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朱自清的海州情缘

发布时间: 2023-05-18 09:03:18

今日之朐阳门

朱自清纪念馆

今日之海州

□ 刘成文

千年古城海州,素有“东海名郡”和“淮海东来第一城”之称,是文坛大师朱自清的诞生地,更是其祖辈父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从牙牙学语到初识句读,朱自清先生在这里走出了绚丽人生的第一步。他的祖父、父亲也在此生活了几十年。虽然后来朱自清跟随父辈离开了海州,但这段历史却永远地留在他的记忆中。

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祖上一直在外做官。朱家本姓余,朱自清的高祖余月笙在扬州做官时因为酒醉不慎坠楼身亡,儿子余子擎由同乡朱氏收养,所以承继朱氏,改姓朱。后朱子擎娶了灌南县花园庄乔氏为妻,就从扬州搬到了苏北居住,他给儿子起名叫朱则余,也就是“姓朱其实是姓余”的意思,朱则余就是朱自清的祖父。

朱家在花园庄的这段经历,朱自清后来在《择偶记》一文中有专门记载,他说:“当时觉得那叫做‘花园庄’的乡下实在是最有趣的地方了。因此听说媳妇就定在那里,倒也仿佛理所当然,毫无意见。每年那边田上有人来,蓝布短打扮,衔着旱烟管,带好些大麦粉、白薯干儿之类。他们偶然也和家里人提到那位小姐,大概比我大四岁,个儿高,小脚;但是那时我热心的其实还是那些大麦粉和白薯干儿。”

文中的“花园庄”就是灌南县的花园乡。2013年灌南县行政区划调整,撤销花园乡、新集乡,将原花园乡、新集乡所辖区域合并,设立新集镇。今天的“花园庄”附近还有一条水沟被称为海州圩。朱自清12岁的时候,“花园庄”的长辈为他看好的这位小姐不幸得痨病去世了,要不然,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可能就成为连云港的女婿了。

朱子擎在“花园庄”住了不久,就跟随自己的同乡开始从事盐业贸易。当时的海州板浦,被称为“淮北盐都”,是一个重要产盐场地,沿海各大盐场出产的盐又通过盐河运到板浦。这里驻有盐业管理机构——转运使司。朱家在板浦的这段生活,朱自清也是非常清楚的。他1941年在北京曾经见到了灌云籍教师张弓,张弓当时在中国大学、中法大学任教,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修辞学家,担任过中国修辞学会会长。张弓在回忆录中写道:穷愁中得见民族英雄朱自清,受到很大的教育。我是在一次北平文学史研究会上认识散文作家朱自清的。会间,他告诉我他世代以盐商为业,并说他虽然是扬州人,实际生长在连云港板浦,他为人平易和蔼,与我畅叙乡情。

因为同乡的引荐,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到海州州府担任承审官。承审官相当于今天的法官,能够代替县长受理一些诉讼业务。朱则余性格坚强、为人谨慎,经过刻苦努力,在断案方面掌握了丰富的经验。朱则余在海州任承审官10多年,由于学识丰富、处世能力练达,赢得了海州父老乡亲的称赞和拥戴。

朱自清在《我是扬州人》一文中回忆道:“我家是从先祖才到江苏东海做小官。东海就是海州,现在是陇海路的终点。我就生在海州。四岁的时候先父又到邵伯镇做小官,将我们接到那里。海州的情形我全不记得了,只对海州话还有亲热感,因为父亲的扬州话里夹着不少海州口音。”

由此可见,朱自清的祖父朱则余是海州的承审官,几乎一生都是在海州生活。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字小坡),出生在海州,在海州生活了近30年,因此他的口音中带有浓浓的海州腔。

朱自清原有两个哥哥,叫大贵和小贵,不幸相继夭亡,因此他的出生给全家带来了无比的欢愉,备受宠爱。父亲朱鸿钧对儿子寄予很大的期望,“腹有诗书气自华”,于是他为儿子取名“自华”,又取“春华秋实”之意,给他起了个号叫“实秋”,希望儿子长大后能诗书传家,学有所成。家里人迷信,怕他不易长大,还特地替他耳朵穿孔,戴上钟形金耳环。后来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以后,为了勉励自己不随流俗,改名“自清”。

小自华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自幼稳重安静、聪明好学,海州美丽的山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情感,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胸中充溢着诗情和画意。20世纪初的海州城,拥有坚固壮观的城墙,四座古老的城门都有瓮城,城门上的谯楼四檐高挑、巍然屹立。道路都是大块的青石板铺就,车行石上,辘辘有声。每逢正月十五,这里都要举办盛大的“闹元宵”活动,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着灯笼,大街上的灯会更是五彩缤纷、争奇斗艳,长辈们带着小自华随着狂欢的人群游览,让他幼小的心灵感受着美妙的画面。这一切,也为他后来的创作积淀了丰富的素材。

1901年,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在扬州邵伯镇当了一名小官——典史,就把朱自清接到了任所,从此,朱自清离开了海州,开始了他读书、求学、工作、创作的历程。朱自清虽离开了海州,但他对海州的感情是很深的,父亲扬州话里夹杂的海州口音让他感到亲切,家人与海州的来往也成为他深刻的记忆。

朱家在海州时居住在西门口,紧靠城门。城南边就是风光秀丽的锦屏山,清清的涧水汇成小河流过朱家门前。上世纪初,这里商铺林立,非常热闹。朱自清的旧居临水面街,是青砖筑就的两层小楼,后面还有一个小院子,种植着一棵枝叶茂盛的海棠。小楼面积不大,但保存完好。楼层之间用木质的地板隔开,墙上开有一米见方的小窗户,透过窗户就可以看到繁闹的街市和来来往往的行人。如今,这里仍然住着几户人家,门前的青石板早已被踩得坑坑洼洼。

朱自清的家人对海州也有很深的感情,他的二弟、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朱物华曾代表家人回到海州,指着西门那座历经沧桑的两层小楼感慨地说:“就是这里,就是这里了。”

2005年夏天,朱自清的孙子朱小涛专程来到海州寻找父辈生活的踪迹,他在长辈们曾经居住过的老房子面前,看了又看,久久不愿离去。

笔者曾有幸见到了朱自清先生的儿子、《荷塘月色》中的闰儿——朱闰生老人和他的一家。在他儿子朱小涛家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朱闰生老人侃侃而谈。他非常详细地介绍自己的父辈、自己的兄弟姐妹,特别是对父亲朱自清和长兄朱迈先的怀念之情更为深切。临行前,他为笔者题字:“海州是我父亲出生之地,她永远在我心中。”

今年4月22日,连云港市首届“朱自清读书节”启动仪式暨朱自清生平事迹图片展在连云港市图书馆开幕,朱自清纪念馆也于当天开馆。“我们希望通过‘朱自清读书节’系列活动的举办,让更多港城人了解朱自清、认识朱自清,阅读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共同致敬我们的乡贤大师。”连云港市图书馆馆长梁继东说。

来源:新华日报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科联  承办单位:中国江苏网  苏ICP备070006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