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寻访那些刻在岩石上的日月星辰

发布时间: 2024-10-31 19:55:31

将军崖岩画中的太阳石刻

东磊太阳石岩画

□ 高 伟

连云港是史前考古的重要地区,通过国家、省、市文物部门进行的大规模考古调查成果丰硕,获得考古界高度评价。在调查基础上的发掘,确立了这里拥有作为东夷文化起源地之一的古文化。连云港地区古人类观测天文和日月星辰崇拜的遗址较多,分布较广泛,其中包括大贤庄、桃花涧、将军崖岩画等重要的星相岩画。笔者曾参与对连云港市境内大伊山、马耳峰、马陵山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周边的多次调查,对先民留下的宝贵文化遗存进行解读。

 

太阳石和其他星象图岩画

东磊太阳石位于东磊村和渔湾村中间的黄崖顶上,这里因多黄色石头陡崖而得名。当地的群众将之称为“摸忽顶”,也有人称之为“姆河顶”,把“太阳石”称为“姆河石”或“摸忽石”。

东磊太阳石岩画长7.5米,宽2—4米,上窄下宽,呈“A”字形,向太阳升起的东方倾斜,上半部分向前伸出,高出地面1.3米。岩石平坦,在它的右上方,刻有两个直径为25厘米的圆圈,圆圈内刻有一些曲线,组成一个鸟形的图案。鸟腹下面有3根短线和圆点。另有一个圆圈直径为18厘米,圆圈外有向外放射形的短线21条,这显然是一个太阳图,在太阳图的下方刻有7个排列很有规律的圆。在整个画面上有好几个棋盘状的图案,还有一些符号。太阳石朝地上的一面即它的背面,有5个连续的石窝。在太阳石前方的岩石下还刻有一串星星。太阳石附近还散布着一些巨大的石头。

连云港的星象图岩画主要分布在三大区域:一是灌云县大伊山石棺墓遗址的东南方向600米左右,有4处星象图岩画。其相隔不远,3处比较简单,1处(卧龙岗处)复杂、规模大,石窝的数量多达269个,石窝的大小一样,制作工艺和造型一致,是用原始社会的石制生产工具磨制出来的。二是以海州马耳峰山为中心的四周山坡上,一共有11处,主要是在山坡平坦的岩石上。在二涧和刘志州山周边相对集中,有6处,其中二涧的一处规模大、数量多,石窝有346个之多,蜘蛛山处的出现了类似字体的符号。三是在马陵山上的星象图岩画,它是在一个丘陵上,分布有20余处,在地表裸露出的不大的岩石上磨刻大小不等的石窝。

星象图岩画的制作特点鲜明。石刻岩画可分为磨刻、敲刻和划刻3种,一般来说,磨刻时代较早。法国考古学家格·弗拉曼经过对北部非洲岩画刻纹和表层的研究认为,早期的岩画是用石锤和一种细磨光、1厘米宽、V字形的质地坚硬的石器工具,在岩石上刻画出一些不规则、断断续续的轮廓线,然后用湿润的砂子或专门磨制的坚硬石头磨光而成。可以推测,新石器时代,在金属工具还没有出现的情况下,原始先民制作岩画一般采用原始磨刻手法,用石斧、石锛等一般石器在岩石上磨刻出图象。由于工具特别,新石器时代的岩画也就具有一定时代特征,一般磨制图案的线条断截面呈撇口状的“∪”字型或圆底的“V”字型。当金属工具出现后,出现了凿刻和雕刻两种手法,它们图案线条的特点为断截面底部呈尖状或平底状的“V”字型和“槽口状”。在连云港发现的这些星象图岩画,制作工艺都属于磨制,石穴内壁光滑,其断截面呈撇口状的“∪”字型或圆底的“V”字型。

观察星象图岩画与周边遗址关系,对10余处星象图的调查发现,它们有一个相似的地方,就是和新石器时代遗址是相连的,是原始先民遗留下来的遗迹。不同的聚落选择相近的地理位置,建立自己的星云崇拜的祭祀场所。从星象图岩画的规模大小看,这些星象图岩画也有一定等级,这和遗址的大小或祭祀活动有一定的关系。

大伊山石棺葬遗址与星象图

大伊山位于灌云县城北2公里,北距连云港市中心33公里、黄海燕尾港42公里,是苏北黄淮地区的一座海拔226.7米的孤山。此地接近鲁南,是南北气候交汇区、黄河流域与淮河流域交汇区,也是海岱历史文化交汇区。大伊山石棺墓周围分布着新石器时代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文化遗址13处。以大伊山为中心的周边30平方公里范围内,调查发现4处星象图岩画。其中,卧龙岗星象图岩画位于大伊山东南坡,东南距大伊山新石器时代石棺葬遗址300米。该星象图磨刻在横跨老龙涧的平坦大石头上,整个画面由269个大小不同的石窝组合而成。岩画按相对集中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都以几个相对大的石窝为中心,中间一个大的,四周一圈7—9个小的构成一个完整的图案。这些石窝直径最大为25厘米,最小为2厘米。

以上4处星象图岩画附近挖掘的史前石器均为磨制,少数有打制痕迹,器种有斧、锛、研磨器等。陶器以夹砂红褐陶、泥质红陶为主,均为手制。常见的器种有釜、鼎、钵等。大伊山石棺墓是海岱历史文化区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墓地。石棺墓又称石板墓,在中国分布于东北、北方、西北、西南、台湾等地。世界上许多民族古代也有这种使用石材作为葬具的风俗,在日本、朝鲜、蒙古均有发现。大伊山石棺墓距今6500年,是中国年代最早的石棺墓,也是迄今发现东夷族最早的文化遗存。另外从随葬品的多少、石棺用料厚薄区别不明显来看,该遗址应属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氏族成员之间没有明显贫富尊卑差别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是原始社会的早期阶段。当时随着氏族的发展和繁荣,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公共墓地,氏族里的成员根据他们共同的社会意识(包括风尚习俗、宗教信仰)制定出一定的埋葬形式,因此从那个时候起就产生了严格的葬制。在大伊山石棺墓中,人们采用的是石板镶砌成棺的葬具、头东脚西的仰身直肢葬式、红陶钵盖面的葬俗等丧葬制度。其中,用主要食器红陶钵覆盖在死者头部,底部则敲打出一个小洞,表示“魂气归于天”,是当时原始宗教在物质上的一种表现。这种特殊葬俗在连云港市的二涧村和大村、常州市圩墩、苏州市草鞋山以及日本的大阪国府遗址等地都有发现,而以大伊山年代最早。

对史前星象图的猜想和解读

星象图岩画在连云港地区分布较为广泛,有时浅刻在石面上,有时磨刻得很深,十分光滑。排列方式各式各样,或排列成行,或连成环状,或散漫一片就像漫天星斗一样。这种石窝形的星象图岩画,在其他文献中有的称之为“杯状坑”或“杯状小凹穴”。它是世界岩画的主题之一,广泛见于世界各地岩画。

关于这种星象图岩画的含义,有各种各样的解读,有一个共同的看法是,群集在一起的这种杯状的凹穴几乎都和宗教祭祀场所的中心地带有关。瑞士考古学家F.Trayou认为,那些有着杯状凹穴的石板很显然是祭坛,其中有的杯状凹穴可能用于盛酒或其他祭品。前苏联考古学家A.N.奥克拉德尼科夫等人认为,“在古代东方宗教中,特别是在古代及后来的印度宗教中,以及在古代中国的祭祀雕像中,这种凹坑到处与崇拜母亲——土地的多产有关,这种生孩子的母亲的标志,象征整个生命的开始。”“这种圆穴在语义学方面还有一个意义,即同太阳生命力的思想有关的太阳涵义。”前苏联学者E.A.奥克拉德尼科娃在《北美太平洋沿岸和西伯利亚的岩画》中说,无论是北美太平洋沿岸,还是在西伯利亚,都是用杯状凹坑鼓舞多产,即将它视作女阴的符号。在美洲西北岸南部加利福尼亚印第安人那里,在生小孩之前,丈夫要在山上举行祈祷,并在山上制作杯状凹坑,祈求繁殖。如此看来,世界许多地区出现这类题材,是作为生殖崇拜的象征符号而存在的。

这种符号的破释,对了解古代人类心态具有重要价值。欧洲学者对这种象征符号的研究在19世纪初便已开始。由于杯状凹坑分布广,又以各种方式出现,情况尤为复杂,研究起来很困难。况且当时人类活动实况无法重演,埋藏在先民内心深处的意识也不能具体浮现,杯状凹坑的寓意,似乎早已消失在漫长的史前长河之中了。

来源:新江苏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科联  承办单位:中国江苏网  苏ICP备07000608-1号