢?“有机物确实很难保存,但如果有机物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进入一个厌氧无菌的环境,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过去也是能保存的,无锡也曾出土过元代和明代的一些丝绸,因为一直泡在水里而保存完整。当时陶罐正好掉下去,一面被压到了淤泥里,绳子很快就隔绝氧气了。所以陶罐上面一部分绳子没有了,压在淤泥里的那部分绳子因没有氧化得以保留下来。因非常少见,这件文物也就特别珍贵。”邵栋说。

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在石器时代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生存的人类发展极不平衡,尽管浙江杭州的良渚遗址实证了良渚文化已经迈入国家文明的门槛,但每个地区文明进程发展程度不同,4000多年前太湖西部文明进程处于什么阶段?这是江苏省文明探源工程目前需要解决的重点课题。“丁埂遗址的发现对探索无锡地区的早期国家文明进程提供了有力抓手,对研究4300多年以前的无锡史前历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更加实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刘宝山说。

来源:新华日报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科联  承办单位:中国江苏网  苏ICP备070006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