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王立群:《史记》是一部“人”的历史

发布时间: 2024-07-12 07:31:12

□ 本报记者 于 锋

刚刚闭幕的第十四届江苏书展上,80岁的著名学者、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受到江苏读者的热烈追捧。带着刚出版的“王立群读《史记》”精装典藏版,王立群在书展现场举办了一场“《史记》的世界,世界的《史记》——王立群读《史记》”分享会。台下座无虚席,分享会结束后,原定半小时的签售时间延长到1小时,年迈的王立群签字签到手疼,还是一一满足观众的需求。

“《史记》是一部以‘人’为中心的历史,是对中华文化根与魂的生动诠释。”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王立群如此阐释《史记》的价值。

 

58年,一直读《史记》讲《史记》

“我研读《史记》已整整58年。”王立群如此回忆自己的“史记之缘”。21岁时,还是一名代课教师的他接触到一本繁体竖版的《史记》,从此开启了此生研究、解读《史记》的历程。这本被翻得破烂的《史记》,是王立群从事体力劳动之余的重要精神慰藉。王立群教过小学、中学,不久他又考进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大学前身),毕业后留校任教。在《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中,王立群的教学经验最为丰富,除了小学、中学,他还教过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史记》始终是王立群最喜爱的书籍。至今,这位耄耋老人依然能够大段背诵《史记》原文。

2005年,一个偶然的机缘,王立群受邀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讲《史记》,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了这部不朽的史学名著。“《史记》是二十四史之先、‘前四史’之首。”在王立群看来,《史记》不仅是帝王将相的历史,更是对中华文化根与魂的生动诠释。读懂读透《史记》,方能看清中国古代历史演进的底层逻辑,领悟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内核。

王立群讲《史记》,首先结合《史记》文本,再加上《左传》《国语》《战国策》《汉书》等其他史书内容作为补充互证,力求严谨准确。“我使用的考古史料并不多,毕竟考古史料是片段,是不是能够完全推翻《史记》记载?我觉得出土文献的东西可以做研究的参考,可以在写论文的时候引用它,但是如果说用它完全取代《史记》,我的态度是需要慎重一点。”

重新修订,再次定义悲情英雄项羽

“五千年的历史,需要进行学术研究,更需要向大众普及。”2007年,王立群推出了“王立群读《史记》”系列图书,讲述项羽、刘邦、秦始皇、吕后、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一生的功与过,涵盖《史记》三千年历史的主要内容,形成了通过人物讲历史、通过历史讲人生、通过人生讲精神,通俗易懂、准确风趣的特色。17年来,“王立群读《史记》”一直畅销不衰。

此次由东方出版社重新修订出版的“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作品,以精装典藏版形式面世,邀请知名设计师潘振宇精心打造。全书共分为《千古一帝秦始皇》《西楚霸王项羽》《布衣天子汉高祖刘邦》《无冕女皇吕后》《汉武大帝》《文景之治》六集。修订版删减了第一版引用重复的原文,甄选《史记》经典中的精彩原文片段,以对应王立群的精彩解读。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破釜沉舟、琴挑文君等脍炙人口的名场面在修订版中得到精彩还原。

这一次修订,王立群还花费了更多精力重新描写和定义了西楚霸王项羽——这位生于江苏、秦汉之际的悲情英雄。王立群用“政治上很天真,性格上很可爱”来形容项羽,在书中,他这样评价项羽:“一个人要想在有限的人生中成就一番事业,一定要有时代的大平台和个人的小平台。没有时代的大平台,就不能借助于历史潮流的力量,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没有个人的小平台,时代的大平台就不属于自己。”

“项羽只活了短短三十一年,却被写进了《史记》中,并载入了只有帝王才有资格进入的十二‘本纪’之中。”项羽在战场上总能击败对手,却始终没有赢过自己。他爱江山,更爱惜苦难中的百姓。在生与死的关键时刻,看淡了个人的生死荣辱,项羽不愿东渡乌江,从容自刎。“这不是一位末路英雄的悲歌,而是一位血性男儿的赞歌,更是一位反秦英雄的完美谢幕。”

司马迁开创了“以人写史”的先例

采访之中,王立群一再重复自己对《史记》以及作者司马迁的喜爱。“《史记》之前,中国的史书只有三种,一种是孔子写的《春秋》以及后来的《春秋》三传,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史书;一种是《国语》,是‘分国记事’的国别体史书;一种是《战国策》,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著名策士的言论。但只有《史记》,才是真正以人为中心的史书。”

王立群说,在历史长河中,无论古今中外,最重要的是“人”。司马迁最伟大的地方,是他在前人的历史中发现了人的作用。他在《史记》的写作中突出了“人”,因此才有了《史记》的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以及作为补充的“十表八书”。可以说,司马迁开创了一个以人为主来写历史的先例。

司马迁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是“私人修史”,而不是奉官方之命修史,这与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正史并不相同。王立群说,司马迁和父亲司马谈都是太史公,可以看到大量皇家收藏的文献资料。再加上司马迁本人游历天下,掌握大量风土人情,为此后他忍辱负重,著述千古流传的《史记》积累了条件。《史记》还开创了“二十四史”所承袭的独特体例,创造了比较完整的历史年表。王立群认为,《史记》比“二十四史”中的其他官修正史更加杰出,树立了中国史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丰碑,后世再没有人能与之相比。

在王立群的眼中,《史记》是一部非常严谨的史学著作。比如在谈及秦始皇生父的问题时,司马迁同时列出两种说法,让后人去选择判断。而在司马迁对历史的记录中,也体现着他对人性的深切洞察,《史记》写了将近3000个人物,在司马迁的笔下,他们各有鲜明性格,共同组成了一幅历时三千年的历史画卷。

作为在文学院从事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教授,王立群谈《史记》时也更为重视突出《史记》的文学性,“司马迁不但是史学家,也是文学家。除了《史记》,他另一篇传世的书信《报任安书》,也很能体现他杰出的文学才能。”

“二十四史”的第二部是班固的《汉书》。在王立群看来,《汉书》也固然伟大,却欠缺文学性。反观《史记》,却处在文史交汇的点上,书中一篇篇汉代历史散文洋溢着斐然才气。所以,鲁迅才会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赞美《史记》,前半句说的是《史记》的史学价值,后半句则是高度褒扬《史记》的文学成就。

来源:新华日报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科联  承办单位:中国江苏网  苏ICP备070006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